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自由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挑战,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有伦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现代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新自由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质是通过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动摇整个社会信仰的根基,最终达到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目的。当前新自由主义在中国展现出以现代性发展观的反思为切入点,注重对话语权的争夺,极力宣扬唯心史观,积蓄社会动员的力量等共同特性。对此,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用事实反证新自由主义的悖论,坚定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以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并警惕国外非政府组织的策反。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46 — 04
“凡文化发展之国,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这是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撰写《清代学术概论》时对社会思潮的诠释。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各种社会思潮涌落起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激烈,其中,尤以新自由主义最为突出〔1〕。“华盛顿共识”之后,新自由主义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势推动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发展理论和“强势话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挑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凭借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企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构、修正,进而动摇我国整个社会的信仰根基,以达到改变中国社会走向和性质的目的。对此,我们必须认清新自由主义的真面目,在发展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学理与现实:新自由主义的复兴之路
任何“理论”或者“学理”的产生和传播过程,都依赖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又服务于一定阶级的利益与诉求。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2〕。 不同理论展示了不同社会面貌下的社会关系,其传播的程度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各种社会力量较量的结果,蕴含着相应的政治目的。“理论”或者“学理”在一定社会力量的助推下得以大规模传播,形成社会思潮,并在社会实践层面得以运用,对现有的价值观念与判断标准造成冲击。
1926年凯恩斯撰写《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书,着手用“政府失灵”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成因,超越亚当·斯密等早期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使新自由主义得以复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化,“华盛顿共识”将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转变为政治纲领,以“学理”与“现实”强势联合的形式向全球兜售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具有很多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为:伦敦学派、公共选择派、现代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伦敦学派。20世纪20~30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展开了对波兰经济学者兰格关于以“经济计算问题”大论战,使伦敦学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作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认为生产资料必须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即资本家的手里,认为无论生产资料都落到名义的“整个社会”手里,还是落到“独裁者”手里,谁拥有它,谁就有管理权和控制权〔3〕。他指出“只服从法律的个人都是自由的”〔4〕,所有的自由之中,经济自由最为重要。认为任何人都有选择及实现政治自由的权利,而这一切皆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优越性。不难看出,哈耶克的经济理论极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做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辩护,他所描述的“个人自由”的主体是持有生产资料的少数资本家,而法律保护的也是资本家的利益。
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为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詹姆斯·布坎南。他主张以怀疑的眼光看待政府的干预动机和决策过程,强调对国家干预成本的研究。公共选择学派尝试使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认为人类社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市场以外还存在一个政治市场,认为经济市场的个人是自利的,在政治市场也不可能是利他的;在经济市场交换的是私人物品,但在政治市场交换的是公共物品,前者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后者是为了实现公共物品政治支持上的最大化。公共选择派认为,政府是无意识、无偏好的“稻草人”,其行为和目标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家和官员支配。可见,公共选择学派倡导的方法论即个人主义,认为无论是经济市场还是政治市场,做出决策和付诸行动的都是个人。强调个人在决策及行动中会把利己主义放在第一位,即使有理性原则,也很难做到行为的理性化。
现代货币学派。该学派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为芝加哥大学教授M·弗里德曼。该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提倡积极的国家干预。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滞涨危机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危机。认为在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不干预私人经济前提下,货币的增量会自然得以控制;认为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强调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他们认为市场与竞争是导致个人和社会最大福利的途径,提出基于通货膨胀能够为政府带来收入和货币传导的初始效果两个方面的原因,通货膨胀对政府的诱惑力强大,使得政府会不自觉地推行这一政策。现代货币学派认为政府除了货币之外,什么也不用管,这在国家的实际管理过程中是无法做到的。
