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棉花、织布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以前,小关农村仍然处于典型的农耕社会,粮食、衣物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农民身上的穿戴——衣服、帽子、鞋、袜子,男人腰里束的腰巾等,凡是布制品,统统是妇女一针一线做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织布(小关人称其为“洋布”)、针织品进入农村并日益扩大市场。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农民穿衣仍然以粗布为主,这是因为一者農民手中缺钱,购买力低;二者布匹凭票供应,布票根本不够用。在小关有一句谚语:“家里没有纺花车响,没有小孩哭,不是过日子的人家。”因此,家家户户都有纺花车,大部分人家有织布机。所以,那时候家庭主妇整年都非常忙碌,简单说就是三转:围着锅台转、围着磨坊转、围着纺花车转。
   秋天,农民摘了棉花(转入合作社、人民公社后,生产队集体种棉花、收棉花,然后按人头不论大小平均分棉花),经过翻晒,去掉花里边的杂物如棉花叶、杂草等,到小关街轧花铺轧花,即去掉棉籽,再经过弹花机弹花,成了非常蓬松的皮棉。从皮棉到织成布,一般要经过下面这几道工序。
   搓花集撮。到了农闲季节,一般在种麦后,大人孩子就开始搓棉花。搓棉花的程序是:把皮棉放在案板一头儿,拿一根搓花箭——长三四十厘米的茭草(类似高粱,但秆比高粱细,籽粒也比高粱小得多,一般种在蜀黍地边,蜀黍收获后,用茭草秆捆蜀黍秆,茭草是大牲口的饲料)秆,各家各户都备有很多这样的搓花箭,拽一点棉花铺在案板上,一般四指宽、30厘米长、虚虚的半寸多厚,把搓花箭放上裹起一点边,左手拿着搓花箭,右手拿着木制的锅盖,在上面搓,用不了三五下一根棉花棒(小关人叫“花集撮”)就搓好了。
   纺线。搓好了“花集撮”开始纺线。纺线一般是妇女干的。盘腿坐在纺花车前,左手拿着搓好的花集撮,慢慢地抽出一点线头缠在锭子上,右手摇动纺花车,发出“嗡嗡”的声音,左手慢慢向后拉,抽出一段线再缠绕到锭子上,如此不停地反复,直到锭子上成了一个大线穗,把线穗取下来重新再纺。
   拐线。等到棉花基本上都被纺成了线穗,就开始拐线。拐线要用拐子。拐子是用一根直径约2厘米、长约90厘米的圆木棍,木棍的两头儿各安装一个长约20厘米的圆木棍,抽出线穗上的线头缠在拐子的一头,左手搦住木棍的中间部位,右手拉着线,就可以拐线了。拐线的时候为了防止错乱,拐线的中间要用线绳系一下。一般拐够半斤就要把线取下来,是一拐线,系好放在一边。
   浆线。要在晴天的时候,用白面熬成稀面糊,把拐好的线和面糊都放进一个大面盆里浸泡,浸泡透以后,就像洗衣服那样用手揉搓,要让面糊浸入线内,这个过程全凭经验。线浆好了,捞出来搭在比较粗的木棍上晾干,这里是晾不是晒,晾线木棍一般要有碗口粗细,细了怕线粘连到一块儿。晾一会儿,就要用拧线棍(擀面杖粗细,20多厘米长的木棒)套在线的中间用力拧,主要是拧掉水分,拧过后还要用力往下顿,这是避免因为拧线而使浆好的线变弯曲,每拧一次都要用力顿几下,这样晾干的线条就不会有一点弯曲的现象。直到浆好的线干透了,才能收起来。
   络线。把浆好晾干的线撑到纺花车上,再倒在籰上。每个籰由8根木棒组成,其中4根各长约40厘米,上下各用两根长约20厘米的木棒十字交叉连起来,上下两个十字的交叉点各挖一个小圆洞,在一块木板上钉一个高约40厘米,呈90度直角伸出40多厘米的铁棒,小关人叫它“牵把把”,把籰套在“牵把把”上,就可以络线了。
   经布。经布可是个技术活儿,布面准备织多宽,经300头还是500头?准备织白布还是花条布、方格布?白布好说,要是打算织成花条布或者方格布,就需要认真计算了,一个村庄里头不少妇女不会经这样的布,那就要请人帮忙。过去乡里乡亲的人情味很浓,只要招呼一声,有经验的妇女就会很热情地给予帮助,大多数连饭都不用管。经布要用一根七八米甚至十来米长的经布杆,木杆上每隔两寸左右系一个小环,把这根杆固定到离地六七尺高的墙上,络好线的籰依次排开放在下面,把籰上的线头拉出来穿过经布杆上的圆环。地面上量出一定距离,两头都揳上木橛,一边坐一个人,大人不得闲,十来岁的孩子也行,一个人拉着由经布杆的圆环穿过的所有线头来回走动,交给坐在木橛后边的人,将这一撮线挂在木橛上。经布的时候不断系红线,一是知道经了多长,二是避免弄乱。
   入杼。线经好后,经过纺花车再缠成一大盘,放在簸箩或者簸箕、荆筐里,然后拿来捞爬——一个一把多粗分开像“人”字形的树枝,上部的连接处还要有一个呈90度的木橛,如果没有自然生成的就人工安上一个。把装线的簸箩放在捞爬上,距离捞爬一两丈远的地方,架有卷线的“剩子”,一个人拿着木梳把线梳理顺畅,卷到“剩子”上,再一根一根递线头经过综,最后入杼。这些程序都完成后,把“剩子”、综、杼都安装到织布机上,就可以织布了。
其他文献
鹿邑县冷庄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河南省鹿邑县任集乡冷庄村。鹿邑芹菜栽培历史悠久,独特的产地环境使芹菜的质量上乘,维生素C、铁、钙的含量是同类芹菜的2~3倍,深受菜商和群众的喜爱,已成为地方特产。2014年,合作社芹菜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7年,鹿邑芹菜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对“鹿邑芹菜”的品种保护、品牌价值提高很大,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十幾个大中城市,鹿邑芹菜四季生
期刊
帕邦乡的农田里有一座观光桥,不少游客在桥上观赏玉米、油菜花、花生等农作物。这是村委会自费修建的,被当地村民称为“幸福桥”。   泰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泰国77个府中,位于西北部的夜丰颂府幸福指数最高,被称为“泰国最幸福之地”。1969年起,夜丰颂府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如今,夜丰颂府的高品质经济作物全国有名,农民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当地的生态旅游农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在当地政府
