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描写作为作为一个常见又非凡的描写手法,对其名为“细小”而实力“巨大”之特点,广大中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已经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了。其实,不单是小说,就连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新闻通讯等记叙文类的作品或文章,在营造特定意境、塑造人物性格、升华主题思想方面,对细节描写皆情有所钟。
1 用细节描写渲染故事特有气氛,烘托人物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思想感情
《芦花荡》是孙犁“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茅盾语)的一篇抗日战争题材小说,一个“老头子”(老英雄)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穿过了敌人的封锁,为游击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小说中有这样的景物:“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着一层烟气”。“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显然,这一系列细节已经将这个“环境”里的老英雄那种老当益壮、智勇双全、乐观豪迈形象一步步地烘托与再现出来。《最后一课》小说中,教室乱飞的“小甲虫”和屋顶咕咕叫着的鸽子,也正是细节起到了烘托沉重肃穆之气氛的作用。
2 细节描写勾画出个性化肖像,为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起到奠基性作用
《包身工》中的芦柴棒“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这一细节所写肖像之特写,是夏衍对黑暗罪恶的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有力控诉。鲁迅小说《故乡》里,闰土的手,从少年时期的“红活圆实”沧桑为人到中年时“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的“松树皮”,这无疑就其“辛苦麻木”、悲惨凄苦生活的形象写照。它和动作、语言、心理等诸多描写合力打造出一个麻木愚昧、艰难挣扎的旧中国农民形象-——闰土。《一面》中描写鲁迅瘦得如同“竹枝似的手”就是为了突出鲁迅以拼命写作来同黑暗社会进行战斗之牺牲精神,“一根根抖擞着”的寸发,则是先生英勇无畏的“民族魂”的外在象征。
3 用细节作为“道具”或线索,或展开情节,或编织故事,进而使人物栩栩如生
林黛玉的门前总是晾着手帕,行走起居也始终不离手帕。《红楼梦》中这一个细节频频出现,在展开故事方面是“道具”,更是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她见花落泪、遇水伤情的性格特征。契可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里,当听说咬伤路人的狗主人是平民时,警官奥楚篾洛夫便装腔作势地脱下军大衣,要秉公执法;随后又听说狗主人是将军或将军的哥哥时,顿时不寒而栗,马上又穿起军大衣。这些时脱时穿的细节之“变”,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变色龙”的丑恶嘴脸生动形象地再现给读者。
4 细节描写刻画心理活动,细腻逼真地再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赤壁鏖战在即,诸葛亮与周瑜正在联手运筹帷幄,两个人的手心里分别写着一个“火”字,然后相互对视而笑。这一细节,将二位旷世奇才不谋而合、英雄相惜、志在必“烧”的必胜心里刻画得淋漓尽致。《琵琶行》诗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是对琵琶女自卑羞怯心理的细节性刻画。《范进中举》里,描写胡屠户打了喜极而疯的范进后,“不觉得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翻不过来了”。如此细节,活生生再现了胡屠户打了中了举的范进后悔恨懊恼的心理,进而将其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陋形象又逼真地刻画了一番。
5 以细节化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表现个性化人物独特的行为方式
妇孺皆知的《空城计》中,当诸葛亮闻知司马懿大兵退走之后,只是用手轻轻地弹去了额头上的冷汗。作者罗贯中的这一“弹”,便是塑造神机妙算、谨慎用兵的诸葛亮形象之神来之笔。鲁迅小说《孔乙己》里,孔乙己给孩子们每人分了一颗茴香豆之后,直起身子,用手将盛茴香豆的碟子“罩住”;他又不厌其烦地问我会不会茴香豆的“茴”字的三种写法,并用长长的指甲“蘸”了酒,在柜台上写起来。这些细节化的动作,将孔乙己使人“哀其不幸,恨其不正争”的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了。《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痛心国土沦丧当了亡国奴,小镇上的人们又被迫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所以在和“最后一课”惜别的最后时刻,奋力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然后做了一个放学的手势,头靠黑板,使这些特定细节“定格”热爱祖国的伟大形象。
