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内涵、鲜明特质和价值意蕴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们党团结带领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创的中国式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区别于其他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其本质要求,国家主导是其根本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其经济体制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丰厚滋养,改革开放是其发展动力。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先进性与继承性、包容性与开放性、内生性与自主性、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性辩证统一等鲜明特质。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以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崇高使命,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责任担当。
其他文献
文章着眼于球鼻艏设计,提出一种球鼻艏几何形状的插值表达方法,把球鼻艏的设计参数减少至5个,提出采用多岛遗传算法数值优化兴波阻力的球鼻艏设计方法。最后,对KCS船的球鼻艏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显示,其兴波阻力较原方案降低了10%,初步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斑马鱼作为第三大模式动物,现已建立约2 000余种人类疾病模型,其具有实验快速、高效、经济的优势,并可建立基因编辑模型,有效填补体外实验和哺乳类动物实验之间的缺口,完善现有药物研发流程,为临床提供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发展史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括和凝练。全面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需从出场逻辑、理论超越与本质要义等维度把握“新”的意蕴,出场逻辑之“新”表现为新的历史节点凝练中国道路、新的历史阶段跳出认识误区与新的历史起点扩大国际话语权的现实语境;理论超越之“新”表现在历史比较中对中华传统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以及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扬弃;本质要义之“新”则是科学内涵
本文基于2021年珠三角地区灵活就业微观调查数据,分析灵活就业认知与自愿意识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多分类Logistic因子和非因子回归模型的优势比作为工作满意度主要分析工具,结果显示,两类模型中,求职者的灵活就业认知和自愿意识对提升灵活就业质量均有显著影响,表现出与欧美国家相似的特征。“了解并自愿灵活就业”的求职者具有个人因素的灵活就业过渡作用的强工作满意度和企业因素的收入稳定的强工作满意度。因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既是中国科技不断取得新进展与新突破的经验总结,也是其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当今中国正处于“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节点,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不仅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而且观照了人的发展与解放问题,回应了百年大变局下世界向何处去的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开创性贡献,集中体现为成功改写了人类现代化的“整体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质与核心是“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通过建构现代文明秩序,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历史首创精神,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使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得出的重要结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中国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觉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史趋势、发展道路、交往方式等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论的守正创新,彰显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正道逻辑。从历史趋势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契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文明的理想追求,使其在由“理论愿景”上升为“现实运动”的基础上,展现出磅礴的文明伟力,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面貌;从发展道路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确证了马克思恩格斯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是一种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其引起的小麦条锈病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防控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然而,由于条锈菌毒性变异频繁,导致主栽品种极易丧失抗性。因此,亟需鉴定小麦的抗病因子并揭示其介导的抗病机理,为抗锈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有应用潜力的基因资源。前期研究发现,小麦水杨酸(SA)信号
<正>建筑企业的要推行绿色化转型,应着力于建材绿色化、建造绿色化、建筑产品绿色化及建筑垃圾资源化等四个方面。2022年3月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水平在2020年的基础上提升30%,城镇新建公共建筑能效水平在2020年的基础上提升20%,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此外,
期刊
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数据中心发展壮大,对数据中心的热管理系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新型高效散热系统的研发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浸没式液体冷却技术在数据中心行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单相浸没式液冷系统的研究和落地已经有成功的应用案例,而随着服务器功率密度进一步增大,相变浸没式液体冷却系统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文章在总结数据中心浸没式液体冷却系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相变浸没式液体冷却系统,分析了立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