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生活 创新

来源 :中华名家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l3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之薪火在中华民族千载的延展中,沉积出璀璨的文明,中国古典绘画的意境表述,更是令今人叹为观止。古雅雍华的人物,寂寥阔野的山水,姿意天籁的枯枝卉禽,赫然映目,其境盎然。伴绕着婉柔纤纤地线条和酣畅淋漓的笔墨,宣泄出古人的情致,其传统绘画规则的一致性和程式化的笔墨,有序地阐述出千百年的意蕴咏唱。
  “传统”何焉?先甲骨,以刀行纹;后施毫入墨,又添敷岩彩,遂形显意出,其民族的“线形”审美冥冥之中贯行至今。
  由秦汉的雄浑,至隋唐宋元的华美、谨严到明清的水墨为上。以书入画的笔墨规范,界定了中国传统绘画样式。
  中国传统绘画的文脉如行笔的捻转抹涂、回峰提按,或急或缓地伴着涟漪一路走来。其间亦逢高山,亦逢谷底,难界高下。“传统”在好事的画人传承中,历尽千载,现出她的体貌,时而杳渺朦胧的如一团墨晕,时而又清晰的如一丝游云……
  智者,搭起根根支撑“传统”结构的骨筋;慧者,添加些肌腱;从者,拥戴着添增些皮毛,“传统”悄无声息地存在于时空和绢纸间。
  平庸的墨客,盲从着,惟恐一笔无出处,多少诵经般地念叨着“传统”的画客沉寂在过去。亦有荤素不忌的和尚石涛的概叹:“古人未立法之前,不知古人法河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伴着青云谱里八大山人的孤寂,半生云游的石涛步履轻健地踏遍黄山、金陵、华岳。以“师造化”为临本,梳理数家笔墨,用自己的画笔和着“遗貌取神”的心念爽利地点染出自己的家谱。
  石涛遗留下来的画多,话亦多,人称“石涛话语录”。姿意的画作与“出格”的画语两全,故独领风骚三百年。
  同辈于石涛的八大山人则反之,少语,况口吃,自语“一个相如吃”,少言,乃画家本色。画与款多隐晦,令人费解,费解,更撩人深究。其画境,只可感悟而不可言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世人多赏其花鸟,一纸孤禽,既被收藏高眼,掷四百万匿于林下。且窃喜,称此孤禽图仅此一件,孰不知,八大山人那带着凄惘神情的孤鸟,还有若干只蹲立在枯木梢头。
  八大山人荒寂的山水,还少有人注足,其间却存有更多的探究之处。八大山人的山水循着董其昌的路数探寻过来,成就了自己高古廖寒的面目,却令人全然看不出籍于何处,笔墨文脉的潜移默化却显见其中。
  董其昌的上线是谁?董源、巨然、倪云林,传承往复循回,代代相继,交叠重错。“传统”高山仰止,也一如平川,己见为是。
  “画家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由此可见,董其昌亦观万象为摹本,体察自然内在美蕴籍之精神,随以恬淡的笔墨表现出虚静致远的景致。宽泛的传统精神内涵和文化积蓄顺沿着纵姿的笔墨自然流淌出来,转而成为邃寂倾注的素山净水。
  董其昌是聪慧的人,也有些画太过理性乏激情,其影响更多地由其划分为南北宗学说。
  自古高士多洁癖,布衣倪云林其洁雅显见于利落的笔墨中。倪云林总是倚着那几棵树寻幽抒怀,树,象几多诗友画伴,相互顾盼着,是那样的适心。也见近时邋遢遢的蒲华涂的墨竹,湿漉漉地清澈,衣袖上的油污竞不见半点落在素纸上,难怪牛气十足的吴昌硕,梅、菊、兰,“三君子”称霸十里洋场,却单单躲开“竹君子”不画。
  八百里秦川逶蜿锦延,终南山深处,范宽披着草蓑蹲在山旮旯里迷着细密的线眼,透过蒙蒙细雨分解出雨点和豆瓣的皴染。师造化,师心乎?对临自然,触类生变,摒弃杂念以形写神,心物相应转为理性与情感的交融。范宽静静的捻转着笔锋、苍苍茫茫地笔墨沥现出雪月争灿的景致,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生活在今天数字时代的画家们,面对着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与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多种视觉审美样式的出现,或多或少的感到无所是从的困惑。经济社会的繁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相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肆意扩散的媒体文化和繁杂的大众文化及欧美文化,似是强盗般地加压释放给无奈的人们,人们的审美取向变的模糊了。
  今时,内涵丰富而又平时宽厚的作品少了,一蹴而成的东西,随处可见。匠俗有行市,高雅亦有人赏,只是曲高和者寡。
  聪颖者在觅察着古人与今人的思维差异,企望搭起两者间的链桥。
  现时的吴冠中先生,从西方油缸里取出一瓢颜色,又从传统的水缸里取出些许黑色,搅和在一起,试着美国波洛克的办法,滴洒挥刷,纷纷扬扬的,有些好看。
  骨法用笔是什么?中锋,屋漏痕,滴滴答答的,中国人真会琢磨事,什么事都蕴蕴籍籍地、绕绕地,磨损了几千年的文化,其景气依然。
  曲折迂回的幽经,才可探春。世人夸赞的中国园林,摆摆弄弄地道出了中国人的肚肠。
  传统是什么?今天的东西,历经岁月,还好好的呆在那里,既是传统。
  尊重传统吧,她是历史,历史是由时间铸就的。时间只沉积素朴的精华。
  尊重传统,不是固守不变。
  傅抱石的画价,今天已经很难按平方尺计算了,拍卖行里时不时的拍出天价。是“创新”的刚故去的“黄古人”就绕弯了。
