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略读课文并不是不重要的课文,更不是简单读读的课文。相反,略读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导性的学习的课文。所以我认为要通过略读课文的教学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的目的。就略读课文的教学而言,则更注重学法的指导和运用,更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发挥。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略读课文中的一些浅见和体会。
一、由此及彼,当好知识的输送带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略读课文的教学常产生两种误区:其一是把略读课文看作无关痛痒的练习课。由于略读课文并非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再加上课时的限制,要在短短四十分钟里完成整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教师常选择一个折衷的办法,那就是先让学生通读几遍课文然后讨论归纳课后练习的答案,最后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其二则把略读课文看作讲读课文,精读精讲,与第一种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后者末能正确地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千篇一律。这样一来,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不就浪费了吗?我认为略读课文好比一条输送带,它有利于学生运用已知,融汇新知,探索未知,是他们理解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场所。
略读课文处于精读课文和读写例话之间,和该组的读写例话重点及精读课文的特点息息相关,承担着将精读课文所获得的新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与应用的任务,是由精读课文向独立阅读、课外读物过渡的凭借。略读课文虽然篇幅稍长,但它一般文字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它的编排主要是复习、巩固和运
用该单元所学习的阅读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既然如此,作为教者,应该着力指导学生去发现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共同要素,如学习方法、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由此及彼,实现迁移。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能在课堂上记住了多少句老师的话,也并不在于考试能拿多少分,而是学生到底能把多少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去。如在精讲《鸟的天堂》和《草原》的基础上,我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读读想想,找精句,读读品品,谈见解,读读议议,解疑难。教学《镜泊湖奇观》时,则要求学生回顾学法,把学习方法迁移到本课中,并用这个学习方法作为自学该课文的步骤。由于强调了“法”,学生在学习上的障碍减少了,因而,这种程序自然为学生所接受。他们无意识地把它内化了,进而运用到基础训练的阅读训练,运用到后来学习的课文,运用到课外读物。
二、学贵自得,还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以“灌”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被素质教育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通过独立的阅读和思考,尝试运用认识李物的某种程度,以促进建构新的图式。“授之鱼,莫若授之以渔”。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具有实践才能。古人说“学贵自得”即是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训练中形成阅读能力,而绝非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由教师一手包办代替。
1.读中疑,疑中思,思中悟道理
学,就是要读,读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器官感知文字符号接受信息,然后经过思维加工和贮存,达到理解,才能“自得”,只有加强学生的理解性读、贮存性读和表达性读,学生才会在读中形成能力,在读中发展智力,在读中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读—疑—思—悟”这四个环节。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思和自悟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因此,要让学生“学而后知不足”,“练而后知困”,在读中质疑,疑后产生一种探究、解疑的欲望和内推力,最后通过深入的分析思考,共同协作,剖析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事物的联系以及文章的中心。
2.淡化教学内容,突现重点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略读课文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这就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由略读课文的特点可知,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对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时间的安排必须精当,要彻底摒弃繁锁的撤网式的提间方式。教学上,我常采用开门见山的引导方法,突现重点。即在读题、质疑后,从学生提出的一系列想知道的间题中抽出一两道作为学生自学课文的主线。当中心间题解决了以后,其它间题往往也一迎刃而解了。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篇幅相当长,而整个故事都是以鱼钩为线索,于是我便在题目中做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至于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人物的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等向题都已包含在其中了。
3.拓展深化,发掘思维潜能
运用是学习的归宿。那么怎样才能把学到的东西延伸到实际中呢?我认为拓展深化是教学略读课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思维的潜能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当然,采用什么形式去深化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而定,可以说,可以写,可以由老师介绍,可以学生去实践,如《小英雄雨来》一文,我挑选了雨来与鬼子作斗争一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重点地表演课本剧,而老师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发掘每组小演员身上的优点,加以表扬和鼓励。《镜泊湖奇观》最后十分钟,我安排学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镜泊湖的绮丽风光,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的亲身参与,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提供了空间。
