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鄂南行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1月中旬,作为海口市作家协会“特区作家看老区采风团”之一员,在团长、著名作家张品成先生的带领下,本人先后到湘北岳阳、鄂南赤壁等地走访采风。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之旅、陶冶之旅、友谊之旅。所见所闻,信手记之,遂成此文,以飨读者。
  忧乐观再入心
  湖南之行,岳阳楼是必去观瞻的盛景。它不仅是湘北第一名胜,更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
  九年前的五月,我第一次去湖南,正赶上岳阳大旱。站在岳阳楼上依栏凭眺,已不见古人描绘的“洞庭波渺渺”的叠翠碧水,满眼皆是干裂的湖底、裸露的古石和各类水生动植物及鱼蟹遗尸。在解说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忧乐观”时,讲解员满脸忧戚、极接地气的临场发挥:眼前的“忧”就是旱情何时了,当下的“乐”是盼着老天突降甘霖。
  这次重游岳阳楼,虽是晚秋湖瘦季节,但洞庭湖雍容不减:水碧天高,烟波浩渺。远帆近树,诗意盎然。遥望君山,蓊郁苍莽,仙气氤氲。
  一位帅气的小伙,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岳阳楼记》真迹条屏失而复得的传奇故事,生动解读着《岳阳楼记》的思想精华、格局境界和文学风采。一位968年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襟怀,正暗合了当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大主题,使人不禁钦之仰之、崇之拜之、敬之畏之。
  舌尖上的“十三村”
  岳阳有个“十三村”。“十三村”是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食品加工老店。“十三村”以独特工艺制作的各色、各香、各味酱菜闻名中外。
  虽是第一次走进“十三村”,但感觉似乎早已熟稔。因为多年前就品尝过“十三村”的香菇酱,舌尖上仍保留着“酱菜之王”的馥芬余香。其次是作为文学人,一直在关注着那场有关“十三村”征文沸沸扬扬的论争——由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举办的“我与十三村的故事”征文比赛,评出一篇湖南最贵文章《十三村记》:1936字,50万元奖金。作者为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马笑泉。这次征文和那篇获奖散文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争议。支持者曰:“写得摇曳生姿,引人入胜”;“一篇短文捧走五十万,文学价值无限!”质疑者云:“不文不白,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硬伤’50处,‘软伤’更多”……
  勿论争吵如何激烈,甭管双方孰高孰下。当酱菜与文学有了关联,“十三村”的酱缸里就冒出了别样的异香。据此说来,“十三村”的这次征文是成功的,效果是超预期的。
  当然,更吸引人、诱惑人的还是舌尖上的“十三村”。
  “十三村”酱菜品种很多,诸如香神豆豉、香神豆瓣酱、古香榨菜丝、精制剁辣椒、香辣腐乳、香辣萝卜条等等,但“代表作”非香菇酱莫属。
  香菇酱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完整保留了香菇的自然鲜香和原始营养成分,酱味浓厚,菇香宜人,久兴不衰。
  在“十三村”20度恒温的古地窖参观最受震撼。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通道两侧,整齐摆放着一罐罐装有各种酱菜的大坛子,共8000个之多。经6个月的腌制、发酵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
  “十三村”坐落于临湘市近郊,占地面积四万多平方米。园子古朴典雅,古木参天,有百果园、千磨坪、古酱窖、德字碑等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多处。
  五尖山下一奇人
  按照日程安排,14日下午参观岳阳市属下的临湘市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
  五尖山,顾名思义,是由5座带尖的山围组而成。分别是:轿顶山、鹰嘴山、周家山、望城山和麻姑山。五山环伺的林厚豁深处,便是当年三国周瑜、陆逊的练兵场,当今的绿色、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车停于五尖山森林公园大门外的广场,大家鱼贯而入,正欲沿着漂亮的坡道一路前行一睹五尖山风采时,走在前头的人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突然止步,且不约而同地拐进了一个叫“淡泊博物馆”的所在,于是,我们就邂逅了五尖山下的这位号称“岳阳新八怪”的奇人淡泊。
