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不仅是去创造新的东西,去改变,更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创新还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人的生命姿态。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创新,创新也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我们。政府、社会、学校都齐声呼唤创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教育系统应当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人才智力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教育也在倡导创新,“实践创新”成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六大素养之一。
什么是创新
一谈到创新,我们常常将它和新颖奇特的发明和高新科技相连,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科技发明家的事。觉得创新遥远,空无,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真切切地藏在某个地方,偶尔对我们露个脸。
创新不仅是创造新的东西,去改变。创新更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创新还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人的生命姿态。
创新教育的现实境遇是什么
创新教育的落实应该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的自省基础上。当下的课堂充斥着简单、机械、低阶的思维训练和浅层学习,难以让创新精神落地。借用《安娜卡列尼娜》一文的开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创新的课都是相似的,不创新的课各有各的问题。主要问题,一是过分关注学科教育,缺失学科育人的意识,教师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未受到丝毫影响。充斥了浅层学习,学生学会的不是知识、技能,全人的关照。二是学生少有对学科能力、思想、经验等素养的培育,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是学科思维的训练,更多的是机械、模仿、反复的训练和浅层学习。三是我们的课堂越来越远离基本的常识,因为一味强调学习方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表面的活跃会遮蔽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浅表化,缺失深度的思考。四是创造是人的本质特征。我们往往习惯从外部找原因,而缺少强化学习内驱力,因学生长期难以获得学习的深度愉悦,缺乏因深度学习而带来的创造的乐趣,失去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如何让创新精神在常态的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
学校的价值是发展学生,发展本身意味着更新,变化。发展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学科育人实现的,是在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实现的。因此,创新教育是一种朴素的追求,是每一位教育人平素教育生活的基本选择。
创新的课,不是追逐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创新的课堂实质上应该是顺应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学情需要,研究学生的基础,走向学科,关注学科思维、学科本质、学科价值技术的结构性或意义性变化。
上周刚刚参加一次信息技术优课评审,评优课的课题是《目录》,教学内容为自动生成目录,50%的课时为了说明目录的作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其中,有位教师通过游戏比赛的方法,进行情境导入。他将下发的书本分两类:一类目录部分全部裁剪掉;另一类保留目录。课堂上分两组比赛查找书本内容,然后寻找一组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说出目录的作用,导入、讲解部分足足用了22分钟。整堂课,教师演示、学生探究实践时间不足15分钟,最后10分钟作品评价。喧嚣浮躁,走形式,跑流程。从翻开书本找到目录导入,然后锁定目录技术的学习,50%的课用各种游戏炫酷的情境导入。
工具理性一度让教师习惯死记硬背、机械单一,教学过程常常去过程,去情境,去生活。然而,今天,为了创新,教师们又过度进行情境创编,导致偏离教学目标。看起来,形式上新颖,学生参与度高,热闹喧哗。事实上,中学生对目录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的,显然,创新的课,首先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现状,然后深度了解学科内容的本意。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自动目录技术,能够自动生成目录,解决生活中研究报告、论文、宣传手册的目录编制。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还需要让孩子通过实践探究,亲历完成实践的过程,体验自动化思维这一学科本质和意义,理解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自动化、循环、迭代的算法的价值。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适当、负责任地使用技术。
创新教育,应指向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过一种创意、负责任的生活。就在本文准备收笔时,一位美术老师兴高采烈地过来找我分享她的喜悦。她刚从《变迁中的家园》一课“高大上”的设计中走了出来,她告诉我,她将“视觉日记”引入课堂,“视觉日记”就是用口袋里装的随身小本子和笔,任意涂抹、记录生活,表达和传递信息。目的是让画笔成为孩子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更成为一生受用的对美的记录表达。她说,她为此掩面而泣,美术课,终于回到了本真的一面,回到初心。叶澜老师说:一门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除了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应该为学生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思维的方法和特有的逻辑。让画笔成为孩子们看世界,解决问题的视角、思维方式和特有的逻辑,不正是她的初心?每一门学科给每个孩子的都应该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的获得都可以是不同的。创新的课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朴素的价值追求。
其实创新的课堂都是一样的。创新的课堂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建构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需要实现“从关注知识点的教学到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再到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的课堂需要教师合理创新的教学设计。创新的设计,一是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思想;二是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
创新教育,不是要全盘否定原有的课堂,而是我们只要顺应儿童天性,从课程及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出发,教师给孩子们每一个与众不同的课堂。其实,创新随处可见,在课堂里,在操场上,在过道,在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只要每天改变一点点,尝试变化一点点,我们每个人、每一堂课都会是与众不同的、不同凡响的。
