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少年》杂志创刊35周年了,这是一件很值得纪念的事。作为她的一个老作者,老朋友, 无论是见证也好,相伴也罢,总有一些温暖的往事值得回忆。
我的一个好朋友谢倩霓,在前些年参加全国儿童文学出版编辑双年会上,很感慨地说过几句话,让我感同身受,记忆深刻。她的话大意是,我们这一代人是投稿投出来的。先在少儿报纸和期刊上投稿,发表作品,受到出版社重视,然后才有机会出书的。现在的作者,不少并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一上来就出版长篇作品。她说的我们,指的是我们这些六零后的儿童文学作家。投稿的过程,是文学积累,创作实践和训练的过程。
毫无疑问,我是谢倩霓说的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更重要的是,我以写短篇为主,这样投稿的频率就更高了。我是九十年代开始在《东方少年》发表作品的。那时,像我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家,最熟悉的恐怕是全国的儿童文学期刊了。知道什么刊物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要求是什么,风格是什么样的。投稿之前,先是阅读和研究儿童文学期刊。在当时,纯粹的儿童文学期刊并不是很多的,如今天一样,大多是少儿综合期刊,只不过有个文学栏目而已。相比之下,今天和二十年前几乎如出一辙,没有大起,也没有大落。
我记得当时全国发表儿童文学作品的杂志,北京有《儿童文学》和《东方少年》,上海有《少年文艺》,江苏有《少年文艺》,湖南有《小溪流》,贵州有《幼芽》,辽宁有《文学少年》,而上海的《巨人》,山东的《未来》这些大型的儿童文学期刊是不多见的,影响力和发行量都不是很大。《东方少年》当时刊发小说、散文、童话和诗歌,儿童文学的文体是全面的。我向《东方少年》投稿,属于自然投稿,并不认识一个编辑。那个年代,文学编辑都是很敬业的,很善待作者的。好稿子,优秀的稿子,一般都不会遗漏。他们也很重视新作者的培养和发现。这个优秀而传统,在今天是不多见了。这与大环境有关系。我个人觉得,那个时候,文学很神圣,作者的创作热情很高。他们大多都具有文学情怀和文学理想,没有今天的作者那么功利和势利。
我已经记不得我的第一篇作品是什么了,也不記得是哪一年发表的了,但我知道,一定是短篇小说。那个时候,我在陕西的一家大工厂工作,利于业余时间创作,投稿。很幸运,在《东方少年》 上发表小说了。当时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当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的时候,那不亚于喝了几杯烈酒。兴奋,激动,至少翻来覆去要看几遍,然后向朋友们炫耀。多年以后,我到北京工作,到了《东方少年》杂志社的时候,谈起这一段往事的时候,有一个编辑很惊讶地说:“呀,我还以为你是教师呢。你写的小说,很有生活,校园的气息很浓。”我写的小说,主要发表在上海的《少年文艺》和北京的《东方少年》,《儿童文学》和江苏的《少年文艺》也发表过一些。我的童话主要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算一算我的创作经历,至少和《东方少年》有了二十年的缘分。我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童话,差不多各种文体都发表过了,也多次点评过小学生的作文。
令我兴奋的是,《东方少年》当年举办过一次“全国儿童文学小说和童话大奖赛”的征文活动,我的小说《风铃》,当时荣获了小说二等奖。
很多年过去了,我本人的工作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工厂进入了出版社,从陕西来到了北京。这样,就和《东方少年》杂志社的编辑们接触就更多了。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去杂志社翻阅过《东方少年》创刊以来的所有作品。我很惊讶,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熟悉的名字,我钦佩的名字,当时,我就在想:差不多中国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家都在上面发表过作品吧?当然,搞幼儿文学创作的作家不包括在其中,毕竟,《东方少年》不是幼儿文学期刊。不少很知名的成人作家,也在上面发表过儿童文学作品。因为喜欢收藏书刊的缘故,我也收藏了《东方少年》的创刊号, 并为此写过一篇文章。
还有一件趣事,值得记录一下。记得前几年,有一次在湖南长沙参加一个文学会议,和我挨着坐的是汤素兰。我苦思冥想,在构思一首诗。一边在本子上写,一边修改。汤素兰小声问我:“你在干什么呢?”我说:“《东方少年》杂志约稿呢,我打算给人家写一首诗。写好了,觉得美中不足,想修改一下,总改不好!”汤素兰说:“来,我给你改改看!”她以前也是做编辑的,是我第一本书的责编。所以,修改文字的功夫了得。她修改了一下,我一看,笑了。这哪儿是帮我修改呀,简直是她自己重写了一遍。我说:“得,这不算你帮我修改的,是你写的。我把我们的同题诗,一起寄给《东方少年》杂志吧。”她笑了笑,表示同意。后来,我们的同题诗一起发表在《东方少年》杂志上,我还随手写了一篇短文字,介绍同题诗的由来。
《东方少年》创刊35周年了,培养了不少作家,也推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像我这样一路走来,和《东方少年》一起相伴的作家还有不少吧?不管怎么说,一个人可以不感动,不感恩,但美好和温暖的记忆却是抹杀不掉的。我愿意和她相伴,继续我们的文学路和人生路,抒写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为《东方少年》的小读者创作了大量作品。)
