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现真情

来源 :文史月刊·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ota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卞之琳是个独特的诗人。其在创作的各个方面均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色彩,为诗坛提供了独具特色、朦胧复杂、谨严耐读的审美文本,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卞之琳 诗歌特点 哲思
  论及现代诗派,在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中,卞之琳算不得是最为耀眼的明星,但却是非常有个性且富有韧性的一位,他对于新诗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追求。尤其是1930至1937年间的诗歌创作,如《三秋草》、《鱼目集》、《装饰集》等中的诸多诗作,彰显出明显的个性特色。
  一、鸡毛蒜皮亦成诗
  在诗的题材和主题方面,卞之琳一贯执着于主张写个人的身边琐事,格局气魄均小,连诗人自己都笑称为“雕虫小技”。 卞之琳曾说:“由于方向不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面对历史事件、时代风云,我总不知要表达或如何表达自己的悲喜反应。”[1] 他把这称作是自己的“自知之明”,还因此把他几十年创作的诗选集取名为《雕虫纪历》。在其笔下,“和尚”“更夫”“算命瞎子“小蠓虫”“蜗牛”“蚂蚁”等皆可入诗。《投》展现了一个极其常见的场景:一个边走边唱的小孩,间或向山谷投掷一块小石头。《一个和尚》说故事般描述了一个和尚百无聊赖的一天。另外,《圆宝盒》、《鱼化石》、《无题》等诗作都是典型的写私人琐事。能从繁琐日常、鸡毛蒜皮中发现诗情,重建日常生活的尊严,不得不说卞之琳独具慧眼。日常生活是人们的家,是一切艺术的最终归宿,很多人只关注与自己距离遥远的大事和所谓有意义的话题,这从本体论上已经远离了自己的家,卞之琳偏要彰显朴素的力量,他不拘题材,为现实生活找回尊严,他清醒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告诉读者,不要只关心远方。
  卞之琳诗中的题材和主题带有更多的私人性和偶然性。当然这些作品毕竟没有对那些更具普遍意义的、重大的时代课题作出正面的、应有的回答,甚至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关心,担当起作为一个国民应尽的责任。从这个角度上讲,卞之琳的诗作更像是诗人的诗而不是战士的诗。当中国大地涌动着革命潮流的时候,刻意回避时代巨澜,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诗人的美学追求与时代对于诗的要求确乎保持了相当的距离。然而正是这种距离又使它们获得了某种纯诗的价值,那是战鼓喧嚣,热血喷涌中一方宁静的土壤,在这方土壤中,人们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而从另一方面讲,这又客观反映了部分知识分子时代激流中矛盾纠结的情怀。
  二、诗情淡然蕴哲思
  优秀的诗人,必扎根于现实的土壤,遵从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惟其如此,诗歌才能有真实感和可信度,否则诗歌只会沦为语词的堆积,即使辞藻华美,也无非空中楼阁罢了。卞之琳能在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恰在于他将真情实感注入诗作之中。但他同时又是独特的,既无郭沫若的奔放,也无戴望舒的幽怨,他在诗坛是个冷静的智者。读卞之琳的诗,总是会感觉到一股冷静深沉,朦胧凝练的诗风。他的诗,总是很小心的拉开诗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超脱其外,隔着一段距离在审视、体味其诗中传达出来的情绪
  (一)含蓄节制美
  尼采在其作品《曙光》中说 “一切激动的、吵闹的、不连贯的神经质行为都与伟大的激情毫无共同之处;伟大的激情在人心深处静静地燃烧,吸收了人身上的全部光和热,使他外表看上去平静而冷漠。”[2]这段话恰恰可以用来概括卞之琳诗歌创作的含蓄节制美. 诚如卞之琳自己所言:“人非木石,写诗的更不妨说是‘感情动物’。我写诗,而且一直是写的抒情诗,也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又说: “我始终只写了一些抒情短诗。但是我总怕出头露面,安于在人群里默默无闻,更怕公开我的私人感情。”“诗是诗,人是人,我写诗总想不为人知。”[3]
