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象征意象以一种暗示与延伸视角建构着武术的本体,延伸着武术的内涵,寄托着国人的情感。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武术意象的本质象征、身体象征以及国家与民族象征三个方面展开对于武术象征意象的解读,认为在文明社会的今天:武术技击本质和延伸出的对手已经成为一种“隐性象征”蕴涵在武术运动之中;武术养生从以武“养”武到以武“养”身,逐渐成为一种强健身体象征意向;武术逐渐成为一种强国强种的军事化国家象征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传统化民族象征。
【关键词】武术文化;象征;意象;武术象征意象
【Abstract】 The symbolic image in a hint with extension perspective constructs amartial arts essence, extends the connotation of martial arts and focused feelings of the people.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e article interprets the symbolic image of martial arts from the essence of the martial arts image symbols, body, and state and national symbol for martial arts. It considers that in the modern civilized society essence and the extended opponent of martial art has become a "symbol" implication among Wushu sports; Martial arts regimen from martial to enrich to your bod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trong body symbol intention; martial art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traditional national symbol of strong power of the militarization of national symbol and condenses the national spirit.
【Key words】wushu culture; symbol; image; martial arts symbolic image
引言
“意象”这一理论在中国早在《周易·系辞》里就有详细的理论解释,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有过漫长的孕育与发展过程,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象征”是一种人们对被象征本体的延伸与扩展,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其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武术象征意象就如同“一种扩展的意象符号”与武术本体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显示出武术特定的文化与审美的表象,表达着中国武术在现实与理想层面的深刻追求,体现了武术这一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的完美精神。
1概念阐述
1.1象征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其意思与现在大相径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词义也在不断地延伸,如今的“象征”含义已经成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因此其被象征的本体也是抽象的。在古汉语词典中的意义,表示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是一种人们对被象征本体的延伸与扩展。同时,“象征”也是一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可触及的形象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此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1〕
1.2意象
所谓“意象”,简单来说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2〕在另一种层面上,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物象”中融入创作主体思想感情;或者说是一种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具体形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在武术意象中,意象中的“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感性的,具体的,指的是肢体所体现出的动作形态;“意”是抽象且不可触摸的,是某种精神意志的抽象结果在大脑中的呈现,它会随着主体对客体认识程度的不同而不同。〔3〕
1.3武术象征意象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其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武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包括美术、舞蹈、戏曲类似,都是通过其本体和延伸意象来体现其所要表达的我国人民生活中的真、善、美。古人曾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就是语言和文字在表达方面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当这种方式被人们用象征的手法艺术化之后,其象征意象就随之出现,并因其暗示性、延伸性的特点,使其在情感的表现上更有一马平川之优势。
2技击与对手的象征意象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不管是武术中的套路,或是散打,都是武术技击性的象征化表象。技击的本质要求习武者要把注意力聚焦在武术对手身上,但随着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武术对手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对手,并非局限于特定的实体化的人。
