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微电影与盐城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w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城市形象等软实力方面的展现,拥有一个优秀的城市形象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伴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城市微电影凭借其传播优势,逐渐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主力军。本文以《盐城之恋》系列微电影为切入点,对该微电影进行视觉语言解读,探讨该城市形象宣传片对盐城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形象;城市微电影;《盐城之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78-02
  城市形象的展现和传播方式总是与大众信息传播方式相一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兴起,大众传播的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微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载体,起源于城市形象宣传的需要,反映着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城市定位,打造着城市独具一格的名片。本文主要对《盐城之恋》等系列微电影的视觉语言分析,讨论该微电影对盐城城市形象的展现及影响。
  一、盐城城市形象简述
  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形成了以红色新四军文化、白色海盐文化、绿色湿地文化、蓝色海洋文化为主要特色的“红、白、绿、蓝”四色文化,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2015年底,盐城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7个。淮剧、董永传说、海盐晒制技艺、建湖花炮制作技艺、溱湖刻纸、盐城老虎鞋、建湖"十八团”杂技等已经成为盐城城市名片的精品工程,影响不断扩大。
  二、《盐城之恋》中城市形象的展现
  (一)城市微电影《盐城之恋》简介
  1.故事梗概
  《盐城之恋》是盐城首部旅游宣传微电影,以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为线索,男主被歌曲中女主角徐秀娟为救受伤的丹顶鹤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故事而深受感动,来盐城激发音乐创作灵感。通过不同场景的一次次邂逅,男主角发現原来盐城有很多像“徐秀娟”一样富有爱心、崇尚自然、善良敬业的女孩。表现了以徐秀娟为代表的盐城人对大自然的关爱,演绎了自然生态之美,弘扬爱生活、爱自然、爱社会的“大爱”主旋律。《盐城之恋Ⅱ》又名为《鹤舞盐城》延续“大爱”的主旋律,以让盐城这座城市的形象深入人心作为创作的切入点。通过把握丹顶鹤这一城市的代表元素,以舞蹈为载体,讲述再次邂逅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
  2.“红、白、绿、蓝”四色文化
  《盐城之恋》用唯美的画面风格以及流畅的剪辑手法将盐城的人文风貌、城市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充分感受到盐城就是一个可以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
  (1)红色文化。盐城作为曾经的华中抗战中心,与陕北的延安并驾齐驱,共负盛名。红色铁军文化是战火频繁的年代遗存下来的文化隗宝,对于盐城经济的腾飞,起着重要的精神领袖作用,引领着勤劳勇敢的盐城人民不断创新创业,勇于拓展。挖掘铁军文化,发扬铁军精神,传习铁军作风是盐城人民的文化品质。
  (2)白色文化。《盐城之恋》通过男主在海盐博物馆的所见所闻,自然而流畅地展现盐城的白色海盐文化。海盐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务院认可的关于盐业发展史的博物馆,结合着现代媒体声画并茂地反映着盐城几千年的海盐文化。盐城是座因盐而生的城市,海盐文化是城市之魂,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盐民们吃苦耐劳,团结进取的优秀传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潮流而没落,反而不断沉淀,深入精髓。
  (3)绿色文化。《鹤舞盐城》以丹顶鹤生活的湿地环境为故事背景,展现人与丹顶鹤最美融合的绿色湿地文化。盐城东部沿海的45万公顷滩涂湿地,原始生态环境保持完整,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自然保护区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全世界有二分之一的丹顶鹤和四分之一的麋鹿群居于此。丹顶鹤和麋鹿作为城市形象的视觉符号在这两部微电影中出现频率极高。
  (4)蓝色文化。盐城的蓝色海洋文化传承历史悠远,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盐城的发展离不开大海。大丰港、滨海港风景壮美,琼港、黄沙港渔业发达,沿海的风力发电厂、海洋风情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海洋风光。海陆空三线的全面发展拓宽了对外渠道,加速了沿海的发展,为海洋资源的发展添加助力。
  (二)视觉语言分析
  1.拍摄场景
  《盐城之恋》的场景都是以表现盐城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为主。影片表面上描绘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而真正的用意在于对盐城城市形象作出直观具体的展现,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盐城、熟悉盐城,打造属于盐城自身的城市名片。微电影的容量小,这种具有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体系有利于观众对城市的解读与记忆。
  2.镜头调度
  在影片中导演通过大量的大全景、远景的画面展示盐城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及辽阔壮美的意境氛围,像湿地风景、海洋风光,城市面貌等,影片又常用近景或特写体现人或物的神态与韵味。例如先是展现麋鹿生活环境的远景,男主奔跑的全景,接着自然过渡到女主在水边为麋鹿擦拭身体的近景,体现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静谧之美。