由此可见,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认真钻研精读课文的同时,必须恰如其分地摆正略读课文在教学中的位置,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一、由此及彼,当好知识的输送带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略读课文的教学常产生两种误区:其一是把略读课文看作无关痛痒的练习课。由于略读课文并非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再加上课时的限制,要在短短四十分钟里完成整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教师常选择一个折衷的办法,那就是先让学生通读几遍课文然后讨论归纳课后练习的答案,最后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其二则把略读课文看作讲读课文,精读精讲,与第一种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后者末能正确地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千篇一律。这样一来,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不就浪费了吗?我认为略读课文好比一条输送带,它有利于学生运用已知,融汇新知,探索未知,是他们理解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场所。
略读课文处于精读课文和读写例话之间,和该组的读写例话重点及精读课文的特点息息相关,承担着将精读课文所获得的新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与应用的任务,是由精读课文向独立阅读、课外读物过渡的凭借。略读课文虽然篇幅稍长,但它一般文字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它的编排主要是复习、巩固和运
用该单元所学习的阅读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既然如此,作为教者,应该着力指导学生去发现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共同要素,如学习方法、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由此及彼,实现迁移。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能在课堂上记住了多少句老师的话,也并不在于考试能拿多少分,而是学生到底能把多少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去。如在精讲《鸟的天堂》和《草原》的基础上,我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读读想想,找精句,读读品品,谈见解,读读议议,解疑难。教学《镜泊湖奇观》时,则要求学生回顾学法,把学习方法迁移到本课中,并用这个学习方法作为自学该课文的步骤。由于强调了“法”,学生在学习上的障碍减少了,因而,这种程序自然为学生所接受。他们无意识地把它内化了,进而运用到基础训练的阅读训练,运用到后来学习的课文,运用到课外读物。
二、学贵自得,还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以“灌”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被素质教育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通过独立的阅读和思考,尝试运用认识李物的某种程度,以促进建构新的图式。“授之鱼,莫若授之以渔”。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具有实践才能。古人说“学贵自得”即是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训练中形成阅读能力,而绝非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由教师一手包办代替。
1.读中疑,疑中思,思中悟道理
学,就是要读,读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器官感知文字符号接受信息,然后经过思维加工和贮存,达到理解,才能“自得”,只有加强学生的理解性读、贮存性读和表达性读,学生才会在读中形成能力,在读中发展智力,在读中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读—疑—思—悟”这四个环节。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思和自悟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因此,要让学生“学而后知不足”,“练而后知困”,在读中质疑,疑后产生一种探究、解疑的欲望和内推力,最后通过深入的分析思考,共同协作,剖析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事物的联系以及文章的中心。
2.淡化教学内容,突现重点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略读课文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这就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由略读课文的特点可知,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对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时间的安排必须精当,要彻底摒弃繁锁的撤网式的提间方式。教学上,我常采用开门见山的引导方法,突现重点。即在读题、质疑后,从学生提出的一系列想知道的间题中抽出一两道作为学生自学课文的主线。当中心间题解决了以后,其它间题往往也一迎刃而解了。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篇幅相当长,而整个故事都是以鱼钩为线索,于是我便在题目中做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至于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人物的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等向题都已包含在其中了。
3.拓展深化,发掘思维潜能
运用是学习的归宿。那么怎样才能把学到的东西延伸到实际中呢?我认为拓展深化是教学略读课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思维的潜能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当然,采用什么形式去深化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而定,可以说,可以写,可以由老师介绍,可以学生去实践,如《小英雄雨来》一文,我挑选了雨来与鬼子作斗争一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重点地表演课本剧,而老师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发掘每组小演员身上的优点,加以表扬和鼓励。《镜泊湖奇观》最后十分钟,我安排学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镜泊湖的绮丽风光,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的亲身参与,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提供了空间。
由此可见,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认真钻研精读课文的同时,必须恰如其分地摆正略读课文在教学中的位置,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