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机构魅力不再?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外艺术市场的动荡局面,从某种程度上也引起了行业内的躁动,甚至于很多艺术收藏爱好者都开始担忧这是否会引起“蝴蝶效应”。曾经看似光鲜亮丽的艺术机构为何不再具备吸引人的魅力?频繁更换高层的现象又会否波及国内艺术圈?新型商务模式的诞生是不是操纵这一系列变动的幕后黑手?……本刊就这些问题特别采访了艺术圈内的资深人士,听听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1.国内外艺术圈频现动荡,以您看的话,这是由来已久,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
  艺术收藏市场都有一定的周期性,从2014年后,整个国际市场的发展都没有新的开拓,这种稳定的状态会让行业里的经纪人,画廊老板和拍卖公司的主管都可能觉得没有突破的,会觉得在现有的固定模式和客户群体的基础上,缺乏新的挑战。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有一些行业的专业人士往往就会感到失望,从而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来尝试自己的理念,比如去新的行业发展等。所以我觉得这种人事变动在目前状态下来看还是比较正常的。
  2.这种动荡是否会波及到国内的艺术圈?
  我觉得对国内的影响还是相对比较小的,因为中国的“当代艺术”这个板块所经历的时间并不长,它所沉淀积累的数量,以及发展过程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几年业内都在讨论,做一些新的调整,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有些画廊停止业务,不再举行展览,甚至呈关闭状态,但同时也有新的画廊诞生,用全新的形式来开展活动,所以我认为相较于国外来说,这种模式还是比较超前的。另一方面,国内的美术馆,博物馆等还处于发展期,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也使得我国公立、私立的文化机构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与国外也是不同的。
  3.在您看来,“私洽业务”是否会成为拍卖行未来的方向?
  最早的私洽业务是从国际上的一些大型的拍卖公司开始兴起的,我认为通过这种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拍卖公司目前进行的私洽业务实际上是填补了画廊和拍卖之间的一个经纪交易的空白,拍卖终究是竞价的过程,会涉及到不确定性,而私洽相对来说是比较确定的,针对性的交易模式。从去年开始,我们除了泓盛拍卖公司之外,也开展了泓盛空间,这也是对私洽业务的探索。我相信拍卖行增加私洽业务是今后的一个趋势,对于拍卖行来说,这也是服务上的补缺,相信今后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
  4.画廊在任命高管时,是否会考虑其个人背景除了有专业知识之外,还兼具商业经历?
  业务和形式上的不断变化,以及互联网对整个艺术收藏品交易的产业结构的影响,会让很多艺术品机构需要新的人才,他们一定是能贴切地了解市场专业和商业模式的多面手,所以我认为这二者是需要兼具的。
  5.拍卖行的私洽业务和画廊,面向的是否是同一个客户群?还是分属不同渠道?
  拍卖行开展私洽业务与画廊的客户肯定有重叠性,但是拍卖公司的客户数量远远大于单家画廊,因此相对的竞争和业务上的交叉并不大。画廊的主要精力还是在运营一级市场,尤其是为自己的艺术家举办展览、收藏等一系列的工作。而拍卖公司的私洽,则是面对极庞大的收藏群体,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让交易变得更加活跃,在这一点上拍卖公司的优势要远远大于画廊。
  6.您的企业在近期会有更换管理者的计划吗?
  我们集团旗下有不同的公司,分别从事各方面专业的服务,总体来说不会有太大的人事变动。但也不排除会进行部分公司人事上的变更,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业务模式和艺术市场。
  7.在未来,您觉得拍卖行或是画廊,是否都有大规模逐渐转向电子商务的可能性?还是说艺术品始终很难网络化?