理性预期学派。由货币学派分化而来,其代表人物为小罗伯特·卢卡斯等。其观点主要认为,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是根据人们过去对价格变化的资料掌握做出的预期。认为政府对经济信息的反应没有个人灵活,政府施行的经济措施都会因为经济活动中个人的预期而抵消,因此得出政府采取的任何稳定经济的措施都是无效的结论。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主要是建立厂商对经济利润最大化的预期及以往经济活动规律总结的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通过对经济模型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尤其是使用诸如微积分、概率论等一切可以用得上的数学工具,使经济分析在数量上更加精确,致使学者们发出“不懂数学便无法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感叹〔5〕,但出发点仍然是个人主义及人性自私论。 新自由主义各学派的研究重点不一,但存在共同点,即都以人性自私论、私有制永恒论、市场万能论为理论基石;都以反社会主义、反公有制、反国家干预为政治取向;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为政策主张〔6〕。
二﹑消解与重构:新自由主义的目的指向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提出来始于拿破仑时代法国的思想家托拉西〔7〕。马克思创造了Ideologie这个德语词〔8〕,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首次加以应用,并进行了系统研究。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基于此,意大利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将意识形态比喻为“社会水泥”。意识形态并不是“价值中立”的理论,而是具有强烈地阶级性。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9〕。新自由主义亦希望“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0〕。
(一)立足于现代性发展观的反思
现代性反映的是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问题,具有普遍意义,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历史境遇。我国比起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化进程要晚,发展的速度更快,在此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也更为激烈,这主要反映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上。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仇富”、“仇腐”问题、社会群体事件问题等更为突出,这无疑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国家运行的风险,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问题更为突出;环境污染的问题、沙漠化的问题等,引发大众对经济发展模式深层次思考;市场经济的引入,激发了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追逐的热潮,传统的“诚信”、“友善”等道德模式被抛诸一旁,惊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入“互害模式”。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我们对现代性发展观进行重新反思,力图找出更为“科学”、更为“和谐”的发展模式。而就在此时,新自由主义以“医者”的身份出现,为我国的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开出“良方”,认为必须采用彻底放松国家干预、任由经济自由发展的“西药”,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
(二)注重对话语权的争夺
法国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权是人们斗争的目的和手段。葛兰西通过亲身参与工人运动的实际经验指出:工人阶级可以通过夺取资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来瓦解资本主义的集体意志,从而为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创造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话语权的争夺主要集中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这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一种争夺方式。新自由主义利用名目繁多的“基金”吸纳我国本土各个领域具有公信力的代表人物,利用“网络大V”来替其发声;着力建立一支政府与民间,海外与本土,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队伍;搭建报纸、书刊、杂志、电视、手机、网络等为一体的平台为新自由主义在我国制造社会舆论提供前提。同时,设计诸如环境保护、妇女权益、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实现等话语议题。用贴近公众的语言、“符号”,从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出发,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期实现“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对此,苏联为我国提供了前车之鉴,正是由于苏联放松了对媒体的管控,使受西方资助的媒体左右了社会舆论的方向,失去了自身的话语权,进而失去了民心,使苏联直至解体的最后一刻竟然无人为其发声。
(三)极力宣扬唯心史观
新自由主义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主张实行彻底的私有化、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将资产阶级奉行的片面“自由”作为人类的最高追求,归根到底是奉行抽象的人性论,并将是否符合“人性”作为评判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尺,是否顺应这种“人性”作为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判断标准。新自由主义企图以这种人性论掩盖阶级矛盾,抹杀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11〕,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其实质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蒙骗劳动群众,进而掩盖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实质的思想工具。新自由主义利用我国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公平正义的渴求,为人们描绘出新自由主义下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景,即每个人脱离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使人的经济行为只需要符合“人性”,为了追求“绝对的自由”而存在,竭力宣扬自相矛盾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人道主义历史观,以此动摇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企图以“个人”单个的幸福代替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幸福的整体社会追求。
(四)积蓄社会动员的力量
