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思维发展的科普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科普文教学一方面要凸显这一篇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也要能依托该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一观点,以《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科普文教学;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科普文以介绍事物的结构、成因、性质、特点、功用等为主要内容,按事物构成的客观顺序构思文章,采用平直为特点的说明方法,语言具有解说性。针对这些特征,科普文教学应坚持抓准特征、理清条理、点面结合、注重实用的教学原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科普文的文体知识,加强针对科普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明确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基于此,高中阶段科普文教学不能止步于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传递了什么信息,更应该聚焦作者是如何构思成文、如何将事物介绍得精准客观的,进而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来写。当然,读者也有资格评说这样写的效果,为自我解说类似事物提炼出普适的写作经验。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以审辨的态度积极参与文本学习,着力思维发展。
  《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典范的科普文,在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之中均有收录。该文准确详尽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实形状、贮存、运输,介绍了荔枝的产地、习性、栽培历史,并传达出对我国荔枝生产的信心。这是一篇充满中国文化韵味的科普文,文中大量的古诗文引用让读者难以忘怀。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凸显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也要能依托该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一、逻辑思维
  上课伊始,播放秒懂百科《荔枝》短视频,以此使学生了解荔枝的知识。让学生回顾视频中关于荔枝的相关信息,以此感受科普文的语言运用。附视频上的文字说明:荔枝(学名:Litchi chinensis Sonn)是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高约10米。果皮有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成熟时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但不耐储藏。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亚洲东南部也有栽培,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有引种的记录。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可止呃逆,止腹泻,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同时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促进食欲之功效。因性热,多食易上火。荔枝木材坚实,纹理雅致,耐腐,历来为上等名材。
  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是如何介绍荔枝的呢?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科普文信息繁杂,更需要我们在阅读时通过信息筛选,理清文章结构,进而知晓作者的行文逻辑。这里,可以参照美国学者L·Q特洛伊卡和J·努德尔曼的观点:主题句,说明并限定中心思想,在文章中属于引入段;通过细节、实例比较展开,以具体内容展开中心思想,在文章中属于主体段;在某些情况下有结尾句,对内容加以总结,照应中心思想,在文章中属于结尾段。《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15段,根据各段的叙说要点,可依次概括为引出说明对象:壳状、颜色、形态、大小、壳膜、果肉、贮运、种子、花、荔枝蜜、产地栽培史、荔枝谱、生长习性、发展前景。通过揭示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分析篇章结构,有助于理清作者思路。文章思路是作者的逻辑思维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文章逻辑的核心。作者就荔枝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两方面呈现了其生态特征,并介绍了荔枝的生产情况。说明荔枝的生态特征,按照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顺序;介绍荔枝的生产,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从全文看,两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引导学生理解一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叙述事物的步骤,说明某些事理,实质上是在进行有关推理论证以至逻辑思维各种基本规律的教学和训练。但这种训练是否有意识地进行,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科普文的另一逻辑思维训练点是语言。科普文注重科学性,语言尤其要精准,绝不能过多地夸大、美化或模糊说明主体。《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该特点。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该句限制了数量,荔枝不全是深红色或紫色。“记述荔枝的古籍包括蔡襄这一本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该句限制了时间,将来也许有新的发现。“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该句推测将来可能发生,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
  二、批判性思维
  对于既定的成说,敢于大胆质疑,经由分析、分类、比较、形成假设、进行证明,据此得出结论,这样的思维是极为可贵的,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彰显作者的批判性思维,想必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极好地引领。
  贾祖璋在小学时接触到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其中的表述和幼年时对于荔枝干的认知有所出入。局限于时代大环境,教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自然也就无法解答贾祖璋提出的“刁钻”的问题,而这或许也促使爱钻牛角尖的作者成年后更加注意与荔枝相关的资料,也就有了《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成文。细看全文,不难发现文中融入了作者对于白居易说法的批判。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白居易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呈现荔枝的特点。作者引用这些信息,意在引出说明对象,为后文提到的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依托。将作者的表述梳理,可归结为如下的批判性认知:(1)比喻失当。“壳如红缯”,壳红对于成熟的荔枝来说基本正确,因为“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文章第3段对此有大段的展开。而壳如缯则是失当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光亮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2)观察疏忽。荔枝壳内有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但说“膜如紫绡”,则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3)知识局限。“瓤肉莹白如冰雪”,色泽基本吻合,荔枝的肉大多是白色半透明,有的则微带黄色。但将之称为“瓤肉”则犯了知识性错误。从植物学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假种皮。(4)口感认同。白居易认为“浆液甘酸如醴酪”,味似甜酒和奶酪,对此作者持认同的态度,文中表述到“味甜微酸,适合生食”。文中作者还提到了《荔枝图序》另外的表述:“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对白居易所说荔枝不耐贮藏的观点,作者没有明确表态,但是他提到“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两个星期”,并且提及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白居易的说法进行了有条件的批判。
