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时空的舞蹈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q5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0月颁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是最缺少悬念的奖项:麻省理工学院的莱纳·魏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学院的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Thorne),三人将共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0万美元)的奖金。他们所在的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了引力波的真实存在,验证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个世纪前的预测。
  2015年9月,LIGO探测到了两个遥远的黑洞碰撞时所造成的时空扭曲。该项发现于2016年2月对外公布,证实科学家能够“听到”宇宙中一些剧烈事件所发射出的时空振动。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天文领域的“范式革命”,人们对宇宙的观察,开始从“看”向“听”转变。
  “星际穿越”
  要明白引力波,先要知道黑洞是怎么回事。黑洞是广义相对论最为极端的理论预言,广义相对论描述了物质和能量如何让时空几何发生弯曲,就像一个胖子睡在床上,床垫就会凹下去。引力波的产生常常和黑洞有关,当物质在时空中运动时,附近的曲率就会随之改变。大质量物体运动时所产生的曲率变化,会以光速像波一样向外传播,这一传播现象就是引力波,产生引力波的典型场景就是两个黑洞合二为一。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基普·索恩,曾担任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影片中的黑洞被认为是“一个有史以来最精准的黑洞模型”—这个黑洞,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核心。索恩和影片的制片人琳达·奥布斯特是认识了30年的老相识,当年还是卡尔·萨根(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者)给他俩安排了一场会面—讨论要不要制作一部涉及黑洞与虫洞的电影。
  《星际穿越》讲的是一个反乌托邦的“近未来”故事:粮食作物无法存活,人类面临灭绝;由于土星附近出现神秘虫洞,NASA借机将数名宇航员派遣到遥远的星系,去寻找适合居住的星球。在琳达·奥布斯特的“牵线”之下,索恩和导演诺兰开始接触,探讨影片涉及的物理学问题,如时空曲率,现实世界的“连接点”,以及引力如何弯曲光线。
  如何让遥远的宇宙空间连接现实中的地球?这个问题对于索恩来说并不陌生,他在1983年时就曾向卡尔·萨根建议,用“虫洞”解决这个连接问题。虫洞是1930年由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的,简单地说,“虫洞”就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细管”,连接黑洞的时空隧道。
  对于《星际穿越》来说,虫洞也是必然选择。不过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虫洞表现在银幕上?看完剧本之后,索恩告诉诺兰,他需要一个极大的黑洞—“巨人”(Gargantua),虫洞就是连接这个黑洞与地球的管道。在影片里,“巨人”以接近光速旋转着,将宇宙的物质一点点地吸引过去,一道“吸积盘”环绕着球形大漩涡。“巨人”的构想早在索恩1994年的科普专著《黑洞与时间弯曲》中,就提了出来,而“吸积盘”这个看起来像两个蛋挞扣在一起的造型,则是因为气流碰撞结合在一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围绕黑洞螺旋式下落,在旋转中形成一个盘状物。
  索恩最后递给诺兰的答案是一份长长的备忘录,上面写满了参考文献和方程,看起来就跟《Nature》上的论文差不多。诺兰的视觉效果团队基于这些公式写了新的渲染软件,然后将虫洞制作了出来,效果令人惊叹不已—这个虫洞就像是魔法师手里的水晶球,映射着大千宇宙的奇妙景象。
  当索恩谈到他最喜欢的天体物理学内容(比如黑洞的碰撞,时间的弯曲)时,会运用大量的类比(如比作两个龙卷风相遇,或者将光线的弯曲比作风中的稻草)。但是这些类比还是有点抽象了,直到《星际穿越》的诞生,绝大多数观众才发现虫洞、黑洞、扭曲的光线是如此壮丽瑰奇。
  百年追寻
  引力波的存在,早在1916年便已经由爱因斯坦预言,当时爱因斯坦证明了加速下的大质量物体将会扭曲时空,并产生从该源头发出的时空涟漪。这种“涟漪”将以光速穿过宇宙,携带着关于产生它们的那次灾难性事件和引力本质的珍贵信息。
  1936年,爱因斯坦寫了一篇论文说引力波并不存在,当时这篇论文已经投给了《物理评论》,然而进行评议的数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霍华德·P·罗伯森发现了其中一些错误,于是文章被杂志退了回来。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文章竟被拿去评议感到十分愤怒,准备把它发表到《富兰克林研究所杂志》,这个杂志马上就接受了,准备原文照发。这时候罗伯森教授找到爱因斯坦的助手,跟他说爱因斯坦那篇论文是错误的,要他去说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最终被说服了,急忙给《富兰克林研究所杂志》写信要求暂缓发表论文,随后寄去了修改过的论文,论文的结论变成了“引力波是存在的”。在论文注释中,爱因斯坦感谢了罗伯森教授的指正。
  1969年,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物理学家约瑟夫·韦伯发明了“韦伯棒”:一个大约2米长和1米直径的铝合金圆筒,当被引力波击中时,它就“响了” 。当然,实际的情形可要复杂得多,“韦伯棒”往往探测到的是各种噪音。
  虽然物理学家们普遍不看好引力波探测(因为引力波非常微弱),但因为韦伯几乎是当时仅有的行动者,他还是引起了人们的一些兴趣,基普·索恩也是这时候加入引力波探测的队伍的。据说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广义相对论会议上一句常用的问候就是:韦伯探测到引力波了吗?
