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是寓教育于运动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通过运动来丰富人类文化生活,促进人体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其特殊性,这就是寓道德品质教育于身体锻炼之中,使学生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直接体现在身心活动之中,受到实践的检验。
一、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形成的,在刻苦锻炼的基础上,能获得体制的增强,思想品德也只有经过锻炼过程的磨炼,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原则与方法及其在教材上的运用,进行课时设计的同时要设计思想、纪律等品质教育的方法与措施。例如,有位教师上的一堂小学四年级投掷课,就是既设计课时的教材内容,又设计思想教育。其教学构思是这样的;首先是课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形式。通过语言的引导、音乐的渲染、场地的布置、游戏、小比赛等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根据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机智勇敢的品质。其教学安排是:队列队形练习、韵律操、投沙包、游戏“消灭侵略者”。他在组织谈话中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解放军某部去看解放军叔叔的军事训练,并和他们一起学习‘投手雷’的技术。因路较远,需坐一段路的火车,骑一段路的马,过一条太河才能到达部队,同学们怕不怕呀?”学生们精神饱满地回答;“不怕。”这样开始了准备活动。首先是队列练习:向左(右、后)转一走(向火车站进发),列队、并队、错肩、蛇形走(坐火车、骑马,按设计图形)。然后是小比赛:夹杆跑(划船过河),到了部队,看到练兵场上龙腾虎跃的练兵热潮,同学们也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将身体活动开和解放军叔叔一起练习“投手雷”。通过“投手雷”练习,同学们重点体会了蹬地、转髋、快速出手的投掷技术,提高了投掷能力。“消灭侵略者”的游戏,将投掷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其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最后是给“战斗英雄”佩戴英雄花,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音乐伴奏下,同学们跳起欢乐的集体舞,庆祝战斗的胜利,全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这是一节成功的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的课,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条线,即向解放军学习,机智、勇敢、不怕苦、不怕累,练好本领报效祖国。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文化教养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集体性,而思想品德的形成却离不开身体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活动中形成又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要求学生在身体练习中自觉克服个人欲望,克制自己的行为,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运动规则和集体的需要,并使一些基本的道德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运动场上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体育风尚,为学生所感知,并且在活动和练习的实践中得到体验。毛泽东主席早年发表过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该文从民族体质的强弱和国力盛衰讲起,深刻分析了人体这个物质基础与学问、道德的密切关系,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教育家张伯苓说过:“最重要者,学校体育不仅是技术专长,尤其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所以,体育教学应注重“育人”“育心”“育体”。
二、运动竞赛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体育运动比赛是推动学校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有效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活动场所和交往机会。在体育竞赛中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复杂而且变化多端,这就要求参加者和同伴紧密团结、协调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同时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遵守纪律。
体育竞赛的特点,就是场面热烈,对抗性强。这种对抗不仅是运动技术、战术的竞赛,也是意志品质和胜不骄、败不馁等作风的竞赛,能使勇敢、顽强、坚韧不拔和奋力拼搏等意志品质得到充分体现,能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合作习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比赛离不开观众,观众在观看体育比赛时,总能自觉不自觉地受比赛气氛的感染和鼓舞,民族精神被弘扬,爱国热情被激发。当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获胜,当五星红旗第137次在广岛亚运会上升起,当中华健儿站在领奖台上,双手将金杯和鲜花高举过头顶的时刻,人们那种欢呼雀跃、手舞足蹈的情景是多么激动人心。这时作为中国人,又是多么自豪和荣耀l报效祖国的激情在心中久久翻腾,这种心情必然会影响其今后的行为。因此,体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式。
总之,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使体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发展提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形成的,在刻苦锻炼的基础上,能获得体制的增强,思想品德也只有经过锻炼过程的磨炼,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原则与方法及其在教材上的运用,进行课时设计的同时要设计思想、纪律等品质教育的方法与措施。例如,有位教师上的一堂小学四年级投掷课,就是既设计课时的教材内容,又设计思想教育。其教学构思是这样的;首先是课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形式。通过语言的引导、音乐的渲染、场地的布置、游戏、小比赛等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根据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机智勇敢的品质。其教学安排是:队列队形练习、韵律操、投沙包、游戏“消灭侵略者”。他在组织谈话中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解放军某部去看解放军叔叔的军事训练,并和他们一起学习‘投手雷’的技术。因路较远,需坐一段路的火车,骑一段路的马,过一条太河才能到达部队,同学们怕不怕呀?”学生们精神饱满地回答;“不怕。”这样开始了准备活动。首先是队列练习:向左(右、后)转一走(向火车站进发),列队、并队、错肩、蛇形走(坐火车、骑马,按设计图形)。然后是小比赛:夹杆跑(划船过河),到了部队,看到练兵场上龙腾虎跃的练兵热潮,同学们也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将身体活动开和解放军叔叔一起练习“投手雷”。通过“投手雷”练习,同学们重点体会了蹬地、转髋、快速出手的投掷技术,提高了投掷能力。“消灭侵略者”的游戏,将投掷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其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最后是给“战斗英雄”佩戴英雄花,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音乐伴奏下,同学们跳起欢乐的集体舞,庆祝战斗的胜利,全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这是一节成功的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的课,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条线,即向解放军学习,机智、勇敢、不怕苦、不怕累,练好本领报效祖国。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文化教养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集体性,而思想品德的形成却离不开身体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活动中形成又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要求学生在身体练习中自觉克服个人欲望,克制自己的行为,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运动规则和集体的需要,并使一些基本的道德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运动场上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体育风尚,为学生所感知,并且在活动和练习的实践中得到体验。毛泽东主席早年发表过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该文从民族体质的强弱和国力盛衰讲起,深刻分析了人体这个物质基础与学问、道德的密切关系,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教育家张伯苓说过:“最重要者,学校体育不仅是技术专长,尤其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所以,体育教学应注重“育人”“育心”“育体”。
二、运动竞赛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体育运动比赛是推动学校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有效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活动场所和交往机会。在体育竞赛中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复杂而且变化多端,这就要求参加者和同伴紧密团结、协调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同时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遵守纪律。
体育竞赛的特点,就是场面热烈,对抗性强。这种对抗不仅是运动技术、战术的竞赛,也是意志品质和胜不骄、败不馁等作风的竞赛,能使勇敢、顽强、坚韧不拔和奋力拼搏等意志品质得到充分体现,能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合作习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比赛离不开观众,观众在观看体育比赛时,总能自觉不自觉地受比赛气氛的感染和鼓舞,民族精神被弘扬,爱国热情被激发。当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获胜,当五星红旗第137次在广岛亚运会上升起,当中华健儿站在领奖台上,双手将金杯和鲜花高举过头顶的时刻,人们那种欢呼雀跃、手舞足蹈的情景是多么激动人心。这时作为中国人,又是多么自豪和荣耀l报效祖国的激情在心中久久翻腾,这种心情必然会影响其今后的行为。因此,体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式。
总之,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使体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发展提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