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质高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高素质的培训者去实施。既然培训者自身素质是影响师资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那么,笔者以为,作为培训者,不应只是培训内容的宣讲者与传授者,而应还是课程理念的精彩演绎者与忠实践行者,是广大参培教师教学行为的示范者与引领者。
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应该既能够从事学科教学理论研究,又擅长学科教学教育实践,既有理性与感性共存的教学艺术,又有当前与长远兼顾的教学追求。
然而,综观近年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尤其是集中培训,培训者团队基本由承担培训项目的教师培训机构临时组建。由于对教师培训缺乏系统研究和整体把握,培训者很容易走入“用原始的教学方法来兜售现代教学理念”的误区,施训过程重传授轻分享、重灌输轻参与、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轻智倾向较严重,导致教师培训陷入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并引发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教师培训的冷漠与不信任。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培训机构,应努力探寻并积极创建促进培训者素质提升的有效机制,大力加强培训师资团队建设,有效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一、强化业务进修机制
中小学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之路,既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也不同于大学教师,比如,中小学教师发展目标是“教学专家”,而培训者尤其是专职培训者发展目标则是“培训专家”,后者除应具备一般教师必需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外,还需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培训需求调研方法,具备引领培训教学、组织培训活动、开发培训课程、构建培训模式、调查培训需求等方面的能力。而作为培训者,往往还应具备更强的“赶路”意识与终身学习意识,比一般教师更早、更经常地开展专业研修,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能力素质,顺应培训教学与组织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此,作为培训机构,必须强化培训者不断的业务进修机制,将培训者的专业进修常态化,让培训者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进修学习与学术研讨,促使培训者更新教育理念,吸纳前沿信息,优化知识结构,拓宽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技能,优化专业情意,生长专业智慧,逐步走向本学科教研、教改与培训的 “学术高地”与“前沿阵地”,为提升教师培训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实效性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
二、建立调研推动机制
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教学现状,清楚教师需求,摸清制约培训质量的相关因素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的内在要求,因此,培训需求调研应当成为教师培训者必备专业基本功之一。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培训者不但可以深入了解一定区域内教师队伍的现实状况,了解学科教学及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与盲点,了解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问题、困惑与期待,积累更多鲜活的培训素材与案例,做到量体裁衣、按需施训,增强培训课程与培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培训者经常深入基础教育一线,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交流,也有利于提高自身听课评课能力、反思实践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与教学指导能力,从而走向研训一体。为此,教师培训机构应明确树立“调研先于培训、培训基于调研”的工作理念,建立调研推动机制,让培训者带着任务、带着问题走出院校象牙塔、走出机构大门,深入基础教育一线、走到教师群体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并通过科学分析调研结果,一方面为培训者培训方案设计、内容确定、模式选择与组织管理的工作的开展提供客观依据,另一方面,促进培训者自身增强职业感受,提升专业素养。
三、形成团队合作机制
开展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为参培教师提供最有效、最优化的教育信息和实施策略,促进其终身学习与专业成长。当今个性化教师发展需求、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多变的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对培训者素养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教师培训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培训者,必须走出“孤军奋战”的封闭格局,采取合作互助、发展共赢的开放模式。作为培训机构,须努力顺应这一变化,积极建设以培训机构专职培训者为主要组织者、以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专家为带头人,以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教师和高素质教研员为主体、相对稳定的学科培训团队,并形成合作机制,采取专题学习、博客、论坛、沙龙、研讨会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专业对话与合作分享,形成“培训者研修共同体”和具有共同倾向的信息场和情感场,强化培训同行之间的关怀支持、榜样示范和成就激励,建立一种崭新的“研修文化”,借助集体智慧和团队能量,提升培训者学习提高的内在动机、自我监控能力与自我效能感,推动培训者个人专业发展。
四、实施项目驱动机制
项目驱动方法以善于帮助学习者朝着目标有序学习和有利于学习者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而见长。对于培训机构而言,通过将自身各有关具体工作任务如专项课题研究、培训项目策划、培训资源创生、培训课程研发等作为项目,采取项目驱动机制,可以在保证工作任务完成的同时,敦促培训者以高质量实施项目为线索,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系统学习问题探究方法,认真反思工作实施成效,形成创新意识、研究意识、学习习惯和实践智慧。实施项目驱动,可将培训研究、培训教学、培训资源开发与培训组织管理有机结合,引领培训者开展自主学习、自我反思、深入研究,走上“学、研、训、用”四位一体之路,走向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院以《新世纪教师必读书目导读》《高中新课程实施解说》《中学课堂有效教学的20条建议》《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的20个细节》等培训用书编写项目为驱动,引导、培训者系统、深入地钻研现代教育理论、高中新课程理念、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有效提高了培训者的理论素养;以学科培训课程、培训方案的编制任务为驱动,促使培训者广泛调研、深度学习、深入反思、整合借鉴,有效提升了培训者应对实际问题的实践智慧。
五、落实质量监控机制
长期以来,我们很少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的组织管理与培训教学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估与效果反馈。由于质量监控不力,致使培训组织管理松散、教学随意性大、培训效益低下,也不利于培训者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因此,作为教师培训机构,应努力构建并落实培训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对培训者课堂教学与组织实施开展随堂抽查、跟班听课、教学与管理效果评估问卷调查、学员访谈、网络调研等,实施培训教学与组织管理质量全程监控,再通过培训教学与管理研讨、经验交流、业务学习、问题探究等途径,将调研评估结果及分析情况及时、真实地反馈给培训者,促进培训者的反思、改进与提高。
