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记忆的大门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moo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特的穿门实验
  2011年 ,美国圣母大学的加百利·雷万斯基教授在一个实验中发现,我们日常进出的大门似乎是个不祥之物,因为它可以偷走我们之前的记忆。在实验中,参与者要从一张桌子上拿起一件物品,放进包里,然后走到另一张桌子前放下。这两张桌子有时是放在同一个大房间里;有时则是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参与者需要穿过一扇门才能到达另一张桌子。当参与者经过一扇门或在同一个房间内走过相同的距离时,研究者会询问他们有关包里物品的信息,记录他们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结果发现,尽管参与者走过的距离和时间都相同,但他们穿过门之后,对物品的回忆速度变得更慢,准确率也更低。
  这个结果看似匪夷所思,但实际上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形。你正在写作业,突然有一个字不会写要去查字典,但当你走进书房捧着字典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要查哪个字;你感到口渴了,但当你从卧室来到客厅,站在饮水机旁边,却死活想不起自己究竟出来干什么。人类的记忆确实很奇怪,我们可以记住很多发生在童年的事情;但还有很多事情,我们又往往会在转眼之间将它忘得一干二净。从书桌到书房,从卧室到客厅,这么短的距离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到底是谁偷走了刚才的记忆呢?真的如雷万斯基所说是那扇门在作祟吗?
  门将记忆切割成片断
  其实,出现“忘记刚才想干什么”的现象,确实和那扇门有关。不过,那扇门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更没有什么魔咒,它之所以能诱发人们忘记刚才的事情,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类自身的记忆系统。
  在日常生活中,最先使用的是短时记忆,这种记忆的容量很小,也很不长久,例如你查到电话号码后立刻拨号,但拨完号后立刻就忘记了这个号码。当我们的大脑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后,就可以提高记忆的效果,这时我们用到的就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可以对信息进行暂时地加工和存储,但同样很快就会遗忘。只有将这些信息不断巩固和加工,它才有可能成为长时记忆,如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都易形成长时记忆。我们能回忆起童年的往事,靠的就是长时记忆中的情景记忆。
  工作记忆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最常用到的记忆方式。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不断更新记忆的信息。工作记忆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一样,随着事件的变换,旧的记忆不断被带走,新的记忆不断被建立。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更能专注于当下的情景,不受之前无关信息的干扰。同时,为了降低大脑处理信息的强度和存储的空间,工作记忆会将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当做一个整体来处理。这些特点都是人类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但也正是由于工作记忆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在一些外在环境影响下,出现“转身忘事”的现象。
  尽管外界的信息是连续不断地进入我们的感官,但大脑却会自动将这股信息流切割成一个个的片断,把正在发生的事和已经发生过的事区分开。而在这些分界点,我们的工作记忆就会自动进行更新,吸收当下的信息,清理前一个事件的信息。所以在雷万斯基的实验中,当一个人穿过一扇门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大脑就会将这扇门视为一个分界点。跨过这扇门虽然只有一小步,但他的记忆却早已换成另一番天地了,所以他自然很难回忆出上一个房间里的物品。
  心有多远,身就有多远
  由此看来,每当我们的环境发生改变,我们的工作记忆就会“重新归零”。如果我们一直呆在同一个地方,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呢?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萨哈克杨教授通过研究发现,物理空间是否发生转换,取决于心理场景的变换。
  在实验中,萨哈克杨让参与者记忆一份单词表。然后,一部分参与者被要求想象自己的一次国内旅行,而另一部分参与者则要想象一次国外旅行。最后参与者需要回忆出那份单词表里的内容。结果显示,比起那些在国内打转的人,思绪神游到国外的参与者对刚刚记忆的内容回忆得更差。萨哈克杨甚至可以根据参与者心灵旅行的目的地到实验室的真实距离,估算出他们记忆的效果,参与者的心走得越远,遗忘的就越多。
  很多实验都证明了,我们想象某一场景时,身体的反应和亲身经历这一场景是相同的。当我们想象一场激烈的比赛时,我们也会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当我们想象自己在月光下漫步时,心情也会更平和。上文实验中的参与者虽然人还在实验室里,但他们的心早已跨过了实验室的大门,飞向了远方。此时工作记忆的“归零系统”也将发挥作用,清除之前的记忆。所以,人的思绪飘得越远,眼前的事情就忘得越多。
  因此,虽然空间的转换会影响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思考和记忆,但更关键的是要让我们的心安住在这件事情上。只要我们的心不受外界干扰,停留在眼下这件事情上,即便身体来到另一个空间,我们同样不会失去对这件事的记忆。
