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称化到名词化:“永远”的功能扩展及表达功效

来源 :汉语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永远”的词性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永远”充当动词宾语、介词宾语以及少数主语的角度,着重研究了其名词化现象,认为“永远”已经从时间副词分化出名词用法.在副词>名词(虚词>实词)这一逆向语法化过程中,汉语类型学特征、凸显焦点、语言接触、求新求异的社会文化因素是动因,转喻、类推、重新分析、竞争更新是机制,其形式简捷经济、表义准确丰富的表达功效促使“永远”的这一特殊用法得以认可与传播.
其他文献
针对“水声学”课程特点引入了翻转课堂结合PBL的教学模式,介绍了传统教学的特点、翻转课堂和PBL的由来及在“水声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环节,增加了评价机制.教学实践证明,翻转课堂结合PBL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针对面向研究生开设的“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时不足、学生基础差异大、课上讲授多讨论少、教学过于依赖教材等问题,阐述了具体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过程,包括设置引导性案例、正反案例、综合性案例、讲授讨论实践相结合、文献阅读引导等案例式教学法.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和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分析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背景与建设思路,阐述了江苏大学“内燃机学”课程建设发展历程和实践情况,论述了课程组织实施过程和课程建设特色.提出“问题—理论—方法—创新”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实际现象和问题的理解能力.结合课程建设目标和拟解决的重点问题提出了后续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为“新工科”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与时俱进.在“新工科”和“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探索“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新模式及注重“两性一度”的教学方式.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按专业招生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有很大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和优化的问题.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为例,提出了优化专业分流的策略建议,以期完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方法,从教学大纲、授课方式、辅助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结果表明该改革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明显促进作用.
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行业背景下,如何讲授“汽车理论”课程,使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打下坚实宽广的汽车动力学基础,同时又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汽车技术发展,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阐述“汽车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科教融合的现实意义,以及作者最新科技成果和教学经验在“汽车理论”课程中的拓展应用,期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汽车“新四化”的要求.
为了加快推进采矿工程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大纲,设计了虚拟教学平台整体框架结构,基于“层次化+模块化”模式建设适应于现代矿业人才培养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提出了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创新性,阐明了平台建设的特色,并对平台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矿山企业进行了探索,有力地促进了采矿工程专业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改革.
在“新工科”建设目标的指引下,笔者采用云计算思想与虚拟现实(VR)技术,创建基于VR技术的机械类实验云教学平台.该平台作为多功能一体化的立体数字实验环境,可为机械类本科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交互式实操体验.在实验云教学平台的框架下,以车支架的拆装实训过程为例,基于威爱教育集团开发的虚拟现实课件制作中心,对机械类本科实验教学中汽车零部件的拆装过程,开发出相应的VR实验资源,突破传统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把汽车零部件拆装实验的工作间搬进课堂.
基于“光伏原理”课程,构建了太阳能光—热—电综合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将其用于学生在线自学.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学习,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表明,基于虚拟仿真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构建对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