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升起的地方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ou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党史军史的人们都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面军旗,是保存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它是在江西省修水县城的一座书院里,由何长工、陈树华和钟文璋设计,于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从修水县城出发时打出的。按理,修水县是军旗升起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公认军旗升起的地方不是修水,而是南昌呢?
  这里所指的“军旗升起的地方”,是象征意义上的。
  1931年11月7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就在同一天,临时中央政府通过决议,指出:“中国工农红军是由南昌起义开始组建的,决定以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以及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南昌也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
  在中国现代史上,南昌因1927年8月1日举行的南昌起义震惊世界,举世闻名。由于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被誉为“英雄城”、“人民军队的摇篮”。
  
  腥风血雨的局势
  
  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基本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可是,北伐战争的胜利成果,最终却落到了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总代理人蒋介石手中。1927年夏,蒋介石、汪精卫全面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路线,背叛了革命,相继实行“清党”和“分共”,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大屠杀。一时间,腥风血雨,惨案连连,无数共产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在革命遭受失败的严峻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蒋介石的屠刀吓倒。他们掩埋好同志的尸体,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毅然决定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领导工农武装斗争,掀起土地革命的狂飙。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派遣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等赴江西九江,组织中国共产党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联合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后因发现张发奎已同汪精卫紧密勾结,李立三等决定放弃依赖张发奎的原定计划,提议在南昌发起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军事行动。
  李立三等人的提议,很快获得了中共中央的同意。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负责领导这次起义。
  
  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经过一番周密准备,中国共产党动员和组织了2万余人的部队参加这次起义。这些部队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第十师第三十团,第二十军全部,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第七十五团,以及以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从7月25日起,第十一军、第二十军分别在叶挺、贺龙指挥下,陆续由九江向南昌集中。
  7月27日这天,周恩来奉中央命令,以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从武汉经九江秘密到达南昌,住进花园角2号朱德的住处。他一刻也不懈怠,随即在位于中山路西端的江西大旅社(现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成立了前敌委员会,加紧进行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7月31日,前敌委员会决定8月1日凌晨起义。
  8月1日凌晨2时,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了!左胳膊上系着白毛巾的起义军,向南昌的各处重要目标发起攻击。起义军的马灯和手电筒的玻璃上,都贴上了一个红十字。“河山统一”,成为起义军之间联络的口号。
  起义军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按照前委的作战计划,第二十军第一师、第二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
  古老的南昌城,顿时枪炮轰鸣,火光冲天。起义震撼着整个城池,传向全国,传向世界。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军势如破竹,攻占了所有目标。8月1日拂晓,红日初升,战斗胜利结束。起义军全歼守军3000余人,占领南昌城。当日下午,聂荣臻、周士第率领驻九江马回岭的第二十五师起义,并于8月2日率军到达南昌集中。
  起义成功后,南昌城换了新天地。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总前委以宋庆龄等人的名义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义正词严地斥责了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孙中山革命精神的种种罪行;宣布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下设军事参谋团、秘书厅、财政委员会、宣传委员会、农工委员会、党务委员会和政治保卫处等7个办事机构,推举邓演达、宋庆龄、周恩来、贺龙等25人为委员。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为方面军代总指挥,叶挺为方面军代前敌总指挥,下辖所属第九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军共3个军2万余人。
  8月2日,南昌城内到处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召开了各界群众大会,庆祝起义胜利。当天下午,全城万人空巷,人们涌到皇殿侧广场,参加革命委员会宣誓就职的盛大典礼。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以人民战争为主要特征的武装斗争的序幕,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一面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此后,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很多起武装暴动。规模较大的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黄麻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百色起义等等,掀起了武装斗争的巨澜,推动着中国革命不断走向深入。正如人们所说:“南昌一把火,红透半边天!”
  
