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辛弃疾作为两宋词人中的集大成者,在词的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辛弃疾上承苏轼豪放词的影响进一步将豪放词发扬光大,大放光芒,词力豪放,雄深雅健,内容充实丰富,在他的影响下随之形成了辛派词人占据了宋朝词坛,抒发满腔的爱国热情成为此时词人写作的主题。辛词中包含的爱国热情、慷慨激昂的进取精神除了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意外就是运用了具有个人色彩的意象群:军事战争意象群、乡村意象群、英雄人物意象、女子意象群、山川自然景象意象群等。
关键词:辛弃疾;意象;爱国热情
辛弃疾处于两宋之间,早年驰骋于战场之上主张收复失地,可惜在南渡后遭到了弹劾被迫归隐,复国之志不能得以实现,加上奸谗当道,许多爱国志士遭到压迫、迫害,抑郁不平之气、愤慨之情集聚于词作之中得以宣泄,慷慨激昂,倾泻而出,毫无保留。词人词中意象是诗人实现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一、充斥词人的爱国热情的军事意象
作者有着早年征战沙场的经历,对于残酷的战场、巧妙的战术、战士的征战戍边九死一生决心杀敌报国的生活了解比较深入,而他的志向又在于通过征战和厮杀收复失地,希望自己能够率领众将士抗击金人,实现大业的恢复,这情感的抒发必然会以往的经历作为依托载体,于是就出现了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军事意象群的呈现。军事意象群使用的典型作品就是《破阵子》:词中的“剑”“弓”“马”“弦”“沙场”等,追忆往事沙场作战与现实情况相对比抒发了其想要为君王解忧报效国家的伟大抱负。这些意象的使用体现出一种“硬汉”气质,并且一改往昔柔软绮丽的诗風体现出了一种新的气象特征,以此实现了豪放词派的确立为词坛开拓了一种新局面,影响持续到了清朝,陈维崧、梁启超等人都深受影响,在民族危亡时期在鼓舞民心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满江红》(过眼溪山)用“旌旗未卷”来暗示大业未成,报国之情蕴含其中,喷薄欲出。军事意象的使用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绝佳的表现,同他作品的风格呼应,相辅相成。
二、表现作者对乡村愉悦生活向往的乡村意象群
作者经历过一段乡村生活,虽然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被迫隐逸,在黑暗的日子里辛弃疾一方面忧心于国家前途,另一方面也寄情山水,在平淡的日子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用优美典雅,婉转流丽的语言对事物、生活场景进行描绘,清新柔美的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触动读者对于乡村生活的美妙感受,愉悦的情绪充斥于字里行间,仿佛生活一直是如此美好,从未经历过种种磨难的洗礼。辛弃疾的乡村田园诗更多的是从陶渊明的作品中汲取了营养,将平静恬淡的心境融入到场景的描写之中去。这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清平乐》(茅檐低小)轻笔淡墨之间勾勒出了一幅朴素平淡而又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白发翁媪吴音相媚好,大儿子在溪东除草,二儿在编织鸡笼,最可爱的小儿子在溪头剥莲蓬,多么美好的生活场景,跟随辛弃疾诗人的描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站到了人物的身边,听到欢声笑语。《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同样用清新明快的句调点染了春日农家的耕作生活:雨后新耕田,牛栏西畔有桑田,穿着青裙缟袂的美丽女子趁着没新蚕出生之前的空隙会娘家看望,美好愉悦,这都与作者不能忘怀国事难以抒发抱负形成了对比,以美好衬托了满心的无可奈何。也以“荠菜花”暗示自己不畏风雨的韧性。总体上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援引英雄人物的事迹表现作者崇高的政治抱负
诗人对于英雄人物事迹的引用也是为了作者的中心思想内容服务。辛弃疾的一生是为了祖国、人民忧虑的一生。诗人援引的英雄意象群体取自三国中的人物比重略大比如,刘备、曹操、孙权等。典型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举孙仲谋为正面例子,表现了诗人对于英雄人物的渴望,反映了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渴望。《满江红》(过眼溪山)讲到了刘备和曹操都是当时图霸业的英雄人物,在现如今却被西风吹去毫无痕迹。心中隐隐感伤,更多的是心中的矛盾,理想与现实,功成与流失。同时诗人在《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也提到了三国时期的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当政时,唯辛不从的例子表明自己的心志:绝不屈从于权贵,展现了其刚正不阿的品格。作者在作品中大量引用了英雄人物意象群,除去以上所提到的以外仍有大量的体现。《水调歌头》(君莫负幽愤)“我愧渊明久矣”,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离去;刘郎赋《看花》诗,与自己与友人的经历不谋而合。整首词通过人物事迹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对友人的劝慰之情以及心中的愤愤不平,是壮志未酬英雄末路的抑郁难抒。以及杜甫、李蔡、范蠡西施,周公等人也作为意象群被引入到作品之中为抒发作者的报国之情服务。
四、其他表现诗人情感的意象
诗人作品中意象纷繁,组合错落有致于文字之中流淌着作者绵密而又奔放的情感,《临江仙》(老去惜花心已懒)带有傲雪神韵的梅花是诗人独立不阿心境的照应。满含忧思、情意绵绵的女子也是其作品中的重要意象群之一,将作者包含落寞失意的一面流露出来。
