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bid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课内与课外相连接的重要通道。当前的教学改革,已对课内与课外这两方面有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对连接课内与课外的咽喉——预习,研究较少,这将不利于教学环节的改善。因此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提出了小组合作预习的新概念,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效果不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小组合作预习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预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更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只有经过预习,才能真正提出自己有疑惑的问题,在听课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听课才更具有针对性,课堂学习的效率才会随之提高。
  小组合作预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社会学中关于竞争、合作和交往活动的相关理论认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的,个体在团体的交往活动中有两个基本原则,即合作与竞争。个体只有在与团体的融合过程中,才能与团体一同发展;团体与团体之间保持适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才能有进步。“合作可以产生团体动力学效应。”所以建立小组合作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合作,有效地促进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小组合作预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
  只有通过小组合作预习,学生才能在预习过程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学生现有的能力范围内,通过自己的思考就能独立解决的;有的已经超出学生自身的能力限制,无法通过自己独立进行解决的;甚至有些问题需要小组合作才能解决。如果学生长期处在面对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预习积极性。这时也需要教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商议,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优带差,这样一来差生的预习难度就会降低,优生也有展示和发挥的空间。但不能留给后进生可乘之机,顺手拈来现成的答案,导致他们养成不愿自己思索的惰性心理。教师要处理好小组合作预习中的一些细节,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体意识提供一块营养丰富的土壤。
  
  二、小组合作预习的实施
  
  (一)合作小组的建立。
  1.建组前的准备。小组合作预习中的小组组成,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而不是随便划分的。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预习能力。可能有些学生刚开始不会预习,教师应当酌情上几堂预习指导课。指导课上,教师可以用一两篇课文做示范,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比较容易操作的方法有:怎样用工具书来解决课文中的字音和词义;怎样利用上下文来解释词义和句意;到了高年级,还要交给学生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主要内容,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逐步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如何答疑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预习的表现和预习作业的成绩,对全班同学的预习能力有个较完整的了解,并以此作为分组的重要参考。
  2.建组的原则。(1)异质性原则。人们常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的智力、能力、性格、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谓的异质生,是指在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在建立合作小组时,要遵循这一原则。一方面,由异质生组成的小组,4—6人为宜,组内形成一种互补效应,提高预习质量;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形成、身心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流动性原则。每个小组建立以后,还必须根据小组的整体特点,制定相应的合作要求。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同学负责,并且这个负责的同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流动的负责制,每个小组内成员都有机会当小组长。每次预习,由小组长负责,确定预习时间和预习地点,小组长负责组织、监督,并指定专人执笔记录。这样,可以避免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推诿,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3)激励性原则。信息社会,必须学会合作与竞争。建立适当的竞争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团体意识与合作意识,达到合作、互进的双赢目的。认识论认为,内因是决定事物变化的主要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但没有外因的作用,内因的变化也是缓慢的。因此,小组机制建立起来以后,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有效地促进各小组的竞争。激励机制一方面来自教师对各小组预习成果的评价,对预习质量高的小组,给与适当的表扬,对预习质量低的小组,要多给与鼓励,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形成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即借助各组的集体力量,形成集体之间的竞争。这样就可以在各组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的竞争效应,使每个学生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提出以上三个原则,其目的在于活化小组,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不仅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为小组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二)小组合作预习系统的组成。小组合作预习由两大系统组成:学生系统和教师系统。这两个系统既是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教师可在一定的条件下辅助完成预习,学生也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参与教师对预习成果的活动评价。(详见下图)
  
  
  在学生的小组环境中,学生根据预习目标和有关资料,进行自主预习。小组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预习的材料一定会有所思考,经常会发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正是我们所企求的,可谓预习初见了成效。但是很多同学往往到这一步就停止了,对提出的问题不加以深入的思考,甚至放在一边,这是不可取的。在小组合作预习过程中,则必须要对所提问题的思考环节——问题信息,作出相应的思考,获得相关信息。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所假设(可以不止一种假设结果),有可能还要查阅相关资料,最重要的是要写出对问题是怎样思考的(也就是思路),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即思考问题的方法),并把这些作为预习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单从学生这一系统来看,学生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不能独立于老师之外,与老师系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联系。因为预习目标是老师根据预习对象和学生的特点提出来的,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可以适时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可见,老师是作为一个课外辅导员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的。
  再来看老师系统,当老师收到小组的预习成果后,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独揽生杀大权,而要根据小组预习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到成果评价活动中来。教师在对预习成果进行评价时,对预习成果中存在的问题,要更多的去倾听小组学生的想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给学生指明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的方向,促使行动互补环节的双向进行(即教师对教的反思而采取的行动和学生对学的反思而采取的行动)。
  以上就是我关于小组合作预习的一个简单阐述,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尝试。实践中发现,小组合作预习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的预习状况,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水平,初步使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我想,小组合作预习若能真正实施并持之以恒,那预习必将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教学环节。■
其他文献
本文在分析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性方面展开,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向功能,并提出从陶冶、导向、约束、凝聚与辐射和激励等功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的重要一环。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都存在着“满堂问”的现状。教师应学会准确定位文章的重难点,并深入钻研文本,根据具体的学情整合设计出高效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 设计 生成     语文新课标倡导互动的理念,而“问”是课堂互动教学的催化剂和桥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设G=(V,E)是n阶简单连通图,D(G)和A(G)分别表示图G的度对角矩阵和邻接矩阵,则L(G)=D(G)-A(G)称为G的拉普拉斯矩阵.本文利用图的顶点度,平均二次度和图的一些不变量结合非负矩阵谱理论给出
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后,伦理学学科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就当代中国伦理学基本理论和体系建构而言,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伦理学学科发展脉
能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一种外交资源。能源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石油作为能源的重要构成,在能源消费中的位置相当重要
土番社学是清政府针对台湾少数民族子弟创办的初级学校,在台湾存在了二百多年。本文依据清领台湾时期大量台湾方志、寓台官员和文人的著作和文集,对清代台湾土番社学的设置和
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对伍子胥忍辱复仇的经历做了生动的描写,并借此诠释对自身遭际的感叹,对伍子胥隐忍精神的称颂,也体现了自身发愤著书的卓越精神,并将自我对人生的
前不久,笔者观摩了一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课。这节课教的是徐志摩先生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其教学安排如下:1.教师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视频片段,由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感到困惑与迷茫,因为它是一个面大、实践性强而又千头万绪的论题,而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借鉴前辈老师们在这方面的探索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法作冷静的思考,希望能够和各位老师交流、探讨和提升。  (一)要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读写结合的方法。“语文教材无非是例
本文中,我们首次采用非负矩阵的谱半径和不等式分析技巧研究了具有分布时滞的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得到了其平衡点存在性和指数稳定性的充分判据.在我们的结果中,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