  淡泊之奇,在于阅历独特。学过裁缝,干过木匠,当过局长,写过小说。1995年调入中国文联,专门从事中外名人研究,出书六十部之多,达9000多万字,被誉为一代鸿儒。
  淡泊之奇,在于境界超然。淡泊先生偶然的一次故乡之旅,萌发了寄情山水之念,决定在这里创建一座碑林博物馆,以此回馈故土,造福桑梓。为此,他卖掉了北京和岳阳的数套豪宅,花光了数千万积蓄。
  淡泊之奇,在于格局宏阔。淡泊亲自规划、设计、督建的“淡泊博物馆”,分室内馆和室外馆。室内馆共1000平方米,分为名家书画陈列馆、古董文物陈列馆、黄花梨家具陈列馆和求索厅四个展厅。室外馆为世界碑林博物馆,占地1500亩,规划刻石一万品,分为十个园区:古今楹联书法大观园、诗文曲赋大观园、少数民族书法大观园、政界名流题词长廊、七百院士题词区、各省市书法专墙区、世界华侨书法专墙区、怪字奇文区、名家古典经文区、本土书法专墙区。还将于茂林修竹、廊桥曲径之间建数十亭、台、楼、榭和古今名人雕塑,如品书亭、品联亭、品诗亭、致远亭、高士亭……再如“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屈原涉江等诗仙、诗圣、诗杰群像。目前已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为五尖山旅游胜地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淡泊居德至厚、居功至伟,不亚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如果五尖山在若干年后还将有一个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应该叫淡山,或淡泊山,因为这里记载着一个叫淡泊先生的文化人的梦想和传奇。
  “钱乃身外之物,文脉却源远流长。”陪同我们参观的淡泊老先生淡淡又从容地道出了他的初心。
  1個与142个
  “1”,是一个人,一个守墓人,一个义薄云天的退休老警;“142”,是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军种、长眠地下的142位有名无名烈士。
  1951年初,为救治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的志愿军战士和其他战场伤病员,中南军区在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组建第67预备医院。期间,陆续有142人因重伤不治牺牲,就近安葬在老营盘这块占地3000平方米的茶山上。后来医院撤销,加之部队番号和我国行政区划变迁等原因,很长的一段岁月里,牺牲在这里的142名烈士曾被冷落。   2005年7月,因了赤壁市政协一份重修烈士墓的提案,退休民警余法海便与142名烈士结下了感天动地之缘。
  当时的墓园一片荒寂,东倒西歪的墓碑,或残断不全,或泥土半掩,或浓苔覆盖,根本无法辨认碑上的字迹。附近的农家就把这里变成了放牛场、草垛场。
  曾发表过多部公安题材文学作品的老余,深知一块块风蚀残缺的墓碑下都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每个生命都有血与火的故事。他拿出创作侦探小说的锐利眼光,在整理、抄写碑文的过程中,心底写满了无数的疑窦和悬念。
  在长达15年的岁月里,老余采取寄信、查阅地方史志和自费等义举,开始万里寻亲,共寻找到24个省市110个县的135位烈士亲人。
  在寻访过程中所见所闻、催人泪下的场景,皆成了他纪实文学著作《良知与道义》中生动感人的素材——
  在江苏沭阳县,余法海找到了徐宝荣烈士的妻子。徐宝荣1944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1949年渡江战役之后,徐宝荣回家省亲并结婚成家,婚后一周就归队了。新婚妻子吴庆兰焦急地等待丈夫归来,一等就是整整八年,却没有一点儿音讯。在家人的劝说下,吴庆兰改嫁给了徐宝荣的弟弟徐宝华。
  听说哥哥五十多年前在羊楼洞成为烈士,七十多岁的徐宝华带着儿子来给哥哥扫墓,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哥哥“团聚”。
  2007年春节前的一天,余法海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声音苍老但不失幽默,自称是墓碑上的烈士胡金海,打算在清明时节来142烈士墓祭奠本人并拜访守墓人……
  余发海心存悬念,但自知必有缘故。
  那年清明前夕,在家人的陪伴下,八十多岁的胡金海如约自重庆来到 “142烈士墓”园,余法海见到了活着的胡金海。原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老胡参加过最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和金城阻击战。战争间隙,他受部队委派来这里送过一次重伤员。在为伤员登记姓名时,胡金海错听成了要他自己登记,于是便有了上面的故事。1955年复员回到了原籍重庆。
  此时的胡金海,说话行动已不方便。但到了墓地,见到了余法海,并听女儿讲述了他与142烈士的故事,便推开女儿的搀扶,蹒跚着挪移到余法海面前说,我代表142位烈士感谢您,给您敬礼!说完,用了40分钟的时间,举起又放下、郑重又艰难地给余法海敬了142个军礼。在敬礼的过程中,胡金海表情肃穆,余法海泪如泉涌,在场的人哭声一片!
