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林模式的改变对提高林地综合效益的影响分析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uesen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速生丰产林模式、林农间作模式、防护林带模式、林下经济模式4个方面分析了国有西华林场不同时期不同的营林模式对林地综合效益的影响,以期为国有西华林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营林模式;林地综合效益;国有西华林场
  中图分类号 S7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153-01
  国有西华林场位于西华县东部,皮营大沙沟和贾鲁河两岸,属黄泛区腹心地带,南北长约35 km、东西宽1~5 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3′、北纬33°48′,始建于1962年。西华林场南北狭长2条线,纵贯西华县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全场总面积2 250 hm2。
  建场初期,为改善生态环境,西华林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了一条功能强大的防风固沙林带。建场第1代树种以旱柳、刺槐为主,栽植密度大,株行距一般为2 m×3 m或3 m×4 m,成林迅速,对西华县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控制风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风沙危害天数减少,土壤沙化程度减弱,当地的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外出逃荒人员陆续返乡,人民生活有了初步保障。但由于树种单一,密度过大,土壤瘠薄,管理粗放,再加上当时只看重森林的生态效益,忽视林木经济价值,致使西华林场早期林木大多形成了“小老树”,林木商品价值低,经济效益甚微。1987年,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林场由全供事业单位转变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为了生存,林场被迫由过去的单一以生态效益为主,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型经营转变[1],在林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职工工资无着落的情况下,加强第1代“小老树”林分改造,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探讨不同的造林和管理模式。在多年的营林实践中,总结出了提高林地综合效益的营造林模式。
  1 速生丰产林模式
  树种以杨树为主,株行距为3 m×4 m、3 m×5 m、3 m×6 m、3 m×8 m、5 m×8 m、6 m×8 m,轮伐期为10~15年。以西华林场18林班2小班杨树丰产林为例:树种为杨树(72杨、69杨),面积3.3 hm2,土壤质地为砂土,初植密度420株/hm2(株行距 3 m×8 m),采伐年龄12年,林地综合收益40万元,其中,主伐收入28万元,间伐收入3万元,前期林下间作物产出9万元,即每年林地经济效益9 990元/hm2。同时改变了周边环境,控制了风沙,促进了周边地区粮农经济的增收。
  2 林农间作模式
  主要树种为泡桐,常采用农桐间作模式。以西华林场东王营林站9小班为例:树种为泡桐,株行距为5 m×10 m,选用优质高干壮苗,5年轮伐。造林后间作农作物,产量较以前明显提高,小麦平均产量达3 750 kg/hm2以上,花生产量可达3 000 kg/hm2。以1个轮伐期计算,林地综合效益36万元,其中采伐收入4.5万元,间作物产出31.5万元,即每年林地经济效益1.2万元/hm2,是未进行林农间作的2倍以上。
  3 防护林带模式
  此模式是林场为增加收入、以短养长、促进林场发展的一个新模式。主要树种为防护功能强、经济效益高的杨树,带间距100 m,每带4~6行,株行距为2 m×3 m或3 m×4 m。实践证明,沙区采用防风林带能较好地控制风沙,改善小环境,促进粮食增产。以西华林场首帕于林站3小班为例:树种为杨树,面积为12 hm2,带间距100 m,每带6行,株行距为2 m×3 m,造林采用高度4 m以上的优质壮苗,造林后当年小麦平均产量在4 500 kg/hm2以上,第2年为3 750 kg/hm2,第3年为3 375 kg/hm2,4年以后基本在3 000 kg/hm2左右。经调查,该小班林龄8年,现活立木蓄积量280 m3,可以折价11.2万元,第5年时进行1次间伐,间伐收入2.3万元,林下间作物共产出86万元,林地综合经济效益99.5万元,即每年林地产出经济效益16 583元/hm2。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后,国家林业政策作出调整,西华林场抓住国有林场改革的机遇,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在营林生产上大胆创新,由过去以杨树为主、树种较单一的营林模式[2]调整为以杨、柳、桐为主的防风固沙林,以桃、梨为主的经济林以及以白蜡、栾树、国槐等为主的绿化苗木林等多功能树种并存的营林模式。株行距为3 m×8 m、4 m×10 m、2 m×6 m,改变了林场过去树种单一的营林模式,使林场的林木资源多元化,减少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2016年,随着国有林场机制的改革,西华林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后,新的历史阶段要求林场更加严格地履行其主要职能,即植树造林,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一方生态环境。
