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棵橘子树立在老屋前已经很久了。(简洁,点题,“久”字有味)
老屋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屋子一建成,爷爷就在屋前种下了这棵橘子树。从那以后,它便一直在屋前这样立着。经过20多年的寒来暑往、风吹日晒,当年那棵幼嫩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了。(文字干净,交代清楚)
橘子树在江南一带颇为常见,每到秋天,它的枝头便挂满了金黄灿烂的果实,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耀眼。老屋所在的这个村庄,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村外有一大片橘林,到了秋天,人们便成群结队地离开黑白相间的村庄,带着各种采摘工具向着橘林走去。那些金黄的小灯笼似的果實仿佛有一种魔力,让平时沉睡的村庄一下子醒了过来。金黄的橘林,还有那一大片缓缓移动着的喧闹的人群,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农村生活图景。(这段文字虽然宕了开去,但还是很有生活感和情调的,勾勒出了江南农村秋天的特点)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老屋前的这棵橘子树。或许是因为它生长在村里的缘故吧,每年秋天,村里人都会走到屋前看看,如果看见它的枝头挂上了一个个黄色的小球,大家便知道橘子已经成熟,可以采摘了,于是欢呼一声,拿起工具奔向村外的橘林。这棵橘子树仿佛在发出某种信号,宣告着收获季节的到来。它轻轻地摇动着枝条,那一树金黄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最后三句,还是让人喜欢读的,但内容上与前面的叙说有重复之感。表现老屋前的橘子树之“引人注目”的文字略显不足)
橘子树带给我的回忆是美好的。夏天最热的时候,爷爷、奶奶便带着一家人躲进它所撑起的一片绿荫下乘凉。而最开心的时候便是初秋,爷爷、奶奶把树上的果实一个个地采摘下来,我总能分到五六个又大又甜的橘子。这时候,住在附近各镇的亲人也会回来帮忙。晚上,大家便坐在一张大圆桌旁吃饭,旁边的椅子上放着一篮新鲜甘甜的橘子,清香弥漫了整个老屋。
这样的日子是值得回味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少。先是亲人们纷纷远走他乡,后来,整片橘林也不见了——据说是承包给了什么公司作为基地。再后来,爷爷奶奶相继逝去,于是,整个村庄只剩下我家老屋前这一棵孤零零的、无人侍弄的橘子树了。(虽然只是几笔一转,但文章有了深刻的思想力度)
后来,我又回老屋看过它几次,但每次回去,心里总觉得有些失落。过去的那种生活,是再也回不来了。然而,看到屋前的这棵树依旧顽强地生长着,我又仿佛得到了一些安慰。毕竟,它曾是这个村庄的灵魂啊!我想,它应该是能长期葱茏下去的。(“灵魂”二字多好,但前面还是缺少形象的支撑。“我想”一句也有深情深意,但总觉得有点无力,总觉得没有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
[总批]
顾乘徉同学的这篇习作,乍一读,肯定能给许多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
一是文字不奢华,似乎有点贾平凹的风格,看似平淡,其实情感浓得化不开。树、人、环境与生存,有机地融为一体,读者可以各取所需,每个人都可以读出点有意义的东西。
二是有宽度,有深度,还有温度。宽度在于,文章通过老屋前的橘子树,展开了一幅江南乡村图;深度在于,文章从老屋前的橘子树引发了对“村庄的灵魂”的深思;温度在于,通过老屋前的橘子树,让读者感受到了“我”对家乡的温暖情怀。
此外,在主题表现上,这篇文章也有着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是,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不只是直奔主题而去的活动,更多的应该是一次寻美、塑美、品美、赏美的审美历程,是一种非常有趣有味的心灵表达,是一种故事不断发展变化、情境或场面立体呈现的艺术化的实践。而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倾向,正如恩格斯所说,“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像这篇文章一样,将“灵魂”这样的标签去贴给“村庄”。并且,优秀的记叙文也要追求语言表达的逼真、生动和富有灵性。
如果这样的思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话,那么,顾乘徉同学的这篇文章还是有相当的提高空间的。
比如从构思方面说,老屋之于橘子树,橘子树之于村外的橘林,老屋、橘子树之于村庄,村庄之于江南农村、之于生存环境,只有若隐若现甚至常常断线的那么一点联系,整篇文章的起承转合主要依赖很理性的几个段首句来结构,因此,文章最后的“灵魂”之说便让人觉得不是自然地流露,而是一种理性的添加。
理性之于散文,并非不可,但千万不能太过。理性过了头,感性自然会被弱化。而感性才是写作记叙类文章最为重要的地方。于是,真正优秀的写作者追求的是场面、画面、情境的鲜活灵动,是人、事、景、情的栩栩如生,是趣味、情韵和诗意的淋漓尽致。
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文章第四段,关键应当在于如何通过文字的渲染,把门前这棵橘子树的“引人注目”表达得充分到位。而原文的叙说只是写出了其作为“信号树”的作用。而即便是“信号”这一点,小作者也没有生动有趣地铺叙开来,而只是用叙述性的猜想交代,显得拖沓。像这样的遗憾,在文章中几乎无处不在。若无文心,很难觉察。
[深度对话]
问:什么是文章的趣味?如何才能让叙事文写作富有趣味?