我的一个好朋友谢倩霓,在前些年参加全国儿童文学出版编辑双年会上,很感慨地说过几句话,让我感同身受,记忆深刻。她的话大意是,我们这一代人是投稿投出来的。先在少儿报纸和期刊上投稿,发表作品,受到出版社重视,然后才有机会出书的。现在的作者,不少并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一上来就出版长篇作品。她说的我们,指的是我们这些六零后的儿童文学作家。投稿的过程,是文学积累,创作实践和训练的过程。
毫无疑问,我是谢倩霓说的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更重要的是,我以写短篇为主,这样投稿的频率就更高了。我是九十年代开始在《东方少年》发表作品的。那时,像我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家,最熟悉的恐怕是全国的儿童文学期刊了。知道什么刊物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要求是什么,风格是什么样的。投稿之前,先是阅读和研究儿童文学期刊。在当时,纯粹的儿童文学期刊并不是很多的,如今天一样,大多是少儿综合期刊,只不过有个文学栏目而已。相比之下,今天和二十年前几乎如出一辙,没有大起,也没有大落。
我记得当时全国发表儿童文学作品的杂志,北京有《儿童文学》和《东方少年》,上海有《少年文艺》,江苏有《少年文艺》,湖南有《小溪流》,贵州有《幼芽》,辽宁有《文学少年》,而上海的《巨人》,山东的《未来》这些大型的儿童文学期刊是不多见的,影响力和发行量都不是很大。《东方少年》当时刊发小说、散文、童话和诗歌,儿童文学的文体是全面的。我向《东方少年》投稿,属于自然投稿,并不认识一个编辑。那个年代,文学编辑都是很敬业的,很善待作者的。好稿子,优秀的稿子,一般都不会遗漏。他们也很重视新作者的培养和发现。这个优秀而传统,在今天是不多见了。这与大环境有关系。我个人觉得,那个时候,文学很神圣,作者的创作热情很高。他们大多都具有文学情怀和文学理想,没有今天的作者那么功利和势利。
我已经记不得我的第一篇作品是什么了,也不記得是哪一年发表的了,但我知道,一定是短篇小说。那个时候,我在陕西的一家大工厂工作,利于业余时间创作,投稿。很幸运,在《东方少年》 上发表小说了。当时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当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的时候,那不亚于喝了几杯烈酒。兴奋,激动,至少翻来覆去要看几遍,然后向朋友们炫耀。多年以后,我到北京工作,到了《东方少年》杂志社的时候,谈起这一段往事的时候,有一个编辑很惊讶地说:“呀,我还以为你是教师呢。你写的小说,很有生活,校园的气息很浓。”我写的小说,主要发表在上海的《少年文艺》和北京的《东方少年》,《儿童文学》和江苏的《少年文艺》也发表过一些。我的童话主要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算一算我的创作经历,至少和《东方少年》有了二十年的缘分。我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童话,差不多各种文体都发表过了,也多次点评过小学生的作文。
令我兴奋的是,《东方少年》当年举办过一次“全国儿童文学小说和童话大奖赛”的征文活动,我的小说《风铃》,当时荣获了小说二等奖。
很多年过去了,我本人的工作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工厂进入了出版社,从陕西来到了北京。这样,就和《东方少年》杂志社的编辑们接触就更多了。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去杂志社翻阅过《东方少年》创刊以来的所有作品。我很惊讶,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熟悉的名字,我钦佩的名字,当时,我就在想:差不多中国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家都在上面发表过作品吧?当然,搞幼儿文学创作的作家不包括在其中,毕竟,《东方少年》不是幼儿文学期刊。不少很知名的成人作家,也在上面发表过儿童文学作品。因为喜欢收藏书刊的缘故,我也收藏了《东方少年》的创刊号, 并为此写过一篇文章。
还有一件趣事,值得记录一下。记得前几年,有一次在湖南长沙参加一个文学会议,和我挨着坐的是汤素兰。我苦思冥想,在构思一首诗。一边在本子上写,一边修改。汤素兰小声问我:“你在干什么呢?”我说:“《东方少年》杂志约稿呢,我打算给人家写一首诗。写好了,觉得美中不足,想修改一下,总改不好!”汤素兰说:“来,我给你改改看!”她以前也是做编辑的,是我第一本书的责编。所以,修改文字的功夫了得。她修改了一下,我一看,笑了。这哪儿是帮我修改呀,简直是她自己重写了一遍。我说:“得,这不算你帮我修改的,是你写的。我把我们的同题诗,一起寄给《东方少年》杂志吧。”她笑了笑,表示同意。后来,我们的同题诗一起发表在《东方少年》杂志上,我还随手写了一篇短文字,介绍同题诗的由来。
《东方少年》创刊35周年了,培养了不少作家,也推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像我这样一路走来,和《东方少年》一起相伴的作家还有不少吧?不管怎么说,一个人可以不感动,不感恩,但美好和温暖的记忆却是抹杀不掉的。我愿意和她相伴,继续我们的文学路和人生路,抒写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为《东方少年》的小读者创作了大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