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教学设计、反思之二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等待戈多》是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篇。《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第一幕中的一部分。学习这篇戏剧作品要注意其与传统戏剧的差异性,在与传统戏剧的比较中把握其特征,明确其奇特的表形手法及深刻的主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缺乏鲜明的性格特征,没有激烈的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作者以此体现世界的荒诞,揭示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贝克特;了解荒诞派戏剧的艺术风格及本剧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
  1.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2.理解节选部分中的戏剧语言、环境描写、情节结构的荒诞特点。
  3.分辨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区别;把握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三、情感目标
  以作品中人的生活、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观照自我,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珍惜。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与绝望。
  探究问题:理解本课的深刻主旨。
  
  教学对象及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接触较少,更因为民族的文化积淀不同,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潮流以及现代主义文学本身的内容取向、思想倾向、艺术表现手法等进行引导。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等待戈多》1953年上演时产生的争论导入。
  开篇语:1953年,有一出十分怪诞的戏剧在巴黎的巴比伦剧场上演,欣赏者和反对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那场面虽然比不上一百多年前雨果的剧作《艾尔纳尼》引起的争论那样激烈,却也在观众和评论家中引起轰动。
  这出剧就是后来“由于他的作品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出乎一般人预料的是,《等待戈多》竟然赢得了挑剔而又猎奇的巴黎观众,连演了300多场。以至人们在街头、地铁、咖啡馆、办公室,到处都在谈论这出戏,甚至当人们打招呼问“你在干吗”的时候,有人竟然回答:“在等待戈多。”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幻灯片1:贝克特及其创作的相关情况)
  了解贝克特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及其对贝克特的创作造成的影响(思想内容、感情基调等方面)。
  介绍贝克特的创作经历,重点是其作品的内容取向、思想倾向、感情基调和表现手法。
  线索1:
  贝克特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记。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线索2:
  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使剧本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布景、道具极为简单,一片荒原、一棵枯树,但剧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他的剧作流露出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
  
  三、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幻灯片2:依次显示问题及点拨)
  1.自我感知,叙说体会。
  在预习(预习前指出预习要点:内容概要、人物活动、感情基调、思想内涵、疑难之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说出自己对课文的感知。参照预习要点说出一两点即可。
  2.提出问题,初步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文本,根据作品中的语句、内容、细节等得出相关结论。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点拨:等待戈多。
  (2)在等待过程中他们说了些什么?
  点拨: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关于脚疼等的谈论,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3)等待的过程中他们有怎样的行动?
  点拨: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重复、无聊的动作。
  (4)两人的活动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
  点拨:反映了他们无望的盼望、失望、迷茫、忧虑、虚无、绝望……
  (5)两人长久等待的戈多是谁?
  点拨: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象征,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戈多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6)不知道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
  点拨: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
  (7)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点拨:等待,是一种无望又无可奈何的等待。
  
  四、深入探究明确主旨
  这部分教学首先让学生回顾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现当代戏剧、外国戏剧单元学习的篇章,明确传统戏剧的特征,然后以传统戏剧的特征为参照点和《等待戈多》进行比较,进而明确作品的荒诞性,把握作品的主旨。
  1.探究内容。
  通过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特征的比较,明确《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把握《等待戈多》的深刻主旨。
  2.探究方式。
  回顾旧文,明确特征—参照特征,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总结完善—代表发言—师生共评。
  (1)回顾旧文,明确特征: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传统戏剧,总结其特征(最好在本子上列举出来,如曲折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语言等)。
  (2)参照特征,浏览课文:教师可将比较的参照点列举出来。
  (幻灯片3:显示比较的参照点)
  (3)小组讨论:各小组结合比较的参照点列举出本课相异于传统戏剧的情节内容或表现手法等,以这些相异之处为基础,明确作品的荒诞性,把握作品深刻的主旨。教师根据不同组的比较点,对各小组进行指导。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明确《等待戈多》的荒诞之处,思考《等待戈多》的深刻主旨。
  ①比较示例。
  示例1:本文的语言形式和传统的戏剧语言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戏剧语言,如《雷雨》激烈而充满感情的人物对话,《茶馆》中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各有各鲜明的人物语言。而本文的语言语无伦次,缺乏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很难和读者进行沟通。
  示例2: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
  ……
  ②本文的荒诞之处表现在哪里?
  ③本文通过种种的荒诞要表现怎样的主旨?
  (4)总结完善:各探究小组进一步完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
  (5)代表发言: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叙述出来,注意层次性(比较结果——荒诞之处——本文主旨),教师要对每位代表的发言进行评价。
  (6)师生共评: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总结本文体现的荒诞性,把握本文的深刻主旨。在探讨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文本,密切联系各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
  参考角度:
  (幻灯片4:显示荒诞性,主旨)
  ①荒诞性:欠缺逻辑的剧情、凋敝的舞台形象、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重复无聊的动作、无休止的等待、不知道等待的戈多是谁……
  ②主旨: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
  《等待戈多》不容置疑地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弹出了“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反映了西方社会“一代人的内心焦虑”。人们不知道自己生存的真正含义,他们期待着未来,可这个“未来”的面貌始终是模糊不清的。这种幻灭的影子时刻萦绕着人们,永远也无法解脱。
  