  即便是爱情诗,卞之琳的情感也多隐晦、含蓄。综观卞之琳的整个创作过程, 爱情诗并不多。在其诗作中, 只有《无题》 五首是他自己认可的真正的爱情诗。《无题一》,吐露心曲欲语还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欲对心上人倾吐爱意却又不敢说出口的微妙心理。“ 南村外一夜开齐了杏花”, 表现了心上人归来时难以言表的欢欣愉悦之情。这种强烈美好的感情,作者没有直接抒发宣泄表达, 而是借杏花一夜开齐这样一个热烈绽放的场景来渲染。极具古典意味的矜持含蓄。这集中体现了卞之琳的一种创作观: 他一向怕写自己的私生活,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激情, 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 他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
  (二)韵律和谐美
  卞之琳诗歌主张最重要且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主张新诗要有新的格律形式。这可以说是对闻一多新格律体诗歌主张的一种继承。但在新诗格律的具体内涵上,卞之琳的观点与闻一多又有所不同。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要求是视觉与听觉效果并重,卞之琳则特别看重口语基础上的“顿”的处理。
  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卞之琳总结他自己的看法:“用汉语白话写诗,基本格律因素,像我国旧体诗或民歌一样,和多数外国语格律诗类似,主要不在于脚韵的安排而在于这个‘顿’,或称‘音组’的处理。”他还举例分析,说有的诗字句很整齐,但“顿”处理得不好,仍然很别扭。这似乎也证明了“顿”在新诗格律中的重要性。其实,闻一多、孙大雨、何其芳等都对“顿”或音步有过充分的重视,但把音步或“顿”的作用提到如此之高的还只有卞之琳一人。
  此外,卞之琳还也很在意新诗的建行和押韵方式。在新诗的建行方面,卞之琳尝试诗句跨行,即行断意续。他认为这在我国旧诗词里常有,在西方诗里就更多。在押韵的方式上,卞之琳追求复杂押韵。即既有一韵到底的,也有换韵的,还有交错押韵,甚至虚字也一起押韵(阴韵)或一句之内“顿”与“顿”之间押韵。这在现代新诗诗体建设上是颇为特别的。复杂韵式使得一般读者不容易体会出其中的安排,但又可以使韵脚十分密集的诗行避免腻俗。卞之琳解释说,“这些看起来复杂,关键问题还是在这个简单的基本格律因素即‘顿’或‘音组’,本身用起来还有不少的讲究。因此,归根结底,卞之琳对新诗格律的思考和尝试,主要还是在“顿”或“普节”方面。这也许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新诗的格律问题至今也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但卞之琳的诗美追求和艺术尝试决不是没有意义的。他对创造新诗格律形式的不懈努力本身就代表了新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深刻力量。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现代新诗发展的方向,
  (三)意蕴深刻美
  卞之琳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坛“主智”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从后期新月派过渡而来的诗人,他从西方象征主义引入新的诗艺, 同时吸取了里尔克、叶芝、艾略特、 等世界诗歌巨子的精华, 再吸取中国传统诗歌精华和佛道两家的玄理, 使诗歌具有蕴藉深厚的知性美, 从而开启了现代派诗歌新的表现领域, 成就了自己独辟蹊径的亲切、智慧、富有哲理的诗风。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诗派前期和后期的分界点。
  诗人喜爱淘洗提炼,期待结晶升华。结晶升华后的人生体验,带上了一种强烈的哲理色彩。卞之琳诗歌的哲理色彩,不是抽象的议论,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他总是把生活中引起他感动的世态物象,进行艺术化的淘洗、提炼,经过智慧的思考,从中感悟出一种人生的哲理,再以一种单纯、简练的意象表达出来。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卞之琳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诗也许难有广泛的读者,但你不得不承认它们是艺术的巧构。读他的诗,特别是早期的诗,我们恰如在星光下置身在散布着碑、石、占城堡的荒漠,有些冷清,有些朦胧,甚至会觉得有些平淡,有些枯涩,但只要我们稍加品味,就会感到其中包含着的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沉思、给我们以启迪的东西。
  注释:
  [1][3]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雕虫纪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尼采.尼采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文彬.卞之琳的贡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3):139-153.
  [3]刘祥安.卞之琳——在混乱中寻求秩序[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7.