2.1武术的本质:技击意象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这是每一个武术研究者所熟知的问题。但就“本质”而言,则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是事物固有的,并且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属性。〔4〕而“技击”就是武术固有的、决定武术性质的根本属性。随着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武术衍生出许多带有象征意味的功能性特点,如武术的教化作用、养生作用、观赏作用等,但这些都没有改变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的客观存在,不同之处就是“技击”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次级地位。虽然武术的技击本质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从现代武术运动到武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却很难直白地发现技击这一本质特点。因此,在主流的两种武术运动形式——套路与散打中,我们可以用象征手法去理解武术中这种本质性的技击意象。 在古代,武术比赛是要在擂台上签订“生死文书”,正所谓“拳场不认人”,是一种关乎生命安危的技击较量,其技击特点显而易见。到了现代和平社会的武术运动中,武术渐渐摆脱了血肉搏杀、你死我亡的搏斗境界,走向了和谐发展、以武会友的文明之路。出现了武术规则的制定,这也是传统武术在西方体育话语权下的一种演变。在此语境下,武术中的套路运动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的招式演练,是一个置身战斗场合,与虚拟对手之间的对打。〔5〕武术套路使武术脱离对抗环境而只保留攻防含义,这种含义对于武术圈外人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在他们看来,“即使两人对练的攻防套路也很假,看起来像是一种固定形式的舞蹈化格斗表演”。〔6〕
2.2技击的延伸:对手意象
武术是一种身体对抗活动,要有打的对象,但是现实中武术打的对象往往是象征意义的对手,并不是真正的人,即这个对象是一种“缺席的在场”。李仲轩认为形意拳是用身体来“想”,〔7〕其实这个“想”字则非常具有象征意味,即是用“想”的方法想象出一个象征的对手。即使散打比赛中虽然是与对手的直接交锋,但是由于准入机制、社会道德与法律以及散打规则等的束缚,散打比赛中的对手也是一种“象征性的对手”,这种象征性弱化了武术的暴力性,成为一种“得分”的手段,其技击的技术性也在“远踢、近打、贴身摔”的规训中简单化了。
3身体的象征意象
3.1社会性身体意象
在武术视野下身体的医治首先是社会身体对武术身体的医治,作为一种身体技术文化,武术建构着人类的身体以及身体观。武术场域的特性在塑造武术身体的过程中,也会将武术人的特性镶嵌于武术身体之中,从而内化成一种“象征性身体资本”。先抛开武术固有的力量、柔韧、攻击等特性,单从大众最关心的健康与苗条,武术中太极拳的“延年益寿”,散打中身体健硕的外观都是大众武术身体的意象所在。在这种社会期待中,以及武术的体育化等,促使现代武术在这种空间中,衍生出了动作规范,甚至标准的身体动作规格。〔8〕在社会身体对于武术身体的医治过程中,个人的特性被象征性的武术身体所掩盖,正如武术训练中“O”形腿的出现一样,成为武术运动员的符号。
相反地,武术身体归根到底其实是为了医治社会化身体象征。在国家政策与经济目标内,身体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同别国竞技的资本;既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也能提高民族身体素质。〔9〕作为国家间象征性对抗的体育竞技,一直是国家强化国民身体的重要场域。就武术比赛而言,“友谊第一”、“点到为止”等一再得到强调,其实质就是为了掩盖“战争本性”或者武术的攻击性。
3.2养生性身体意象
武术的身体意象除了寄托身体医治的希望,还存在于对延长身体寿命的期望上。近代以来武术养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武术中的养生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对武术原始养生含义的解读,即武术的养生是武术练功的一种促进手段,其次是对武术现代养生含义的解读,即武术现代养生是对延长生命的追求。
通过对中国古代养生文本的解读,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养生文本表达着‘健康象征,身体实践’的共同的隐喻,构建了一个养生的‘乌托邦’”。〔10〕即使是现时,虽然人们对于武术的养生存在一种对“死亡”的惧怕,这种向后的思维具有传统性,但是人们更愿具有一种向前思维,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国家与民族的象征意象
武术不管是冷兵器时期的军事化,还是现代时期对于民族感情的召唤,其都是武术的象征意象在个体或群体心中的一种“乌托邦”式的梦想。武术象征着中华民族对于国家、民族的希望,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武术没能让中国走向富强,而逐渐成为一种国家“强国强种”的象征。
4.1 武术的军事化——强国强种意象
武术在历史上是国家尚武精神的体现。唐朝时期为了巩固新政权,武则天创立武举制,这直接造就了武术在国家军旅中的暴力与杀戮,到民国初年,由于内忧外患,统治者意识到“强国强种”,把武术当成“国术”,出现了“武术救国论”,此时也是中国武术鼎盛时期。这也是国家对武术暴力的征用,使之成为整合族群内外部关系的力量。〔11〕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民众的反思,一些精英开始借鉴日本武士道精神以及西方列强的军事体育思想,掀起了一股尚武从军思潮。〔12〕如严复认为“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之为基”,因此一再宣扬“保种自强”。〔13〕梁启超在《论尚武》中指出“诚欲养尚武之精神”,“有健康强国之体魄”〔14〕。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国民体质与国家关系上认为“文弱者多,国用不振,吾国是也,坐此而不能与外竞。夫兵者,国之卫也,非强悍有力者不胜其任。”〔15〕倡导国人要有尚武精神,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但是近代这种尚武的热潮只是中国“近代新兴知识分子以武救国理想的实践”。〔16〕