国外非政府组织是新自由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在2011年已经过去的“阿拉伯之春”中,国外非政府组织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这些国外非政府组织在2002年就开始策划“阿拉伯革命”,对社会成员进行了舆论上、思想上、具体行动上的动员,并引导非政府组织中的激进分子进行街头预演,在其煽动下,不明真相的社会成员迅速聚集,形成声势浩大的街头运动,并最终颠覆该国的国家主权。这些国外非政府组织在活动的初期均未显示明显的政治导向,却以改革试点为名,削弱政府的权威,发展成庞大的、有组织的社会团体,这些团体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支持的背景,对当地政府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做法不尽满意。这些国外非政府组织对组织中的积极分子进行专门的培训,培养“头目”;通过在诸如偏远山区的教育问题、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等方面做出努力,以争取更多民众的心理支持;进行所谓的文化交流、合作等吸纳社会精英、青年和其他阶层的人员,积蓄社会动员的力量。
三、祛魅与反思: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自信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当今社会是无法避免的,新自由主义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能有效加以引领。首先,应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对民众释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2〕,必须以此作为理论基石引领当前各类社会思潮,指导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其次,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思潮领域的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同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教育向现实对接的话语转换,将文献话语转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促使教育者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用事实反证新自由主义悖论
俄罗斯推行了由“华盛顿共识”制定的休克疗法,成功摧毁了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体系,使苏共凭借20万党员夺取政权,近200万党员时击溃希特勒,却在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丧失了对国家的领导权〔13〕。拉美“虔诚而认真地”执行了新自由主义政策,把对经济的操控权交给诸如世界银行等由美国操控的组织,而最终成为了西方资本扩张的牺牲品〔14〕。新自由主义的推行使东南亚和东欧都受到了重创。其中泰国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增长率都超过8%,但在西方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压力下,过早放开了金融市场,于1997年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15〕。新自由主义的推行还加速了全球贫富差距的拉大,其中,1973年,世界最富国家人均收入与最贫穷国家的收入差距是44倍,到2009年扩大到330倍,联合国确认的最不发达国家由1974年的19个增加到2002年的49个〔16〕。新自由主义推行的30年间全世界穷人增加了2亿〔17〕。相反,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总量跃居全球第二,证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18〕。
(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现阶段是推动我国改革和建设事业前进的主体和动力,更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绩,有效避免其成为少数人牟取私利的工具〔19〕;要注意干群问题的立场、感情、方法、能力等问题,有效解决“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通信工具越来越先进,干群的沟通却越来越难;干部的学历越来越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降低了”的问题〔20〕;要从人民群众最亟需解决的教育问题、看病的问题、养老的问题、住房的问题等现实的利益入手,解决民生之本、之急、之忧〔21〕 。我们目前进行的改革事业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促成了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地走发展之路,没有任何捷径。幸福从来不会从天降,梦想必须通过艰苦的奋斗才能成真 ,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促成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四)加大对国外非政府组织和网络舆情的监控
2014年12月25日,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草案进行了审议,这标志着我国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立法提上日程。鉴于国外非政府组织在东欧“和平演变”、中亚北非等地“颜色革命”及刚刚过去的香港“占中”事件中扮演的孵化、组织、助推、引爆的角色,结合这些国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活动的影子和一脉相承的手法,对此,一定要树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意识,提高对国外非政府组织的警惕,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对其进行管制,做到防微杜渐。同时,以国家的名义,设立专门基金,充分利用本土的非政府组织。另外,根据当前一些国外非政府组织通过设立基金,利用境外网站如“谷歌”、“脸谱”、“维特”等,培育“网络大V”等形式对网络舆情进行煽动,加紧对青年群体的争夺的趋势,我们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
〔参 考 文 献〕
〔1〕 周敏凯.现当代西方主要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3〕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2.
〔4〕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1.
〔5〕 李瑞英.认清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实质〔N〕.人民日报,2012-07-11.
〔6〕 新自由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N〕.光明日报,2012-05-22.
〔7〕 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
〔8〕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61.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2.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12〕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13〕 〔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M〕.曹容湘,孟鸣歧,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1.
〔14〕 江时学,白凤森,宋晓平.拉美反思新自由主义〔N〕.光明日报,2001-08-29.
〔15〕 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N〕.光明日报,2004-11-09.
〔16〕 新自由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N〕.光明日报,2012-05-22.
〔17〕 廖言.新自由主义的神话走向破灭〔N〕.光明日报,2009-06-09.