  木匠一一巨匠,何等距离。齐璜先是以刀刻木,又是以笔浸透纸背,他只是想养家糊口,没有太多的杂念。放弃了“大器作”,拣起“小器作”,齐璜早早就懂得“轻巧活,能多挣钱”。不多时,又放下刀锯,拿起毛笔,更轻巧,能挣更多的钱,齐白石终于上岗了。上帝在芸芸众生中,扒拉出齐白石,加上虚瞒的三岁,凑合着“九十七年”的岁月,由“小器作”转而大器晚成。
  白石老人是贴贴切切地从生活中点击画题,凡画之物,皆知理数。由传统中讨法贴,从生活中唤情致。其画,让人看得适意,白石画出了真我,难能可贵的一点遮拦都没有。白石的才情适时地遇到了画坛才杰陈师曾的点拨,由此生衍出“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哀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的感慨。白石老人的哀年闭门变法,显然是从吴昌硕的门庭中走出。
  “红花墨叶”吴昌硕那里没有?二人相居南北,同吮吸了六十年的气息,却不曾相谊。一人讲“有人学吾点皮毛,竟成大名。”一人先欲做狗,为其把门,又无奈“人骂我,我也骂人。”大家间的“文人相轻”可见一斑。
  数年前,在西安见到圆敦敦的石鼓上的篆书,竟有种幽幽的感觉。吴俊卿即是从这些鼓礅上临抚下他需要的筋线,吴俊卿躬耕之时,即诗文书刻的蓄意已久,步海上,才涉足任颐府上,讨些画技,转而成为“以气写形”的吴昌硕。
  画技无所不能的任伯年,带着些熟稔的习气过早逝去。其画材的宽泛和艺能的高超,也终在仅花卉行世的吴昌硕画品之下。
  画当出己意,慕仿堕后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
  吴昌硕的理念成就了他的艺术,也成就了海上几多名家,其霸悍的气势至今影响着画人。
  吴昌硕不屑的齐璜,在其逝后三十年,其艺术成就达到了颠峰,一代大师齐白石的横空出世。
  看齐白石的画作,似是清茶聊天般的轻松。而吴昌硕的画就显得有些装腔作势了,尽管爽爽的大笔铺就。
  吴昌硕与齐白石的艺术,难界俗雅,但齐白石的画显然比吴昌硕的画更为感人。泛泛地看画界,学齐白石者,难为成画名。学吴昌硕者,却总能做出些名堂。
  “师造化是为本,自存面貌之真是为贵。”黄宾虹先生纵施横抹的笔点墨染为我们撩开了“浑厚华滋”的大美场面。“一从古代画家身上去寻找变化之;二从同代画家的作品中求得启发;三是观察、体会生活的情致,加以取舍创造。”是潘天寿创作经验之谈。
  继承,是学习优良文化传统的方法。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根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生活,适应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拓宽创新思路,是提高创作水准的必经之路。
  面对传统,无须画地为牢,墨守成规。汲取传统之精神,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人文精神是创作的意义所在。
  传统绘画的形式在于笔墨的精微适度,画家创作的表现赖于笔墨迹现。单是盲从的痴迷于笔墨表象,而面对传统绘画精神和笔墨之间的关系,却无认知能力,也只是慕形追状,未触其本。
  历经千年的传统绘画,多样的路数已过招,沉积给今人的笔墨程式已臻完善,但强化新的笔墨样式,仍是创新的关键手段,而发扬传统精神是创新之源,潘天寿认为:“一切艺术都有它本身的轨道。你可以开辟或延伸轨道,但不能脱轨。”
  智者,造物冼心,别辟新境,别创新局。庸者,追拥时趋样式,不知所言云云。体悟心灵与物界的沟通,是胸臆情感的抒发,是笔墨心迹的显现。其样式法则不拘,又在法理之中。
  纵观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名垂画史的大家,无不是在继承和发展中认识传统,在生活中印证传统。其绘画行为,也无一例外的规范在“传统、生活、创新”的艺术循回中。千百年来,尽善尽美地阐吟大美的精神境界,已成为画人在绘画创作中凤凰涅檠的理想。
其他文献
据法国媒体报道,由于气候变暖冰山融化等因素,一些学者相信,到2100年,整个地球就将被海水淹没,变成一片汪洋。  虽然气候是否变暖,或气候变暖的原因还有待商榷。但各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尤其是建筑设计师为了不让人类100年后遭受灭顶之灾,已有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文森特·卡勒波特设计了一艘“未来版诺亚方舟”,文森特称其为Lilypad (丽丽派德)。  Lilypad (丽丽派德)是一座两栖城市,也可以把
期刊
在如今纷繁昌盛的年代,茶馆已不是过去单独为饮茶而设。各种茶馆的主人,为更好地经营所拥有的一席之地,从装饰装修到品茶器皿,各显风格、独具魅力。装饰装修风格的迥异,已形成体现社会四方文化的一个窗口和缩影,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茶馆文化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区涌现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茶馆,遍及大江南北。如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
期刊
