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导 利于学 优于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hu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013-0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悄然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常规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课堂教学中固定“导、学、练”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动机激发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为任务,在一定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转变学生活动状态,形成自主学习学习的动机,最终提高教与学的实效。
  一、精于导,建立积极教学情境,变“怕学”为“愿学”。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学,而是教学生会学”。“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导”是教师对学生的设计、引领、启发、指导。课堂中教师的“导”,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想学、愿学,由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巧妙的设计,或采用直接引导学生走向结论,或采用间接指导,启发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1.用恰当的教师期望,激发学习动机。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个体差异,如智力差异、性格差异等来确定对每个学生合适的期望,就像种花一样,要先了解此花的习性,才能合理浇水施肥,才能让花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因此,教师针对每个孩子的给予不同的期望,设置“跳一跳就能够着的”的苹果,让学生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环境中通过努力去实现期望,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用靈活的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在确立恰当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努力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加强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用新颖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变换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3.用精练的导入设计,助力教学增效。
  导是教师的活动,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特点,根据本课教学内容,规定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包括:领读、示范、例题讲解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规范的知识形式,高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二、利于学,建立自主学习环境,变“苦学”为“善学”
  “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所谓“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独立地、自由地、自主地完成教师在导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掌握新方法的过程,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堂”,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由“苦学”转变为“善学”。
  1.创建课堂的平等互助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成为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是主人、是主宰,而学生被迫成为了被按着脑袋吃草的“乖乖牛”。在现代的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课堂的主导,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新的课堂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以激发。
  2.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感知。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现疑问;查出他疑难的地方,使他想种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些方法之中,选出顶有成效的法子,去试试看对不对;“导学练合一”的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新问题,并引导学生努力去“发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突发奇想”,教师要认真对待,切不可武断评判,甚至敷衍带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优于练,建立合作练习机制,变“怕学”为“喜学”
  在实施“导学练合一”的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根据全班同学的性别、成绩、能力、兴趣、学好、特长等因素差异综合考虑,分成6人一个小组。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针对导学提纲上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问题是,6人共同参与,讨论由管理员组织在小组内进行,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向组内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正确的解法,向别的同学请教不懂的问题,巩固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发现学生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交流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有着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在“导学练合一”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导”“学”“练”是有机的统一整合,没有先后之分、主次之分,它们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反馈等形式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了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现有高考制度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如高中教育过于看重成绩、名校,忽视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育领域缺乏创新等。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构建“以专业为导向”的高考投档、录取方案,从而满足高校、考生的发展需求,下面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专业导向 高考招生制度 改革  【中圖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针对培养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需求,当前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放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适应性,只有分析当广告设计课程的问题,才能有效找出广告设计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策略。  【关键词】广告设计 就业需求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J524.3-4;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019-02  1.从就业角度看广告设计课程的问题  1.
期刊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門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的课程。课程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使得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效果大大降低。实践表明,只有采用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提高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子商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 课程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
期刊
【摘要】该文从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个环节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中“肾”的内容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了信息化技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 人体结构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251-02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
期刊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核心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与意识的摇篮,对社会发展有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特征,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优化知识结构,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等方面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开发方式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应该是指数学观察、实验、推理和交流等实践和思维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教师应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数学活动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打造魅力课堂。  【关键词】参与 互动 活动 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3.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开展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程度,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以及体现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开展智力小游戏活动培养幼儿思维技巧,组织接力小游戏活动提升协作意识,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  【关键词】幼儿教育 游戏活动 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
期刊
【摘要】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及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高校校园文化的宣传工作迫切需要对宣傳内容与渠道的现状、问题进行探索,以新的思想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制度建设、内涵建设、拓展渠道和舆论监控等方面,提高宣传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 内容渠道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012-01  上海作为
期刊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日趋增大,社区养老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本文通过对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社区养老护理服务现状进行探析,分析社会养老服务的现状,并提出满足社会社区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的可行措施,旨在促进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需求 供给 社区养老 护理服务 现状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
期刊
【摘要】幼儿园个别化教育,是指根据每个孩子的需要、兴趣、能力的不同来设计、实施适应个人能力的教学形式。这既符合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在实施个别化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孩子在家庭背景、生活、情感、智力、性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从孩子的个性特征出发,努力为每个孩子创设一种自由、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差异中发展个性,使他们在个性养成中加快成长。  【关键词】原因分析 案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