〔18〕 新自由主义风光不再〔N〕.人民日报,2014-06-03.
〔19〕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07).
〔20〕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总结讲话〔N〕.新华网,2011-02-24.
〔21〕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
〔责任编辑:史焕翔〕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46 — 04
“凡文化发展之国,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这是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撰写《清代学术概论》时对社会思潮的诠释。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各种社会思潮涌落起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激烈,其中,尤以新自由主义最为突出〔1〕。“华盛顿共识”之后,新自由主义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势推动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发展理论和“强势话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挑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凭借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企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构、修正,进而动摇我国整个社会的信仰根基,以达到改变中国社会走向和性质的目的。对此,我们必须认清新自由主义的真面目,在发展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学理与现实:新自由主义的复兴之路
任何“理论”或者“学理”的产生和传播过程,都依赖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又服务于一定阶级的利益与诉求。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2〕。 不同理论展示了不同社会面貌下的社会关系,其传播的程度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各种社会力量较量的结果,蕴含着相应的政治目的。“理论”或者“学理”在一定社会力量的助推下得以大规模传播,形成社会思潮,并在社会实践层面得以运用,对现有的价值观念与判断标准造成冲击。
1926年凯恩斯撰写《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书,着手用“政府失灵”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成因,超越亚当·斯密等早期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使新自由主义得以复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化,“华盛顿共识”将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转变为政治纲领,以“学理”与“现实”强势联合的形式向全球兜售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具有很多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为:伦敦学派、公共选择派、现代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伦敦学派。20世纪20~30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展开了对波兰经济学者兰格关于以“经济计算问题”大论战,使伦敦学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作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认为生产资料必须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即资本家的手里,认为无论生产资料都落到名义的“整个社会”手里,还是落到“独裁者”手里,谁拥有它,谁就有管理权和控制权〔3〕。他指出“只服从法律的个人都是自由的”〔4〕,所有的自由之中,经济自由最为重要。认为任何人都有选择及实现政治自由的权利,而这一切皆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优越性。不难看出,哈耶克的经济理论极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做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辩护,他所描述的“个人自由”的主体是持有生产资料的少数资本家,而法律保护的也是资本家的利益。
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为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詹姆斯·布坎南。他主张以怀疑的眼光看待政府的干预动机和决策过程,强调对国家干预成本的研究。公共选择学派尝试使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认为人类社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市场以外还存在一个政治市场,认为经济市场的个人是自利的,在政治市场也不可能是利他的;在经济市场交换的是私人物品,但在政治市场交换的是公共物品,前者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后者是为了实现公共物品政治支持上的最大化。公共选择派认为,政府是无意识、无偏好的“稻草人”,其行为和目标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家和官员支配。可见,公共选择学派倡导的方法论即个人主义,认为无论是经济市场还是政治市场,做出决策和付诸行动的都是个人。强调个人在决策及行动中会把利己主义放在第一位,即使有理性原则,也很难做到行为的理性化。
现代货币学派。该学派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为芝加哥大学教授M·弗里德曼。该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提倡积极的国家干预。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滞涨危机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危机。认为在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不干预私人经济前提下,货币的增量会自然得以控制;认为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强调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他们认为市场与竞争是导致个人和社会最大福利的途径,提出基于通货膨胀能够为政府带来收入和货币传导的初始效果两个方面的原因,通货膨胀对政府的诱惑力强大,使得政府会不自觉地推行这一政策。现代货币学派认为政府除了货币之外,什么也不用管,这在国家的实际管理过程中是无法做到的。
理性预期学派。由货币学派分化而来,其代表人物为小罗伯特·卢卡斯等。其观点主要认为,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是根据人们过去对价格变化的资料掌握做出的预期。认为政府对经济信息的反应没有个人灵活,政府施行的经济措施都会因为经济活动中个人的预期而抵消,因此得出政府采取的任何稳定经济的措施都是无效的结论。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主要是建立厂商对经济利润最大化的预期及以往经济活动规律总结的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通过对经济模型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尤其是使用诸如微积分、概率论等一切可以用得上的数学工具,使经济分析在数量上更加精确,致使学者们发出“不懂数学便无法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感叹〔5〕,但出发点仍然是个人主义及人性自私论。 新自由主义各学派的研究重点不一,但存在共同点,即都以人性自私论、私有制永恒论、市场万能论为理论基石;都以反社会主义、反公有制、反国家干预为政治取向;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为政策主张〔6〕。
