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研究的多重价值和多维实践——知识发展脉络中的冲突与平衡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理作为20世纪末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已经获得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但治理研究内在的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之间的冲突并未得到充分审视.首先,在概念层面,治理到底是"空洞符号"还是无所不包的"伞状术语"导致的概念解读危机和"概念驱动型"研究,弱化了治理理论的实践意义;其次,治理多样性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目标路径的最佳模式导向之间的分歧,使得一刀切的典范方案和简单以发达国家为镜,难以达到治理改善的目标;最后,对治理内部要素的优先层次及治理实践中的政府角色缺乏共识,特别是实践中如何基于治理成本和难易程度的先后顺序对治理实践客体进行干预缺乏指导性方案.本文尝试超越上述研究中的价值之争和实践之争,将有限的政府资源和研究聚焦到政府的底线责任和治理实践的兜底方案设计中,避免"治理研究的功能主义谬论",进而从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景来理解中国治理的实践特征,为未来中国国家治理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提供更全面的学理支撑.
其他文献
一、教学内容分析rn本课为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三课第二框,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展开,对于当下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供给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应当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论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的科学性和紧迫性,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认识到经济发展需要以系统的观念来看待,将中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加以综合分析.本课充分调动和应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方法,回答了我国经济往何处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本册教材中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
期刊
思往日深者,见未来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认清这种历史的逻辑,首先应确立历史思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蕴涵的思维趋向是研究其历史逻辑的重要内容.把握历史的起点,确立起点思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把握历史过程性、确立过程思维,能够使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确立规律思维,能够使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特
卢曼以一般系统理论和社会分殊概念为基础,构建了解释现代社会复杂性的社会学理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卢曼分析了现代政治系统的特征,包括政治系统与社会其他部分的分殊、政治系统的自主性、政治系统的功能、政治系统合法性的基础以及政治系统内部的功能分殊.卢曼强调,政治系统的独特功能是作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定.这一功能既赋予政治系统在社会的重要性,也厘清了政治系统的边界,限定了政治系统的运行范围.政治系统的合法性不依赖于符合某种外部演绎出来的规范或义务,而依赖政治系统在自我参照过程中的自我证明,因而具有偶然性特征.在政
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有力彰显了中国政治和制度优势.政治体系的相关制度要素通过影响减贫政策定位、演进、执行和扩展等环节而转化为减贫效能.在政策定位环节,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决定了摆脱贫困是国家治理的优先议程,规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减贫理念.在政策演进环节,实事求是的决策原则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减贫政策,民主集中的决策体制确保了减贫政策科学精准,而改革创新的治理优势推动了减贫政策与时俱进.在政策执行环节,中国发挥党政治理结构优势,通过党的政治领导和协同联动,形成了以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中心,多边主体参与其中的政
学界通常将京师大学堂开设政治学课程作为中国政治学的发端标志.然而,这一共识忽视了 一个重要事实,即讲授现代政治知识的课程首先出现于维新派兴办的地方性学校.联系维新运动以来直到民国初年的政治变革进程,并结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进程,观察中国政治学萌芽时期生成演化的历史逻辑,可以发现,帝制国家的“政统”与“学统”高度绑定,政治变革要求引入新的政治知识和培育新型政治精英,并建立新式“政学”,政治变革推动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形塑了中国政治学萌芽时期的演化进程.从帝制国家的维新变法到预备立宪,再到共和革命,中国政治变
德性政治浪漫主义作为政治浪漫主义的一种具体形态,主要诉求体现为:实现臻美政治愿景的主体、目标、工具、过程均贯穿着美德的主宰和迸发的内在动力,其特征呈现为主观认识的空想化、客观实践的狂热化、行为结果的悖论化.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形成与历史中的道德理性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道德理性的内核奠定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道德理性的主张支撑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诉求,道德理性的思维特征建构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认识论,道德理性的行为准则供给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实践模式.
议题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能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这对于高三复习课也同样适用.教师可以尝试复习课采取议题式教学方法,从生活中提炼场景,以“议”为活动主题,用学科知识作为理论支撑,让学生在活动中达成政治认同,培养科学精神,增强法治意识,有序公共参与.
国家能力建设是现代国家治理中的一项核心任务.国家能力的象征维度蕴含丰富的治理资源,可被视为国家能力的全新类型,即国家象征能力.国家象征能力兼具“横贯性”和“单发性”的结构特征,既因象征深植于国家治理诸领域中而能够协调和整合各种类型的国家能力,共同服务于国家制度的系统性建设;又作为专属的行动领域,能够通过国家治理活动中象征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促进国家意图的传达与落实.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国家象征能力具有名誉奖惩、政治认同、政策强化和脱域治理等四种特殊功能,其主要建设路径是:强化由国家主导的“赋能”,通过国家制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周年.这一重要讲话对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设定了更高目标.我们认为,立足当代实践,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土壤之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亟需创发出凝聚中华文明价值和中华民族力量,回应人类共同命运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为此,我们需要以"文化自觉"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主体性,以人民至上的道理贯通中华文明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本体论,以体用一如、综合融通、古今贯通、守
身份政治已日益成为西方政治的重要特征.身份政治在西方国家引发国民身份的普遍性危机,导致民粹主义和政治极化泛滥,冲击并削弱了整个治理体系,进而开启了政治衰败的进程.本文基于国家建构视角,梳理身份政治、国家建构、政治衰败等关键概念,立足历史与现实经验来解释身份政治引发西方国家政治衰败的一个基本路径.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外部环境和内部制度是西方政治衰败的两个发生机制,而身份政治则是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关键一环.在当代西方国家,身份政治一方面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冲击效果,另一方面又放大了其制度自身的内部缺陷.身份政治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