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野下的隐性教育争议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qq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传统集中统一的显性教育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明显弱化。隐性教育的提出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领域,积极探索和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途径不失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更好方法和手段。
  
  1 隐性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把教育的意向与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受教育者喜见闻乐的形式,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使他们在愉悦、兴奋、暗示等情感中无意识地获得熏陶,从而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质的形成。可见,隐性教育淡化了教育形式,强调自然的教育与学习,弥补了理性主义的不足,转向倡导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道德接受过程中的意义。同时,关注学生情意的发展,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环境育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正是隐性教育的提出使得德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局限于死板的教学,它将德育带回了真正的生活当中。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的这些特点,使它具有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2.1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决定了它只有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断更新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才能继续存在下去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获取,而是个体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之中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品质并实现外化的过程。所以德育不是“冷冰冰”的教育,它充满了人文关怀,这需要隐性教育发挥作用,在温馨的氛围中改变与提升学生道德。
  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需要,获得道德体验,提升道德认知,构建道德品质。传统单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许多方面鞭长莫及,难以单独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全方位性和自主性,在教育方式上重在触动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对大学生情操的陶冶,真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2.2 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的家庭状况、不同经历的个体,其思想观念和思想活动方式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反映在高校大学生身上就是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特征的增强,他们盲目服从意识大大减弱,独立自主地判断和取舍的意识大大增强,这种主体意识的明显增强,使他们排斥简单的灌输和说教。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某种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而希望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加以选择和吸收。“有学者曾就大学生对”“政治学习”、“党团生活”、“业余党课”、“两课”、“军训”、“社会实践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正面系统的理论教育正逐步减弱,而实践教育、渗透式教育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发挥重要的作用。”这说明注重隐性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这些特点,教育者如果在教育方式上没有创新,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而隐性教育恰恰适应了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新要求,它创造了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成为一个平等、独立、自主的个体,淡化了他们作为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触动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了他们渴望成为主体的愿望,这就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有效地消除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2.3 德育大环境的需要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开放性与多样性臼益增强的社会。社会的重大变迁,使高校的德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拓展了,其目标已由单一的政治目的转向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大学生将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成长,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道德体系需要不断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吸收现时时代中的“精华”,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才不会停滞或是倒退,隐性教育就是隐藏在“摒弃”与“吸收”的不断交换中。”高校作为各种意识相互渗透与较量的场所,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模式,在发挥好德育经验和优势的同时,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在高校德育中成功运用隐性德育课程的经验,实现高校德育的创新。
  
  3 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积极开发德育教师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者,人文情感的引领者,道德修养的示范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仪表风度、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等等因素,是促进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的至关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
  德育并不是纯知识教育,更是一项具有政治倾向和道德伦理性的实践活动,教师自身行为对于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和品德形成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这种隐性教育往往是在主客观都处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但影响却是持久的、深刻的。教师不具备某种品质、思想、反而教育学生要具备,说出的话是没有力量的,从而引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反感。因此,教师无论在教学还是在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处中都应有较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仅要注重对德育理论的传授,而且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第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提高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改善教学方法。作为德育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打动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就应当用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和学生交心,使学生感受到你是出于真情实意,是给他讲真话。我们说出的话都不能感染自己,又如何打动学生呢?所以教师对德育课程的讲授,既要有明晰透彻的理性分析,更需要有饱满的激情。
  第二,提高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亲和力,最终营造和谐、愉快、健康的校园师生关系。亲和力是平等民主的思想的核心,作为德育课教师,要把学生看着平等交流的主体,而不是居高临下板起面孔讲大道理。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
  
  3.2 利用和开发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孕育、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以强有力的感染作用和陶冶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 影响,起到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强化向心力的积极效应。“这种教育的力量能绕开意识的障碍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它虽然在某时某刻不一定让大学生直接地完整地捕捉到,但它确实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就受到一种无形的精神感染、吸引和改造,起着滴水穿石、集沙成塔的积累式的教育作用。”这一特点使得校园文化成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最著的特点、最最优越之处,。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又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等制度文化和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校风学风等观念文化。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隐含于这三种文化形态中:
  第一,运用好物质形态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在高校,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各种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蕴涵于其中的人文要素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高校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要把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从而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审美享受,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第二,要创造良好的校风,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加强校风建设,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学校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领导应放弃家长政治、改变专制作风,学校制度不应成为约束人的工具,而应成为引导人、服务人、发展人的工具,成为倡导自由、民主宽松气氛的导向性体系:二是大力倡导勤奋钻研、严谨创新、敬生爱生的教风。优良的教风是促进学风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教风,是塑造大学精神的关键。三是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拚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学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
  
  3.3 通过实践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践行道德规范的要求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更强调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要使人通过一定的实践将内化了的道德规范外化为一定的言行。隐性德育由于涉及到人的生活的不同层面,内容多具实践性,更容易在人的思想中产生共鸣,更易被人接受。因此,隐性德育就是要求教育者积极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实践不仅会促进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而且还会对大学生施加一种心理刺激,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使受教育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陶冶中逐渐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注释
  1 余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9.
  2 赵菲菲,从隐性教育的内涵解读德育的微妙性[J].德育纵横,2009(6).
  3 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235.
  4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2.
  
  参考文献
  [1]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1.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国土面积大、少数民族众多、名族文化地域性很强的国家。除汉族以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很多都是双语教育,加上很多民族信仰的不同,注重的文化也不同。针对这些境况,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理论很大程度上对教育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避免教育工作中的“走弯路”现象,从而让教育者有规律可循。对于教育理论而言,我们不能忽略实际的完全照搬,而是要灵活的去运用教育规律,要理
无规共聚聚丙烯PR——R具有卫生无毒、耐热节能、耐腐蚀、不结垢、使用寿命长、是代替金属管材的新一代塑料管材,介绍PR——R性能特点,生产工艺、施工与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相比农村初中,城镇的重点学校有较多的经费投入,好的办学设施,优良的师资队伍。农村学生小学毕业后选择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已由一种个别行为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群体现象。环境的改变给这些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1 择校对农村学生的负面影响    环境的变化使农村学生接受到很多新鲜的事物,开阔了
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材是一种新型塑料管道,主要用于建筑冷热水系统、饮用水系统及地板采暖系统.本文介绍了生产PP-R管材的加工设备及挤出工艺分析.
提到“和谐”这个词,人们一定以为我们是在赶时髦。诚然,“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因为人们的重视,“和谐”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扩展和延伸。然而,当我们去掉那些狂热和浮躁之后,站在教育的角度,将“和谐”与“教育”这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然后纵观人类教育的历史,我们不禁惊人地发现,“和谐”对于教育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和谐——教育的本质。    1 教育的功能应该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教育在于引
本文介绍了PP-R管道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冷热水管的国际标准的特点,塑料管的寿命判断及设计安装中应注意的事项.
本文结合PP-R材料的工艺特点,对PP-R管件模具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总结了PP-R管件模具设计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对典型的PP-R管件注射成型工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及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模拟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增加了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将学到专业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及培养其创新精神,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特别是对于成人教育学生的会计教学更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加强会计实验教学力度,以便于这些在职的学生更好的将学习的会计知
采用悬挂横振法和失重法,分别测量了无钴50HTE和低钴含量的2KHTE高温恒弹性合金的频率温度系数β和在15℅HCl、10℅HF水溶液中的耐蚀性能R,并将后者与316L不锈钢作了比较;测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