二﹑消解与重构:新自由主义的目的指向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提出来始于拿破仑时代法国的思想家托拉西〔7〕。马克思创造了Ideologie这个德语词〔8〕,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首次加以应用,并进行了系统研究。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基于此,意大利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将意识形态比喻为“社会水泥”。意识形态并不是“价值中立”的理论,而是具有强烈地阶级性。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9〕。新自由主义亦希望“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0〕。
(一)立足于现代性发展观的反思
现代性反映的是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问题,具有普遍意义,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历史境遇。我国比起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化进程要晚,发展的速度更快,在此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也更为激烈,这主要反映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上。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仇富”、“仇腐”问题、社会群体事件问题等更为突出,这无疑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国家运行的风险,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问题更为突出;环境污染的问题、沙漠化的问题等,引发大众对经济发展模式深层次思考;市场经济的引入,激发了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追逐的热潮,传统的“诚信”、“友善”等道德模式被抛诸一旁,惊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入“互害模式”。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我们对现代性发展观进行重新反思,力图找出更为“科学”、更为“和谐”的发展模式。而就在此时,新自由主义以“医者”的身份出现,为我国的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开出“良方”,认为必须采用彻底放松国家干预、任由经济自由发展的“西药”,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
(二)注重对话语权的争夺
法国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权是人们斗争的目的和手段。葛兰西通过亲身参与工人运动的实际经验指出:工人阶级可以通过夺取资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来瓦解资本主义的集体意志,从而为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创造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话语权的争夺主要集中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这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一种争夺方式。新自由主义利用名目繁多的“基金”吸纳我国本土各个领域具有公信力的代表人物,利用“网络大V”来替其发声;着力建立一支政府与民间,海外与本土,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队伍;搭建报纸、书刊、杂志、电视、手机、网络等为一体的平台为新自由主义在我国制造社会舆论提供前提。同时,设计诸如环境保护、妇女权益、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实现等话语议题。用贴近公众的语言、“符号”,从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出发,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期实现“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对此,苏联为我国提供了前车之鉴,正是由于苏联放松了对媒体的管控,使受西方资助的媒体左右了社会舆论的方向,失去了自身的话语权,进而失去了民心,使苏联直至解体的最后一刻竟然无人为其发声。
(三)极力宣扬唯心史观
新自由主义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主张实行彻底的私有化、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将资产阶级奉行的片面“自由”作为人类的最高追求,归根到底是奉行抽象的人性论,并将是否符合“人性”作为评判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尺,是否顺应这种“人性”作为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判断标准。新自由主义企图以这种人性论掩盖阶级矛盾,抹杀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11〕,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其实质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蒙骗劳动群众,进而掩盖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实质的思想工具。新自由主义利用我国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公平正义的渴求,为人们描绘出新自由主义下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景,即每个人脱离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使人的经济行为只需要符合“人性”,为了追求“绝对的自由”而存在,竭力宣扬自相矛盾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人道主义历史观,以此动摇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企图以“个人”单个的幸福代替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幸福的整体社会追求。
(四)积蓄社会动员的力量
国外非政府组织是新自由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在2011年已经过去的“阿拉伯之春”中,国外非政府组织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这些国外非政府组织在2002年就开始策划“阿拉伯革命”,对社会成员进行了舆论上、思想上、具体行动上的动员,并引导非政府组织中的激进分子进行街头预演,在其煽动下,不明真相的社会成员迅速聚集,形成声势浩大的街头运动,并最终颠覆该国的国家主权。这些国外非政府组织在活动的初期均未显示明显的政治导向,却以改革试点为名,削弱政府的权威,发展成庞大的、有组织的社会团体,这些团体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支持的背景,对当地政府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做法不尽满意。这些国外非政府组织对组织中的积极分子进行专门的培训,培养“头目”;通过在诸如偏远山区的教育问题、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等方面做出努力,以争取更多民众的心理支持;进行所谓的文化交流、合作等吸纳社会精英、青年和其他阶层的人员,积蓄社会动员的力量。
