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原型理论视角评析《红与黑》中的于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司汤达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作品有《阿尔芒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于连是作品《红与黑》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在于于连性格的复杂性。有人认为于连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是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楷模;而另一部分人认为于连是一个虚伪丑恶的个人野心家。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才使得其成为典型。许多评论家从家庭环境,时代环境,接受的教育等来评析他的性格,而本篇论文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出发,对其性格进行剖析,揭示原型影响于连性格,并且为《红与黑》的研究与探索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原型理论;人格面具;阿尼玛
  作者简介:林静(1992.11-),女,汉族,山东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2
  荣格,瑞士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为一些原型在塑造我们的人格和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阿尼玛,阿尼姆斯,人格面具,阴影都是重要而具有意义的原型意象。原型理论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使人更能深入挖掘人物的内涵和特质,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
  弗洛伊德致力于探索人的精神结构,认为人的精神生活由两个部分组成: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在弗洛伊德的学说基础上,荣格发展了他自己的学说。集体无意识是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经验在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是达到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遗传痕迹和活动方式,他的内容存在一切人的心中,带有强烈的普遍性。简单来说,这是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人脑中的遗传痕迹。个体无意识主要由那些曾经被意识到但又因为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所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不在意识中,因此从来不曾为单个人所独有,它的存在毫不例外的要经过遗传。[2]总的来说,集体无意识包括本能和原型。当代法国生理学家、医学家雅克.英诺曾经说过:“万事都来源于经验,这并不等于都来源于每一新生代的每一个体所反复进行的当前经验,而是来源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所有祖先积累的经验。[1]
  “原型”一词并非荣格所创立的,而是一种沿用,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实际上荣格原型理论是受到西方哲学和宗教传统中原型思想的启示,同时受东西方现代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启发。
  二、性格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
  于连出生在法国北部的风气闭塞的小城维立叶尔,他出身贫民,厌恶劳动,父亲对他十分的粗暴。每当星期天在广场玩时,他总是逃不脱当众挨打的命运。从这可以看出于连的童年过得并不是非常的好,以至于长期以来他变得敏感,多疑,也同时加重了他心中的仇恨和反抗意识。他对周围的环境非常的担心。怕身边的人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因此通过报复他人来满足自己和保护自己。
  (二)接受的教育
  在于连不幸的家庭生活中,他更渴望得到成功,得到旁人的关注。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只有靠读书来排遣郁闷,也只有读书能让他变得与粗鄙的家人不同,读书成了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他最爱读的书是卢梭的《忏悔录》和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他领悟到人应该是有尊严的,但因出生的低微又使他得不到尊严,他痛苦着。他疯狂崇拜拿破仑,他觉得拿破仑给他开辟了一条路。他最喜欢听的是老军医和他讲拿破仑的故事。从中他学到了反抗的意识。
  (三)时代环境
  十九世纪初的法国是一片渺茫,这时的法国处于王政复辟时期,保王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王朝的统治,资产阶级争权夺利。资产阶级不惜一切来钻保守派的空子,社会风气腐朽。而如今想要出人头地,却步步受那些贵族阶级的围攻。因此他把自己的性格伪装起来,假惺惺的献出伪善。只有这样才能在这样的社会中立足。
  三、原型理论视角下的于连形象
  (一)人格面具
  从分析心理学上说,人格面具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我”,我们所表现给别人看到的我们自己。我们的人格面具并不是指我们真实本来的自己。人格面具一词原指演员戴用的面具,这种面具可以使他剧中人物在戏中扮演一个角色。在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中,人格面具原型所起的作用与演员戴的面具作用是相似的;他使一个人能够扮演另一个人的角色。人格面具是向公众场合展现的面具和外表。目的在于展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于连是个有着知识的贫农,他受拿破仑的影响,不甘心只做贫贱的农民期望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希望摆脱贫贱的地位并且能建功立业。他为了走上教会的道路,不得不把对拿破仑的满腔热情深埋心底,而把《新旧约全书》和《教皇传》背得烂熟于心以此博得教父的好感。于连自尊心和虚伪心使得他放弃自己内心同情的一面,小心谨慎的待人接物,应付环境保护自己。在这样的社会中,他不得不把自己伪装起来,戴上面具在社会上生存。用虚伪来伪装自己。他一方面厌恶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自私伪善的人和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另一方面又挡不住金钱,权利的诱惑,为了获得自身的利益,因此放弃了身上许多可贵的品质。其实人格面具既能发挥好的作用也有可能发挥坏的作用,取决于你怎么对待他,如果你戴上人格面具而一直不摘下它,那么你就会迷失自我。作品中的于连就是一个迷失自我的一个人。他带着虚伪的面具在社会上行走,而忘记了他的自我,从而迷失了自己。
