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与人文关怀分析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2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素质化教育改革步伐逐渐加快,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和相关人文关怀内容等也被重视起来。高校领导和高校部门首抓思政教育工作,真正实现了日常规范引导工作各项内容的合理安排。结合过往实践经验解析,应有效彰显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及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融合,并在问题情境范围下引起个体共鸣效应,且能够为学生日后长久性专业化发展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人文教育;实效性;引导途径;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28 — 02
   现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始朝着人本理念形态逐步迈进,学生个体人格发展在受到大力尊重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不同实践项目吸纳健康科学价值内涵,而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表现形式一直被作为阶段重点研究课题,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系统化调试影响效应极为深厚。
   一、高校思政教育内部人文关怀理念内涵机理论述
   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其主要包括集约模式和效益模式两种,人文关怀理念以核心形式出现,而侧面表现则与前者不同,侧面表现为对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态度,然后在此基础上时刻理解其个性与潜能,并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使得学生通过健康发展成为优秀人才。当前社会现代化改造节奏逐渐加快,价值观多元化现象仍旧存在,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东西方文化会发生碰撞,也难免会产生一定矛盾。应该了解到,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明显失去高压灌输活力。与此同时,人文关怀理念可说是令思政教育活动获得新生与机遇,高校人文规范与素质强化功效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从实际角度而言,人文这类概念内涵体系深刻,其与人的尊严或者理想等重要问题直接关联,反映出社会时代主体性特征,其间个体思想出发点也都一清二楚。而人文关怀就是对人性与生存状况的进一步肯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特殊标志。将人文关怀理念贯彻到思政教育体系之中,也就同步表现出思政教育认知水准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前景也就更加辉煌。
   高校人文关怀含义表现为:首先,学生物质存在于精神文化存在方式将被同步响应,就是说高校学生是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思政教育细节没有理由向物质内容偏重,而忽视个体精准文化特性回应;其次,学生价值追求与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如今大学生价值觀追求途径百般变化,高校思政教育规范体系需要将这份合理的价值追求方式予以认同,严禁一刀切做法衍生;关心学生多层次发展需要,这就决定个体物质与精神教育工作都要同步进行,以此促进高校学生和谐发展。上述表述结果直接体现着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特征,是其教育实效特性的直接表现形式。
   二、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表现问题研究
   具体来说,现下我国高职院校在落实思政教育机制过程中始终没有对人文关怀理念进行准确认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体系长期溃败不堪,难以为今后广大学生综合化发展指明道路。
   (一)高校思政教育主体错位
   高校自从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之后,注重向学生群体内部灌输最新党的政策,此时社会集体利益可说是得到有力凸显。此类传统思政教育策略显然与创新教育水平之间会产生一定冲突,但是大多数高校始终不能针对新时代思政教育内容予以清晰化解读,致使日常工作偏差结果广布。另一方面,在高校开展系统化思政教育规范活动期间,在引导方式上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现象的大力约束,缺乏人本和谐理念支撑,教育主体错位现象由此扩充。
   (二)个性化教育的长期忽视
   高校落实思政教育工作期间长期以来缺乏实效性,产生此种情况的具体原因在于其始终强调共性化发展结果,使得学生主观能动性长期闭塞。现下不同高校在思政教育规范体系设置上会事先设定内容范围,使得不同教育方案反映在广泛差异的学生个体之上,对应策略落实价值自然无法得到完美表达。按照此种方法进行观察,学生会被动接受枯燥说教内容,加上主观能动性的缺乏,使得不同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规范内容理解滋生偏差反应,注意力长期分散。所以上级领导人员必须重视共性思政教育工作的调整力度,尽量迎合不同个性化需求。
   (三)正确引导教育方式的缺乏
   经过高校长期开展实践性思政教育规范指导工作之后,涉及传统教育格式中的隐患问题开始充分延展。具体表现在理论传输过分重视,实践应用节奏掌握不够精准等细节内容之上。长期放纵不管必将令人文关怀在思政教育体系内部长期承受发展限制性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方式上始终注重理论传输绩效,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着实较高,但始终不能与现实实践环节进行流畅衔接,相对阻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落实结果,最终令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持久低迷。
   三、人文关怀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合理指导建议解析
   (一)贯彻以人为本服务原则
   实际上以人为本属于科学发展观核心支撑内容,对于和谐社会秩序构建辅助功效明显。另外,党中央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人本服务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衔接关联,确保规范主体能够针对学生个体教育活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调整。透过本质层面思考,在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有关人性化色彩必须得到有力凸显,使得学生情感与价值观方面享受该有的关怀与照顾;教师还应时刻抓紧教育方式改进活动,必要时联合具体案例进行学生长远发展方向与基础教育内容进行优化设置,重视个体落脚点回应绩效,确保思政教育社会价值与学生个体价值全面性表现力度。换个角度而言,只有在整个高校思政教育环节中强化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才能够顺势令系统规范工作表现出应用的指导价值效用。
   (二)全面完善思政教育规范体系架构
   足够完善的思政教育规范体系,在高职院校开展人文关怀任务过程中产生极强的推动功效。所以,在实施思政教育环节中,必须事先构筑完整的教育体系,稳定高校思政教育细节拓展效率。第一步应在布置思政教育细节过程中,有效重视单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世界观加以价值观的健全法制。依照上述论述结果观察,传统硬性灌输行为不利于个性发展要求,因此需要将人文关怀手段及时引进到思政教育体系架构之中,提升个体对理想信念的秉承力度,借此维系标准人生观形成质量。    其次,思政教育工作延展本就应透过学生和谐心理进行核心化发展,实现正确价值观引导目标。最后,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与个性化发展夙愿一脉相承,在满足基础思政理念掌控夙愿基础上,联合多元实践项目进行结构实效性风尚开创。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根据党中央关于德育意见的要求,要在进行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与此同时,坚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这属于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用纲要的形式规定下来,以保持德育内容的系统连贯性、根对完整性和稳定性,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成效性,防止和克服德育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低效性,甚至负效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的实际不断增加学校德育的内容,这一部分是具有针对性和可变性的,由教师根据当时形势任务和学生具体品德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加以确定,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具体来讲,新世纪新形势下,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德育内容还应包括培养创新意识、生态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