结语: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灿烂奇葩,明星般闪烁,他所使用的意象看似随意堆砌但是均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充实而不错乱,或清新明媚或生动活泼抑或慷慨奔放刚劲有力,以纵情的笔墨抒发了属于他的独特的淋漓尽致,是文学史上独特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朱德才.辛弃疾词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关键词:辛弃疾;意象;爱国热情
辛弃疾处于两宋之间,早年驰骋于战场之上主张收复失地,可惜在南渡后遭到了弹劾被迫归隐,复国之志不能得以实现,加上奸谗当道,许多爱国志士遭到压迫、迫害,抑郁不平之气、愤慨之情集聚于词作之中得以宣泄,慷慨激昂,倾泻而出,毫无保留。词人词中意象是诗人实现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一、充斥词人的爱国热情的军事意象
作者有着早年征战沙场的经历,对于残酷的战场、巧妙的战术、战士的征战戍边九死一生决心杀敌报国的生活了解比较深入,而他的志向又在于通过征战和厮杀收复失地,希望自己能够率领众将士抗击金人,实现大业的恢复,这情感的抒发必然会以往的经历作为依托载体,于是就出现了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军事意象群的呈现。军事意象群使用的典型作品就是《破阵子》:词中的“剑”“弓”“马”“弦”“沙场”等,追忆往事沙场作战与现实情况相对比抒发了其想要为君王解忧报效国家的伟大抱负。这些意象的使用体现出一种“硬汉”气质,并且一改往昔柔软绮丽的诗風体现出了一种新的气象特征,以此实现了豪放词派的确立为词坛开拓了一种新局面,影响持续到了清朝,陈维崧、梁启超等人都深受影响,在民族危亡时期在鼓舞民心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满江红》(过眼溪山)用“旌旗未卷”来暗示大业未成,报国之情蕴含其中,喷薄欲出。军事意象的使用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绝佳的表现,同他作品的风格呼应,相辅相成。
二、表现作者对乡村愉悦生活向往的乡村意象群
作者经历过一段乡村生活,虽然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被迫隐逸,在黑暗的日子里辛弃疾一方面忧心于国家前途,另一方面也寄情山水,在平淡的日子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用优美典雅,婉转流丽的语言对事物、生活场景进行描绘,清新柔美的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触动读者对于乡村生活的美妙感受,愉悦的情绪充斥于字里行间,仿佛生活一直是如此美好,从未经历过种种磨难的洗礼。辛弃疾的乡村田园诗更多的是从陶渊明的作品中汲取了营养,将平静恬淡的心境融入到场景的描写之中去。这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清平乐》(茅檐低小)轻笔淡墨之间勾勒出了一幅朴素平淡而又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白发翁媪吴音相媚好,大儿子在溪东除草,二儿在编织鸡笼,最可爱的小儿子在溪头剥莲蓬,多么美好的生活场景,跟随辛弃疾诗人的描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站到了人物的身边,听到欢声笑语。《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同样用清新明快的句调点染了春日农家的耕作生活:雨后新耕田,牛栏西畔有桑田,穿着青裙缟袂的美丽女子趁着没新蚕出生之前的空隙会娘家看望,美好愉悦,这都与作者不能忘怀国事难以抒发抱负形成了对比,以美好衬托了满心的无可奈何。也以“荠菜花”暗示自己不畏风雨的韧性。总体上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援引英雄人物的事迹表现作者崇高的政治抱负
诗人对于英雄人物事迹的引用也是为了作者的中心思想内容服务。辛弃疾的一生是为了祖国、人民忧虑的一生。诗人援引的英雄意象群体取自三国中的人物比重略大比如,刘备、曹操、孙权等。典型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举孙仲谋为正面例子,表现了诗人对于英雄人物的渴望,反映了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渴望。《满江红》(过眼溪山)讲到了刘备和曹操都是当时图霸业的英雄人物,在现如今却被西风吹去毫无痕迹。心中隐隐感伤,更多的是心中的矛盾,理想与现实,功成与流失。同时诗人在《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也提到了三国时期的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当政时,唯辛不从的例子表明自己的心志:绝不屈从于权贵,展现了其刚正不阿的品格。作者在作品中大量引用了英雄人物意象群,除去以上所提到的以外仍有大量的体现。《水调歌头》(君莫负幽愤)“我愧渊明久矣”,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离去;刘郎赋《看花》诗,与自己与友人的经历不谋而合。整首词通过人物事迹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对友人的劝慰之情以及心中的愤愤不平,是壮志未酬英雄末路的抑郁难抒。以及杜甫、李蔡、范蠡西施,周公等人也作为意象群被引入到作品之中为抒发作者的报国之情服务。
四、其他表现诗人情感的意象
诗人作品中意象纷繁,组合错落有致于文字之中流淌着作者绵密而又奔放的情感,《临江仙》(老去惜花心已懒)带有傲雪神韵的梅花是诗人独立不阿心境的照应。满含忧思、情意绵绵的女子也是其作品中的重要意象群之一,将作者包含落寞失意的一面流露出来。
结语: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灿烂奇葩,明星般闪烁,他所使用的意象看似随意堆砌但是均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充实而不错乱,或清新明媚或生动活泼抑或慷慨奔放刚劲有力,以纵情的笔墨抒发了属于他的独特的淋漓尽致,是文学史上独特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朱德才.辛弃疾词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