上述五种机制,对促进培训者的自我教育,实现培训者“学、研、训、用一体化”以及全面优化培训者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诚如是,则以培训者专业发展引发教师培训的改革创新、进而引领广大参培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教育学院)
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应该既能够从事学科教学理论研究,又擅长学科教学教育实践,既有理性与感性共存的教学艺术,又有当前与长远兼顾的教学追求。
然而,综观近年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尤其是集中培训,培训者团队基本由承担培训项目的教师培训机构临时组建。由于对教师培训缺乏系统研究和整体把握,培训者很容易走入“用原始的教学方法来兜售现代教学理念”的误区,施训过程重传授轻分享、重灌输轻参与、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轻智倾向较严重,导致教师培训陷入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并引发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教师培训的冷漠与不信任。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培训机构,应努力探寻并积极创建促进培训者素质提升的有效机制,大力加强培训师资团队建设,有效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一、强化业务进修机制
中小学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之路,既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也不同于大学教师,比如,中小学教师发展目标是“教学专家”,而培训者尤其是专职培训者发展目标则是“培训专家”,后者除应具备一般教师必需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外,还需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培训需求调研方法,具备引领培训教学、组织培训活动、开发培训课程、构建培训模式、调查培训需求等方面的能力。而作为培训者,往往还应具备更强的“赶路”意识与终身学习意识,比一般教师更早、更经常地开展专业研修,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能力素质,顺应培训教学与组织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此,作为培训机构,必须强化培训者不断的业务进修机制,将培训者的专业进修常态化,让培训者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进修学习与学术研讨,促使培训者更新教育理念,吸纳前沿信息,优化知识结构,拓宽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技能,优化专业情意,生长专业智慧,逐步走向本学科教研、教改与培训的 “学术高地”与“前沿阵地”,为提升教师培训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实效性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
二、建立调研推动机制
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教学现状,清楚教师需求,摸清制约培训质量的相关因素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的内在要求,因此,培训需求调研应当成为教师培训者必备专业基本功之一。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培训者不但可以深入了解一定区域内教师队伍的现实状况,了解学科教学及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与盲点,了解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问题、困惑与期待,积累更多鲜活的培训素材与案例,做到量体裁衣、按需施训,增强培训课程与培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培训者经常深入基础教育一线,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交流,也有利于提高自身听课评课能力、反思实践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与教学指导能力,从而走向研训一体。为此,教师培训机构应明确树立“调研先于培训、培训基于调研”的工作理念,建立调研推动机制,让培训者带着任务、带着问题走出院校象牙塔、走出机构大门,深入基础教育一线、走到教师群体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并通过科学分析调研结果,一方面为培训者培训方案设计、内容确定、模式选择与组织管理的工作的开展提供客观依据,另一方面,促进培训者自身增强职业感受,提升专业素养。
三、形成团队合作机制
开展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为参培教师提供最有效、最优化的教育信息和实施策略,促进其终身学习与专业成长。当今个性化教师发展需求、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多变的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对培训者素养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教师培训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培训者,必须走出“孤军奋战”的封闭格局,采取合作互助、发展共赢的开放模式。作为培训机构,须努力顺应这一变化,积极建设以培训机构专职培训者为主要组织者、以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专家为带头人,以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教师和高素质教研员为主体、相对稳定的学科培训团队,并形成合作机制,采取专题学习、博客、论坛、沙龙、研讨会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专业对话与合作分享,形成“培训者研修共同体”和具有共同倾向的信息场和情感场,强化培训同行之间的关怀支持、榜样示范和成就激励,建立一种崭新的“研修文化”,借助集体智慧和团队能量,提升培训者学习提高的内在动机、自我监控能力与自我效能感,推动培训者个人专业发展。
四、实施项目驱动机制
项目驱动方法以善于帮助学习者朝着目标有序学习和有利于学习者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而见长。对于培训机构而言,通过将自身各有关具体工作任务如专项课题研究、培训项目策划、培训资源创生、培训课程研发等作为项目,采取项目驱动机制,可以在保证工作任务完成的同时,敦促培训者以高质量实施项目为线索,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系统学习问题探究方法,认真反思工作实施成效,形成创新意识、研究意识、学习习惯和实践智慧。实施项目驱动,可将培训研究、培训教学、培训资源开发与培训组织管理有机结合,引领培训者开展自主学习、自我反思、深入研究,走上“学、研、训、用”四位一体之路,走向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院以《新世纪教师必读书目导读》《高中新课程实施解说》《中学课堂有效教学的20条建议》《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的20个细节》等培训用书编写项目为驱动,引导、培训者系统、深入地钻研现代教育理论、高中新课程理念、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有效提高了培训者的理论素养;以学科培训课程、培训方案的编制任务为驱动,促使培训者广泛调研、深度学习、深入反思、整合借鉴,有效提升了培训者应对实际问题的实践智慧。
五、落实质量监控机制
长期以来,我们很少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的组织管理与培训教学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估与效果反馈。由于质量监控不力,致使培训组织管理松散、教学随意性大、培训效益低下,也不利于培训者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因此,作为教师培训机构,应努力构建并落实培训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对培训者课堂教学与组织实施开展随堂抽查、跟班听课、教学与管理效果评估问卷调查、学员访谈、网络调研等,实施培训教学与组织管理质量全程监控,再通过培训教学与管理研讨、经验交流、业务学习、问题探究等途径,将调研评估结果及分析情况及时、真实地反馈给培训者,促进培训者的反思、改进与提高。
上述五种机制,对促进培训者的自我教育,实现培训者“学、研、训、用一体化”以及全面优化培训者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诚如是,则以培训者专业发展引发教师培训的改革创新、进而引领广大参培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