  [4]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二十、大官商·大官倒    孔祥熙从政前,虽然也经营过杂货铺,开办过银行,炒炒房地产,从中赚几个钱,其身价在山西晋商行列中,也只属于办学揽买卖一类,与那些腰缠万贯的晋商大贾相比,只能算作一个小本生意人。自孔祥熙娶了宋霭龄为妻,投靠到蒋介石那里做官后,特别是长期担任蒋介石政府中的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行政院副院长、院长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以权谋私,利用其官、权,大捞外快,掠夺钱财,充当了官商,
期刊
阎锡山、汪精卫在1930年召开的扩大会议,是阎锡山与蒋介石两个军阀混战的产物。从国民党内的反蒋历史上看,它有一定的地位。我曾参与其事,把能记忆起的梗概,作一记述。  扩大会议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的简称。1927年,蒋介石与汪精卫从参加的武汉政府中先后叛变革命,蒋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独裁专横,不可一世。汪则不甘屈居附庸,在争权夺利之中,矛盾百出,为形势所迫,离开
期刊
十年反馈期    面临选择    1980年夏,我23年前被错划的"右派"获得了改正。但是有关方面告诉我,全家重返上海是不可能的,顶好在原籍安排工作。如果一定要回上海,顶多只能照顾我的老伴,其他子女是绝对不行的。  我的子女,由于受我的株连,有的自杀,有的送人,有的发过疯,他们都是在羞辱、践踏、打击下度过的,都被剥夺了读大学的权利,都是在血泪中滚爬长大的。我对我的老伴说,我们无权抛下在苦难中长大的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鲁南地区汉民族丧葬为例,主要阐释汉画像中汉人的升仙思想及与此相关的打鬼辟邪思想。古人的升仙,登天思想由来已久(本文不再多作赘述),在汉画像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题材,如“羽化而登仙”、“十二神兽逐凶恶”、 “乐舞图” 等等。这些图像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汉人的古代生活情况及死后对再生的一种渴望。  关键词 丧葬 升仙 辟邪 迷信思想  汉代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
期刊
摘 要 中国古代女官制度渊源流长。女官虽然身处宫廷被严格限制与外界的接触,其职责也仅限于当权者的饮食起居,却因能接触到最高统治者而得以影响一朝政治。在晚清被极端保守的顽固势力和强大的正统皇权主义统治的那段时期,作为慈禧太后首席御前女官的德龄仍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做着不屈不挠的努力。  关键字 御前女官 宫廷政治 正统皇权  德龄,满洲汉军正白旗人,清末外交使臣裕康之女。1903年春,1
期刊
宋庆龄的一生是坎坷而又生动、崎岖而又绚烂。年少时,她负笈海外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辛亥革命失败后,她毅然奔赴东京与孙中山结为革命伉俪,共同捍卫共和制度。当日寇铁骑蹂躏中华大地时,她又力促国共两党二次合作,抗日卫国。新中国成立后,她更是把巨大的精力投入到妇女和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纵观其一生,宋庆龄从小出国求学的经历对她影响巨大。  中华民族定会振兴 睡狮必将声惊世界  庆龄从小爱好学
期刊
摘 要 本文运用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对廖美珍翻译的《在亚当之前》进行分析,认为廖译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思想内容,而且译出了其审美品质,流畅优美,传神入化,是一部“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成功译作。  关键词 翻译 社会符号学 审美  《在亚当之前》(Before Adam)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一部中篇小说,在中国,目前仅有廖美珍教授的中译本问世。小说共分18章,通过一个现代男孩的一串串梦境,描述
期刊
摘 要 本文讨论的原琼山县是自唐代开始设立的琼山县,到1926年海口从琼山县独立出来以前的原琼山县,其实也是如今大海口的地域范围。原琼山县是海南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海南历史上各州县中地位最高的县。本文从原琼山县的经济发展概况的小角度来讨论它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原琼山县 经济 概况  一、主体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古代封建社会经济的主体,政府所征的税收大多数来自田赋。古代琼山县
期刊
大家好,我来给大家讲讲清朝的十二家铁帽子王之首的礼亲王代善。说起代善,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如果大家有看过电视剧《孝庄秘史》,就会发现那里有一个长者,宽厚仁慈,识大理明大义。为了皇权的稳固,不惜大义灭亲杀掉自己的儿孙。他就是代善,一个历经三朝,军功卓著的亲王。他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是不是和电视剧演的一样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跟随我这个向导走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中去查访一下这位王爷和
期刊
摘 要 花鸟画在中国绘画艺术之林中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它是中华民族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写实性”的宋代花鸟画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现代花鸟画影响甚远。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花鸟画的“写实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它能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增强“写实性”成为发展现代花鸟画的关键。  关键词 写实性 宋代花鸟画 现代花鸟画  花鸟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开放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华民族绘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