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现行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的精读篇目,文章客观上表现了林冲被黑暗势力逼上梁山的人生遭遇,主观上则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现实进行了揭露和讽刺,体现了“官逼民反”的必然性。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主题突出,这些完全得益于作者用笔构思的精妙,伏笔照应的自然。
一、开头介绍林李关系与后文李知恩图报的伏笔照应
林教头沧州遇故知一节,作者巧妙插入林李二人的认识经历,不仅表现了林冲的正直善良、扶危济困和侠肝义胆,而且为后文李小二知恩图报、酒店偷听埋下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具体的细节表现在林冲到沧州后李小二不仅即刻管待酒食,次日又来相请,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还让林冲“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故此,林冲的棉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林冲见他两口儿恭敬孝顺,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这种难得的交往恩情,相濡以沫,也为李小二后来让妻子去阁子背后探听隐情,告知恩人“提防”陷害埋下伏笔。
二、酒店密谋与后文山神庙得知原委的伏笔照应
东京口音的一个军官“闪将”进来,一个走卒相继“闪入”,着李小二“客人”到来,只管上酒上菜“不必要问”,此为一疑;请的客人是牢城营里的官营和差拨,酒过数杯,只见那人说“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此为二疑,已引起李小二的警觉;后来差拨口里呐出“高太尉”三个字,着实让李小二吃惊,便让老婆去阁子背后听了一个时辰。四个人交头接耳、言语不清,却听到差拨说“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的性命……”此为三疑;“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官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如此鬼鬼祟祟,做贼心虚,此为四疑。这些伏笔,在林冲山神庙听三人一番谈话后,疑团顿解,酒店密谋真相大白。
三、李小二报信后林冲“买刀”寻敌与后文“取刀”杀敌的伏笔照应
李小二告知林冲四人酒店密谋,林冲由长相推知来者为陆虞侯时大呼“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刚强性急、嫉恶如仇的他怒从心起,即刻上街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伏笔,是林冲复仇的开始。林在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寻了三五日,不见消息,自心下慢了。中间情节似乎再不见“刀”影,实是宕开一笔。到最后,林冲用脚踏住陆虞侯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不慌不忙、正气凛然、理直气壮地将“刀”插入心窝,剜出了心肝;又用这把“刀”将差拨、富安、陆谦三个头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庙前供桌上。至此,林冲由先前正直善良、安分守己、小心谨慎、随遇而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任人宰割的草民,变成了一个嫉恶如仇,与统治阶级彻底决裂的横行江湖的英雄,完成了性格的转变。
四、林冲沽酒前盖火炭与草料场失火的伏笔与照应
林冲出门前,将火炭盖了,足见其做事缜密细心。等他回到草料场,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他“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摸火种”不仅表明他的谨慎,而且暗示后文草料场大伙并非因林冲疏忽而起,皆因陆谦等人有意为之。林冲山神庙前听原委,使情节发展水到渠成。这把大火让真相大白,烧掉了林冲的幻想,烧掉了林冲的温柔富贵梦,烧起了他心头的万丈怒火,使他彻底清醒了,完成了由“忍——逼——反”的性格转变。
五、“酒葫芦不离身”与“被与葫芦都不要了”的伏笔与照应
“酒葫芦”是他生活所需。英雄落魄,英雄气短,只能靠酒壮胆,借酒消愁。这个随遇而安的人,在东京温柔富贵乡住不成,牢城天王堂住不成,草料场住不成,山神庙住不成,没有立锥之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不要了,提了抢,便出庙门投东去”,把象征安寝与享受、象征与这个世界和谐的东西都抛弃了,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绝地反击,去寻找新的生活。
六、林冲山神庙掇将大石头靠了门与陆虞侯三人用手推不开门的伏笔与照应
林冲因草料场无法安身,就“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往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陆虞侯三人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立地看火,一番谈话尽被林冲隔门听到。若无“大石头”这一伏笔照应,故事断不会如此精彩曲折,引人入胜。
七、山神庙若隐若现的伏笔照应
文章围绕山神庙的相关情节是:(草料场)雪大驱寒——(向东)山神庙——市井(沽酒)——(向西)山神庙—草料场(草厅崩塌)——(向东)山神庙——听原委(明真相)——怒杀仇敌——逼上梁山。若无山神廟,林冲无处安身;若陆虞侯三人不到此处,林冲无法得知原委,也无法揭露高俅陆虞侯等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卑鄙、狠毒和罪恶。山神庙前手刃仇敌,是事故的高潮,也是“官逼民反”这一主题的深化。
