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工程力学也不例外。在明确了这个观点之后,结合工程力学学科特点,本文在观察、分析、理解的学习线路上强调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又在教学过程中尽力贯彻这一教学思想。
关键词:引导;主体;思考
现在的教学模式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鲜明特点。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如何在創设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动性,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是当下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广度和思考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自然就能主动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兴趣中增长能力,慢慢培养出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工程力学开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个学科没有太多认识,认为“工程力学就是物理”,或者“太高深,太枯燥了”,为帮助学生打消顾虑,对本学科建立起兴趣,绪论的讲解部分就需要花心思好好准备,首先布置一项课外任务,分组观看纪录片超级工程之港珠澳大桥和LNG船两集,记录在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团队遇到了哪些力学上问题,是怎样解决的?LNG船建造过程中,从设计到材料选择,再到焊接施工团队又遇到了哪些难题,是怎样解决的?就这样,设置悬念,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提取问题,了解本学科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工程师通过实际应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帮学生树立知识的目标和人生的榜样,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在课堂讲解时,带领大家变“魔术”:拿一支表面光滑的新铅笔,两端分别置于左右手食指上,右手不动,左手食指缓缓向铅笔中点移动,你会发现两手食指同时到达铅笔中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分析原因,情绪状态积极良好,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1]。
二、实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课堂不在是单向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除了知识的传导,更重要的是为师生、生生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思想、建议、方案在这个平台上得以碰撞,得以交流,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式的锻炼。通过课堂除了使学生收获知识,更能锻炼学生自己的思考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时的讨论、提示、引导,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使学生在老师自然的引导下,完成自身的一个“分析--试探--碰壁--试探--解决”的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学习力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让学生讨论列举出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桌子与桌子上的书、电灯与挂线等等,这些都是直接接触的物体,这时我会及时抛出潮汐现象,和大家讨论原因。通过讨论,大家的话题已经涉及到整个银河系、百慕大,俨然对天文、地理学都充满了兴趣。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学生总结出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两个物体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对内容掌握也更透彻,更深刻,自然而然地从中习得了内容实质[2]。
三、大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改变生活,工程改变世界。工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航天工程、潜水工程和高铁工程早已实现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及日行千里的梦想。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是打开学生智慧的重要一环。例如:在学习力的内效应和外效应时,以汽车轮胎为例来观察其受到外力时的变形和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再有学生举例分析如篮球、足球、摩托车上减震弹簧等受力产生的内效应和外效应来加以巩固记忆;在学习约束知识时,联系铁轨对火车轮对的约束反力特点展开教学,以操场篮球架和街边电线杆的拔线为例,让学生直接观察得出柔性约束只对物体产生拉力不产生压力的特点;在学习力偶时,以学生实习过的攻螺纹时用于夹持丝锥的绞杠受力情况作为知识点引入的实例更能有效地让学生接受。总之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力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使枯燥的定理变得多姿多彩,活灵活现[3]。
四、消除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抑制因素
正向的思维定势、很少问“为什么”,只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这一现象大多数同学都存在,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其道而行之,多方向设置提示问题,拓宽引导思路,多问学生“为什么”,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即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偏离设定的方向或出现错误,教师也不能立即叫停,纠正其错误,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完整,然后共同讨论,找出错误原因,以消除有同样想法的学生的共同疑虑。教师应一视同仁,不使所谓的差生处于训练上的“空穴”。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挫折教育不够,使他们养成了怕麻烦、不够坚持、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挫折教育,结合学生现状,在问题设置上以层加大任务的难度,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分配任务,使每个层次学生都有所得,但又得之不易,得之有趣。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合理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利用课堂平台讨论、交流学习思想,结合实践开拓学生视野,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爱学、会学、善学,达到课堂上人人都能有效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慧敏.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2015,(12).
[2] 李绍乐.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27).
[3] 杨天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9).
关键词:引导;主体;思考
现在的教学模式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鲜明特点。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如何在創设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动性,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是当下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广度和思考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自然就能主动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兴趣中增长能力,慢慢培养出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工程力学开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个学科没有太多认识,认为“工程力学就是物理”,或者“太高深,太枯燥了”,为帮助学生打消顾虑,对本学科建立起兴趣,绪论的讲解部分就需要花心思好好准备,首先布置一项课外任务,分组观看纪录片超级工程之港珠澳大桥和LNG船两集,记录在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团队遇到了哪些力学上问题,是怎样解决的?LNG船建造过程中,从设计到材料选择,再到焊接施工团队又遇到了哪些难题,是怎样解决的?就这样,设置悬念,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提取问题,了解本学科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工程师通过实际应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帮学生树立知识的目标和人生的榜样,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在课堂讲解时,带领大家变“魔术”:拿一支表面光滑的新铅笔,两端分别置于左右手食指上,右手不动,左手食指缓缓向铅笔中点移动,你会发现两手食指同时到达铅笔中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分析原因,情绪状态积极良好,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1]。
二、实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课堂不在是单向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除了知识的传导,更重要的是为师生、生生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思想、建议、方案在这个平台上得以碰撞,得以交流,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式的锻炼。通过课堂除了使学生收获知识,更能锻炼学生自己的思考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时的讨论、提示、引导,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使学生在老师自然的引导下,完成自身的一个“分析--试探--碰壁--试探--解决”的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学习力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让学生讨论列举出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桌子与桌子上的书、电灯与挂线等等,这些都是直接接触的物体,这时我会及时抛出潮汐现象,和大家讨论原因。通过讨论,大家的话题已经涉及到整个银河系、百慕大,俨然对天文、地理学都充满了兴趣。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学生总结出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两个物体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对内容掌握也更透彻,更深刻,自然而然地从中习得了内容实质[2]。
三、大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改变生活,工程改变世界。工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航天工程、潜水工程和高铁工程早已实现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及日行千里的梦想。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是打开学生智慧的重要一环。例如:在学习力的内效应和外效应时,以汽车轮胎为例来观察其受到外力时的变形和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再有学生举例分析如篮球、足球、摩托车上减震弹簧等受力产生的内效应和外效应来加以巩固记忆;在学习约束知识时,联系铁轨对火车轮对的约束反力特点展开教学,以操场篮球架和街边电线杆的拔线为例,让学生直接观察得出柔性约束只对物体产生拉力不产生压力的特点;在学习力偶时,以学生实习过的攻螺纹时用于夹持丝锥的绞杠受力情况作为知识点引入的实例更能有效地让学生接受。总之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力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使枯燥的定理变得多姿多彩,活灵活现[3]。
四、消除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抑制因素
正向的思维定势、很少问“为什么”,只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这一现象大多数同学都存在,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其道而行之,多方向设置提示问题,拓宽引导思路,多问学生“为什么”,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即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偏离设定的方向或出现错误,教师也不能立即叫停,纠正其错误,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完整,然后共同讨论,找出错误原因,以消除有同样想法的学生的共同疑虑。教师应一视同仁,不使所谓的差生处于训练上的“空穴”。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挫折教育不够,使他们养成了怕麻烦、不够坚持、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挫折教育,结合学生现状,在问题设置上以层加大任务的难度,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分配任务,使每个层次学生都有所得,但又得之不易,得之有趣。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合理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利用课堂平台讨论、交流学习思想,结合实践开拓学生视野,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爱学、会学、善学,达到课堂上人人都能有效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慧敏.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2015,(12).
[2] 李绍乐.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27).
[3] 杨天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