  电子商务肯定是艺术收藏品交易商务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传统交易模式。我个人感觉接下来是电子商务和传统模式两者并进,同时发展的状态。当然我们在发展传统商业模式,如画廊举办展览,传统拍卖的同时,也要注意利用电子商务的工具和形式。
  但对于高端的艺术收藏,是小众群体的爱好和个性化的选择,因此电子商务很难提供相应的服务。它需要的是群体大,幅员广,相对简单的环境,而这一些往往是艺术收藏行业内不容易达到的边界条件。因此我个人感觉在未来,画廊、拍卖行,展览,私洽业务,以及电子商务这类新的商业模式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1. 国内外艺术圈频现动荡,以您看的话,这是由来已久,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
  每一波艺术市场起落,或是艺术圈内开创性事业建立期,都难免有专业人员迁徙变动的现象。由来已久,只是近年因通信科技透明化,信息传达十分快捷。
  2. 这种动荡是否会波及到国内的艺术圈?
  国内艺术产业如今因大环境经济调整期来临,产业本身就正面临动荡阶段,是产业自身调整,即使受到国外波及也是合理。
  3. 在您看来,“私洽业务”是否会成为拍卖行未来的方向?
  “私洽业务”不是神话,正统的一、二级画廊内天天都在进行;“私洽”交易和以公开竞标的拍卖事业不同,只要拍卖行对于单品公开于世竞逐高价的理想不变,“私洽业务”不会也不应该成为他们事业经营的主流。
  4. 画廊在任命高管时,是否会考虑其个人背景除了有专业知识之外,还兼具商业经历?
  會的,画廊的属性就是一个商业体,没有商业经验的高管最终必定无法成为独当一面的最高级主管。
  5. 拍卖行的私洽业务和画廊,面向的是否是同一个客户群?还是分属不同渠道?
  很大比例上属同一客户群,但拍卖行的客户特性比较倾向投资报酬率追求,而画廊客户群的收藏心态,则比较倾向对艺术家、市场共同成长的期待。
  6. 您的企业在近期会有更换管理者的计划吗?
  没有,反而正在增加管理者,因为我们的香港龙门雅集3月份就要开幕,正式开始投入亚洲艺术市场的经营。
  7. 在未来,您觉得拍卖行或是画廊,是否都有大规模逐渐转向电子商务的可能性?还是说艺术品始终很难网络化?   电子商务一直在低价商品的交易上进行,网络无远弗届,要网络化当然不难,也不可能消失。但独件的高价艺术品交易,还是必须回到以人为本的经营模式上,一方面满足人性化的精神需求,一方面保障金钱交割、所有权转移时期等各方面的安全性。
  1.国内外艺术圈频现动荡,以您看的话,这是由来已久,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
  据我个人的观察,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具体地说应该是2008年之前,国际艺术圈的高管层相对稳定,之后由于对短期利益的迫切追求,许多高管对当初的任职要求无法胜任也是正常现象。艺术界的成败标准,其实都不应该用短期利益来衡量,尤其是博物馆、美术馆这些非营利机构,即使是画廊和拍卖行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建立自身的价值选择,并以此为依据培养独特的藏家群体。
  2.这种动荡是否会波及到国内的艺术圈?
  那是肯定的,我从2015年年底已经从PSA辞职,开始做独立策展人了。近十年来,也就是我在张江当代艺术馆和PSA任职期间,多家猎头公司曾主动与我接洽过,他们所提供的就职方向有民营美术馆、艺术中心、大型国际拍卖行等等,甚至也有来自国际知名专业机构的邀约,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我都一一回绝了,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机构思危思变的动机和决心。
  3.在您看来,“私洽业务”是否会成为拍卖行未来的方向?
  私洽,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回歸原始的经纪委托关系,以充分个性化定制的方式完成交易,可以绕开许多传统市场的繁琐程序,如果建立在足够的信任度上,这应该是一种应运而生的运作方向。
  4.画廊在任命高管时,是否会考虑其个人背景除了有专业知识之外,还兼具商业经历?