细细品味,该文处处有伏笔,时时有照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可谓匠心独用,妙笔生花,不落俗套,精彩传神。伏笔与照应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体现了施耐庵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开头介绍林李关系与后文李知恩图报的伏笔照应
林教头沧州遇故知一节,作者巧妙插入林李二人的认识经历,不仅表现了林冲的正直善良、扶危济困和侠肝义胆,而且为后文李小二知恩图报、酒店偷听埋下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具体的细节表现在林冲到沧州后李小二不仅即刻管待酒食,次日又来相请,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还让林冲“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故此,林冲的棉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林冲见他两口儿恭敬孝顺,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这种难得的交往恩情,相濡以沫,也为李小二后来让妻子去阁子背后探听隐情,告知恩人“提防”陷害埋下伏笔。
二、酒店密谋与后文山神庙得知原委的伏笔照应
东京口音的一个军官“闪将”进来,一个走卒相继“闪入”,着李小二“客人”到来,只管上酒上菜“不必要问”,此为一疑;请的客人是牢城营里的官营和差拨,酒过数杯,只见那人说“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此为二疑,已引起李小二的警觉;后来差拨口里呐出“高太尉”三个字,着实让李小二吃惊,便让老婆去阁子背后听了一个时辰。四个人交头接耳、言语不清,却听到差拨说“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的性命……”此为三疑;“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官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如此鬼鬼祟祟,做贼心虚,此为四疑。这些伏笔,在林冲山神庙听三人一番谈话后,疑团顿解,酒店密谋真相大白。
三、李小二报信后林冲“买刀”寻敌与后文“取刀”杀敌的伏笔照应
李小二告知林冲四人酒店密谋,林冲由长相推知来者为陆虞侯时大呼“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刚强性急、嫉恶如仇的他怒从心起,即刻上街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伏笔,是林冲复仇的开始。林在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寻了三五日,不见消息,自心下慢了。中间情节似乎再不见“刀”影,实是宕开一笔。到最后,林冲用脚踏住陆虞侯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不慌不忙、正气凛然、理直气壮地将“刀”插入心窝,剜出了心肝;又用这把“刀”将差拨、富安、陆谦三个头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庙前供桌上。至此,林冲由先前正直善良、安分守己、小心谨慎、随遇而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任人宰割的草民,变成了一个嫉恶如仇,与统治阶级彻底决裂的横行江湖的英雄,完成了性格的转变。
四、林冲沽酒前盖火炭与草料场失火的伏笔与照应
林冲出门前,将火炭盖了,足见其做事缜密细心。等他回到草料场,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他“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摸火种”不仅表明他的谨慎,而且暗示后文草料场大伙并非因林冲疏忽而起,皆因陆谦等人有意为之。林冲山神庙前听原委,使情节发展水到渠成。这把大火让真相大白,烧掉了林冲的幻想,烧掉了林冲的温柔富贵梦,烧起了他心头的万丈怒火,使他彻底清醒了,完成了由“忍——逼——反”的性格转变。
五、“酒葫芦不离身”与“被与葫芦都不要了”的伏笔与照应
“酒葫芦”是他生活所需。英雄落魄,英雄气短,只能靠酒壮胆,借酒消愁。这个随遇而安的人,在东京温柔富贵乡住不成,牢城天王堂住不成,草料场住不成,山神庙住不成,没有立锥之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不要了,提了抢,便出庙门投东去”,把象征安寝与享受、象征与这个世界和谐的东西都抛弃了,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绝地反击,去寻找新的生活。
六、林冲山神庙掇将大石头靠了门与陆虞侯三人用手推不开门的伏笔与照应
林冲因草料场无法安身,就“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往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陆虞侯三人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立地看火,一番谈话尽被林冲隔门听到。若无“大石头”这一伏笔照应,故事断不会如此精彩曲折,引人入胜。
七、山神庙若隐若现的伏笔照应
文章围绕山神庙的相关情节是:(草料场)雪大驱寒——(向东)山神庙——市井(沽酒)——(向西)山神庙—草料场(草厅崩塌)——(向东)山神庙——听原委(明真相)——怒杀仇敌——逼上梁山。若无山神廟,林冲无处安身;若陆虞侯三人不到此处,林冲无法得知原委,也无法揭露高俅陆虞侯等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卑鄙、狠毒和罪恶。山神庙前手刃仇敌,是事故的高潮,也是“官逼民反”这一主题的深化。
细细品味,该文处处有伏笔,时时有照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可谓匠心独用,妙笔生花,不落俗套,精彩传神。伏笔与照应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体现了施耐庵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