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景良老师交往二三事

来源 :藏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zha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11日下午,我收到启群大哥的微信,得知周老师于9日下午5时辞世。现在看到这条消息,心情还是十分沉重。记忆里,周老师总是略带微笑,每次去北京畅春园拜访他,都一起聊弢翁藏书的各项研究和出版工作进展,聊如何做美食,也聊如何养育小孩儿,仿佛他一直在那样的午后等着我。
  第一次见面,一起观弢翁藏书
  2007年夏天,我刚刚毕业不久,到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工作,一切都是新鲜的。 7月,周老师来馆看书,我在旁协助,一是学习,一是安排相关文献查阅、书影数字化等工作。在周老师到馆前,我们先准备了查阅目录,那是我第一次深入书库了解馆藏,加之了解的是周叔弢藏书,所以十分期待。
  周老师看的那些书不是弢翁珍藏的宋元本、明清珍本,也不是后期专藏活字本,而是其晚年生活所用之书。周老师每打开一个书箱都很高兴,随着思绪给我讲那些他熟悉的人,如方地山、巢章甫、李琴盦……我努力想记下周老师所讲的每一个掌故。周老师是个健谈的人,总是微微笑着,讲那些好像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而我恰好是个在场的倾听者,于是一边听一边学习。周老师在馆里看书的那段时间,我总想写些什么,又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倒是周老师,在《丁亥观书杂记》中将看书的感受细腻地表述了出来:或是阅读时偶尔的新发现;或是被记忆尘封住的美好回忆,突然跳了出来的惊喜与兴奋;或是通过书籍隔空的思想交流,父子间的精神交流与对话。《丁亥观书杂记》原题《天津行——从翻阅书籍中感受父亲生活的方方面面》,初稿始成,周老师便用邮件发给我。在弢翁研究方面,每有新成果、新资料,周老师总会发给我学习。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关注弢翁藏书,勉励后学,做一些研究工作。我对弢翁藏书不是最熟悉、最有研究的人,但却是最有感情的人之一,这种情感来源于周老师对弢翁藏书的亲情温暖。
  十余年间,与周老邮件往还
  天津看书相识之后,我和周老师主要是邮件往来。每逢节日,周老师都会发问候邮件,有需要查阅的资料,他也会发来邮件,详细说明。周老师的语言极为谦和,我这个晚辈心里十分感动,也很忐忑——感动的是我与周老师相差50余岁,却始终没有陌生感、距离感;就像那张周老师在馆里看书的照片,周老师笑得自然,而一旁的我则略有几分拘谨,因为我有些忐忑,担心学业不精,答不上来老师的问题。
  在邮件往来中,周老师知道我结婚了,还准备了一份礼物。2013年6月26日,我收到周老师赠送的一部《百花诗笺谱》。周老师习得了弢翁爱书的习惯,书包裹得很严实。最外面一层是硬纸壳,第二层是带气泡纸,第三层是牛皮纸,再内一层是塑料袋,袋中才是老师赠书。周老师曾和我讲,书怕水,所以邮寄图书时他都这样包裹。中国古籍书店影印出版的《百花诗笺谱》一函二册,内有周老师夫人朱宜老师题识和周老师钤印,题记上均覆一张宣纸,以防印染书页函套。周老师爱书如此、用心如此,让我十分感动。我回复书籍收到后,周老师还嘱咐我把外边的塑料袋去掉,因为不利于书的保存。
  在周老师的影响下,我也留心一些与弢翁藏书有关的研究。《明纸印本〈宣和宫词〉》是我尝试写的第一篇与弢翁藏书、版本研究有关的文章。完成初稿后,即发邮件给周老师。周老师很快回信,指出图文的编排顺序问题,并指出研究视野不要仅局限于《宣和宫词》所用纸张,弢翁印书还曾用开化纸等。
  周老教诲:人若笃实,自有辉光
  京津城际、京津高铁开通之后,从北京到天津只需要30分钟左右。每次去拜访周老师,从天津出发,到北京周老师家中,刚好都是中午,与周老师作息时间相宜。我如约而至,周老师则准备好午餐。早些年,周老师行动尚可之时,我们一起在畅春园餐厅吃午餐,后来,就在他家里吃饭。每次周老师都精心准备午餐:红汤、栗子鸡、酸黄瓜、土豆沙拉、泡菜,还有三明治,每次都不一样。用餐的时候,周老师还会给我讲当日菜品的做法。从选料到调味料的牌子,每一步都很有讲究。茶,也是每次必备的饮品。有时候我们也一起聊家常,看看周老师小孙子的视频,十多年来,小孙子已经从孩童变成身高一米八的少年。回家的时候,周老师还要给我带上沙拉、茶,还有给小孩子准备的曲奇饼干。
  2015年6月29日,拜访周老师回来,我记了一段日记,其中关于午饭这样写到:“俄罗斯沙拉(酸黄瓜、芹菜、鸡蛋、土豆、梨,窍门:土豆块去皮切好了蒸熟)、泡菜、鸡腿肉炒青笋(鸡腿肉,先用小火煎变色,切块,鲜嫩)、梅菜红烧肉、牛奶汤(香菇水、牛奶、面粉)、油泡炒蘑菇(朱老师南方菜)、青椒炒卷心菜丝。”周老师还送了我一小瓶自己调配的调料,可以做红汤用。每次看望周老师,都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与周老师一起看弢翁藏书,一起整理弢翁藏书,研究弢翁,是一种学术交流活动。与周老师日常交往的点滴,则是一种修行,我学着待人接物,也学着为人处世。“人若笃实,自有辉光”,这句话从认识周老师后,便注入到我的生活与学习中,在逆境中鼓励我,在顺境中警醒我。
  与弢翁藏书结缘,与周老师一起看书,是我职业生涯一個完美的开始。
其他文献
由《历代诗话选注》看诗话类图书出版由《历代诗话选注》看诗话类图书出版  “诗话”是一种漫话诗坛轶事、品评诗人诗作、谈论诗歌作法、探讨诗歌源流的随笔,具有存亡续绝、择善供览、指导创作、探究诗法等多重价值,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诗话类图书出版屡有探索,由此可看到出版人和学者在选择弘扬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上的不懈探索,以及对文化普及类图书学术性的执着追求。《历代诗话选
期刊