  五、再次阅读文本
  这次阅读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课后进行,是解读文本之后的再一次介入。学生在解读的基础上再次阅读文本,看看自己会有哪些新的感知、体悟、疑惑。可将其写下来,和同学、老师作进一步的交流。
  
  六、本课小节
  《等待戈多》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法国近百年来的第一剧作。该剧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有杂乱无章的胡言乱语与毫无个性的几个人物,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课外研究性学习
  (幻灯片5:课外研究性学习)
  荒诞派戏剧是一个反传统的戏剧流派,试研究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研究方法:
  1.可重点比较二者在戏剧情节结构、戏剧冲突、人物设置与刻画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举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与传统戏剧的典范作品,并对之作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的不同。
  3.应纵深比较,即从形式到内容、从作品到作家创作指导思想等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
  
  1.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语文教学多解读而少感知,多理性而少感性,多他人论断而少自我感悟。也就是说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介入文本太少,对文本的感知不足,根据文本融入自我的情思不够。而这又和文学的特质,和读者欣赏、解读文学作品的规律是相左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采用了“阅读文本(感知)—探究学习(解读)—阅读文本(感知)”的三步教学法。这三个教学环节各有侧重,但都是以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悟为中心,整个教学更多地融入学生的自我情思,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本课教学的整体构思、设计和深入探究、明确主旨部分都体现了这一理念。
  2.由于知识层次的欠缺和文化积淀的差异,中学生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难度,而《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同时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因此,在本课的深入探究部分,笔者采用了比较学习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回顾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现当代戏剧、外国戏剧单元学习的篇章,明确传统戏剧的特征;然后,以传统戏剧的特征为参照点与《等待戈多》进行比较,进而明确作品的荒诞性,把握作品的主旨。这就使学生找到了分析、解读作品的思路、方法,同时也收到了从已知推导未知,准确把握荒诞派戏剧特征,明确作品深刻主旨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山西“四气”资源发展现状和“四气”产业在各个环节的商业化分析,开创性的提出了运用开发性金融工具这一融资手段,为“四气”产业在山西省继续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
滕琦同志.2009年5月任东美公司经理。任职以来,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抓实干.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对于成绩他永不自满,对于
关键词:绘画兴趣 培养  内容摘要: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由于客观事物同人物的本性情绪相适应而吸引人造成的,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情绪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兴趣是指导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方法,也是幼儿绘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提高幼儿的绘画质量,教师首先要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一、基本情况    任旭是家中的独子,今年6岁。该幼儿的性格较内向,
随着计算机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数据库技术更为广泛的应用于各大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及军事等信息系统的核心领域,随之数据的共享需求亦日益增
在计算机网络当中,网络管理是在相关软件技术之上形成的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对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管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网络能够安全、稳定和持续的运行。本文主要
康复医学界称:“在各种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康复医疗的效果较好”,近年来冠心痛的康复医疗,不只限於急性心肌梗塞,对於有心绞痛或心电图有改变的病例也都包括在内。心绞痛的诱发
炼铁自动化仪表系统是对炼铁工艺过程进行检测、记录、显示、报警、调节等仪表系统的总称。按其功能和应用区域分为送风、热风炉、高压操作、高炉本体、煤粉喷吹仪表系统,以及
依次结扎11只犬的左冠状动脉(LCA)备分支,造成不同程度的急性心肌缺血。结果显示.结扎LCA前、后,心导纳环(ADL)总面积(ADLt)、射血相面积(ADLe)与SV、SVI、CI、EF、LI、REI、PEP
在传统双极性晶体管(简称BJT)的Gummel曲线中电流增益β都只有一个波峰(简称单峰),然而现在实验室实测数据得到BJT的增益特征曲线出现了两个波峰的现象(简称双峰),针对双峰现象建立
在用户的存储需求正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并抓住新的市场需求特点形成带来的市场机遇,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每一个存储厂商面前的艰巨考验。“把握技术前沿,以用户的应用需求为导向,提供贴合应用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是浪潮存储给出的答案。  为了满足国内用户的不同应用需求,浪潮存储在产品设计上独辟蹊径,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了多种级别的解决方案。继AS1000和AS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