  此外,影片中采用大量的双视线镜头,将人物的视线和实际场景不断转换,牢牢抓住观众的主观情感,让观众始终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影片中多次运用摇镜头和移镜头,镜头调度行云流水,引领观众视线,使之符合实际生活中由远而近、从整体到局部、由全貌到细节的观察事物的视觉心理。
  3.音乐音效
  影片用《一个真实的故事》做背景音乐,这首为歌颂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徐秀娟舍身救丹顶鹤的事迹而颂唱的歌曲,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红遍大江南北。影片以真实的故事为线索,展开剧情,拉近观众心灵的情感,强化影片主题思想,凸显出敬业奉献的无私大爱。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深深感染着观众的思绪,直击观众内心情感深处。
  4.影调色彩
  鲜明的色彩对比在微电影中作用突出,有助于吸引人们的视线、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主题情感。影片女主人公总是一袭红衣,与大面积绿色自然环境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翠绿色的芦苇地、蓝色的大海、黄色的盐篙地、黑白色的丹顶鹤、棕色的麋鹿等自然原生态景观犹如一幅幅颜色鲜艳的画卷,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色彩自然会唤起人们对回归大自然的渴望。   三、城市微电影对城市形象建构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市民居住环境的优越感
  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加强市民的归属感,提高市民居住环境的优越感。《盐城之恋》对盐城的自然环境、人文风貌等各方面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展示,在其优美清新的镜头画面中,加深了盐城市民对自己所生活城市的感知,增强了对这座城市形象的认识,激发了市民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2.有利于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据盐城旅游局数据统计,自2013年《盐城之恋》播出以后,盐城的游客达到1750.31万人次,比2012年上涨了近20%,所产生的旅游收入增长率为13.72%。精心打造的“‘观鹤赏鹿,打开心扉’生态之旅三日游”特色旅游在第五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跻身2015“美丽中国”主题旅游线路TOP10。由此可见,依托新媒体平台,将微电影用于城市形象宣传所产生的影响力巨大。
  与此同时,城市微电影还加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产业意识,统筹了城乡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改善了投资环境,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生活水平,保護了历史古迹,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维护了生态平衡。据了解,2016年1至11月份,盐城环境空气质量性好,优良率达到75.2%,作为全国位居前列的“洗肺”城市,“好空气”已然成为盐城的新名片。早在2015年3月24日,盐城就已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这一荣誉称号。
  3.有利于扩大城市建设人才与资金的吸引力
  通过塑造盐城良好的城市形象,其知名度大大提升,关注率也不断攀升。优越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机遇的吸引无疑是巨大的,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新媒体技术革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为城市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活力。准确且独到的城市定位,会为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一条蹊径,更上一层楼。目前,盐城正在打造属于自身独特的可以走向世界的国际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化被动为主动,在世界文化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
  4.有利于增强城市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
  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在城市综合实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城市之间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城市形象的宣传,充分展示了经济、科技、旅游、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可以显露自己的实力,突出自己的优势,鞭策其他城市不断突破创新,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同时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优势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四、结 语
  《盐城之恋》系列微电影加大了盐城城市形象的宣传力度,展示了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分享了盐城富饶的旅游资源,传扬了四色城市文化,更表达了“大爱”的主旋律。用影视作品来宣传城市形象往往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不管是画面、音乐还是解说词,都是对城市形象的直接诠释。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完成的,需要不断地用优秀的影视作品来把城市的形象进行完善,把城市的精神文明融入到物质文明之中,两者相辅相成,把城市形象描绘的更加立体丰满,为以后经济文化的腾飞提供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余晓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当代传播,2011(2).