三、祛魅与反思: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自信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当今社会是无法避免的,新自由主义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能有效加以引领。首先,应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对民众释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2〕,必须以此作为理论基石引领当前各类社会思潮,指导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其次,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思潮领域的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同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教育向现实对接的话语转换,将文献话语转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促使教育者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用事实反证新自由主义悖论
俄罗斯推行了由“华盛顿共识”制定的休克疗法,成功摧毁了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体系,使苏共凭借20万党员夺取政权,近200万党员时击溃希特勒,却在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丧失了对国家的领导权〔13〕。拉美“虔诚而认真地”执行了新自由主义政策,把对经济的操控权交给诸如世界银行等由美国操控的组织,而最终成为了西方资本扩张的牺牲品〔14〕。新自由主义的推行使东南亚和东欧都受到了重创。其中泰国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增长率都超过8%,但在西方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压力下,过早放开了金融市场,于1997年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15〕。新自由主义的推行还加速了全球贫富差距的拉大,其中,1973年,世界最富国家人均收入与最贫穷国家的收入差距是44倍,到2009年扩大到330倍,联合国确认的最不发达国家由1974年的19个增加到2002年的49个〔16〕。新自由主义推行的30年间全世界穷人增加了2亿〔17〕。相反,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总量跃居全球第二,证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18〕。
(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现阶段是推动我国改革和建设事业前进的主体和动力,更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绩,有效避免其成为少数人牟取私利的工具〔19〕;要注意干群问题的立场、感情、方法、能力等问题,有效解决“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通信工具越来越先进,干群的沟通却越来越难;干部的学历越来越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降低了”的问题〔20〕;要从人民群众最亟需解决的教育问题、看病的问题、养老的问题、住房的问题等现实的利益入手,解决民生之本、之急、之忧〔21〕 。我们目前进行的改革事业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促成了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地走发展之路,没有任何捷径。幸福从来不会从天降,梦想必须通过艰苦的奋斗才能成真 ,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促成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四)加大对国外非政府组织和网络舆情的监控
2014年12月25日,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草案进行了审议,这标志着我国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立法提上日程。鉴于国外非政府组织在东欧“和平演变”、中亚北非等地“颜色革命”及刚刚过去的香港“占中”事件中扮演的孵化、组织、助推、引爆的角色,结合这些国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活动的影子和一脉相承的手法,对此,一定要树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意识,提高对国外非政府组织的警惕,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对其进行管制,做到防微杜渐。同时,以国家的名义,设立专门基金,充分利用本土的非政府组织。另外,根据当前一些国外非政府组织通过设立基金,利用境外网站如“谷歌”、“脸谱”、“维特”等,培育“网络大V”等形式对网络舆情进行煽动,加紧对青年群体的争夺的趋势,我们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
〔参 考 文 献〕
〔1〕 周敏凯.现当代西方主要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3〕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2.
〔4〕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1.
〔5〕 李瑞英.认清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实质〔N〕.人民日报,2012-07-11.
〔6〕 新自由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N〕.光明日报,2012-05-22.
〔7〕 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
〔8〕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61.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2.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12〕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13〕 〔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M〕.曹容湘,孟鸣歧,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1.
〔14〕 江时学,白凤森,宋晓平.拉美反思新自由主义〔N〕.光明日报,2001-08-29.
〔15〕 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N〕.光明日报,2004-11-09.
〔16〕 新自由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N〕.光明日报,2012-05-22.
〔17〕 廖言.新自由主义的神话走向破灭〔N〕.光明日报,2009-06-09.
〔18〕 新自由主义风光不再〔N〕.人民日报,2014-06-03.
〔19〕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07).
〔20〕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总结讲话〔N〕.新华网,2011-02-24.
〔21〕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
〔责任编辑:史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