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要举行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这样的比赛?我不禁想起去年参加教育部全国督导工作的体验。督导中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项调查发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数量和质量上努力满足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需要是一件十分紧要的任务。经深入研究发现,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教师,由于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过失”,基本功差成为普遍现象。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方面应该起“龙头”作用。当前,我希望,我国体育师资培养应该是一个大循环体系。这个大循环体系应该包括高校、中小学和社会培训等环节。这些环节对于体育教育师资培训各有优缺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大循环中的一个点。我们发现,高校培养的“高材生”在入职时常常部分出现“即毕业、即不及格”的现象。这是由于高校经常处于“孤芳自赏”状态,跟不上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 “龙头”变成了“桎梏”。我认为,今后,我国体育师资培养应该建立起这个大循环体系,并且使这个大循环体系真正循环起来。从宏观上看,大学应该是这个大循环的重要环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师资的培训也应该是重要环节,不同重要环节之间应该相互取长补短,融通信息、和谐发展。融入这个大循环很重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认真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师资培训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融入本科教育,上升为理论,真正担负起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责任和义务。其实,是不是“龙头”不重要(当前实际没有起到“龙头”作用),重要的是在这个“大循环”中可以有效推动循环的质量,重要的是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人才。
我们应该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和中小学体育师资需求之间联系的渠道。首先,从教育行政管理上建立联系,例如,与中小学体育教育有关的文件,一定也发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相关人员;其次,从教研上建立联系,大学教师应“低下高贵的头”,努力多参与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总结实际经验;再其次,应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学生提前“介入社会”会成熟得更快。
关于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我们首先应关注能力的结构。实践证明,一个精神,三个能力是最重要的。在演艺界有一句名言,“把心灵奉献给你的角色”,说明敬业精神是能力的基础。在能力结构方面,首先是要关注中小学重要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基本功多与运动技能有关。这也是区分体育教师和其他教师岗位的重要标志。其次是基本的体育教学技能。这与体育教师的基本功也息息相关。体育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岗位和非教师职业的重要标志。其三是创新能力,我这里不用“创意”,而是用“创新”,是因为,创意是“想想而已”,创新不仅有创意,还包括可以实际产出新的“产品”。因为,体育教育系统不是封闭的系统,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系统。只有有创新能力,体育教师才可以使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基本的体育教学技能,不断自我发展和“更新”,以满足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最近,我关注了一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依据,应该是从学科的角度“演绎”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从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及岗位特点出发“归纳”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至少,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从学科演绎为主。在本科教育方面,我更倾向于从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及岗位特点出发“归纳”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贴近实际,贴近职业。可是,这会不会使人认为,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起点”太低了?我想不会。从职业角度出发研究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通过理性的、规范的“工作描述”研究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从而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一定会使理论联系实际,不会降低体育教育专业的“起点”。
其次,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庞杂,重点不突出,甚至看不出是什么专业的课程。例如,我国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的门数达到400多门。在必修课程中,从公共必修课程到教育学课程,从人文类课程到管理类课程,从自然学科课程到专业技能课程,什么都不能少,什么都是蜻蜓点水等。这类课程设置,可能看似很“超前”,实际上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很不经济,从学生实践观察,很难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基础,很难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效力、有效益地成熟起来。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为学生的就业设置的,不应该是为专家自己“欣赏”的和“交流”的。
这些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具体课程有“越分越细”、每门课时越来越少的趋势。原来的一门课程,当前分裂为2门或3门课程。“越分越细”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学科化,越来越复杂化,应该研究生学习的课程降到本科来学。而对于体育教育职业而言,需要的课程应该尽量综合化、简单化、实用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理念问题以外,专家是分割课程的主要动力。专家分割课程的动机可能是多出几个主编而已,不一定是为了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奠定扎实的基本功很不利。