创新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行政在于引导,不搞一刀切,还可以通过体制、招生政策等创设创新空间,学校、教师不替代学生去思考和实践。学校创设丰富的课程满足不一样的孩子,最终让每一个孩子与众不同。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中学)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创新,创新也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我们。政府、社会、学校都齐声呼唤创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教育系统应当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人才智力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教育也在倡导创新,“实践创新”成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六大素养之一。
什么是创新
一谈到创新,我们常常将它和新颖奇特的发明和高新科技相连,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科技发明家的事。觉得创新遥远,空无,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真切切地藏在某个地方,偶尔对我们露个脸。
创新不仅是创造新的东西,去改变。创新更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创新还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人的生命姿态。
创新教育的现实境遇是什么
创新教育的落实应该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的自省基础上。当下的课堂充斥着简单、机械、低阶的思维训练和浅层学习,难以让创新精神落地。借用《安娜卡列尼娜》一文的开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创新的课都是相似的,不创新的课各有各的问题。主要问题,一是过分关注学科教育,缺失学科育人的意识,教师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未受到丝毫影响。充斥了浅层学习,学生学会的不是知识、技能,全人的关照。二是学生少有对学科能力、思想、经验等素养的培育,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是学科思维的训练,更多的是机械、模仿、反复的训练和浅层学习。三是我们的课堂越来越远离基本的常识,因为一味强调学习方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表面的活跃会遮蔽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浅表化,缺失深度的思考。四是创造是人的本质特征。我们往往习惯从外部找原因,而缺少强化学习内驱力,因学生长期难以获得学习的深度愉悦,缺乏因深度学习而带来的创造的乐趣,失去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如何让创新精神在常态的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
学校的价值是发展学生,发展本身意味着更新,变化。发展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学科育人实现的,是在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实现的。因此,创新教育是一种朴素的追求,是每一位教育人平素教育生活的基本选择。
创新的课,不是追逐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创新的课堂实质上应该是顺应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学情需要,研究学生的基础,走向学科,关注学科思维、学科本质、学科价值技术的结构性或意义性变化。
上周刚刚参加一次信息技术优课评审,评优课的课题是《目录》,教学内容为自动生成目录,50%的课时为了说明目录的作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其中,有位教师通过游戏比赛的方法,进行情境导入。他将下发的书本分两类:一类目录部分全部裁剪掉;另一类保留目录。课堂上分两组比赛查找书本内容,然后寻找一组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说出目录的作用,导入、讲解部分足足用了22分钟。整堂课,教师演示、学生探究实践时间不足15分钟,最后10分钟作品评价。喧嚣浮躁,走形式,跑流程。从翻开书本找到目录导入,然后锁定目录技术的学习,50%的课用各种游戏炫酷的情境导入。
工具理性一度让教师习惯死记硬背、机械单一,教学过程常常去过程,去情境,去生活。然而,今天,为了创新,教师们又过度进行情境创编,导致偏离教学目标。看起来,形式上新颖,学生参与度高,热闹喧哗。事实上,中学生对目录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的,显然,创新的课,首先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现状,然后深度了解学科内容的本意。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自动目录技术,能够自动生成目录,解决生活中研究报告、论文、宣传手册的目录编制。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还需要让孩子通过实践探究,亲历完成实践的过程,体验自动化思维这一学科本质和意义,理解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自动化、循环、迭代的算法的价值。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适当、负责任地使用技术。
创新教育,应指向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过一种创意、负责任的生活。就在本文准备收笔时,一位美术老师兴高采烈地过来找我分享她的喜悦。她刚从《变迁中的家园》一课“高大上”的设计中走了出来,她告诉我,她将“视觉日记”引入课堂,“视觉日记”就是用口袋里装的随身小本子和笔,任意涂抹、记录生活,表达和传递信息。目的是让画笔成为孩子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更成为一生受用的对美的记录表达。她说,她为此掩面而泣,美术课,终于回到了本真的一面,回到初心。叶澜老师说:一门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除了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应该为学生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思维的方法和特有的逻辑。让画笔成为孩子们看世界,解决问题的视角、思维方式和特有的逻辑,不正是她的初心?每一门学科给每个孩子的都应该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的获得都可以是不同的。创新的课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朴素的价值追求。
其实创新的课堂都是一样的。创新的课堂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建构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需要实现“从关注知识点的教学到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再到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的课堂需要教师合理创新的教学设计。创新的设计,一是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思想;二是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
创新教育,不是要全盘否定原有的课堂,而是我们只要顺应儿童天性,从课程及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出发,教师给孩子们每一个与众不同的课堂。其实,创新随处可见,在课堂里,在操场上,在过道,在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只要每天改变一点点,尝试变化一点点,我们每个人、每一堂课都会是与众不同的、不同凡响的。
创新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行政在于引导,不搞一刀切,还可以通过体制、招生政策等创设创新空间,学校、教师不替代学生去思考和实践。学校创设丰富的课程满足不一样的孩子,最终让每一个孩子与众不同。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