   (三)高校思政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改造
   传统硬性口语灌输手段在思政教育规范体系中着实难以迎合人文关怀指标。所以,涉及创新思政教育方式调试结果显得异常重要。为了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实效地位得到稳步提升,此时需制定迎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支配理念,实际上就是在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细节规划指标基础上,主动开辟人文关怀应用节点;同时主张在满足阶段影响指标背景下,使得思政教育内涵与实践引導项目无缝衔接,由此绽放高校思政教育时效性特征。
   第一,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引导功效。在落实高校德育指标过程中,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渠道引导功效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规划人员必须及时督促教师进行日常政治理论课内容改革,最好结合时代与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同步编制。任何涉及原理性的细节内容都要如数讲述,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实效,也可透过现实情境演练进行社会消极现象抨击,使得学生自然提炼正确发展型结论。
   第二,找准高校德育落脚点。德育工作必须事先尊重学生成长与认知规律,能够在关键时刻挖掘个体生活经验与兴趣偏好节点,争取解决其一切不良隐患。这样才能全面克制传统德育工作与现实脱节被动局面,进而更好地与高校德育智能健全形式相互挂钩。特别是创新时代发展阶段,除了标准主题会议之外,教师更应该利用互联网设置论坛空间,鼓励学生将一切不满心意上传,确保对阶段任何不良反应做出积极应对。必要情况下可选择建立心理健康平台咨询服务中心,如爱情与就业问题等都可在线予以良性疏导,避免学生因为长期烦闷而荒废学业,影响后期专业化发展成就。
   结语:按照上述内容阐述,在高校内部落实人文关怀价值观基础构建工作,是迎合创新时代素质化教育技术指标的特定途径,同时在思政教育开展环节中有必要全面重视学生自身发展诉求,凸显学生个体价值地位能效。所以,在具体布置高校思政教育细节过程中,有必要借助人本服务思想进行思政引导体系逐层规范,最终实现人文关怀的长远应用目标,保证细致教育实效性特征的不断提升结果。
  〔参 考 文 献〕
   〔1〕孙丽芳.论大学生政治参与对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作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02-113.
   〔2〕钟佩君.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理念新探〔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56-68.
   〔3〕刘涛.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J〕.品牌:下半月,2012,(04):67-70.
   〔4〕史佩宇.人文关怀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新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77-79.
   〔5〕荆松涛.基于适应社会发展高速化浅谈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123-126.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6月28日,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在京揭晓。由于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和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推动我国新型高能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方法在髌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用PDS线编织成鱼网状固定髌骨骨折,同时重视髌前筋膜的修复,使骨折后的髌骨"捆"成一整块。结果13例病人,取得优10例,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静脉应用曲马多复合芬太尼和单纯应用曲马多病人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开胸手术病人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PCIA的配
目的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疲劳与体育活动倾向性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探讨其相关性,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方法使用疲劳评定量表和体育活动倾向性量表,对随机抽取的7
[摘 要]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的 133个高校中有46个是地方本科院校,占到30%以上。“卓越计划” 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地方院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拥有实施“卓越计划”的许多有利条件,因而成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差异化战略的思路,探讨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院校 差异化战略 “卓越计划” 创新能力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及影响需求的因素,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修订的大学生需求调查问卷(UNI),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
[摘 要]作为大学评价的一种显性表达方式,大学排名引起了学生、家长、大学、企业、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大学排名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指标体系的设计、排名方法的使用及结果的可信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争议,因此,应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大学排名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发挥大学排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排名;排名方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脑梗死发生方面的预报价值.方法选择我院5a收治的有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276例(Ⅰ组),首发性脑梗死患者198例(Ⅱ组)进行回顾
目的:观察芬太尼与硝酸甘油对颅脑手术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38例择期颅脑病人拔管前随机分成两组,用药组静注芬太尼0.2μg/kg并用硝酸甘油滴鼻,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静注
目的分析国内外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状况,为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美国银盘公司(Silver Platter)生产的Medline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