  ……
  身患顽疾、但精神矍铄的余法海陪着我们一个个墓碑走下来,平静地诉说着墓中人的故事。采访团的几位女作家早已哭成了泪人。领队张品成当即决定要拍一部不加雕饰的纪实文学片。
  古镇的声音
  城市有城市的声音,那就是喧嚣;乡村有乡村的声音,那就是恬谧;那古镇的声音呢?
  在羊楼洞老街行走,我分明听到了明代诗人廖道明的深情咏唱:“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润洗风流。”这是岁月的遗韵和历史的诗吟。
  在羊楼洞老街行走,我分明听到了独轮鸡公车“吱吱嘎嘎”的绝响,这是往昔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盛世歌谣。
  羊楼洞镇坐落在湘、鄂、赣三省交汇的一个小山窝里。在长达数百年间,这块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的镇街,汇聚了来自俄国、德国、英伦、日本和南亚诸多国家的精英商贾,操着不同的语言,交流着同一个关于茶贸易的话题,形成了一条由蒙古到俄国直至欧州的万里茶马古道,古道的起点就是这条青石板街。
  有人说丽江适合艳遇,大理适合恋爱,西藏适合疗伤,那什么地方适合幽思呢?我想,莫过于羊樓洞古镇了。信步于古风依旧的老街,宛若在时空隧道里穿越——错落有致的老旧商铺;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街面;街面上清晰可见、深浅不一、通向远方的辙印……
  一恍数百年,物是人非。古镇虽已失去当年的荣光,但充满生命密码的遗存,一直并永久鲜活着尘封的熙攘与岁月的芳华。
  相对城市的喧嚣和人心的躁动,沉默也是一种声音。
其他文献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讲述共大故事的老电影《决裂》,其中“马尾巴的功能”这一句台词,尽管戏谑,却甚为经典,在父亲及我们这辈人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父亲祖籍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生于1942年10月,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可谁又能想到,他当年读过大学,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德胜关分校“半工半读”。  父亲60年前“半工半读”的这一段经历,饱含岁月的尘埃和沧桑。  江西共产主义劳
期刊
年 景  总是这样善于徒步  或仅仅骑行一架两轮车  灵魂会如自由一样  在风中无形伸展。  树林,大海依然在近处周密地编排  大自然的得失  当汽笛从身边轰然而过  事物之间所必然的联系有时也会  让雪白的善成为灰色的一瞬  在这些变迁中  我还在坚持着我,被潮弄的  被影射的微小……  胸无大志是属于我的生活  无处可藏梦如一只鸟却又在横跨天空  矛盾中会有一对蜂拥  的翅膀,远过了目极之处 
期刊
摁响表姐家门铃,姨妈开的门。  “姐呢?”  姨妈朝表姐卧室呶呶嘴。  卧室地上支着顶写满英文字母的草绿色帐篷。表姐拉开帐篷门,探出颗和秀兰·邓波一样发式的卷毛脑袋。我仿佛看到一只卡通片里才有的硕大无朋的绿毛龟。但我绷紧嘴唇,把笑憋了回去。有时,在一个沉迷于写作又有些神经质的人面前随意发笑会是一场灾难。  表姐从帐篷里钻出来,满面愁容地说:“你姐我真要江郎才尽了。”  此前,此前的此前,我无数次听