细节不是细小的“零件”,它具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巨大表现力。无论是细节化环璄、细节化肖像,还是细节化“道具”、细节化心理和细节化动作,都能够为美妙诗文写出万千气象。
1 用细节描写渲染故事特有气氛,烘托人物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思想感情
《芦花荡》是孙犁“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茅盾语)的一篇抗日战争题材小说,一个“老头子”(老英雄)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穿过了敌人的封锁,为游击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小说中有这样的景物:“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着一层烟气”。“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显然,这一系列细节已经将这个“环境”里的老英雄那种老当益壮、智勇双全、乐观豪迈形象一步步地烘托与再现出来。《最后一课》小说中,教室乱飞的“小甲虫”和屋顶咕咕叫着的鸽子,也正是细节起到了烘托沉重肃穆之气氛的作用。
2 细节描写勾画出个性化肖像,为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起到奠基性作用
《包身工》中的芦柴棒“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这一细节所写肖像之特写,是夏衍对黑暗罪恶的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有力控诉。鲁迅小说《故乡》里,闰土的手,从少年时期的“红活圆实”沧桑为人到中年时“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的“松树皮”,这无疑就其“辛苦麻木”、悲惨凄苦生活的形象写照。它和动作、语言、心理等诸多描写合力打造出一个麻木愚昧、艰难挣扎的旧中国农民形象-——闰土。《一面》中描写鲁迅瘦得如同“竹枝似的手”就是为了突出鲁迅以拼命写作来同黑暗社会进行战斗之牺牲精神,“一根根抖擞着”的寸发,则是先生英勇无畏的“民族魂”的外在象征。
3 用细节作为“道具”或线索,或展开情节,或编织故事,进而使人物栩栩如生
林黛玉的门前总是晾着手帕,行走起居也始终不离手帕。《红楼梦》中这一个细节频频出现,在展开故事方面是“道具”,更是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她见花落泪、遇水伤情的性格特征。契可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里,当听说咬伤路人的狗主人是平民时,警官奥楚篾洛夫便装腔作势地脱下军大衣,要秉公执法;随后又听说狗主人是将军或将军的哥哥时,顿时不寒而栗,马上又穿起军大衣。这些时脱时穿的细节之“变”,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变色龙”的丑恶嘴脸生动形象地再现给读者。
4 细节描写刻画心理活动,细腻逼真地再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赤壁鏖战在即,诸葛亮与周瑜正在联手运筹帷幄,两个人的手心里分别写着一个“火”字,然后相互对视而笑。这一细节,将二位旷世奇才不谋而合、英雄相惜、志在必“烧”的必胜心里刻画得淋漓尽致。《琵琶行》诗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是对琵琶女自卑羞怯心理的细节性刻画。《范进中举》里,描写胡屠户打了喜极而疯的范进后,“不觉得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翻不过来了”。如此细节,活生生再现了胡屠户打了中了举的范进后悔恨懊恼的心理,进而将其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陋形象又逼真地刻画了一番。
5 以细节化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表现个性化人物独特的行为方式
妇孺皆知的《空城计》中,当诸葛亮闻知司马懿大兵退走之后,只是用手轻轻地弹去了额头上的冷汗。作者罗贯中的这一“弹”,便是塑造神机妙算、谨慎用兵的诸葛亮形象之神来之笔。鲁迅小说《孔乙己》里,孔乙己给孩子们每人分了一颗茴香豆之后,直起身子,用手将盛茴香豆的碟子“罩住”;他又不厌其烦地问我会不会茴香豆的“茴”字的三种写法,并用长长的指甲“蘸”了酒,在柜台上写起来。这些细节化的动作,将孔乙己使人“哀其不幸,恨其不正争”的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了。《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痛心国土沦丧当了亡国奴,小镇上的人们又被迫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所以在和“最后一课”惜别的最后时刻,奋力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然后做了一个放学的手势,头靠黑板,使这些特定细节“定格”热爱祖国的伟大形象。
细节不是细小的“零件”,它具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巨大表现力。无论是细节化环璄、细节化肖像,还是细节化“道具”、细节化心理和细节化动作,都能够为美妙诗文写出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