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之一瞥》版本与译本考识——兼及译本引发的笔战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uf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撰《上海文艺之一瞥》一文,肇始于1931年7月20日的同题讲演,笔者推断其完稿于同年8月底,而文章却直到收录此文的《二心集》于1932年10月出版之际才初次刊行.但在此之前,这篇文章已经引发了身在日本的郭沫若的激烈反应,促使他撰写《创造十年》一书来回击与辩驳.这是因为郭沫若在日本读到了先于中文稿发表的日译本.此译本由增田涉根据鲁迅的讲解翻译而成,并成为在日本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鲁迅的杂文.而且,此日译本中还暗藏着解开《上海文艺之一瞥》的待解之谜的关键之钥.
其他文献
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为例,以创设物理情境为背景展开教学,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建构模型的意识,提高其建构模型的能力,促进其科
从说书人与书画家各自的群体气质来看,雅俗立判的文化分野使两者似乎并无相交的可能,但在传统礼教的调和下,彼此出现了聚合的空间.在说书人与书画家实现互动的过程中,权力关系与等级秩序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书画家以书画定义文化权力并借此维护日趋衰微的群体地位的尝试得以彰显,而说书人希望通过书画家的技术转让完成上位的努力却在对方捍卫文化身份的自觉下未能完全遂愿.同时,性别既是书画家在与说书人的往还中回溯文人情境的依赖手段,亦为女说书借用的性别策略.女说书们凭借所掌握的书画技能与特殊的身体符号将自己间接地导入了以书画家
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作为个体的文学存在,他的作品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审美内容,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具备丰富而深刻的影响力.王蒙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是文学史重点书写的对象,每一段文学史他都有标志性的作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标杆式作家,无论是表现题材、创作方法还是叙述技巧,他都与当代文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不仅用创作实践来证明自己与文学潮流的内在联系,还在理论上引导文学思潮的健康发展.王蒙素以风格多样化著称于文坛,
民族音乐学关于音乐与"路"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由"流域""通道""走廊"构成的"路"地理文化空间与音乐结构和象征意义生成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路"既是地理文化空间,又更多的是一种意义空间.强调从"路"内的田野音乐民族志个案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考察,走向"路"地理文化空间中的传统乐舞形态构建与象征意义的关系性、流动性研究.换言之,从定点的音乐民族志研究,走向"多点一线"、流动性、关系性的音乐地理文化空间研究.尤其思考音乐与"路"和时间、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辩证关系,以及"流域""通道""走廊"中音乐的跨
金元之际,战争的破坏和文脉断裂的严重危机,促使一批士人自觉担负起了传承中原文脉、重建文化秩序的历史使命.元好问首先提出了"元气"命题,包涵着他对于天地山川元气、文学艺术元气、人才元气、国家元气的系统思考.此后郝经、王恽等人继续发挥,并在其中融入了新的元素,更加突出"元气"对于中原学术和文学传统传承重构的重要性.元朝统一后,南北文士又自觉将"中州元气"上升为"国家元气",为元代始终以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学传统为主导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作为地道的乡村"草根乐班",苏北唢呐班自诞生以来,几百年生生不息、传承至今,必然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这可从其业务运行及行规行话方面管窥一斑.20世纪80年代之前,唢呐班业务运行方式以被动"允事"型为主,行规行话丰富多样,并颇被恪守和运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唢呐班业务运行方式以主动"扒事"型为主,行规行话渐被淡化甚至失传.纵观苏北唢呐班的生存之道可以发现,其业务运行遵循了"熟人社会"逻辑,其行规与行话则呈现出"高语境文化"特征,它们的变迁乃内因与外因共同使然.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不仅揭开了中国水运史的新篇章,并且还对昆曲的南北分野与交融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昆笛作为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无论是昆曲发展的初始阶段还是盛行全国的繁荣时期,无不处处闪现着昆笛的身影,昆笛的形制、律制、音乐文化风格、演奏也随着昆曲在运河文化带的传播发生着同步或者不同步的演变.梳理昆笛形制与类型演变轨迹和区域文化变迁之关系,考察昆笛班社与师承关系,探寻昆笛演奏风格发展的艺术规律,从而为昆曲整体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依据则尤为必要.
力臂概念的构建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而力臂既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也是杠杆分类的依据之一.如何引导学生成功而准确地建构力臂,是杠杆教学中的焦点问题.详细论述如何
以“电生磁”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搭建基于学生视角的阶梯化实验情境,建构以情境引导问题、以问题导探究、以探究促真知的知识逻辑主线,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思维的有效进阶,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立足于元王朝的社会特征,从其一统格局的形成以及文学格局自身独特性角度出发,观照文人群体流动的背景、流向区域以及可能造成的创作影响,可以发现,元代文坛与元朝形势始终相副,总体上体现出崛起于西北、终迄于东南的特征.元中晚期之前的文人群体分布和文学格局体现出较明显的大一统、多民族、多文明碰撞交流的特征,末期则体现出裂变、东南地域性增强的倾向.元代文学的研究需要进行跨朝代的通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