期刊
红千层  初见,以为是谁在柳树上挂了几个刷子。专门刷瓶子的那种。一个长柄上栽满细密的毛,红色,穗状,下垂。造型奇特的花,与树、与叶、与整体颇为疏离,甚至生硬。  节假日,旅游区,人群拥挤,汗流浃背。每一种植物、每一个池塘、每一个粗糙的建筑旁边都有人在等着拍照。那棵长着红刷子的树,歪歪斜斜站在湖边,不高,未形成树荫,行人匆匆忙忙而过,竟无一人停步。  后查,此树名红千层,意为一个接一个的红,层层叠叠
期刊
夏日诗  并非陆陆续续,可以通过指示牌穿插记叙,  在上海的夏日不一定要有顺序的逻辑性。  我只能想到的是,聚会比我们各自的命运  更加沉默。茂盛之下的赞叹,随时  会改变街道的一片狼籍,无人能全身而退,  乘坐地铁抵達老火车站,再从历史穿越到龙茗路,  学习三轮车的快乐。嘿!多好的安逸啊,  同样的夏日外滩,这就是现象中远离的烟尘,  犹如缠绕不散。饮酒不乏月朗星稀的溢美,  一些人,和另一些人
期刊
远看有色  我曾惊诧于这几乎一夜之间在单位门口的绿地上长出的米黄色小花。  当我走近时,我发现所看到的都是错觉所致。这些铺了一地的小花,其实是前两天花工在修整草坪后留下的枯草。  是春天的到来,将我的视野陈述成乱花迷眼,让一根根枯叶长出了春的气质。  我站在一根根枯草中间,我们面面相觑。它们多么像一颗颗盛开在土地上的头颅啊,有着崇高的思想,有着缤纷如画的内心。  有时我们是要站远点的,在一些潦草的
期刊
黄 昏  四十年了,所有的  已不可抵消。夜来月色  打水之音,彼此也  不再点破。真理的里子  在河道的暗处。  内衣的挣扎累及皮囊。  一条大河默不作声。  而沉默不过是另一个  版本的空城计,  不可触及。可唯独  沉默可冲破堤岸。  真理的史书,并不由  掌握真理的人来书写。  正如大海的蔚蓝,  并不是由水来形成,  天空掌握了一切。  年份的黯淡,岁月  的茫然,名词的岔路,  形容词
期刊
一  我想说说三尕,想了很久,每次打开电脑又觉得没什么好说的,直到我意识到她的样貌已经渐渐模糊不清。上一次见她是在大学食堂,刚拍完毕业照,我着急赶兰州回东北的火车。她穿着一身漆黑的学士服,扎眼地坐在食堂正中间吸一碗牛肉面,我在门口隔着乌泱乌泱的人群喊她:“三尕,我走了!”  三尕从海碗里抬起目光,冲我摆摆手,她的整个口腔连同食道都被面条霸占着,没有半个字的容音之地,只能摆手,绣金边儿的宽大衣袖直往
期刊
作者简介:杨永汉:曾用笔名耳火,河南南阳唐河人,现为河南作协会员。曾在宁夏、武汉、河南等地做过报刊编辑、记者,已先后在 《青海湖》 《奔流》 《青年文学》 《小说月刊》 《天津文学》 《神剑》 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等数百篇,出版小说集《撕毁的信任》 《血战沙漠核鼠》、诗集 《山野菊》 和长篇小说 《绝处逢生》,长篇纪实《杏林传奇》等。  一  日头从东山顶升起来的时候,李彦昌已经在另一边的山半坡园
期刊
作者简介:程文文,汉族,70后,安徽潜山人,自媒体从业者。曾在报刊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  1  那是1950年的春天,窗外桃红柳绿,天空细雨如丝,年轻的外公背一肩包裹,撑一把旧黄伞,咬咬牙迈出了家门。  外公才走出几步,耳边已是风声凄凄,如怨如诉,细听,不是风声,分明是外婆那孤零无助的嘤嘤哭泣声。外公把光滑的伞柄夹在胳膊肘里,双手使劲掩住耳朵,放开腿脚,像匹脱缰的野马,闷头只顾疾奔。奔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