  起义军南下广东
  
  起义胜利后不久,总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的计划,决定指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取道赣东的临川、宜黄、广昌,南下广东,以期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争取外援,尔后再次组织北伐,夺取革命的胜利。
  8月3日,朱德率领第九军部队冒着绵绵细雨,首先踏上南下征途。4日和5日,第十一军、二十军形成左右两路纵队也先后出发。
  由于起义部队撤离南昌时比较仓促,又是冒着酷暑远征,加上给养困难,斗争环境极其严酷,导致起义部队减员较多,到达临川时,总兵力只有约1.3万人。
  南昌起义,让蒋介石极为震惊。他恼羞成怒,组织大军围追堵截,企图消灭起义军。起义军在南下途中,同国民党部队进行多次激烈战斗。8月25日,起义军到达瑞金县壬田以北地区,趁敌军尚未集中,向壬田守军发起进攻。经过3小时激战,冲破敌人防线,歼其一部,并攻占了瑞金县城。接着,起义军继续南下进攻会昌,激战至30日,攻占会昌县城,歼敌6000余人,缴枪2500余支,自己也付出了伤亡1700人的沉重代价。
  会昌战斗后,起义军改道东进,经福建省长汀、上杭,沿汀江、韩江南下,占领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之后,主力继续南进,于9月23日占领潮州、汕头。这时,起义军因筹措经费等原因在潮、汕地区滞留了三四天,未能按期推进,致使粤军和桂军对其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10月初,起义军各部于汤坑、三河坝一带在优势敌人的围攻下遭受严重挫折,革命委员会和起义军领导人不得不分散转移。
  为保存革命力量,起义军余部进行了分流。他们主要分为两部分:在二十四师第七十四团团长董朗等率领下的1300人转入海丰、陆丰地区,与当地农军会合,继续坚持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创建了海陆丰红色政权;在朱德、陈毅领导下的800人,艰苦转战于闽粤赣湘边区。
  