  (二)阿尼玛
  阿尼玛是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它是男人内在存在的一种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对女人的个人情节的表现。如果我们关注它,那么它就会成长和发展;但是如果我们忽略她,它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因为男人的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3]事实上,荣格的这一阿尼玛原型,就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节”。于连幼年丧母,使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得不到母爱的爱护。从而在他见到市长夫人时,他内心的阿尼玛原型变表现出来,将他心理的对母亲的向往与依恋投射到市长夫人身上。于连对市长夫人的爱其实是以他的母亲的形象为原型的投射。而德瑞那夫人也始终认为于连是自己的“孩子”。“在有些日子里,她产生一种幻觉,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尽管他们两者中并无血缘关系,但他们在潜意识中存在“俄狄浦斯情节”。也正是因为怕担心像俄狄浦斯一样“娶母”,于连最终逃离了自己的家乡。
  (三)阴影
  荣格用阴影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阴影是由意识自我的压抑,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而组成的,但大多数内容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部分,这些让我们自己不满意而存在于我们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我们往往会投射到其他的人身上。人格面具和阴影其实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元素。我们善于隐藏我们的阴影。就像我们也善于修饰和装扮我们的人格面具。是人心中遗留下来的最黑暗的,最隐秘的,最深层的邪恶倾向。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一个原始的,本能的人,不仅我们个体有阴影,大众以及意识形态都与阴影紧紧相随。阴影是邪恶的,负价值,它同样寻求向外投射。于连在社会上表现出趋炎附势,伪善的一面,其实是于连内心黑暗的一面。是道德上的负价值,通过巴结上流社会,趋炎附势表现出来。在奋斗的过程中,于连内心的斗争是复杂而激烈的,这种斗争正是要释放那些长期受到压抑的阴影。
  四、结束语
  于连最后的结局是走向死亡,他的命运是由性格决定的。他前半生为了向上爬,辛苦的戴着人格面具在外在与内心的斗争中在夹缝中生存,以至于在斗争中丧失了自己。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彷徨,我们要在前进的道路上坚持自己,坚持自己的信仰。
  参考文献:
  [1]雅克·莫诺.偶然性与必然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叶知秋.荣格原型理论批判[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1:35-40 104.
其他文献
“全民回忆”,可谓电影永不落空的王牌.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引发的火爆热潮,到如今人们对《致青春》、《左耳》、《匆匆那年》的追捧趋鹜,便可管窥这张“回忆王牌
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共党史研究者姬田光义先生在70年代初发表的《中国苏维埃问题》一文中,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张闻天在中央苏区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据他统计,从1933
秋阳,铺洒开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画卷,有些许暖阳飘飘的不停的亲吻着窗棂,有些许阳光顺着玻璃流动,光亮满室,清亮了目光.在这安静的时光里,思绪在笔尖上行走,点点墨香已融进了秋
期刊
本文综合已有的智力资本、知识密集型企业和经营者(企业家)人力资本研究成果,结合企业特点,给出了知识密集型企业智力资本管理H-S-C-E(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客户资本-经营者人力
摘 要:动物题材纪录片虽然直观展示动物的世界,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作用于人,不论是人文类的动物纪录片抑或是自然科普性质的动物纪录片处处都充满着对人性的解读和关照。  关键词:动物题材纪录片;人性反思;慰藉;回归  作者简介:尤元学,男,山东临沂人,河南商丘学院教师,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刘凡进,男,山东兖州人,河南商丘学院教师,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J9
摘 要:《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将人性的矛盾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对《哈姆雷特》进行研究,旨在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视角;《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  一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叙事学中限制性叙事视角出发,探讨女性作家伊迪斯·华顿如何在《纯真年代》中修辞性地使用这一策略。华顿充分发挥第三人称叙事中限制性叙事的优点,在文本
在中,作者描写了末摘花异样的外貌,特别是像普贤菩萨骑的白象的鼻子,上身偏长的身型,宽得可怕的额骨,过时的穿着,以及不明世故的性格。但与此同时,作者又着重强调了末摘花既
[目的]分析微信平台延续护理对癌痛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240例晚期肿瘤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随访护理方式
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本文主要探究人格特征对购物行为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描述性统计普通OLS回归和二阶差分方程分析个人特征对网络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