其他文献
我们的许多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能提供免费住宿的豪宅吗?这种赔钱的买卖商家自然不干,但植物却干。  圣甲虫投奔“贴心暖房”  秋天来临的时候,出没在巴西丛林中的圣甲虫开始感到了寒冷的来临。于是,它们在吃饱喝足后,便本能地开始寻觅温暖的地方歇脚。很快,圣甲虫就找到了一个非常满意的地方——一个很特别的花房。这个花房就是喜林芋这种植物精心营造的“贴心暖房”,这里面的气温要比外面高出约10℃。来到如此温暖
人类饮用咖啡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咖啡中的咖啡因可以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能够使人思路清晰、减轻疲劳、恢复精力。咖啡因也成为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精神药品,在北美,90%的成年人每天都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可以说,很多人已经对咖啡因上瘾了,一天也离不开它了。不过,科学家最新的研究发现,人类并不是唯一对咖啡因上瘾的物种,担任传粉者的蜜蜂每天也会喝一点咖啡。  咖啡因对植物的双重功效  虽然科学家很
雏鸟的悲哀  不久前,一个生物学家小组为了对非洲辊鸟的雏鸟进行体重标准检测,把雏鸟从窝中取了出来。被抓的小雏鸟显得很害怕,嘴张得特别大,还吐出了许多橙色的粘液,多得足以填满半茶匙。而且,粘液还散发出了独特的、不断变化的气味。起初,这气味闻起来有点像橙汁散发的,而后又像昆虫,像成鸟喂过的食物发出的气味。第二只、第三只……一直到第六只,它们的反应无一例外。  虽然此前研究者做过很多鸟类研究,但受惊吓的
蜂鸟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类,最小的蜂鸟体长只有5.5厘米,它们和蜜蜂一样主要以吸食花蜜为食。不过,虽然它们已经比普通的鸟类小了很多,但仍然不能像蜜蜂那样钻进花朵里采蜜。为了获得食物,蜂鸟也有自己的办法。它们长着长长的喙,通过快速地扇动翅膀可以让自己保持悬停。这样,它们就可以像打针一样将喙直接插入花朵,悬停在空中吸取花蜜。同时,蜂鸟还有一项独一无二的特技——倒飞。这样,它们饱餐之后就可以利用倒飞的方
病人为什么反应迟钝?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得了流感,在床上躺了好几天之后,你发现自己这几天突然变得很笨,记忆力大幅衰退,学习新知识变得很困难。人们通常认为,疾病让大脑的反应速度变慢了。然而,大脑和脊髓组成的中央神经系统一直就是一个“紫禁城”,当血管中的血液流向大脑中枢时,就会遭遇到捍卫大脑中枢的“城墙”——血脑屏障。血脑屏障可以阻止血液中的很多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只允许葡萄糖等必需分子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公元前1341-1323年)在18岁上就神秘地死了。自1922年,他的保存完好的坟墓被挖掘以来,在考古学界,他的死因成了争论的热点。有的说他死于谋杀;有的说他是被毒蛇咬死的;有的说他死于疾病,至于什么疾病,又有麻风病、疟疾、血友病和肺结核之争;还有的干脆认为他是从轿子里跌下来摔死的。  但是所有这些死因猜测都忽略了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图坦卡蒙死前拥有一副非常女性化的身材,比如大乳房
狗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狗与人类建立了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人们对狗是如此的宠爱,把它视为朋友,视为家庭的一员。狗不仅聪明、活泼、忠诚,而且还很会讨主人的欢心。但狼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是那样的可恶和凶残,一提起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狼子野心、狼狈为奸、恶狼当道等成语。  事实上,狗是由狼而演化来的,始终和狼十分相近。科学家曾在4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化石附近找到狼的化石,
克莱尔·切斯金是个普通的美国人,因为眼睛受损而一直活在昏暗的世界里。她只能勉强看到离她特别近的大型物体;她可以分辨出人们的面部轮廓,却看不清他们的表情;同样,她可以看到高楼大厦的大致形状,却看不到大厦更具体的细节;看远处的物体?更是想都别想。  不过现在,切斯金的世界逐渐“亮”了起来,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种新式仪器。这种新型的仪器安装有摄像仪,能够便捷地将所摄到的景象转换成一系列声音信号,即声景,
大脑有个“体验模拟器”  想象一下,假设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1小时了,你会用这1小时做什么呢?你会不会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到最奢华的饭店大吃一顿呢?或者冲到上司面前细数你对他的种种不满,将这些年积压在心中的怨气全部发泄出来?或者拿着把刀将你的仇人大卸八块?你具体会做什么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生的最后1小时里,多数人会做一些平时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  与想象自己的生命戛然而止不同,当我们知道自己前
一位老爷爷接小孙子放学,见他耷拉着脑袋,两眼还饱含泪珠,经再三盘问,原来是老师让他画老虎,他却把老虎的鼻子画歪了,老师当堂指出来,同学都哄然大笑,因而他感到很委屈。这时,孙子满脸疑惑地问爷爷:“爷爷,你不是总夸我挺聪明的吗?为什么今天我就不聪明了呢?”经孙子这么一问,爷爷有点不知该怎样回答,陷入了沉思中:这孩子连这点小挫折都经受不了,是不是别人夸他聪明太过了,以致于他认为自己聪明做任何事就都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