4.2武术的传统化——民族精神意象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经典,作为传统,武术具有历史的记忆性,这种记忆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分子割舍不掉的情感。王明珂认为“在历史记忆结构中,以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为主要因素,在时间长河中不断地延续与变迁。”〔17〕因此,武术便作为了民族情感在时间中不断延续与变迁,并不断地建构着人们的历史记忆。但在这一过程中,武术也被不经意的传统化了,成为过去的声音,在召唤着民族的情感。
如一位瑞士华侨在苏黎世看到少林功夫表演时,这样写道:“我也使劲地拍手,手都拍红了,眼睛也湿润了。”并发出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的心声〔18〕。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武术这个民族情感象征是如何生产着一位华侨的情感综合,通过可感知的武术表演,想象着自己的身世,想象着自己祖国的民族感情。唤起民族情感的记忆,是武术传统化的一个过程,抑或说是人们对武术民族感情意象的发现。正如郭玉成认为的,“发现传统是在真实价值层面对传统武术的解读,是在拂去历史尘埃后对传统武术的重新发现,是在文化身份层次对传统武术的重新恢复”,〔19〕但是不管我们今天如何对武术的价值进行解读,总是离不开我们对历史中武术象征意象的发挥。 5结语
武术的象征意象是人们情感的异化表征,是人们将武术与自身感情“视角转换的能力”。也是一种武术的身体健康象征,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国家与民族层面,武术寄托着中华民族对于国家、民族的希望,逐渐成为一种强国强种的军事化国家象征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传统化民族象征。
参考文献
〔1〕檀明山.象征学全书〔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8-10.
〔2〕百度百科.意象〔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11/5066124.htm,2015-10-13.
〔3〕邱伟,吉灿忠.武术“意象”的美学阐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09):44-47.
〔4〕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8:63.
〔5〕戴国斌,陈晓鹰.门户:武术想象的空间〔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3):79-81.
〔6〕王仕虎,刘连发.暴力的遮蔽和征用:中国武术尚力重心摇摆的权力架构〔J〕.体育与科学,2014,35(3):74-77.
〔7〕徐皓峰整理,李仲轩口述.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28-31.
〔8〕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84.
〔9〕汪民安.身体的双重技术:权力和景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4):177-184.
〔10〕李文鸿,吕思泓.从修一身到治天下:宋元明养生话语的儒学转向〔J〕.东岳论丛,2013,34(3):77-80.
〔11〕王仕虎,刘连发.暴力的遮蔽和征用:中国武术尚力重心摇摆的权力架构〔J〕.体育与科学,2014,35(3):74-77.
〔12〕马德浩,季浏.激进与断裂:近代中国尚武思潮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4):17-22.
〔13〕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18-28.
〔14〕梁启超.新民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15-116.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65.
〔16〕姜萌.试析1903-1911年间中国的尚武思想〔J〕.东岳论丛,2004,25(2):121-125.
〔17〕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47.
〔18〕Goldfish,红袖添香.少林功夫表演〔J〕.精武,2006,(5):4.
〔19〕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25-28.
(责任编辑:阎彬)
【关键词】武术文化;象征;意象;武术象征意象
【Abstract】 The symbolic image in a hint with extension perspective constructs amartial arts essence, extends the connotation of martial arts and focused feelings of the people.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e article interprets the symbolic image of martial arts from the essence of the martial arts image symbols, body, and state and national symbol for martial arts. It considers that in the modern civilized society essence and the extended opponent of martial art has become a "symbol" implication among Wushu sports; Martial arts regimen from martial to enrich to your bod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trong body symbol intention; martial art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traditional national symbol of strong power of the militarization of national symbol and condenses the national spirit.