期刊
永城市付利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十八里镇郭李庄村,2010年2月注册成立。该合作社农产品品种齐全、品质优良,但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之前,仅在永城市及周边地区销售,销售量少且價格低。2014年,合作社生产的青麦仁、鲜玉米、大豆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面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销售,品牌效应优势凸显,产品价格大大提升,年销售量增加到25万千克,营业收入达350万元。合作社发挥品牌带动效
期刊
永城市中凯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河南省永城市侯岭乡张菜园村,成立于2013年11月。合作社主要種植番茄、黄瓜、茄子等经济作物,在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之前,销售量少且价格低。2015年,合作社的辣椒、黄瓜、茄子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价格翻了一番,销量也有很大的提高。合作社现有温室大棚31栋、拱形大棚56栋、露天蔬菜460余亩,常年生产无公害蔬菜250万千克,销售额达950万元。合作社吸纳周边贫困
期刊
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湖北疫情的出现牵动着家乡亿万人民的心,在此次抗“疫”期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一时间响应党中央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号召,开工复产全力保供给,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捐款捐物献爱心,充分展现了企业家的担当精神,全力为控制疫情而努力。截至2020年2月18日,疫情保供重点企业1558家,开工企业755家,占重点保障企业的48%,企业的平均开工率约为47%。
期刊
这个春天,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白衣“战士”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这个争分夺秒的“战场”上,中医药大省浙江贡献了传统医学的力量。   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如何在新冠肺炎面前发挥作用?“中医提倡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浙江省中医医务工作者结合浙江的地域特色,摸索出了一套‘浙江方案’”。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全省中医药系统医务人员在战“疫”一线,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比例逾95
期刊
“我到了协心村,就是协心人。富裕协心、文明协心、美丽协心、幸福协心,这是每一个协心人的梦想。怎么实现这个梦想?我们要树立更高标准,拿出绣花功夫,在完善提升上下功夫,在创新发展上做文章,真正做出能够经受历史考验的实实在在的事业来。”这是河南省政府研究室驻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第一书记夏峰在和全村村民见面会上讲的话,也是他从2017年11月8日驻村以来一直“下茬”干的事。   立规矩的“党代表”   把党
期刊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那吱吱唱歌的水磨……”一个个村落,承载着中国人绵长的情思乡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和高度重视、扶持下,近几年,我国传统
期刊
8月24日,河南省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看淇滨典型经验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畅谈了淇滨区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本刊特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谷建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关键和核心,没有产业振兴,就不可能有其他的振兴。淇滨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在产业振兴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为下一步河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特
期刊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如今在射阳,一个个党支部、一名名党员撑起了一面面鲜艳的党旗,在基层上空高高飘扬,奏响起组织振兴的澎湃乐章。   “丹顶鹤之乡”江苏射阳,通过生态立县实现高质量发展:连续3年入选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射阳大米”荣获中国大米争霸赛金奖;获评美丽中国绿色生态旅游名县。   射阳变了!   射阳县委书记唐敬揭开了巨变的谜底:党的十八大以来,射阳县委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一“牛鼻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