答: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趣味,第二是关于如何写出趣味。
先说一说什么是文章的趣味。其实,同学们自己都能说出来,只是缺少点自信。所谓文章的趣味,就是指那些能让读者感到快乐的文字,能引起阅读兴趣的表达。趣,既可以是有趣、兴趣、情趣、志趣,也可以是滋味或者味道。蔡老师曾经在故事写作的指导中引用过陈芳老师的文章“三趣”说,即有情趣、有意趣、有妙趣。其实,这正是文章“趣味”的三个层次。再通俗一点表达,趣味首先必须“好玩”“好读”,当然,其内涵远不止于此。
如何让自己的记叙文章也能富有趣味呢?
一是要善于寻找和发现生活中有趣味的人和事。因为生活之趣味是写作之趣味最重要的源头活水。通常,新颖的素材因其能反映新人、新事、新风貌而显得新鲜有趣。而即使面对平常的生活,只要同学们不断地转换视角,也会收获“成岭”“成峰”的不同,收获趣味。
老屋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屋子一建成,爷爷就在屋前种下了这棵橘子树。从那以后,它便一直在屋前这样立着。经过20多年的寒来暑往、风吹日晒,当年那棵幼嫩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了。(文字干净,交代清楚)
橘子树在江南一带颇为常见,每到秋天,它的枝头便挂满了金黄灿烂的果实,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耀眼。老屋所在的这个村庄,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村外有一大片橘林,到了秋天,人们便成群结队地离开黑白相间的村庄,带着各种采摘工具向着橘林走去。那些金黄的小灯笼似的果實仿佛有一种魔力,让平时沉睡的村庄一下子醒了过来。金黄的橘林,还有那一大片缓缓移动着的喧闹的人群,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农村生活图景。(这段文字虽然宕了开去,但还是很有生活感和情调的,勾勒出了江南农村秋天的特点)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老屋前的这棵橘子树。或许是因为它生长在村里的缘故吧,每年秋天,村里人都会走到屋前看看,如果看见它的枝头挂上了一个个黄色的小球,大家便知道橘子已经成熟,可以采摘了,于是欢呼一声,拿起工具奔向村外的橘林。这棵橘子树仿佛在发出某种信号,宣告着收获季节的到来。它轻轻地摇动着枝条,那一树金黄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最后三句,还是让人喜欢读的,但内容上与前面的叙说有重复之感。表现老屋前的橘子树之“引人注目”的文字略显不足)
橘子树带给我的回忆是美好的。夏天最热的时候,爷爷、奶奶便带着一家人躲进它所撑起的一片绿荫下乘凉。而最开心的时候便是初秋,爷爷、奶奶把树上的果实一个个地采摘下来,我总能分到五六个又大又甜的橘子。这时候,住在附近各镇的亲人也会回来帮忙。晚上,大家便坐在一张大圆桌旁吃饭,旁边的椅子上放着一篮新鲜甘甜的橘子,清香弥漫了整个老屋。
这样的日子是值得回味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少。先是亲人们纷纷远走他乡,后来,整片橘林也不见了——据说是承包给了什么公司作为基地。再后来,爷爷奶奶相继逝去,于是,整个村庄只剩下我家老屋前这一棵孤零零的、无人侍弄的橘子树了。(虽然只是几笔一转,但文章有了深刻的思想力度)
后来,我又回老屋看过它几次,但每次回去,心里总觉得有些失落。过去的那种生活,是再也回不来了。然而,看到屋前的这棵树依旧顽强地生长着,我又仿佛得到了一些安慰。毕竟,它曾是这个村庄的灵魂啊!我想,它应该是能长期葱茏下去的。(“灵魂”二字多好,但前面还是缺少形象的支撑。“我想”一句也有深情深意,但总觉得有点无力,总觉得没有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