  三、创造性思维
  科普文章重在以知教人,《南州六月荔枝丹》与秒懂百科《荔枝》在知识性介绍上各有千秋。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荔枝的诗文,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就语出明代陈辉《荔枝》诗。此种写法,是否合适,会不会喧宾夺主?学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值得肯定的是,贾祖璋的文章能够在众多介绍荔枝的文字中脱颖而出,确有其创造性思维的融入。
  创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有关信息进行联结、组合的过程。国外的创造思维训练中有一种“结构型创造思维”,即给学生若干实物材料或信息资料,要求组合成一个整体,不同的组合便显示出不同的创造性。受此启发,教师也可以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让学生尝试技法迁移运用。如借鉴《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诗词典故说明事物的写法,完成农产品展销会荔枝摊位展版的设计,或帮助售卖荔枝的商販设计精炼的广告语,或为偏远地区的果农推销优质荔枝等。
  相较可见的听说读写能力,思维属于内蕴能力,通过语言对观察认识、记忆思索、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起着主控作用。文章读写的过程,就是整理思维的过程。文章的准确性体现出思维的明晰性,文章的层次性体现出思维的条理性,文章的周密性体现出思维的逻辑性,文章的生动性体现出思维的形象性。倘若能有意识立足于思维发展,高中科普文教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处境会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简介:杨琦晖(1982— ),男,浙江省宁波市正始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走进长江重庆航道局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墙上一块名为“刘照英小组”的牌匾引人注目,这是长江航道局党委授予长江重庆航道局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的特殊荣誉。  墙上,与“刘照英小组”牌匾同样引人注目的是“照英工作法”,这5个黑体字下面,是24个红色大字——“用心注入关爱、相互真情温暖、聚力促进稳定、共建幸福家园”。  “被老同志需要是我最大的幸福!”长江重庆航道局副局长、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主任刘照英念叨这句
摘要:语文教学基点的确定不仅是语文研究的难题,也是众多一线语文教师感到茫然的问题。对于一篇文章来说,确定了教学基点,也就确定了教学内容,同时也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确定好了文章的教学基点,就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基点;教学效益  教学这个词貌似简单,但里面却蕴含着深奥的学问。其中,有“教”的奧妙,有“学”的讲究,还有“教”与“学”相契合的艺术。无论什么学科、什么
著名学者,安徽大学首位校长刘文典先生曾经用“观世音菩萨”五个字来概括文章写作。听者不解,他解释说:“观”就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文采;“菩萨”就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听着无不应声叫好。应该说,他抓住了写好文章的真谛与根本。刘文典先生讲这些话已有近百年,虽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但仍不失真知灼见,尤其对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有极大的指
时间总在指缝间悄悄溜走,一晃十几年的光阴如梭般穿过。十四岁,青春的年龄,活力四射的年龄。  青春是什么?青春不是那张稚气未脱的脸庞,也不是成熟稳重的小大人,更不是不懂装懂的牛皮大王。青春是一朵带露的花苞,略带童真的纯洁,却又即将绽放;青春是一眼流动的清泉,不很复杂,不很呆板,透明得看得见底;青春是升了半边的太阳,稍显羞涩,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谁也无法诠释青春,因为青春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子,它是
人生的事,没有十全十美。但是,我们应认真活在当下。不拘泥于过去,只保留美好的回忆,而删除所有难过的记忆;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牢牢把握住今天。正如孔子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样,每天都过得称心、舒适而幸福。  “活在当下”正当时1,五六十岁以后的光阴,才真正属于自己,子女安家立业了,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去了,上了年纪的人与其内心充满落寞,不如转而寻找自己的人生,
近日,陕西蓝田的学生小南(化名)因为未完成作业怕老师打,在家里喝农药身亡。小南的同学说,老师打过小南,小南也为此哭过。老师不光打他,作业写不完的同学都打。  类似的悲剧也发生在山东潍坊市的中学生张纪鑫身上:2009年12月17日晚,值班老师以违反纪律为由,罚他站到宿舍外。随后,这名值班老师喝酒去了,忘记小鑫还在宿舍外罚站。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夜里,小鑫在宿舍门外活活冻死。  上述两个案例让人痛心,
关键词:全知视角;叙事诗;社会因素  在古代诗歌中,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叙事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中发现针对以叙事为主要特质的古代叙事诗,很多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入细致。究其缘由,不少教师在执教古代叙事诗时大多采用了概括翻译事件的方法。为了纠正这个错误的教学方向和做法,笔者以白居易的《卖炭翁》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开展全知视角的古代叙事诗教学。一、立足文本内容,完成基础性理解  阅读是一项科学的认
摘要: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需要教师立足于教材,同时还要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以读促思,以思助写”,具体有三条途径:课堂延伸式思辨读写、体验式思辨读写、整本书思辨读写。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思辨读写  新课标阐释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内容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拟通过重点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
我今年65歲,患有胃下垂,曾采用多种方法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请问,应该如何防治此病呢?  治疗胃下垂,要以功能锻炼和饮食调节为主。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着重对腹肌进行锻炼。没有运动器械者,可采用仰卧起坐等简便的方法。饮食要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而富含营养的食物,餐后应卧床休息45分钟左右,以减轻胃的负担。减少站立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腹胀、恶心明显者,可服用吗丁啉、维生素B6,以促进胃蠕动、增加胃的张
摘要: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Ⅱ两卷作文题同时使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形式,突破了传统写作教学和测试中的话题随意性和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的局限,更加适合高考语文测试信度和效度的基本要求。四年来,这种命题形式逐步成熟,在价值取向、驱动方式、考查能力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为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关键词:任务驱动;发展趋势;教学启示一、从个人成长到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