  画廊与非营利机构不同,其高管必须具备商业运作的经历和资质。做买卖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位“最佳卖手”,卖什么东西都有人跟,其价值观应该是广受客户信任的才行。
  5.拍卖行的私洽业务和画廊,面向的是否是同一个客户群?还是分属不同渠道?
  从本质上说,这两种客户群应该是非常相似的,所有的买家和藏家都会期待具备最高性价比的商品和交易方式,买进的途径其实并不重要。
  6.您的企业在近期会有更换管理者的计划吗?
  我没有进入任何企业,也不打算建立任何企业,在当前形势下,还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比较好。
  7.在未来,您觉得拍卖行或是画廊,是否都有大规模逐渐转向电子商务的可能性?还是说艺术品始终很难网络化?
  这与交易标的物的物质化特性有关,比如我平时爱好收藏一些小件古玩,尽管价格不高但还是觉得当面交易会比较放心。身为买家,必须从感官方面对自己即将购买的东西有个具体认识才行,所以我仍然觉得大规模电子商务化不会是艺术品市场的主流。
  1.国内外艺术圈频现动荡,以您看的话,这是由来已久,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
  可能一直都有吧,而今年的动荡我觉得主要是由于特朗普的当选,引起了整个精英圈、艺术圈的担忧,甚至是大规模的游行等。美国的社会政治,以及长期的“白左”精英政治导致人民阶层形成了一种对立态度,这可能会直接造成美国艺术方面的财政缩减,也直接影响他们国内的艺术家,或是各个艺术机构的发展等。
  2.这种动荡是否会波及到国内的艺术圈?
  我觉得会的吧。因为中国艺术圈,尤其是美术馆或者是艺术机构的艺术项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少会依附于西方主流的艺术机构。所以这种震荡会对财政,或者是展览主题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3.画廊在任命高管时,是否会考虑其个人背景除了有专业知识之外,还兼具商业经历?
  对画廊来说,销售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家画廊若想要长久经营,需要依附于比较稳定的销售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平衡,所以说画廊要任命高管时,两者自然都会去考虑。
  4.您的企业在近期会有更换管理者的计划吗?
  我现在一家美术馆担任策展人,目前没有更换管理者的计划,只是在初创阶段。
  5.在未来,您觉得拍卖行或是画廊,是否都有大规模逐渐转向电子商务的可能性?还是说艺术品始终很难网络化?
  其实现在艺术品,或是拍卖画廊的网络化已经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了。但因为要考虑到现有的一批50年代~70年代的收藏家的用户习惯,所以我觉得马上进行大规模的电子商务转向可能不会那么明显。
其他文献
作为香港开春一大艺术盛事,巴塞尔艺术展于2017年3月22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242间艺廊参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藏家、艺术爱好者及媒体人摩肩接踵,使总面积达3.48万平米、分布在两个楼层的展厅人气十足。  展会的主要展区“艺廊荟萃”云集了全球190家著名艺廊,展出的现当代艺术作品涵盖画作、雕塑、装置艺术、摄影、录像及限量印刷作品。“亚洲视野”则呈现了27家亚太地区艺廊的作
期刊
很长一段时间里,摄影师多数都是男性,因为这份职业常常需要毅力抵抗日晒雨淋,需要体力背负沉重器材。但人们似乎忘记了,摄影的本质只是为了记录真实发现人性而存在的,女摄影师一样在做着这样的工作。  本刊在妇女节后的四月,特别报道一辑女生摄影师,或许她们还不是那么“著名”,也没有拍过太多大片,但这些都不妨碍她们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感知。这些女摄影师,都曾来自摄影专业之外,之前学法律、当行政、
期刊
纽约大都会的秋季展“杰作:解开时尚”开幕在即。展览用60件藏品呈现300年的时装变迁。循着这些时代的美好產物,清晰可见女性逐步走出的自由解放之路。时尚的神奇力量也蕴含其中。  解开时尚时代精神最直接的代言  2015年《中国:镜花水月》大展之后,许多国人都知道了纽约大都会春季时装大展和慈善舞会(MetGala)。但秋季展无论在名气或展品数量上都不占优势。不过,这并不代表它不好看。实际上,今年的秋季
