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岗位职责与竞争意识,优化配置学校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深入研究高校原有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高校工资制度的特点,提出进一步完善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建议和措施,对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绩效工资制度;创新机制
近年来,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讨论有很多,其中有一个焦点集中在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上。2006年人事部、财政部推出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指出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将有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四部分组成。
各地高校逐步建立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箭在弦上,势在必行。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2010年1月1日起对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会议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由此,在全国高校又卷起了新一轮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工资制度改革热潮。
一、目前地方高校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薪酬水平偏低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工资的平均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并逐步提高。”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实施校内岗位津贴制度以来,高校教职工的薪酬水平虽然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与他们的个人价值还是不匹配。地方高校的薪酬是学校对教师给学校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技能、经验与创造所付出的相应回报或答谢。而当前地方高校实行的工资制度的基础工资总体偏低,使得地方高校职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而是通过职务提升或取得高一级的专业职称以及通过“兼职”等形式来增加收入,这就偏离了制度原有的精神,造成了本末倒置的局面。
2.高校教师薪酬与绩效结构不合理
在薪酬理论中,薪酬应该由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三部分组成,在我国高校现实行的三元工资结构中,国家政策性工资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具有平均主义倾向。虽然高校也十分重视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但与国外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积极吸引稳定人才和激励教师上的重要作用。这种弊端的长期积累,必定使教师对现有的薪酬制度和收入水平不满,相对于学校偏低的收入和不尽合理的薪酬制度,教师更倾向于从学校外的工作中获取额外的报酬。
目前的薪酬结构中,与聘任制相配套的薪酬制度应该根据受聘岗位确定受聘人的薪酬,即“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但由财政部拨款支付的工资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这就导致受聘者受聘的职位与其获得的职业收入不完全相符,高校作为聘任主体无法按市场价值聘任教师,这在日益按契约关系实行管理的今天,是极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的。
3.现行的工资制度无法可依,“绩效优先”无法体现
我国公务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制定了《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早已实施,公务员的利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而事业单位却没有相关法规可依。自2008年起,国家将一些事业单位审批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这就人为地造成了一些矛盾,一来无法可依,二来无法真正解决事业单位人员与公务员队伍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不均等的问题。
薪酬与绩效考核不紧密,“绩效优先”无法体现。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完整的考核制度,分配政策中存在着“平均主义”,把奖励当作是基本工资的附加,使得部分教职工形成了惰性,这样根本无法体现绩效优先的原则,奖金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作用。
4.忽视薪酬的激励功能,个人价值无法体现
当前,地方高校在薪酬管理中大多只注意到薪酬的保健功能,忽视了薪酬的激励功能,从而导致了诸多问题。而地方高校的薪酬管理必须要解决“什么能激励高校教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激励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地方高校在进行薪酬设计和管理时,首先要使教职工明确他的工作能提供他所需的东西或满足他的某种需要。其次,要以绩效考核为核心,让教职工感到他所能获得的薪酬是与其工作绩效相关联的,要使教职工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能体现自身价值。
二、地方高校工资制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1.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分类设岗,分类管理。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兼顾各类人员结构现状,科学合理设岗,通过不同的分类设置,分类考核。
按岗聘用,按岗取酬。全面实施人员聘用合同制,按岗位职责竟聘人员,以岗位绩效决定岗位津贴、责、权、利有机统一。
和谐稳定,协调发展。既要有效稳定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吸引高层次人才,又能使各类人员获得激励,教职工队伍得到和谐友好地发展。
总量控制,稳步增长。建立固定工资与校内津贴双轨运行的分配制度和校内津贴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校内津贴在学校财力承受范围之内,并使学校工作人员校内津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平稳入轨,逐步增长。要充分考虑教职工现状,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2.工资制度的改革要密切联系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
地方高校工资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发展目标,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国际化发展,我国地方高校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果高校没有清晰的发展目标,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学校的发展目标就无法实现,教师的工作绩效是关键。合理的工资报酬对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中,要更好地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应该更好地激励教师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
3.绩效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地方高校在工资制度改革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观念,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建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薪酬制度,关键是要了解教职工的需求,若能通过薪酬激励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当教职工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能够被激励,他们的工作就有了积极性、创造性,学校的发展也就有了保障。但薪酬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对金钱的直接关注,更重要的是为教师营造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氛围。
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既要达到改革的目的,又要达到团队的和谐,要让广大教职工都要接受。
4.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高校工资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全体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也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尤为重要。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建立有效的岗位评估制度能够保证薪酬制度的合理性,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立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教师职业,并得到广大教师支持的绩效评估体系。
5.完善绩效工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各部门的积极性,推动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要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制度创新机制,确保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构建一套和谐的收入分配体系。
绩效工资由各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采取灵活的分配形式和办法,以教职工的实绩和贡献为依据,由各高校自行制定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建立一套公正、公平、合理的绩效工资体系。通过动态调节绩优工作人员与绩差工作人员的绩效收入差距,真正使薪酬活起来,这对于改变学校收入分配差距悬殊,校内分配的不公平,形成鼓励教职工多创佳绩,搞好高校教学,具有良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管理》一原理、技巧与应用,张延平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刘娜,邵光成河海大学学报2005年
[3]《高校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的思考与分析》卜素珍编著2008年
