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姨家在慈济宫旁边。有一年,四姨父办了个小型冰棒加工店,就在慈济宫前面那片大埕左侧。大埕左侧有一排矮房子,一概被改成店面。有卖小吃的饮食店,卖香火的杂货铺,四姨父的冰棒加工店就在它们中间,自己加工,批发,零售。我刚好高中毕业,没事干,就去帮工。白天,帮忙做冰棒卖冰棒。晚上,有时不想回家,就睡在加工店后面的小房间里。
那时候,慈济宫好像没现在这么有名气。尤其是夏天,没什么特别的节日,一点也不热闹。夜里睡觉,我从来没有梦见过大道公,或者别的什么菩萨。
我从小就惧怕进入寺庙殿堂之类的场所,也不敢抬头正视那一尊比一尊高大威猛。神秘莫测的塑像。也许我的心底一直隐藏着太多的恶。也许我也一直相信,真的有上天,有神明,一概能够未卜先知,洞见内心。
2010年,市里举办了一个慈济文化节闽南语原创歌曲大奖赛。当时,镇里
邀请了一大帮人在慈济宫里开座谈会。我极少参加类似的活动,但是那天我去了。不仅去了,回来我还认真地查了,下载了资料——
慈济宫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面临九龙江,背靠文圃山。祀奉保生大帝、北宋名医吴夲。白礁村前滔滔九龙江水融注入海,潮起潮落渐成5条港叉,成为白礁渔舟出入港道。吴真人童年,随父吴通出入港道讨小海捉鱼,后人就把这港道叫“大道公港”。由于这5条港叉日日夜夜潮汐起落,潮涨一片汪洋,潮落好似5条龙须,后人就把这片海滩称为“龙须湾”。1036年,吴真人升天,白礁父老乡亲缅怀吴真人,筹资在真人生前修炼处建庵,雕塑吴真人像而祀之,私溢他为“医灵真人”。因庵前是“龙须湾”,故取庵名为“龙湫庵”(今祖宫正殿处)。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宋高宗敬重民间医生吴夲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诏在其出生地泉州府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白礁村肇立“医灵神祠”。绍兴二十一年(1151)扩为二进庙宇。孝宗乾道二年(1166)赐庙名曰“慈济”。理宗淳祐元年(1241)诏改慈济庙为慈济宫。清嘉庆年间增建前殿,成为三进宫殿式建筑,占地1609.5平方米。
宫庙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为前殿、大井、献台、正殿、天井、后殿。前殿为二层楼阁式,单檐歇山顶,上覆红色板瓦和筒瓦;底层辟5个大门,门廊有蟠龙石柱6根,门前有紫色石狮1对;两侧有悬山顶厢房各三间。二楼两侧分置大钟大鼓。天井有上下双重须弥座构成的石砌献台,镌飞天乐伎,双狮戏球浮雕,献台上置蹲踞状石狮,称“国母狮”,右前肢上举握一吴夲方印。台前有龙泉井。
正殿,为重檐歇山顶,红色筒瓦单层宫殿式结构,台基比前殿高2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正中为如意藻井,共出五挑,次间用平棊,有傲昂象鼻状,后殿更高于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小天井,两侧有钟鼓楼,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整座宫殿建筑集宋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有“闽南故宫”美称。
我一下子写了三首歌词。后来作曲的王老师挑了其中的一首,谱上曲子,配上音乐。后来,后来竟然得了铜奖。记得王老师还心有不甘地说:我们主要是没经费,后期音乐制作跟不上,要不得金奖都没问题。
“咱家惦白礁,有海又有山;慈济祖宫这么大,亲像一幅画。春天雨浇花,夏天风唱歌;保生大帝保庇咱,一年一年大……”
写歌词时,我尽量使用闽南语的语调。保庇,就是保佑庇护,说白了也就是荫护呵护。这么一说,所谓的菩萨啊,神明啊,就像咱们家的大人,老辈,祖先。
就像保生大帝,原本是一位姓吴名夲的民间医生。公元995年,吴夲十七岁奋志学医,游遍名山大川,寻师访道,后回归白礁故里,认真潜研岐黄,热心行医济世。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1419年,明成祖朱棣的文皇后患了痼疾,朝内太医久治不愈,皇帝只好下诏悬赏求医。黄榜悬挂了好几天,却仍未见有人来揭榜应诏。 皇上见黄榜悬挂旬余,尚无人应诏,而文皇后的病日益沉重,心里十分着急。
一日,一个游方道士揭了黄榜。那道士坐在朝阳宫外,用三根指头戏轻地按着由后宫里递出来的红丝线,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诊了脉,然后要了文房四宝,开了药方,并奏请皇上恩准施针并熏以艾柱,然后还从背囊取出药丸,嘱咐太监用药汤配药丸连服三口,自然见效。谁也没想到那药真的十分神效。一日肿消,二日痛止,三日就已快近痊愈了。
事后,皇帝既封又赏,但道人一概谢绝,只求皇上放他回归漳、泉故土,因为那里的百姓需要他。问他姓名,那道士淡淡一笑说:“小道没姓名,是白礁妙道真人的后辈。”
再后来,朱棣派钦差到闽南白礁宫敕封吴真人为:“恩主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皇后也感激这救命大恩,就令朝庭钦差官将京都的能工巧匠所,琢造了一只高擎印章的石狮,派员运到白礁慈济祖宫。后代人们因这石狮子是皇后娘娘所赠,就顺口称之为“国母狮”。
有一天早晨,我们早早驾车前往慈济宫。妻子在里面逛,我一个人坐在光滑的石阶上,没想到竟碰见买菜回来的四姨。
四姨原先的老房子已经拆掉了,安置房在村口,还没建好。就在老房子后面搭起一座临时住所。四姨说:我才不想搬出去。我现在在宫里上班,在小卖部卖东西。住这里方便。
四姨还自豪地告诉我:你写的那首歌太好听了!宫里天天在放!
