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司马迁 读懂已是泪千行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asyv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听到太史公司马迁这个名字时,还在初中。历史老师说:“他承受腐刑加身,却铸就第一史书,让人可叹可敬。”我却暗自摇头,七尺男儿宁死不屈,怎能受此大辱?
  那个时候年少轻狂,心中的英雄都是热血的,或如李广,不愿受辱,引刀自刭;或如金庸、古龙笔下的豪杰,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但到而立之年,再读《太史公记》,再读《报任安书》,才明白,对于中年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而活着才是一种勇气。
  01
  “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天汉二年,汉朝将军李陵率领五千步军作为偏师出征匈奴,却遇到了匈奴八万主力,奋勇厮杀后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而战败投降。
  消息传来,皇上震怒、群臣激愤,朝野上下一片喊打喊杀之势。是李陵真的罪该万死么?未必,毕竟谁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也是必败之局,更何况他还曾死战一场。
  大家觉得李陵该死,只是因为汉武帝认为他该死。谁知此刻,司马迁却站了起来,盛赞李陵的“国士之风”和此战的功绩。
  一时间,朝堂里鸦雀无声,皇帝更是脸色铁青。
  没人想到46岁的司马迁竟然是个愣头青,这些话说出来轻则前途不保、重则家破人亡。有人摇头,太傻了,可这傻背后,却是一份赤胆忠心。司马迁知道李陵的品格,更知道对于国家而言,唯有善待李陵,才能有更多的将士愿意为国而战。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圣旨颁下的那一刻,司马迁心中那个敢言的少年彻底死了。出狱之后的司马迁,已经判若两人,上朝时毕恭毕敬,下朝后闭门写书,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违背圣上的话。
  02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短短九个字,道出了圣旨颁布的那一刻,是何等的心伤如死。
  李陵事件爆发前,他作为侍从已在汉武帝身边效忠了十几年。“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十多年的忠诚与辛劳,抵不过一次直言不讳。
  人在职场何尝不如此?年少时为工作努力奋斗、牺牲奉献;一眨眼人到中年,没人再与你谈论曾经的奉献与功绩,有的只是岁月高高举起的屠刀。
  多少人活到了三四十岁,学会了卖笑,委屈憋着、不忿藏着,就为了一口饭吃,工作就是命脉,上司就是上帝,再多的苦楚也得咬碎了往肚里子吞。
  熬过去了就是明天,熬不过去就是崩溃于无声。
  03
  “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按照汉朝刑法,“腐刑”也有逃避的办法,就是用钱赎,需要五十万钱。但司马迁官小家贫,哪能拿出这么多钱?就算是家人为他到处举债,最后也没有凑够五十万。因为穷,他终于还是受了那一刀,砍去了他为人的尊严,成了天下的笑柄。
  不结婚不知道柴米油盐贵,不到中年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穷。中年人看起来外表光鲜、工作稳定,但背后却是一家老小的开支加上永远还不完的房贷车贷,再也经不起一点折腾。
  刷屏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道尽了中年人的心酸。文章作者从事金融工作,收入不菲,已算得上中产家庭,岳父母也都是退休工人有医保。可当岳父因为流感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并住进了ICU后,每天2万多的治疗费用,还是几乎让这个家庭崩溃。他们卖掉了所有的股票和理财,也只能撑一个多月。
  摧毁一个中年人到底有多简单,只需要一场大病、一场生意失败、一次子女择校就可以了。
  少年时,有父母为你遮风挡雨;年轻时,孤身一人无牵无挂、漂亮潇洒;只有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到处都需要钱,才会发现自己挣得真少、自己真没用。
  这是中年人的责任,也是中年人的无奈。不敢输,也输不起;不敢穷,也穷不起;不敢病,也病不起。
  04
  “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其实,何止天下人耻笑,连司马迁自己都不齿自己。在《报任安书》里,他写道:“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因为觉得愧对祖先,他再也没有去父母的墓前拜祭过。
  在那个人人尚勇、视名节高于一切的年代,连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更何况是士大夫司马迁。他当然也曾想过自杀。他一死了之简单,但父亲临终前的遗愿谁去完成?家中的妻子和儿女,又有谁去照顾?
