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村民甘当“红军守陵人”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南麓的广西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一个叫千家寺的村落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二层小楼。1934年,途经此地的红军留下了诸多标语,这座小楼也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标语楼”。摄影/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上午8时,太阳爬过井水门山顶。
  李桂达抻了下卷起的裤脚,从门外挑一把长柄镰刀,两把扫帚,上了村口的石路。他这回没下地,而是去了离家不远的一处陵墓——在村里安立了82年的红军墓。
  在广西兴安县,湘江战役后建起多座红军烈士陵园,每年数百万人来此悼念。然而,在离兴安县城60公里外的华江乡水埠村,一处葬着12名战士的红军墓却鲜有人知。
  1934年11月,红军部队渡过湘江,行军途经李桂达所在的水埠村。在这里,红军先遣部队遭到桂系民团及国民党军阻击,不少战士在战斗中受伤、掉队甚至牺牲。祖父辈曾告诉李桂达,红军墓就是他们在战后从村边“一根根骨头捡回来的”,整整12人。
  从红军墓立起来的那年起,水埠村的村民就多了一种身份——红军守陵人。逢年过节、草木荣枯之时,村民们总要来清扫、祭拜一番。
  在67岁的李桂达的记忆里,村里家家户户的扫把都在红军墓前挥动过。
  无名的红军墓
  “一根根骨头捡回来的”
  沿着水埠村村口的石路走百米,山坳环抱,一水绕前。
  山脚豁出一片碗口形的空地,水泥砌的坟墓于中,坐北朝南,绵延百里的六洞河打前流过。
  李桂达说,这是村里最好的“风水地”,也算是村民当年能给战死红军的最高“礼遇”。
  墓在后,碑在前,三米见方,干净平整。碑中间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红字,旁书“一九三四年红军长征经过我地。陈玉春等十二位同志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事业而英勇就义”。
  除了墓碑上那颗褪了色的红色五角星,这座红军墓看起来与远处的村民家墓无异。
  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打响。中央红军在兴安、灌阳等县强渡湘江。红军部队8万余人与国民党阻击部队激战4天4夜,于12月1日凌晨成功过江。然而,渡江后的红军仅存3万余人,损失惨重。
  华江乡村民陆志的父亲刘华连是成功渡江的一名红军战士,陆志告诉笔者,父亲是“从战友的尸体上爬过湘江的”。刘华连渡江后跟着部队行军北上,途经水埠村一带时,被国民党军提前埋下的毒竹签刺伤脚,掉队被俘。
  爷爷曾跟李桂达谈起过这段历史。
  “一天夜里,渡江后的红军行军时在村外与当地民团打起来了,牺牲的战士遗体散落在山林里。”李桂达指着村西的道路,“战斗平息后,我爷爷跟其他村民一起,趁夜把红军遗骸捡回来,整整12人。”为了不被当地地主和民团发现,村民将战士遗骸聚到一起就地掩埋,在坟前放一块石头,算是标记。
  1966年,四清运动工作组与村民一道将红军墓移迁到现在的墓地,石墓石碑,以显敬重。
  据兴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兴华多年前考证,当年有一位老村民在掩埋红军遗骸时,在一位战士的衣兜里找到一张红军证,名为“陈玉春”,由此,这处埋葬着12位红军战士的墓地便有了名字。
  山村的守护
  “村民把红军墓当亲人墓”
  从红军墓立起来的那年起,水埠村的村民就多了一种身份——红军守陵人。
  南国九月,稻谷陆续收割,灌木却仍在墓地周围攀爬。李桂达抄起镰刀,将探出来的灌木枝叶挥落。穿着蓝色粗布衫和长裤,李桂达消瘦却透着庄稼人独有的苍劲。
  村民为何对红军墓如此优待?李桂达说:“念红军的好。”
  “父亲常说,他小时候家里穷,是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让农民吃上了饱饭。”李桂达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水埠村村民深怀感激,解放后,生活好过了,村民更念老红军的好。”
  修整好枝叶后,李桂达拾起竹扫帚,将落叶扫成一堆,又换一把高粱秆编的小扫把来回清理。坟墓顶上稀疏着几片落叶,李桂达伸出手去捏,他的手指关节明显粗大,捏住一片叶子并不容易。
  72岁的村民赵良国穿着一件土黄色的旧军装,他隔两三个月就会去红军墓祭拜一下。在他的印象里,红军战士纪律严明,不收村民一文一粮。
  村民对红军的感念不止于此,兴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兴华告诉笔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水埠村成了红军民族政策最早的践行地。