当都市人群四处寻觅原生态饮食的时候,黔东南的人们会自豪地告诉你:“我们祖祖辈辈吃的都是这些,你就找不到不是原生态的东西。”他们爱鲜,所以什么材料都是现备;他们爱酸,所以酸汤无处不在;他们爱酒,所以远方贵客来苗家,要喝完十二道拦门酒……这就是黔东南的美食美酒,无论你来自哪里,总有一款适合你这位吃货。  酸汤的秘密  “好的酸汤,无论加煮过多少鱼、肉、菜,第一碗汤的味道和最后一碗汤的味道都是一样的,绝
期刊
关于李丹: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义水上公园设计主持人;奥运村联合设计主持人;北京天鸿圆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李丹的感悟:看重你做的每一件事情,把每一个项目当做你自己很重要的一个作品去做。要做成一件事,没有任何捷径,所谓的捷径,最后的结果就是乱套。    得天独厚的一拨    1983年,18岁的李丹参加了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为清华大学在辽宁的招生名额有限,而他刚刚从大
期刊
1954年9月生于天津汉古,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2年至2007年7月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展览:1986年至2004年在北京、西班牙、日本、广州、重庆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展览23次;在法国、日本、英国、瑞士、埃及、美国、德国、韩国、台北、澳门及北京等地参展31次。  获奖:第八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国际青年美展鼓励奖、挪威国际版画展评委
期刊
李克昌先生是我国当代一位蜚声中外的内画和外画(即中国画、油画)皆精的,具有高深文化修养和极富创造精神的大艺术家。李克昌先生年逾六旬。从艺四十余年,勤耕不缀,令人佩服。他以远大的抱负,惊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在艺术的园地里潜心治学,辛勤耕耘,艰辛探索,在内画、国画、油画、书法,以及艺术理论等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继承、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丰富发展中国的书画艺术,做出了贡献,将在中国艺术发展史
期刊
孙海晨是一位以画马而著称的蒙古族画家。在经过数十年草原生活的锤炼之后, 几年前来到北京定居下来。他所创作的蒙古马也以其严谨的造型和飘逸的画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他是在中国画领域的探索中依靠深厚的生活积淀,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最终脱颖而出的画家。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经历了从牧马,爱马,了解马,与马交友,直至画马的全过程。在茫茫的苏尼特大草原上,蒙古马是他难舍难分的挚友,陪伴着他度过了难忘的岁月。他
期刊
刘熙载在《书概》中曾道:“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收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赏读著名书法家孟令芳先生的书法,那清雅的格调、严谨的布局,风骨内敛淡雅其表,精神外拓雄秀其里,峻峭中见骨力的艺术风格,让你在咀嚼品玩中不知不觉地为其作品内涵所折服。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的孟令芳先生,1944年出生,河北省新城县人,1964年大学专科毕业,1978年加入北京市书法研究组,
期刊
多年从事画马,那注定是我要穷尽毕生心血来走的一条无尽的路。  在草原上第一次接触了蒙古马,在它伴随我经历了多少个难忘的日月和风雨之后,我便与这草原上的精灵结下了一生的缘。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象影子一样追随在我的身边,藏在我的心里,徘徊在我的脑海,流连在我的梦中。  在梦里,它从天边走来,它默默地注视着我,那是一种无言的交流。它知道,我已熟悉了它的每一个眼神,了悟它的思想。蒙古马,造物主偏爱你,赋予
期刊
一打开地图,人们的视线立即会被亚洲大陆中部的奇异地貌所吸引。这里高山群峙,大江汇集,呈南北纵向,仿佛是地球母亲紧蹙的眉头。这就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山脉西侧,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方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东边是奇妙的滇、黔、川地区,南面是富饶的东南亚、南亚诸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从古到今,它像一个谜一样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