  可惜的是,引力波一直未能在实验上直接被检测到。反而是对脉冲双星PSR B1913 16的研究,间接地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美国人约瑟夫·泰勒和拉塞尔·赫尔斯于1974年发现了PSR B1913 16(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双星系统公转周期的逐步减少,与能量的消失有关,而消失的能量转化成了引力波。   1984年,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和朗纳·德瑞福,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莱纳·魏斯在激烈竞争之后,提交了联合设计、使用“激光干涉测量技术”的探测器寻找引力波的计划。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1990年批准了LIGO的建设,并在1992年为实验的双探测器选择了两个地点:华盛顿州的汉福德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这两个设施于1999年完成,并于2001年开始收集数据。2010年,探测器关闭升级,这期间没有发现任何引力波的迹象。
  在2010年与2015年之间,LIGO经历了大幅度改良,升级后的探测器被称为“aLIGO”,于2015年再次开启运作。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学团队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所探测到的引力波源自双黑洞合并,两个黑洞分别估计为29及36倍太阳质量。同年6月15日,LIGO又表示,第二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今年8月17日,LIGO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信号。这些探测结果,更加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
  了不起的引力波
  LIGO的行动,正在重构人们对黑洞理解的基础。让我们想象如下的场景:大约30亿年前,地球还是一个充满原始大陆的海洋世界,唯一的居民就是单细胞生物。这时,一对黑洞开始了旋转舞蹈,并在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相撞,留下一个比太阳还要重50倍的黑洞,没有光线逃逸出来。事情本来会消失在无垠的太空,但是,它们产生的引力波正以光速向外传播,并在近期光临了地球,进入最先进的引力波探测仪—LIGO之中。
  引力波经过遥远的观测者时,观测者会发现时空被弯曲了。两个自由物体之间的距离会有节奏地波动,频率与引力波相同。在这一过程中,这两个自由物体并没有受力,座标位置也没有变化;改变的,是时空座标本身的距离。根据这一特性,科学家把它作为LIGO探测的原理。
  两个LIGO探测器的形状,都像一个巨大的字母“L”,由两个2.5英里长的真空管道构成。在“L”的结合处,有激光器和光电仪,“L”的两臂上则挂满了镜子。当引力波的第一个波峰从屋顶或地板进入实验室时,潮汐力将沿“L”的一臂把两个物体分开,而沿另外一臂把两个物体拉近。第一臂的长度L1将增大,第二臂的长度L2将减小;当波谷到来时,结果正好相反。通过测量臂长差L1-L2,就能发现引力波的足迹。

  镜子的意义在于,让一束激光照在结合处的光束分离器上,让光束的一半被反射,一半透过镜面,这样这束光就被分成了两束,分别到达L两臂上的端点,再由端点的镜子反射回光束分离器。如果没有引力波,来自两臂的光都会回到激光器,如果引力波改变了L1-L2,那么就会有少量的光进入光电仪。
  对于观测者和科学家来说,LIGO的测量和计算实际非常简单,掌握了一些基本物理知识的人就可以搞定。看到这里人们不免要问,把诺贝尔奖颁给“引力波”,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就要回到人类观测宇宙的历史了:在射电天文学和X射线天文学来临前的30年代,我们的宇宙知识几乎全部来自光。光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安宁静寂的宇宙,充满了耀眼的恒星和在轨道上平稳运行的行星。它们默默地发着光,过数百万或者数十亿年才会发现它们的变化。
  上世纪50-70年代的射电波和X射线的观测,打破了这种平静的宇宙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剧烈活动的宇宙:从星系核喷射出气流,类星体闪耀着比银河系还亮的光,脉冲星射出以光速旋转的强烈辐射束……光学望远镜看到的是太阳、行星和少数邻近的宁静恒星,射电望远镜看到的最亮天体是遥远星系中心的猛烈爆炸。
  这就有点像一位公安侦察人员,如果架起一台高倍望远镜,那么看到的是嫌犯的表情、动作;如果在犯罪嫌疑人家里装上窃听器,听到的就是嫌犯的声音、对话。与射电波和X射线相比,引力波将给我们的宇宙认识带来更大的革命。
  产生引力波最强烈的场景,往往是时空曲率的大尺度相干振荡(比如两个黑洞的碰撞和结合)以及大量物质大规模的相干运动(比如相互围绕的两个中子星的螺旋式碰撞和结合),所以引力波向我们展现的都是宏观上的大曲率、大质量的运动。而且,像宇宙的大爆炸起源、黑洞的碰撞、超新星爆发中心产生新生中子星、并發出大量脉冲的这些场域,周围都笼罩着厚厚的、能吸收电磁波的物质层,但又由于这一类事件往往具有强引力的特征,使得引力波的探测成为可能。
  因此,引力波带来的,是一个“听觉”上的宇宙,那里有大爆炸、大振荡和大冲撞,这是以往的探测手段所发现不了的。引力波必将改变我们对宇宙的看法。理论物理学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劳伦斯·克劳斯,将LIGO的探测与望远镜的发明相比较。“这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他在今年9月就信心十足地预测,“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我们看待宇宙打开了一扇新窗。”
其他文献