那么,为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更合理?我认为,从体育教师职业和岗位的特征出发,当前,应尽力加强术科课程的学习,改变过去过多注重学科课程学习的状态;应尽力抓住与体育教师基本功有关的课程,改变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态;课程设置应关注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特点;课程评价体系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评价的权重。
这些思考仅仅为一孔之见,是断想,不妥之处请多提批评。
(首都体育学院100191)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方面应该起“龙头”作用。当前,我希望,我国体育师资培养应该是一个大循环体系。这个大循环体系应该包括高校、中小学和社会培训等环节。这些环节对于体育教育师资培训各有优缺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大循环中的一个点。我们发现,高校培养的“高材生”在入职时常常部分出现“即毕业、即不及格”的现象。这是由于高校经常处于“孤芳自赏”状态,跟不上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 “龙头”变成了“桎梏”。我认为,今后,我国体育师资培养应该建立起这个大循环体系,并且使这个大循环体系真正循环起来。从宏观上看,大学应该是这个大循环的重要环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师资的培训也应该是重要环节,不同重要环节之间应该相互取长补短,融通信息、和谐发展。融入这个大循环很重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认真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师资培训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融入本科教育,上升为理论,真正担负起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责任和义务。其实,是不是“龙头”不重要(当前实际没有起到“龙头”作用),重要的是在这个“大循环”中可以有效推动循环的质量,重要的是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人才。
我们应该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和中小学体育师资需求之间联系的渠道。首先,从教育行政管理上建立联系,例如,与中小学体育教育有关的文件,一定也发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相关人员;其次,从教研上建立联系,大学教师应“低下高贵的头”,努力多参与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总结实际经验;再其次,应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学生提前“介入社会”会成熟得更快。
关于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我们首先应关注能力的结构。实践证明,一个精神,三个能力是最重要的。在演艺界有一句名言,“把心灵奉献给你的角色”,说明敬业精神是能力的基础。在能力结构方面,首先是要关注中小学重要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基本功多与运动技能有关。这也是区分体育教师和其他教师岗位的重要标志。其次是基本的体育教学技能。这与体育教师的基本功也息息相关。体育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岗位和非教师职业的重要标志。其三是创新能力,我这里不用“创意”,而是用“创新”,是因为,创意是“想想而已”,创新不仅有创意,还包括可以实际产出新的“产品”。因为,体育教育系统不是封闭的系统,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系统。只有有创新能力,体育教师才可以使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基本的体育教学技能,不断自我发展和“更新”,以满足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最近,我关注了一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依据,应该是从学科的角度“演绎”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从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及岗位特点出发“归纳”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至少,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从学科演绎为主。在本科教育方面,我更倾向于从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及岗位特点出发“归纳”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贴近实际,贴近职业。可是,这会不会使人认为,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起点”太低了?我想不会。从职业角度出发研究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通过理性的、规范的“工作描述”研究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从而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一定会使理论联系实际,不会降低体育教育专业的“起点”。
其次,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庞杂,重点不突出,甚至看不出是什么专业的课程。例如,我国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的门数达到400多门。在必修课程中,从公共必修课程到教育学课程,从人文类课程到管理类课程,从自然学科课程到专业技能课程,什么都不能少,什么都是蜻蜓点水等。这类课程设置,可能看似很“超前”,实际上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很不经济,从学生实践观察,很难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基础,很难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效力、有效益地成熟起来。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为学生的就业设置的,不应该是为专家自己“欣赏”的和“交流”的。
这些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具体课程有“越分越细”、每门课时越来越少的趋势。原来的一门课程,当前分裂为2门或3门课程。“越分越细”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学科化,越来越复杂化,应该研究生学习的课程降到本科来学。而对于体育教育职业而言,需要的课程应该尽量综合化、简单化、实用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理念问题以外,专家是分割课程的主要动力。专家分割课程的动机可能是多出几个主编而已,不一定是为了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奠定扎实的基本功很不利。
那么,为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更合理?我认为,从体育教师职业和岗位的特征出发,当前,应尽力加强术科课程的学习,改变过去过多注重学科课程学习的状态;应尽力抓住与体育教师基本功有关的课程,改变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态;课程设置应关注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特点;课程评价体系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评价的权重。
这些思考仅仅为一孔之见,是断想,不妥之处请多提批评。
(首都体育学院1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