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中的人文知识重构——以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发生为中心

来源 :开放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的历史转折给当代中国既有人文知识体系带来了挑战,也为女性文学研究这类新领域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本文试图从文学创作、理论译介和生命经验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女性文学研究的发生及其对新时期人文知识体系重构的影响,同时指出:女作家的创作及相关批评借助争议性爱情叙事,切入并转移了有关当代伦理道德变迁的讨论,为立足于情感维度的女性“个人”正当性的确立创造了契机;来自域外的“妇女文学”概念范畴,借助在正典与现实互动中生成的译介政治,参与了本土女性文学知识谱系的建构;女学者努力将个人生命经验凝练为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逐渐兴起。作为其在政治学理论研究中的适用和发展,计算政治学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这不仅体现在政治学理论方法论层面,计算政治学研究推动了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深度结合,同时也在研究对象体系层面上实现了从传统本质主义到行为主义进而实现机制主义的系统性重构。那么,对于一门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新兴理论学科而言,探讨如何从历史发展脉络和现实理论研究需要两个相互交织的维度中,剖析计算政治学的学科理论特质、明晰学科方法体系、夯实学科发展根基具有重要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村庄治理中,党组织是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本文将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尝试还原党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并进而揭示党的属性。中国共产党之前的皇权与政党试图将乡村社会纳入治理的范畴,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引发村庄治理的结构变化。传统村庄治理的改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完成的。本质上讲,中国共产党不是简单地为赢取选票而组织起来的政党,而是一种发挥元治理功能的治理体制。这种元治理功能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以“核心”的身份介入到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联结、统筹和引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作用。最后
机构改革是指行政组织随着内外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职能、权力、人员、政策乃至文化,以期达到机构设置及治理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更好地创造公共价值和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运用历史制度主义中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机构改革历程,发现其呈现出“精”“转”“优”的阶段性特征,遵循结构要素影响行为选择、行为选择塑造制度变迁路径的基本逻辑。机构改革是机构中既有要素的重新组合或既有要素与外部新要素的新组合的过程,是一种内生性的、渐进式的制度变迁。
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浙江儿女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奋勇前进、开辟未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产生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精神.为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中国南海权益维护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局势,中国政府一改多年来在南海问题上的克制、忍让、谨慎的立场,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加强对中国南海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的维护和管理,向国际社会展示了维护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与此同时,以“双轨思路”,积极推动与南海各方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通过规则机制管控分歧,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并与域外国家开展外交博弈,压缩其寻求介入南海问题的空间。
由于其文本特殊的形成和流传过程,亚里士多德哲学以争议多而著名。在定义问题上的争议就是,亚里士多德是只有一种定义方式——属加种差呢,还是有第二种——专门针对质形复合物、由对质料和形式的描述构成的定义?争议的双方都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内部寻求各自的文本证据。但实际上,讨论知识定义的柏拉图的《泰阿泰德》,在多个概念和理论方面都为亚里士多德的第二种定义理论提供了基础和准备。柏拉图在《泰阿泰德》208c-210a提到下定义时需要掌握对象与其他东西的“差异”的思想,被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Η2中进行了发展,那就是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提振抗战士气、缓解财政困难,提出对英美大借款计划,其中对英借款1亿英镑,并希望不能有担保条件。1942年2月,英国政府宣布同意提供5000万英镑借款。中国希望英国采取与美国5亿美元借款类似的规定,允许中国无条件使用借款,但出于战时财力困难与战后国际收支的考虑,英国不愿在借款条件上做出让步。围绕借款担保中国内债与维持法币的用途,中英展开拉锯,谈判长达两年,亦引发中国对英国的不满。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上中英协商借款问题,会后,双方于1944年2月就折中方案达成一致并于当年5月签
“领导权”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标识性概念。在欧洲革命运动中形成的领导权,有列宁和葛兰西两种模式,分别主张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市民社会阵地战。区别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20世纪早期中国的历史难题是“军绅政权”及其离心结构。对此,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1927年到1942年间进行了构建革命领导权的历史探索。革命领导权包括军事领导权与文化领导权,以自我革命与相互嵌入为核心逻辑,强调“枪杆子”与“笔杆子”在自我改造基础上的再结合:“枪杆子”接受文化教育,“笔杆子”深入战斗生活,在文武结合的同
本文从现代世界政治体系演变的视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历史事件。1840年以来,中国被纳入西方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并外围化。清末民初,各种思想和政治力量被锁定于此体系之中,中国无力摆脱半殖民地的困境。俄国革命胜利,使得这一世界体系局部崩塌;共产国际成立,构建了一个反抗性的革命世界体系,中国共产党生发于其中,从一开始就积极地利用世界规模的革命资源;毛泽东的历史意义则在于自觉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此体系中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以世界性思想和组织资源构建内生性的中国革命力量,此为革命胜利之本。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高度重视粮食这一重要的战备物资,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同时对大粮户的存粮情况展开调查。这一调查是为了方便政府控制粮食来源,将大粮户拉入战时国家动员体系。国民政府成立粮食部后,先后在1942年和1943年开展大户存粮调查及大粮户调查。全面抗战期间大粮户对战时的军粮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过度动员和粮食征收力度的不断加大,为战后国民党政权的失败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