  [2] 苏永华.城市形象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张智翔.基于新媒体背景的传播方式的转变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8).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媒体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信息获取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在传统媒体时代对大众媒介生产规范及新闻形态的认知。在媒介变革时代,新闻教育应该以更加开阔的时空视野重新发现专业价值,进而重塑自身知识体系及教学模式。在对概念和规范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从理念、内容及方法层面重新把握新闻的内核,并以观念重构与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沟通与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多元能力。  关键词:媒介变革;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
期刊
编者按:广播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新的媒体时代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传播、串联、互动、交流等作用将体现得更加明显。主持人担负着正确引导舆论和传播知识的重任,不仅需要有很高的政治素养、文化内涵、语言能力以及超强的心理素质,还要培养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
期刊
【摘 要】:主题新闻策划是主流媒体围绕重大事件或重要活动,运用各类新闻手段进行宣传报道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职责所在,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提振精神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新闻策划,从主题切入点、时机最佳点、效益最大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是主题新闻策划的一次成功实践。  【关 键 词】:主题新闻策划;正能量;道德模范;梯纵引爆  【作者简介
期刊
【摘 要】:在国际新闻报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摆脱国际报道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困境,一直是困扰众多地方媒体的难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会,从角度转换、材料整合、视角延伸、前瞻预测等四个层面就地方媒体如何强化国际新闻的策划报道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角度转换;材料整合;视角延伸;前瞻预测  【作者简介】:喻扬,女,长江出版集团湖北大家报刊社大家文摘报头版责任编辑,主要从事国际新
期刊
【摘 要】:会议新闻报道是城市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报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的体现。因此,充分利用会议新闻资源,做强做活会议报道,尤其是重大会议的报道,成为了新闻业务改革的突破口。本文结合《西安日报》近两年在“两会”报道上的策划与创新实践,从业务操作层面对改进城市党报会议新闻报道从理念到内容及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会议新闻;策划;创新;会外现场;报网互动  【作者简介】
期刊
摘 要:作为中国社会的主要舆论传播场域,互联网舆论空间的结构与发展,是把握中国传媒变局的重要面向,本文从近年我国舆论场域的分化与主导态势入手,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尔的场域理论,对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舆论场作解读和阐释,尝试寻找不同场域间可沟通的共同性、自主性与独特性的可行之道。  关键词:布尔迪尔;惯习;场域理论;当代阐释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
期刊
摘 要: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媒体对老年人形象的塑造不仅会影响社会大众的老年观,也会影响到老年人对自身形象的认知,从而影响到积极老龄社会的建设。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新民晚报》近十年有关老年人的新闻报道,并基于框架理论从报道数量、报道对象、报道倾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新民晚报》呈现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特点。  关键词:老年人;媒介形象;新民晚报  “彭宇案”之后,老年人在媒介中的负面
期刊
摘 要:关注弱势群体、真实全面地反映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并给予弱势群体真诚的人文关怀,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媒体和社会的责任。基于国内弱势群体报道现状,本文以《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为切入点,研究其弱势群体报道模式,为其他媒体更好地发挥职能提出借鉴。  关键词:弱势群体报道;《南方周末》;深度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60-03  
期刊
摘 要:IP孵化已不僅仅是影视创作的发展重点,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二次开发的新方向与新思路。洛阳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因而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和IP价值。通过对洛阳白马寺IP价值的有效挖掘与研究,从多重路径实现洛阳白马寺的IP价值孵化,打造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可以帮助探索中国传统文化IP价值的提炼与升华。  关键词:IP孵化;价值内核;普世
期刊
摘 要:扶贫和消除贫困是一项世界性问题,由于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我国的贫困报道历经生产自救、虚假浮夸、讨薪维权和规模化报道几个阶段。在扶贫力度加大和媒介融合格局下,人民网创办扶贫频道专门报道扶贫信息,在报道实践中信息来源广泛、内容丰富、符号多元、官方视角鲜明。也存在自制信息少、栏目发展失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频道特色,构建多维的传播体系,增强信息的贴近性和有用性,加强对贫困群体、一线扶贫人员的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