[总批]
顾乘徉同学的这篇习作,乍一读,肯定能给许多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
一是文字不奢华,似乎有点贾平凹的风格,看似平淡,其实情感浓得化不开。树、人、环境与生存,有机地融为一体,读者可以各取所需,每个人都可以读出点有意义的东西。
二是有宽度,有深度,还有温度。宽度在于,文章通过老屋前的橘子树,展开了一幅江南乡村图;深度在于,文章从老屋前的橘子树引发了对“村庄的灵魂”的深思;温度在于,通过老屋前的橘子树,让读者感受到了“我”对家乡的温暖情怀。
此外,在主题表现上,这篇文章也有着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是,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不只是直奔主题而去的活动,更多的应该是一次寻美、塑美、品美、赏美的审美历程,是一种非常有趣有味的心灵表达,是一种故事不断发展变化、情境或场面立体呈现的艺术化的实践。而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倾向,正如恩格斯所说,“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像这篇文章一样,将“灵魂”这样的标签去贴给“村庄”。并且,优秀的记叙文也要追求语言表达的逼真、生动和富有灵性。
如果这样的思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话,那么,顾乘徉同学的这篇文章还是有相当的提高空间的。
比如从构思方面说,老屋之于橘子树,橘子树之于村外的橘林,老屋、橘子树之于村庄,村庄之于江南农村、之于生存环境,只有若隐若现甚至常常断线的那么一点联系,整篇文章的起承转合主要依赖很理性的几个段首句来结构,因此,文章最后的“灵魂”之说便让人觉得不是自然地流露,而是一种理性的添加。
理性之于散文,并非不可,但千万不能太过。理性过了头,感性自然会被弱化。而感性才是写作记叙类文章最为重要的地方。于是,真正优秀的写作者追求的是场面、画面、情境的鲜活灵动,是人、事、景、情的栩栩如生,是趣味、情韵和诗意的淋漓尽致。
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文章第四段,关键应当在于如何通过文字的渲染,把门前这棵橘子树的“引人注目”表达得充分到位。而原文的叙说只是写出了其作为“信号树”的作用。而即便是“信号”这一点,小作者也没有生动有趣地铺叙开来,而只是用叙述性的猜想交代,显得拖沓。像这样的遗憾,在文章中几乎无处不在。若无文心,很难觉察。
问:什么是文章的趣味?如何才能让叙事文写作富有趣味?
答: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趣味,第二是关于如何写出趣味。
先说一说什么是文章的趣味。其实,同学们自己都能说出来,只是缺少点自信。所谓文章的趣味,就是指那些能让读者感到快乐的文字,能引起阅读兴趣的表达。趣,既可以是有趣、兴趣、情趣、志趣,也可以是滋味或者味道。蔡老师曾经在故事写作的指导中引用过陈芳老师的文章“三趣”说,即有情趣、有意趣、有妙趣。其实,这正是文章“趣味”的三个层次。再通俗一点表达,趣味首先必须“好玩”“好读”,当然,其内涵远不止于此。
如何让自己的记叙文章也能富有趣味呢?
一是要善于寻找和发现生活中有趣味的人和事。因为生活之趣味是写作之趣味最重要的源头活水。通常,新颖的素材因其能反映新人、新事、新风貌而显得新鲜有趣。而即使面对平常的生活,只要同学们不断地转换视角,也会收获“成岭”“成峰”的不同,收获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