[4]《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王集权编著江苏高教,2007
关键词:高校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绩效工资制度;创新机制
近年来,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讨论有很多,其中有一个焦点集中在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上。2006年人事部、财政部推出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指出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将有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四部分组成。
各地高校逐步建立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箭在弦上,势在必行。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2010年1月1日起对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会议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由此,在全国高校又卷起了新一轮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工资制度改革热潮。
一、目前地方高校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薪酬水平偏低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工资的平均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并逐步提高。”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实施校内岗位津贴制度以来,高校教职工的薪酬水平虽然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与他们的个人价值还是不匹配。地方高校的薪酬是学校对教师给学校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技能、经验与创造所付出的相应回报或答谢。而当前地方高校实行的工资制度的基础工资总体偏低,使得地方高校职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而是通过职务提升或取得高一级的专业职称以及通过“兼职”等形式来增加收入,这就偏离了制度原有的精神,造成了本末倒置的局面。
2.高校教师薪酬与绩效结构不合理
在薪酬理论中,薪酬应该由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三部分组成,在我国高校现实行的三元工资结构中,国家政策性工资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具有平均主义倾向。虽然高校也十分重视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但与国外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积极吸引稳定人才和激励教师上的重要作用。这种弊端的长期积累,必定使教师对现有的薪酬制度和收入水平不满,相对于学校偏低的收入和不尽合理的薪酬制度,教师更倾向于从学校外的工作中获取额外的报酬。
目前的薪酬结构中,与聘任制相配套的薪酬制度应该根据受聘岗位确定受聘人的薪酬,即“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但由财政部拨款支付的工资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这就导致受聘者受聘的职位与其获得的职业收入不完全相符,高校作为聘任主体无法按市场价值聘任教师,这在日益按契约关系实行管理的今天,是极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的。
3.现行的工资制度无法可依,“绩效优先”无法体现
我国公务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制定了《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早已实施,公务员的利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而事业单位却没有相关法规可依。自2008年起,国家将一些事业单位审批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这就人为地造成了一些矛盾,一来无法可依,二来无法真正解决事业单位人员与公务员队伍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不均等的问题。
薪酬与绩效考核不紧密,“绩效优先”无法体现。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完整的考核制度,分配政策中存在着“平均主义”,把奖励当作是基本工资的附加,使得部分教职工形成了惰性,这样根本无法体现绩效优先的原则,奖金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作用。
4.忽视薪酬的激励功能,个人价值无法体现
当前,地方高校在薪酬管理中大多只注意到薪酬的保健功能,忽视了薪酬的激励功能,从而导致了诸多问题。而地方高校的薪酬管理必须要解决“什么能激励高校教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激励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地方高校在进行薪酬设计和管理时,首先要使教职工明确他的工作能提供他所需的东西或满足他的某种需要。其次,要以绩效考核为核心,让教职工感到他所能获得的薪酬是与其工作绩效相关联的,要使教职工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能体现自身价值。
二、地方高校工资制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1.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分类设岗,分类管理。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兼顾各类人员结构现状,科学合理设岗,通过不同的分类设置,分类考核。
按岗聘用,按岗取酬。全面实施人员聘用合同制,按岗位职责竟聘人员,以岗位绩效决定岗位津贴、责、权、利有机统一。
和谐稳定,协调发展。既要有效稳定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吸引高层次人才,又能使各类人员获得激励,教职工队伍得到和谐友好地发展。
总量控制,稳步增长。建立固定工资与校内津贴双轨运行的分配制度和校内津贴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校内津贴在学校财力承受范围之内,并使学校工作人员校内津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平稳入轨,逐步增长。要充分考虑教职工现状,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2.工资制度的改革要密切联系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
地方高校工资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发展目标,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国际化发展,我国地方高校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果高校没有清晰的发展目标,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学校的发展目标就无法实现,教师的工作绩效是关键。合理的工资报酬对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中,要更好地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应该更好地激励教师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
3.绩效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地方高校在工资制度改革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观念,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建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薪酬制度,关键是要了解教职工的需求,若能通过薪酬激励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当教职工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能够被激励,他们的工作就有了积极性、创造性,学校的发展也就有了保障。但薪酬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对金钱的直接关注,更重要的是为教师营造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氛围。
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既要达到改革的目的,又要达到团队的和谐,要让广大教职工都要接受。
4.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高校工资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全体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也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尤为重要。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建立有效的岗位评估制度能够保证薪酬制度的合理性,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立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教师职业,并得到广大教师支持的绩效评估体系。
5.完善绩效工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各部门的积极性,推动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要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制度创新机制,确保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构建一套和谐的收入分配体系。
绩效工资由各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采取灵活的分配形式和办法,以教职工的实绩和贡献为依据,由各高校自行制定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建立一套公正、公平、合理的绩效工资体系。通过动态调节绩优工作人员与绩差工作人员的绩效收入差距,真正使薪酬活起来,这对于改变学校收入分配差距悬殊,校内分配的不公平,形成鼓励教职工多创佳绩,搞好高校教学,具有良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管理》一原理、技巧与应用,张延平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刘娜,邵光成河海大学学报2005年
[3]《高校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的思考与分析》卜素珍编著2008年
[4]《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王集权编著江苏高教,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