我相信命运。相信冥冥中有某种东西将我与其它的什么人或者事物,连在一起。
明永历十五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闽南沿海渡海收复台湾,部分忠贞军特地从“白礁慈济祖官”迎请保生大帝神像,作为保护神随军东渡,于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台湾台南学甲镇头前寮将军溪安全登陆。以后部分忠贞军在此定居,并建“学甲慈济宫”,奉祝“保生大帝”神像。
三百多年来,每年的三月十一日,台湾各地保生大帝庙宫都要聚集学甲慈济宫,举行规模盛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台湾各地善男信女到白礁慈济祖宫谒祖进香。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里举行一年一度、富有传统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大妈婆回娘家”庆祝活动,巡香活动从古代延续到今天有几百年历史,每年吸引了同村及外地上万名信徒参与,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生大帝祭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上白礁”还是“大妈婆巡安”,我想,都是一种乡愁的回归。很多人批判中国人没有信仰,或者说,信仰一直在变换,转移。其实中国人有一种朴素的,根深蒂固的信仰,那就是乡愁。他们拜菩萨,拜祖宗,一定不离家和乡土。千里万里,十年二十年,他们一定要回去。仪式已经不重要了,他们这样一路辗转返回的过程就是回归乡愁的中心。
“古早咱白礁,有一位大道公,慈济功德这么大,流传在两岸。慈心救世人,佛光照众生,保生大帝保庇咱,一年一年大……”
我仿佛看见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慈济宫对面的戏台上,翩翩起舞,朗朗高歌。他们还不懂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乡愁?他们清净无比的脸庞像花瓣一样。一边是古老,一边是未来。中间必定生长乡愁。必定有一条,一种爱向另一种爱迁徙和回归的道路……
那时候,慈济宫好像没现在这么有名气。尤其是夏天,没什么特别的节日,一点也不热闹。夜里睡觉,我从来没有梦见过大道公,或者别的什么菩萨。
我从小就惧怕进入寺庙殿堂之类的场所,也不敢抬头正视那一尊比一尊高大威猛。神秘莫测的塑像。也许我的心底一直隐藏着太多的恶。也许我也一直相信,真的有上天,有神明,一概能够未卜先知,洞见内心。
2010年,市里举办了一个慈济文化节闽南语原创歌曲大奖赛。当时,镇里
邀请了一大帮人在慈济宫里开座谈会。我极少参加类似的活动,但是那天我去了。不仅去了,回来我还认真地查了,下载了资料——
慈济宫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面临九龙江,背靠文圃山。祀奉保生大帝、北宋名医吴夲。白礁村前滔滔九龙江水融注入海,潮起潮落渐成5条港叉,成为白礁渔舟出入港道。吴真人童年,随父吴通出入港道讨小海捉鱼,后人就把这港道叫“大道公港”。由于这5条港叉日日夜夜潮汐起落,潮涨一片汪洋,潮落好似5条龙须,后人就把这片海滩称为“龙须湾”。1036年,吴真人升天,白礁父老乡亲缅怀吴真人,筹资在真人生前修炼处建庵,雕塑吴真人像而祀之,私溢他为“医灵真人”。因庵前是“龙须湾”,故取庵名为“龙湫庵”(今祖宫正殿处)。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宋高宗敬重民间医生吴夲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诏在其出生地泉州府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白礁村肇立“医灵神祠”。绍兴二十一年(1151)扩为二进庙宇。孝宗乾道二年(1166)赐庙名曰“慈济”。理宗淳祐元年(1241)诏改慈济庙为慈济宫。清嘉庆年间增建前殿,成为三进宫殿式建筑,占地1609.5平方米。
宫庙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为前殿、大井、献台、正殿、天井、后殿。前殿为二层楼阁式,单檐歇山顶,上覆红色板瓦和筒瓦;底层辟5个大门,门廊有蟠龙石柱6根,门前有紫色石狮1对;两侧有悬山顶厢房各三间。二楼两侧分置大钟大鼓。天井有上下双重须弥座构成的石砌献台,镌飞天乐伎,双狮戏球浮雕,献台上置蹲踞状石狮,称“国母狮”,右前肢上举握一吴夲方印。台前有龙泉井。
正殿,为重檐歇山顶,红色筒瓦单层宫殿式结构,台基比前殿高2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正中为如意藻井,共出五挑,次间用平棊,有傲昂象鼻状,后殿更高于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小天井,两侧有钟鼓楼,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整座宫殿建筑集宋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有“闽南故宫”美称。