  死亡是一种解脱,而活着才是一种勇气。苟且,梦想还能延续;偷生,家人就有依靠;怕死,却不是为自己。
  司马迁出狱后倒升了官,汉武帝封他为中书令,但他也彻底怂了,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中年人。“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哪怕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的讥讽,也从不还嘴。
  以前,他可以为没有交情的李陵仗义执言;现在,他却不敢为生死之交任安讲情。只能写下直抒胸臆的《报任安书》,写尽了自己的屈辱,写尽了自己的不幸,写尽了自己的激愤,字字带血。
  人到中年,失去了所有的勇气,只剩下了一个“怂”字,因为再也冒不起一点风险。
  有人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但中年人的隐忍是为功名么?怕更多的还是为家人。
  05
  又过了一个十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理清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更被推崇为文学典范,历经千年而不衰。
  黄庭坚说:“凡为文,须熟读韩退之、司马子长文。”
  郑樵说:“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梁启超说:“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
  鲁迅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这个写完《史记》的男人,却在写完《史记》的第二年消失得無影无踪,没有再留下一点记载。
  他的死成了一个谜,各种猜测都有。
  一个曾经背负屈辱的中年人,此刻已然安顿好妻子儿女的退路,已然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是时候退场了。
  金圣叹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
  年少不懂太史公,读懂已是泪千行。
  (源自《读者》)
  责编:王晓静
其他文献
手捧一本林清玄的《孤独是种大自在》,读到“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顿觉这些经典妙言,凝练了林清玄一生的大智慧,大境界,大格局,令他获得了大自在。  不被每天的风雨声、蹚水声等嘈杂声充盈耳朵,用心去听、去辨、去悟雨声、风声、河水声、鸟鸣花开声的不同与雅趣。林清玄“沉默的艺术”予人以启迪。  人们都认为,快节奏的生活令人心浮躁,年轻人为家庭事业奔波,马不停蹄,为车贷、房贷神经
期刊
  
期刊
【素材一】  残障人也能使用信息技术彰显文明新高度   2019年12月3日是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主题是“提高残疾人的参与度和领导力”。   在信息时代,提高残障人的参与度实际上就是提高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要让残障人和普通人一样,即便身居陋室,也能自如地生活和工作,并且知晓世界大事。如果说技术的发展能让人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且拥有更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由此
期刊
“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启动仪式近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刘奇葆作了发言。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主持启动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杨传堂、巴特尔、汪永清、苏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高云龙出席。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孙毅彪交流了读书体会。  汪洋强调,开展委员读书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
期刊
我们不想谈得太抽象,就从近代的精神史和书籍史中随便举个例子吧!设想有一位在1870—1880年间博览群书的有教养的德国人,一位法官、一位医生、一位大学教授甚或一位爱读书的普通人什么的:他可能读了些什么呢?他对他那个时代和他的人民的精神创造有何了解?他与他那个时代的现实和未来发生了怎样的關系?他那个时代为批评界和公众舆论所肯定、所赞扬和认为值得一读的文学,今天又到哪儿去了呢?简直是一点影子也没留下。
期刊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一種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的定义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一个重要方式便是阅读。  另一种人,即
期刊
挪威北部的阿诺尔岛有着许多驯鹿群,每年冬季,这个岛上食物短缺,驯鹿群必须进行一次大迁徙,到450公里以外的地方才能找到它们的食物——地衣。而为了到达目的地,它们必须横渡阿诺尔海峡。在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挪威姑娘爱丽·海莲娜·斯瑞就带领她的鹿群完成了一次大迁徙。  爱丽一出生就分到了近200头的驯鹿群。如今她二十出头,刚从挪威驯鹿学院毕业回来管理鹿群。眼下,她必须确保鹿群安然度过严冬,顺利找到食物。 
期刊
全国政协举办“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是十三届全国政协的又一项创新之举。在汪洋主席的亲自领导下,全国政协党组制定了“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方案”,并成立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担任组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潘立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刘晓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部分委员、特邀专家组成,统筹指导委员读书活动,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作为活动指导组
期刊
我不是个画家,但撷取美的片刻是我的心愿。   我不是个作家,但记录每一次的感动是我的习惯。   仔细想想,生活的本身即是书、即是画。也许前一刻,我们是阅书观画的读者,而下一刻,却又变成书中主角、畫中人物了。更有可能,我们同时既是读者,又是主角。   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只是我们的脚步太匆忙了,常常忘记去读它,欣赏它,随意地浏览过去,便断言生活是一味地
期刊
关山脚下树木掩映的山坳里,一座白墙青瓦的村落映入眼帘:村道平坦,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委会二楼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里,政治经济、农业科技、文学艺术等各种图书整整齐齐摆放在书架上……这是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秦亭镇麦池村农家书屋给人的第一印象。  秦亭镇党委副书记汪茂才说,村里依托农家书屋,开办了麦池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将农家书屋和农业科技培训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而且拉近了科学文化知识与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