罗什讲经,观听者众,他自己说,比如莲花出于污泥,你们就欣赏莲花好了,不要在意污泥。自比污浊的烂泥,但是,说出来的佛法则是清净的。    印度佛教在两汉之际,沿着“一带一路”传入中国内地。佛典翻译是中印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一环。佛典翻译大体有三个历史阶段。汉代安世高、支娄迦谶等的译经是第一个时期,称之为古典翻译时期。鸠摩罗什(344-413)是第二个时期。玄奘则是第三个时期。  鸠摩罗什出身于印度一个
川菜、川剧、茶馆、麻将,每一样都是极平民的生活内容,而每一种生活内容,都能演绎出一种大众文化  公元前311年,张仪、张若筑城,城名成都,成都的确切纪年由此开始。  从此之后,成都之名,未曾更改,城址亦没有大的变动。  在这一方天赐土地上,成都走过2300年的历史,涵养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张弛有度、刚柔相济的人文性格。  很难想象,还有哪座城,能使居庙堂之高的官文化、处江湖之远的市井文化、道法自然
在多元化成为一种基础性的价值观念的当下,想在某个观点上达成普遍共识是非常难的。但“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训想必没人会反对的。  获取足够安全的、健康的、可负担的食物对人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这是最基本的人权,是“生存权”的题中之义。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段内,农业在为人提供食物的同时,也起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可是,人们在这个领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问题。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匮乏年代已经远去,吃饱不成问
作为一个重庆人以及一个经济记者,每当我看到黄奇帆谈经济,我都会格外关注。  11月中旬,在“第八届财新峰会”上,黄奇帆对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谈了一些看法。媒体报道很杂乱,我归纳了两点。  其一,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由央行独自管理,这会造成“外汇占款绑架M0”的现象,加重货币超发。未来,可考虑加入财政管理。  其二,如果财政管理外汇,可以发行国债将资金输入中投公司等机构进行投资,回报会比央行单独管理
外交是中国过去5年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过去5年,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外交往往是内政的延续,内政则是外交永恒的基石。中国的外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迅速来临,将会以崭新的姿态和内涵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
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是个有厚度又新锐的城市,最大特点是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旅游全面综合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发展最好的几个明星城市之一,已引起城市研究者浓厚兴趣,被称为“成都现象”。  说成都是有厚度的城市是因为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中国南方最为肥沃的耕地。特别是秦国时期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自秦代以来
刘邦临终之前,吕后泪汪汪地问夫君,萧相国之后,谁可以继任丞相?西汉初年的丞相总理国政,权力很大。刘邦说,曹参可。据说曹参当时在齐国,辅佐刘邦长子齐王刘肥。汉初实行“一国两制”,齐国是大国,齐国的稳定事关全局,曹参在那里,刘邦对东方的事情就放心了。曹参在齐国工作了九年,拜胶西的盖公为师,学习黄老无为之术。  公元前193年,刘邦去世后两年,萧何病逝,死前推荐曹参接替自己的职位。据说,曹参在齐国听说萧
采访结束大概半年后,他从省科技厅厅长的位置上正式退休。不多的几次见面里,他总会告诉别人说,我的采访给他的职业生涯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并不那么愿意接受媒体采访的,我把他的话当作一种鼓励,这个鼓励跟着我走了好几年。  省政府大院里,科技厅在拐了一个弯的那幢楼中,这是那座中国西部省会城市里为数不多有历史感的建筑物,时间在它的身上逐渐露出了美好。小雨在午后淅淅沥沥,院子里干净、整洁。我们在院子里散步
随着网络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火遍大江南北,“你有freestyle吗”“为你打call”“diss”等嘻哈术语席卷了各大社交平台。据统计,该节目首播4小时内播放量破亿,单期播放量高达2.7亿。无论懂不懂嘻哈音乐,几乎每个人都在试图融入这场盛会当中,生怕错过了这次消费热点的机会。  虽然这场Party叫《中国有嘻哈》,但其实是把“嘻哈音乐”等同于“嘻哈”。“嘻哈”是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在年轻人当
莫迪的某些举措值得赞许,东北地区有望重回正确的发展轨道,但印方狭隘的地区合作观及对中国的戒备与防范,又将极大地限制该地区的腾飞空间。  2017年5月26日是印度总理莫迪执政三周年的纪念日。出于展示其对印度东北地区的重视和晒政绩的双重需要,他亲赴阿萨姆邦参加多拉-萨迪亚大桥揭幕剪彩仪式,称该桥“将为实现印度成为经济发达国家、超级大国梦想奠定基础”。  7月16日,莫迪在推特中写道:“离开印度东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