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理想人格塑造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集中映,是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思维品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个人的性格、能力、气质、品德修养、思维方式等。人格塑造是在引导学生追求人的完美性过程中对其性格、气质、品格、情操等方面施以积极的影响,以帮助其形成健康、理想的人格。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人”,理想的健康人格的标准臆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充分发挥潜能等优秀品质,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要求。作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主体的人,其人格发展状况、人格所呈现的面貌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且也间接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理想健全的人格。中学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的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较为剧烈的时期,因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而远上的理想,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理想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占不仅是工具,还是人性的体现,是生命的解码。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课文,更是作者灵魂、气质和客观事物化合而成的产物。语文教育家于游说:“认识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然而语文教育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养成,并非如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那样直接和系统,那样充满理性色彩,而是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作用。
语文教育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理想健康的人格。这个直接作用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不管老师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都能够直接培养健康人格的某些特质。语文教育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积淀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优秀成果,包含了人类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爱自然的美好崇高的感情,包含了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标准和做人处事的准则。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可“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感悟时代与个性在作品中打下深深烙印: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可以促进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知识性和创造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向善求真,形成理想人格的道德特性。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直接为培养学生理想人格做出贡献。
二、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理想人格方面的路径
语文教育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之担负起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重任。
1.将学习引入社会生活,让学生成为社会之人
每个学生都是伴随着学习的过程而成长,学习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种任务,更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和一种生活。就语文学习来看,无论是语言规则的训练,还是文学作的欣赏:无论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社会生活,少不了人生体验。因此,学习语文的过程,便是认识和体验生活、认识和体验人生、学习做人和学习处事的过程。
社会是学生生存和学习的大熔炉,是进行人格教育的舞台。同时,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社会,为人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贡献,所以语文教育要教给学生的就不仅是语言的符号,而是如何运用这些符号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这种表情达意也不仅仅是为了宣泄内心情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交往的需要。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过程。要避免将语文学习窄化成书本世界的学习,避免让语文与生活成为学生面对的两个互不关联的世界。应将生活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语文教育资源与语文教材内容融通起来,使生活中鲜活的语文问题情境及时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机,引领学生走进纷繁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和生活化意识,渐渐融入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活观的社会化的人。
2.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有个性之人
语文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形成个性生命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和谐的发展。课上应该有学生发问的声音、讨论的声音、思想的声音和研究的声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空间。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趣味的选择”。前者是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后者是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新大纲还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我们强调让语文走进文化,首先应当让语文课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所谓文化,即人文与教化。人文,强调人的培养和对个性的关注;教化,属规范,包括语言规范、个人的行为规范及学习的基本规律,在学习和阅读中体验到快感,感受到美妙,都必须以学生读出个性为前提。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到美的感染和情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育要使学生成为富有情趣的人。人格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和长期的熏陶、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所处的青春期恰是人格的形成期,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利用语文学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语文这‘载体来认识社会生活,感受人类文明,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形成理想、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集中映,是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思维品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个人的性格、能力、气质、品德修养、思维方式等。人格塑造是在引导学生追求人的完美性过程中对其性格、气质、品格、情操等方面施以积极的影响,以帮助其形成健康、理想的人格。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人”,理想的健康人格的标准臆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充分发挥潜能等优秀品质,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要求。作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主体的人,其人格发展状况、人格所呈现的面貌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且也间接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理想健全的人格。中学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的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较为剧烈的时期,因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而远上的理想,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理想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占不仅是工具,还是人性的体现,是生命的解码。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课文,更是作者灵魂、气质和客观事物化合而成的产物。语文教育家于游说:“认识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然而语文教育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养成,并非如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那样直接和系统,那样充满理性色彩,而是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作用。
语文教育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理想健康的人格。这个直接作用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不管老师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都能够直接培养健康人格的某些特质。语文教育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积淀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优秀成果,包含了人类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爱自然的美好崇高的感情,包含了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标准和做人处事的准则。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可“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感悟时代与个性在作品中打下深深烙印: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可以促进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知识性和创造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向善求真,形成理想人格的道德特性。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直接为培养学生理想人格做出贡献。
二、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理想人格方面的路径
语文教育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之担负起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重任。
1.将学习引入社会生活,让学生成为社会之人
每个学生都是伴随着学习的过程而成长,学习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种任务,更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和一种生活。就语文学习来看,无论是语言规则的训练,还是文学作的欣赏:无论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社会生活,少不了人生体验。因此,学习语文的过程,便是认识和体验生活、认识和体验人生、学习做人和学习处事的过程。
社会是学生生存和学习的大熔炉,是进行人格教育的舞台。同时,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社会,为人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贡献,所以语文教育要教给学生的就不仅是语言的符号,而是如何运用这些符号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这种表情达意也不仅仅是为了宣泄内心情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交往的需要。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过程。要避免将语文学习窄化成书本世界的学习,避免让语文与生活成为学生面对的两个互不关联的世界。应将生活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语文教育资源与语文教材内容融通起来,使生活中鲜活的语文问题情境及时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机,引领学生走进纷繁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和生活化意识,渐渐融入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活观的社会化的人。
2.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有个性之人
语文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形成个性生命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和谐的发展。课上应该有学生发问的声音、讨论的声音、思想的声音和研究的声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空间。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趣味的选择”。前者是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后者是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新大纲还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我们强调让语文走进文化,首先应当让语文课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所谓文化,即人文与教化。人文,强调人的培养和对个性的关注;教化,属规范,包括语言规范、个人的行为规范及学习的基本规律,在学习和阅读中体验到快感,感受到美妙,都必须以学生读出个性为前提。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到美的感染和情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育要使学生成为富有情趣的人。人格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和长期的熏陶、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所处的青春期恰是人格的形成期,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利用语文学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语文这‘载体来认识社会生活,感受人类文明,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形成理想、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