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行距配置可以调节群体冠层结构的光合作用。山西太谷冬小麦产量徘徊不前,为了研究晚熟冬麦区不同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冬小麦光合性能与群体结构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选用两种不同穗型品种,在播量一致的前提下,分别采用10 cm 和20 cm 两种行距配置,研究冬小麦群体结构、光能利用和产量结构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总 LAI 值表现为 B2高于 B1,10 cm 行距配置改变了叶片的垂直分布,尤其对多穗型小麦品种冠层(60-80 cm)叶面积的提高最为明显。在小麦植株中、上部分45-90 cm 处,两种行距配置 LI%均表现为 B2配置大于 B1配置,在株高60-75 cm 处,两种行距配置 LI%差异最为明显,B2配置较 B1配置 LI%提高达30%以上。花后旗叶 PN 和孕穗期至蜡熟期群体 NPR 均表现为10 cm 行距配置高于20 cm 行距配置。四个处理的总干物质重、绿叶、茎和穗的干物质重均表现为 B2>B1行距配置。两个小麦品种的 B2处理(10 cm 行距配置)的产量和生物产量均极显著高于 B1处理(20 cm 行距配置);但经济系数则呈现 B2处理(10 cm 行距配置)均小于相应小麦品种的 B1处理。行距配置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影响不大。表明10 cm 行距配置适用于北方晚熟冬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