  一座胜利的历史丰碑
  
  在林林总总的党史、军史、国史图书中,都说“南昌起义失败了”,这一历史评价让人深感遗憾。南昌起义分明是胜利了,为什么要说是失败呢?笔者从尊重历史史实和维护历史公证的角度出发,要向学术界大吼一声:南昌起义胜利了!
  铁的历史史实是不容否定的。在军事方面,一场史无前例的、共产党人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的首次起义,消灭国民党军队3000余人,夺取了在蒋介石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南昌这样一座大城市。这样重大的胜利,无疑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政治方面,起义后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表了《中央委员宣言》,这个政治宣言像一把短刀插入蒋介石的心头;在形式方面,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于8月2日在南昌城召开了各界群众大会,庆祝起义胜利。如果是起义失败,还能召开庆祝会吗?那天,南昌城内到处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军民脸上挂着胜利的笑容,欢呼声充满大街小巷。可见,无论从史实上、理性上、抑或是感情上来认识南昌起义的结局,它都是胜利的,而不是失败的。
  也许,有人以起义军最终在军事上的失败,来对南昌起义做出失败的定性,这是极为不公正的,也是极为不科学的。起义军从转移到最终在军事上的失败,与南昌起义的胜利显然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当时,敌强我弱,起义军不可能在胜利之后长期占据南昌这样的大城市,因而,转移是必然的。即便是起义军在转移过程中遭到了重大挫折,这与南昌起义的胜利并无矛盾。历史告诉我们,南昌起义是胜利的一次起义,南昌起义是载入历史丰碑的一次起义。
  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赣南实施了三次整军后,组织部队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于1928年4月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正是这支著名的“朱毛”红军,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央苏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成为中央红军的骨干力量。
  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锻造人民军队诸多将帅和军事家的最初舞台,起义中涌现了一大批治国治军的名人。纵横驰骋在南昌起义疆场上的,除周恩来、叶挺、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谭平山等著名共产党人之外,共和国的十大开国元帅有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林彪6位,十员开国大将中有粟裕、陈赓、许光达等3位,以及萧克、陈奇涵、赖传珠、周士第、杨至诚等上将。
  在人民军队的摇篮里,哺育了一代开国将领,南昌无愧于英雄城的光荣称号。
  红色景观点缀英雄城
  南昌起义的枪声已经消逝在历史的时空里,而起义的遗址遗迹则成为众多的红色景观,点缀在这座“英雄城”的东南西北,闪耀着南昌起义的历史光辉,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永远的历史见证。
  以“八一”命名的红色建筑物和纪念场所,星罗棋布地点缀在南昌城的中心区域。八一大道车水马龙,全程十余里,贯穿英雄城南北,成为南昌城的十里长街;八一广场这个曾经被誉为仅次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休闲场所,可聚集数十万之众。广场南端耸立着高达55米的八一起义纪念碑,成为“英雄城”的象征;八一起义纪念馆雄踞中山路西头,以声、电、光等现代科学手段布展的新展览馆,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八一起义80周年的到来;八一起义总指挥部贺龙指挥部、八一起义总指挥部刘伯承指挥部、八一公园,还有八一中学、八一小学等地名校名,无不为能冠名“八一”而自豪……就连那千年古阁滕王阁,也曾经沐浴着纷飞的战火,成为南昌起义的历史见证者。
  在八一南昌起义80周年到来之际,笔者写下这些,以表达对南昌起义历史功绩的赞扬之情,缅怀在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激励后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其他文献
2007年12月12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首任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诞辰100周年。作为井冈山地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陈正人创建了中共遂川组织,参与领导了名震海内外的“万安暴动”,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突出贡献。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高度评价他是井冈山的知识分子代表。作为陈正人的妻子,彭儒丝毫不比丈夫逊色。这位依然健在的95岁高龄的革命老人,拥有四项非凡的“记录”:中纪委
期刊
王新兰,原名心兰,萧华将军夫人,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1924年6月出生于四川宣汉,6岁送过情报,9岁参加红军,11岁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曾任红四方面军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员、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中央军委三局五十五分队报务员、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新闻电台台长、一一五师政治部秘书处机要秘书、东北南满司令部秘书兼电台台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司令部秘书处秘书、总政治部机要科副科长、总政治部专家工作室主任
期刊
1971年10月,纽约时间25日晚上(北京时间26日上午),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以及一切所属机构的合法席位、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驱逐出去的提案。顿时,在美国纽约东河河畔的联合国总部会议大厅里沸腾起来,那些与我国建交的或是友好国家的代表都激动地站起来高声欢呼,忘情地握手
期刊
国民党轮船招商局秘密  投向中共  3月,国民党招商局中的进步人士秘密投向中共。国民党招商局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航运企业,局总部设于上海,沿长江各埠、沿海各港口,都设有分公司。国外设有办事处或代理人,共有轮船吨位50万吨,员工1.7万多人。1948年,国民党计划将招商局的财产和人员陆续运往台湾,指定由总经理胡时渊负责。胡时渊在中共影响下,决定保护招商局财产不被掠去台湾。本月,胡时渊两次密电各
期刊
原本默默无名的小县徐水是如何引起毛泽东注意的    徐水县隶属河北省保定地区,古时称武遂,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十年九旱,群众生活很苦。解放前下关东的人很多,要饭的也很多。新中国成立后情况虽有所改善,但一直是缺粮县,吃过全国28个省支援的粮食,直至1957年,徐水在河北省还是“黑旗”县、“三类”县。  1957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基本通过了《1956年到1967
期刊
陈独秀作为中共的创始人,中共历史上唯一连任五届的总书记,是研究中共党史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其中,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是陈独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同时也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这是因为对该问题的研究,既关系到如何公正评价陈独秀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历史地位,也关系到如何客观认识中共领导的大革命等重大历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术研究风气的不断加强,随着对陈独秀历史地位评价的日益升温
期刊
1972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这是当年继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中美《联合公报》公布后又一举世瞩目的外交事件,这一事件开创了中日关系的新局面,并对未来远东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年田中访华是如何成行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周恩来盛情相邀 田中首相决定“冒死”访华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抵达
期刊
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被称为“铁军”,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铸就的革命精神,又被称为“铁军精神”。那么,“铁军”和“铁军精神”的由来和历史渊源是怎样的呢?    从《新四军军歌》谈起    要知道铁军和铁军精神的由来和历史渊源,就要从庄严雄壮、节奏有力的《新四军军歌》谈起。《新四军军歌》诞生于1939年。那年2月23日,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到达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24日,新四军举行联欢晚会,欢迎周副
期刊
提起《闪闪的红星》,凡是从那个特殊年代走过来的人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个浓眉大眼、活泼可爱的少年潘冬子形象来。潘冬子的勇敢、机智不仅使他成为当时青少年学习的榜样,直到今天,仍然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那么,《闪闪的红星》是怎样诞生的?潘冬子又是怎样走上银幕呢?    一    1961年春的一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李小文找到自学成才的部队作家李心田,请他为孩子们写一本书。李心田此前已写
期刊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几十年来,人民军队高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这首歌曲的诞生和发展,倾注着毛泽东的大量心血,包含着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提出    早在1927年9月底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就决定把部队建设成为一支代表工农利益、与旧军队有根本区别的革命军队。在行军和休息时,他经常深入连队,同战士们讲旧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