2020这一年,虽然身处疫情之中,但拜网络之便利,买书并不算少,倒也略有慰藉。书海茫茫,我们得一书,便是结一缘,都可以记下。诸如我买到三联书店出版的《叶灵凤日记》,便是去拜访刘柠兄时,他特别推荐的。庚子夏末,因谈一部书稿事,我去望京访问了刘柠兄。与刘柠认识有年了,我们曾一起在上海的一本电子刊物上写过读书专栏,后来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独立阅读文丛”,我的第一本随笔集《书与画像》被纳入其中,刘柠的艺术
期刊
《手艺往事》编辑手记  泾县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城。上初中以前,由于父亲在水电站工作,我们一家住在远离城区的山坳里,即使后来搬进城,仍推窗可见远处延绵的青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从小到大,父母都用这样的话激励我,让我好好读书,走到山外去,似乎山外才是更好的世界,更文明、更先进的所在。一路苦读,我也一步步远离故乡,最终在北京工作、结婚、安家。待自己一点点尝到了大城市生活的滋味,则愈发思念那个山清水秀
期刊
本报讯(见习记者杨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展现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档案局(档案馆)联合主办的“建党百年 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于1月18日在上海市档案馆举办。此次展览是上海市档案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旨在展示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历经千难万险,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壮阔图景。  近500件珍档展现百年风云  此次展览精选长三
期刊
问津讲坛第78期主讲人徐燕卿系天津市河北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他主讲的题目是《天津中山公园的历史与伤痛》。  醉心文保成绩多  徐燕卿是一位年轻的文物管理者,自2012年起从事此项工作。短短八年时间里,他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河北区文物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第一,主持了河北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于2013年开启,他担任河北区普查队队长,和同仁一道组织实施
期刊
从《最后的骑士:黑塞传》看东西文明智慧相通与路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1300多年前,唐人杜甫深情写下粉丝情诗《梦李白》的时候,不会想到,他不仅成就了一个成语——“青林黑塞”——比喻知己朋友的所在之处,还成就了千年以后一个在精神上“长着中国面孔”的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的中译名——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  在當代网络语境里,黑塞,似乎是暗黑和心塞的简称,但因他所刻画的那
期刊
谁不想拥有一支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团队?谁不想企业拥有其他企业不能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想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又行而有效的人力管理措施,并借此提升员工内动力,继而提升企业绩效何其不易。  麻辣诱惑成立于2002年,10年的风雨兼程后,目前的麻辣诱惑已经成长为具备麻辣诱惑品牌餐厅、麻辣诱惑滚烫秀和麻辣诱惑食品三大高端品牌,拥有2200名员工、26家门店,极具发展潜力及市场价值的餐饮服务管理集团。麻辣诱惑
期刊
本报讯(记者李普曼)1月 28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办了一系列活动纪念淞沪抗战89周年,向公众正式开放了改陈后的“血沃淞沪——淞沪战役主题展”,并推出“黑白的熱血——张明曹抗战美术作品展”和“陈诚淞沪会战档案史料室”专题展。  据了解,经过展陈调整,重新与观众见面的“血沃淞沪——淞沪战役主题展”以更翔实的史料、文物还原了淞沪战场的原貌。展览新增实物、照片100余件(幅),包括往来的电文、手令、战
期刊
本報讯(记者刘晓立)2月1日起,河南省图书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广大读者开展“春满中原 老家河南”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涵盖主题书展、特色资源展览等九大类26项,活动持续至3月15日。  线上活动中,读者可观看河南省入选前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国家级珍贵古籍。“春满中原 老家河南”为读者展映了河南省图书馆特色资源,内容涵盖文字篇、视频篇、抗疫篇、国图书香篇等。品牌活动包括“豫图@你”
期刊
本报讯(记者刘晓立)著名历史学家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手稿本)近日由长春出版社影印出版。其手稿现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该馆重要藏品。  金毓黻(1887—1962年),原名毓璽,字谨庵,辽宁辽阳人,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他学识渊博,通贯经史,于文学、历史、文字、考古、文献等学科领域皆有所研究,多部著作至今仍是东北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除为东北历史研究拓荒外,金毓黻还以他广博的学识和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