我一下子写了三首歌词。后来作曲的王老师挑了其中的一首,谱上曲子,配上音乐。后来,后来竟然得了铜奖。记得王老师还心有不甘地说:我们主要是没经费,后期音乐制作跟不上,要不得金奖都没问题。
“咱家惦白礁,有海又有山;慈济祖宫这么大,亲像一幅画。春天雨浇花,夏天风唱歌;保生大帝保庇咱,一年一年大……”
写歌词时,我尽量使用闽南语的语调。保庇,就是保佑庇护,说白了也就是荫护呵护。这么一说,所谓的菩萨啊,神明啊,就像咱们家的大人,老辈,祖先。
就像保生大帝,原本是一位姓吴名夲的民间医生。公元995年,吴夲十七岁奋志学医,游遍名山大川,寻师访道,后回归白礁故里,认真潜研岐黄,热心行医济世。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1419年,明成祖朱棣的文皇后患了痼疾,朝内太医久治不愈,皇帝只好下诏悬赏求医。黄榜悬挂了好几天,却仍未见有人来揭榜应诏。 皇上见黄榜悬挂旬余,尚无人应诏,而文皇后的病日益沉重,心里十分着急。
一日,一个游方道士揭了黄榜。那道士坐在朝阳宫外,用三根指头戏轻地按着由后宫里递出来的红丝线,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诊了脉,然后要了文房四宝,开了药方,并奏请皇上恩准施针并熏以艾柱,然后还从背囊取出药丸,嘱咐太监用药汤配药丸连服三口,自然见效。谁也没想到那药真的十分神效。一日肿消,二日痛止,三日就已快近痊愈了。
事后,皇帝既封又赏,但道人一概谢绝,只求皇上放他回归漳、泉故土,因为那里的百姓需要他。问他姓名,那道士淡淡一笑说:“小道没姓名,是白礁妙道真人的后辈。”
再后来,朱棣派钦差到闽南白礁宫敕封吴真人为:“恩主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皇后也感激这救命大恩,就令朝庭钦差官将京都的能工巧匠所,琢造了一只高擎印章的石狮,派员运到白礁慈济祖宫。后代人们因这石狮子是皇后娘娘所赠,就顺口称之为“国母狮”。
有一天早晨,我们早早驾车前往慈济宫。妻子在里面逛,我一个人坐在光滑的石阶上,没想到竟碰见买菜回来的四姨。
四姨原先的老房子已经拆掉了,安置房在村口,还没建好。就在老房子后面搭起一座临时住所。四姨说:我才不想搬出去。我现在在宫里上班,在小卖部卖东西。住这里方便。
四姨还自豪地告诉我:你写的那首歌太好听了!宫里天天在放!
我相信命运。相信冥冥中有某种东西将我与其它的什么人或者事物,连在一起。
明永历十五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闽南沿海渡海收复台湾,部分忠贞军特地从“白礁慈济祖官”迎请保生大帝神像,作为保护神随军东渡,于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台湾台南学甲镇头前寮将军溪安全登陆。以后部分忠贞军在此定居,并建“学甲慈济宫”,奉祝“保生大帝”神像。
三百多年来,每年的三月十一日,台湾各地保生大帝庙宫都要聚集学甲慈济宫,举行规模盛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台湾各地善男信女到白礁慈济祖宫谒祖进香。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里举行一年一度、富有传统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大妈婆回娘家”庆祝活动,巡香活动从古代延续到今天有几百年历史,每年吸引了同村及外地上万名信徒参与,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生大帝祭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上白礁”还是“大妈婆巡安”,我想,都是一种乡愁的回归。很多人批判中国人没有信仰,或者说,信仰一直在变换,转移。其实中国人有一种朴素的,根深蒂固的信仰,那就是乡愁。他们拜菩萨,拜祖宗,一定不离家和乡土。千里万里,十年二十年,他们一定要回去。仪式已经不重要了,他们这样一路辗转返回的过程就是回归乡愁的中心。
“古早咱白礁,有一位大道公,慈济功德这么大,流传在两岸。慈心救世人,佛光照众生,保生大帝保庇咱,一年一年大……”
我仿佛看见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慈济宫对面的戏台上,翩翩起舞,朗朗高歌。他们还不懂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乡愁?他们清净无比的脸庞像花瓣一样。一边是古老,一边是未来。中间必定生长乡愁。必定有一条,一种爱向另一种爱迁徙和回归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