  水埠村所在的华江瑶族乡,是兴安县唯一少数民族乡,眼下水埠村的瑶民仍占七成。1934年11月29日,红军政治部下发《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反对压迫与剥削,汉民与瑶民平等,瑶民的事由瑶民自己决定,并在精神与物质上给他们实际的帮助。这对当地长期受汉族军阀、地主等剥削的瑶民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此后的82年里,红军墓在水埠村香火不息。
  水埠村村支书邓华德想起1977年的那场洪水,感叹不已。“村子被大水淹了,村民连夜撤离,搬回来时村民房内积满淤泥、杂物。许多村民顾不上打扫,拿上工具就奔向红军墓,把那里清理得干干净净。”
  邓华德说,村民都把红军墓当亲人的墓。
  历史的传承
  “孙子问我红军是谁”
  扫完墓,李桂达来到石路边,弓腰掐一束紫色的野花,又寻几株粉色的搭上。小花束摆在碑前,扶正,退了两步,深深鞠了一躬。
  石墓前的石路,旧称“五尺官道”,是村民进城、下地必经之路,在李桂达的印象里,村民路过时,都会主动上前清扫。每逢春节、中元节、清明节,村民还会拿上苹果、炸肉和自家磨的白豆腐摆在墓前。
  16岁时,李桂达第一次站到红军墓前,那是红军墓迁移后的第一年。跟父辈不一样的是,他可以随时站到红军墓前大方祭拜。父亲没有对李桂达过多谈起墓地的历史,但老一辈在茶余饭后已经将这段历史悄悄流传。
  广西兴安建有数处红军烈士陵园,每年前来悼念的人以百万计。而水埠村的这座红军墓,还由村民们代代守护。如今,水埠村村民种上了山竹、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年轻人经常进出往返,但回乡时都会去红军墓看看。
  红军的历史越来越远,但在水埠村的传承似乎不会断。
  李桂达的儿子李毅如今是华江乡派出所民警,年少时常随父亲去红军墓祭拜,如今每次回乡依然会接过父亲的扫把来到红军墓前。李桂达常常带着放暑假的孙子在六洞河游泳。这条河在红军墓前流过,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七岁半的孙子识字不多,但每次都会拽着李桂达上岸看看红军墓。
  李桂达指着红军墓前的石阶说:“就坐在这儿,他问我‘红军’是谁?我把碑文念给他听,给他讲述这段历史。孙子听得认真,每次回来,都会让他爸爸买束花带着,送到红军墓前。”
  日头渐高,李桂达跟笔者说起2016年清明,附近小学老师带着学生们来红军墓祭拜的场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小儿广域眼底成像系统Retcam 3在早产儿眼底筛查的应用,分析早儿眼底特点和眼底病的特点。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的早产儿
河南唐河,由上游的赵河和潘河交汇而成,历史上是中国万里茶道的主要通行区,长期保持着“千帆竞发、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今天,唐河穿过县城即将复航,将成为连接豫鄂陕的黄金水道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原因很多,近年来由于大量应用激素的原因,本病有增多趋势。而本病治疗方法上亦不尽相同。作者就1993年1月至1998年1月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
人流后闭经是人工流产并发症之一,属继发性闭经范畴.由于本症的发病系人流后胞宫受伤,冲任受损,经脉阻滞而起,且"肾为冲任之本","经水出诸肾".宗此,笔者近两年以益肾化瘀为主
环境复杂的发电厂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一直以来都属于高危行业,在物联网定位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设计一种稳定、精确的电厂人员定位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厂工作人员的安全
目的探讨术前连续股神经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救治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髋部骨折患者120例,根据患者镇痛意愿分为静脉镇痛组37例、术后股神经阻
近年来,蔬菜价格的忽高忽低着实让生产者、消费者摸不着头绪。近期,菜价又出现明显下降,降多少?北京新发地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近5年同期最低。缘何今年菜价是近5年同期最低?市民关
双目标定是双目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对双目系统标定进行理论分析,给出基于变换矩阵的坐标系变换关系。考虑实际情况,提出基于投影法及小波变换的双目系统标定方法,给出仿真结果并将算法移植至嵌入式处理平台,在目标发生畸变或目标小于15个像素等情况下仍能实时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