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阴阳藏象学说的基本思想方法

来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as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对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相关诸多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命题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入探讨.辨明气、一气分阴阳的概念实质,阴阳分法的基本原则和错误认识的危害.阐述对于道、应象、感应的概念的认识,提出了阴阳藏象之本体论、全息感应等假说,探讨藏象学说的“本体”和研究“本体”的方法.在思想方法层面,探索阴阳藏象医理与其研究路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阿胶浆对亚健康气血亏虚型女性月经周期舌象图像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量表法、专家判读筛选亚健康状态气血亏虚型女大学生32例,于月经周期第8天服用补益气血剂复方阿胶浆21d,分别检测月经周期第3、7、14、21、28天舌象图像,进行舌象图像指标分析.结果:服药后不同时间点舌质、舌苔a、S值均较服药前明显增高,舌质I、L值显著降低;从趋势变化而言,与月经第3天比较,舌质、舌苔a、S值于月经周期第14、21天增高较显著(P<0.05),舌质、舌苔b值在月经周期第14天增高较显著(P<0.05).
《黄帝内经》中“心”的理论是中医脏腑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其内涵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中医学的整体观是元整体观,而不是合整体观.因此在元整体观的3个基本层次关系下,文章从形质、文化、藏象、情志、五行、经络6个方面解析《黄帝内经》中“心”的相关内容,发现《黄帝内经》不同内涵的心是以形质之心为基础,是在藏象、五行和经络的联系下形成的元整体,并由此建立了心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黄帝内经》之所以称为“经”,就是因为其理论是一个以脏、象对应,完整、系统、科学的脏象学说信息医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理论纲领是脏象学说,脏象学说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困扰现代中医理论的最大问题,是后世对《黄帝内经》中天地、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解.《素问·五运行大论》明确的告诉后人:脏象学说中的“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医学是一门实用科学,上古运用天地阴阳五行学说,就像现代医学理论中应用物理、化学理论,只能运用其原理而不能代替医学的道理.所以,以《易经》中天地阴阳五行
合邪发病观为《黄帝内经》所论重要发病观之一,通过“因加而发”“外内合邪”“两感于寒”“风寒湿三气杂至”等内容体现出来.文章分析了合邪发病的各种类型,总结出其具有感邪不确定性,一邪主导性,正虚必然性和病机复杂性四方面的规律.提示临床须辨明发病主因与次因,以决定治疗的主次先后,时时重视固护正气以防止疾病过程中的次生病因的侵袭;同时针对合邪发病的不确定性及病机复杂性,全面慎护养生.
五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模式.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其所蕴含的推理是中医思维的灵魂.伴随认知科学的脚步,五行学说的研究发生了认知转向.然而累累之研究硕果,尚未涉及五行推理的大脑认知神经机制.文章提出一个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五行推理研究的新动态,并为之提出了一个工作假说:五行推理分为同行归类推理和五行生克推理,其本质是“推类”,其认知过程是“个别-普遍-特殊”,包含复杂的分类机制和类比机制.应用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测试大脑进行各类五行推理任务时产生的神经生理活
文章基于许叔微相关著作研究,发现其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多有实践发挥,从六气角度阐释《伤寒论》六经顺序,运用运气理论分析病因病机、推判病情预后、确立治则治法、指导临床用药,并根据运气学说司天、在泉三阴三阳属性灵活使用经方.
如今医学仍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正确诊断,误诊无法避免地影响着疗效.误诊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临床思维的偏差,因此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能有效降低误诊概率.《伤寒论》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其中蕴含大量的临床思维.通过梳理《伤寒论》中“误下”的原因和结果,文章总结张仲景规避误诊思维在于把握“随证治之”和“顾护脾胃”两大关键治则,并重视“诊、辨、治”统一、阴性症状的鉴别和治疗过程中的医患配合.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病,属于中医“哮喘”“哮证”“喉喘”范畴.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初创“哮喘”,并创造性地提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的论断.朱丹溪认为引发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为痰,在用药上使用“薄滋味药”更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文章通过探析《丹溪心法》“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理论,以及《黄帝内经》中对中药气味薄厚升降浮沉理论体系的阐述,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期对“薄滋味”中药治疗哮喘有深入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及小儿保健.
通过以温病郁热辨证方法分析升降散类方的辨治思路和用药原则,认识到杨栗山论治温病学术经验与吴又可一脉相承.其轻则清之八方、重则泻之六方恰如刘河间“辛苦寒药治之”与“辛苦寒药下之”的运用原则与方法.升降散类方为认识温病郁热病机,应用温病郁热辨证起到了极好的启发作用.同时,温病郁热辨证的传承与创新又为升降散及其类方的临床运用奠定了全面的理论基础,也启示温病学辨治理论体系的深化研究.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指出《伤寒论》中非常重视病机阐释.其对于寒热真假辨证的论述内容丰富,精辟独到.包括根据患者苦欲、能食与否、口渴与否及口味异常、面色、大便、心烦、呕吐、脉象等方面细辨寒热.对于《伤寒论》病机理论和中医学辨证理论的研用,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