期刊
曹可凡对于艺术的喜爱,在圈内外尽人皆知。原本天性中就带有的艺术细胞,在他从事主持行业之后变得越加活跃。而在多年的工作中,也让他有幸认识了一大批艺术家,并与很多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常说:“我从20多岁开始,就和老先生们玩在了一起,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无论是专业上的艺术知识,还是做人的态度,都令我钦佩不已。”  一生最重要的两名“艺术教师”  曹可凡刚入行主持界的时候,曾经接过一档名为《诗与画》
期刊
秋冬之交,万物开始萧条,却是上海艺术界开始勃发的时刻。从上海艺博会开始,到热热闹闹的西岸艺博会、ART021,当然还有学术重磅上海双年展,几个展览彼此呼应,建构出一幅欢腾的上海艺术图景。作为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震旦博物馆也在今年11月至明年3月间在其水晶厅里推出数字媒体和影像装置先驱艺术家胡介鸣的特展:“时间之光 —— 胡介鸣·记忆拼图”。  “宅男艺术家”养成之路  胡介鸣1957
期刊
或者我们可以说中国的书法对他们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也只是一种因素,比如在笔触上的对中国和日本书法体会,而这些体会与最终的中国和日本的书法没有任何的关系,在此,格林伯格反对将抽象表现主义理解成中国书法的主张是对的。  在1955年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写的为抽象表现主义作总结的《“美国式”绘画》中,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对于从轮廓线的形式主义传统发展出来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是受到中国书法影响的这一说法作了明确的
期刊
劳伦斯是瑞士人,为了帮助中国推动当代艺术,受内心感召与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上海。20年前在上海波特曼开店香格纳,之后转战复兴公园和M50,今秋进军浦江西岸工作。如此已廿载矣……  允许笔者借用毛主席当年《纪念白求恩》的口吻,来简约叙述一下瑞士人劳伦斯在中国当代艺术走过的这段历程。其实在2014年秋末,《财富堂》曾经采访过劳伦斯,他由此成为杂志11月刊的封面人物。而倏忽之间,又是两年过去了,香格纳画
期刊
11月8日深夜,大选揭晓,事前倍受主流媒体嘲讽的共和党候选人“土豪”唐纳德·特朗普竟然咸鱼翻身,当选美国第58届总统,而呼声颇高的前总统夫人暨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败北。查看一下选举结果地图,东西两岸是蓝的(支持民主党的),而中部、南部绝大多数的州则全线飘红(支持共和党的)。纽约州在近几十年来一直是民主党的阵地,这次的失利让人不禁担心藏家们的情绪,对接踵而至的艺术市场风向标——夜场拍卖更是捏了一把汗
期刊
今年11月,尤其是截至13日的第二周,上海的艺术圈分外热闹:第三届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与第四届ART021,两家艺博会同时举办;与此同时,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的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也在这一周的周五开幕;更多上海名声鹊起的私人美术馆、画廊也在这一周见缝插针地举办大大小小的展览。难怪媒体同行要惊叹这是“疯狂的一周”了!当一切已经尘埃落定,媒体的喧嚣也成为绕梁的余音时,笔者打算围绕“
期刊
Jessica Morgan  Dia 艺术基金会总监的周日  Jessica Morgan,Dia艺术基金会的新任掌门人。在搬到纽约之前,她在伦敦担任泰特美术馆馆长。现在她住在SOHO区的伍斯特街上,用周末时间来熟悉纽约的艺术世界。“这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挚爱”,46岁的Jessica Morgan这样说道。她的丈夫,Ulrich, 48岁,是一名时尚设计专家,他们还有个11岁的儿子,Ko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