  4 林下经济模式
  林场的改革发展只有在营林模式上继续创新,才能在有限的林地资源上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经多方考察,探索出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富裕之路。在林场2012年建造的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基地内,合理种植菊花、蒲公英、白芍、板蓝根等中药材[3-4],以林下经济的发展确保营林生产的可持续性。以2013年在袁营林站2小班内4 m×10 m的泡桐纯林内林下种植的24 hm2杭白菊为例,造林第1年菊花可创经济利润4.5万元/hm2左右,第2年菊花可创经济利润3万元/hm2左右,2年后林分郁闭,林下不再种植菊花,以5年1个轮伐期计算,该小班可生产木材63.75 m3/hm2,价值31 875元/hm2,林下菊花产生经济价值7.5万元/hm2,5年内林地的综合效益为106 875元/hm2,由此推算,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21 375元/hm2。此外,根据多方论证,引种油用牡丹木本油料,发展前景也十分可观,油用牡丹的根、花、种子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西华林场这一营林生产模式的创新,为林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林区内实现了林茂果丰、鸟语花香,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同时林木品种的多样性也极大地提高了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西华林场在自身土质较差、沙化严重,风沙弥漫、气候恶劣的情况下,通过植树造林,不断探索和改进营林模式,既改变了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又实现了自身经济的飞速增长。这充分说明植树造林及林业事业的发展对粮食增产增收和林地综合效益的提高起着关键性和主导性的作用。在未来的几年里,西华林场将按照上级林业部门的要求加大造林力度,将西华林场变成豫东平原一道绿色的屏障。
  6 參考文献
  [1] 刘建华,涂平,杨细雄.浅谈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J].农家参谋,2018(15):87.
  [2] 靳红双.加强营林技术的分析与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8(15):204.
  [3] 吴吉琴.如何加强林业站营林生产的有效管理[J].农家参谋,2018(13):108.
  [4] 罗东旭.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探讨[J].农家参谋,2018(13):96.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影响雪旺氏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β-1,4-GalT-I表达质粒转染雪旺氏细胞,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增殖相关信号分子cyclinD1、p16I
在2014年4月15日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
affluenza 是由 affluence 和 influenza 缩合而成的英语新词,其中文译名有多个版本:“富恙”“富贵病”“富人病”“富裕病”“富裕流感”与“流行性物欲症”。文章认为最佳译
看到“风化冶两字,很容易想到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下逐渐破碎、分解的过程.这-理解是不错的.“风化冶是-个涉及面很广的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
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在透明度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主要表现为数量可观的地方政府收入未进入任何预算内管理.成为了地方政府手中的非正式财源。加之我国的预算约束软化现象及预算执
总结了水稻塑料软盘泥浆育秧抛秧栽培技术,包括秧地选择、整地播种、拌泥装盘与播种、秧田管理、本田管理等内容,以期为该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煤炭科技术语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术语定义不准确、不规范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做出分类,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三波修正之后必有一个下跌推浪《从牛熊过渡期说开去》意犹未尽,再续之。上周拙作表达了这么几个观点。一是卑人信仰波浪理论,并认为艾略特的主要观点不能随意删改。如果可以
芽休眠是温暖地区落叶果树栽培和设施果树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试验以蓝莓品种蓝丰为试验材料,在休眠进程中对其萌芽率进行检测。确定蓝莓花芽内休眠的具体时间。结果表明
强夯法具有施工机具简单、工期短、工程造价低廉、加固效果显著等方面的优越性,在地基基础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强夯问题的复杂性和现有设计计算理论的不完善,强夯后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