【Key words】wushu culture; symbol; image; martial arts symbolic image
引言
“意象”这一理论在中国早在《周易·系辞》里就有详细的理论解释,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有过漫长的孕育与发展过程,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象征”是一种人们对被象征本体的延伸与扩展,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其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武术象征意象就如同“一种扩展的意象符号”与武术本体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显示出武术特定的文化与审美的表象,表达着中国武术在现实与理想层面的深刻追求,体现了武术这一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的完美精神。
1概念阐述
1.1象征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其意思与现在大相径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词义也在不断地延伸,如今的“象征”含义已经成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因此其被象征的本体也是抽象的。在古汉语词典中的意义,表示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是一种人们对被象征本体的延伸与扩展。同时,“象征”也是一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可触及的形象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此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1〕
1.2意象
所谓“意象”,简单来说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2〕在另一种层面上,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物象”中融入创作主体思想感情;或者说是一种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具体形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在武术意象中,意象中的“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感性的,具体的,指的是肢体所体现出的动作形态;“意”是抽象且不可触摸的,是某种精神意志的抽象结果在大脑中的呈现,它会随着主体对客体认识程度的不同而不同。〔3〕
1.3武术象征意象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其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武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包括美术、舞蹈、戏曲类似,都是通过其本体和延伸意象来体现其所要表达的我国人民生活中的真、善、美。古人曾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就是语言和文字在表达方面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当这种方式被人们用象征的手法艺术化之后,其象征意象就随之出现,并因其暗示性、延伸性的特点,使其在情感的表现上更有一马平川之优势。
2技击与对手的象征意象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不管是武术中的套路,或是散打,都是武术技击性的象征化表象。技击的本质要求习武者要把注意力聚焦在武术对手身上,但随着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武术对手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对手,并非局限于特定的实体化的人。
2.1武术的本质:技击意象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这是每一个武术研究者所熟知的问题。但就“本质”而言,则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是事物固有的,并且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属性。〔4〕而“技击”就是武术固有的、决定武术性质的根本属性。随着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武术衍生出许多带有象征意味的功能性特点,如武术的教化作用、养生作用、观赏作用等,但这些都没有改变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的客观存在,不同之处就是“技击”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次级地位。虽然武术的技击本质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从现代武术运动到武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却很难直白地发现技击这一本质特点。因此,在主流的两种武术运动形式——套路与散打中,我们可以用象征手法去理解武术中这种本质性的技击意象。 在古代,武术比赛是要在擂台上签订“生死文书”,正所谓“拳场不认人”,是一种关乎生命安危的技击较量,其技击特点显而易见。到了现代和平社会的武术运动中,武术渐渐摆脱了血肉搏杀、你死我亡的搏斗境界,走向了和谐发展、以武会友的文明之路。出现了武术规则的制定,这也是传统武术在西方体育话语权下的一种演变。在此语境下,武术中的套路运动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的招式演练,是一个置身战斗场合,与虚拟对手之间的对打。〔5〕武术套路使武术脱离对抗环境而只保留攻防含义,这种含义对于武术圈外人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在他们看来,“即使两人对练的攻防套路也很假,看起来像是一种固定形式的舞蹈化格斗表演”。〔6〕
2.2技击的延伸:对手意象
武术是一种身体对抗活动,要有打的对象,但是现实中武术打的对象往往是象征意义的对手,并不是真正的人,即这个对象是一种“缺席的在场”。李仲轩认为形意拳是用身体来“想”,〔7〕其实这个“想”字则非常具有象征意味,即是用“想”的方法想象出一个象征的对手。即使散打比赛中虽然是与对手的直接交锋,但是由于准入机制、社会道德与法律以及散打规则等的束缚,散打比赛中的对手也是一种“象征性的对手”,这种象征性弱化了武术的暴力性,成为一种“得分”的手段,其技击的技术性也在“远踢、近打、贴身摔”的规训中简单化了。
3身体的象征意象
3.1社会性身体意象
在武术视野下身体的医治首先是社会身体对武术身体的医治,作为一种身体技术文化,武术建构着人类的身体以及身体观。武术场域的特性在塑造武术身体的过程中,也会将武术人的特性镶嵌于武术身体之中,从而内化成一种“象征性身体资本”。先抛开武术固有的力量、柔韧、攻击等特性,单从大众最关心的健康与苗条,武术中太极拳的“延年益寿”,散打中身体健硕的外观都是大众武术身体的意象所在。在这种社会期待中,以及武术的体育化等,促使现代武术在这种空间中,衍生出了动作规范,甚至标准的身体动作规格。〔8〕在社会身体对于武术身体的医治过程中,个人的特性被象征性的武术身体所掩盖,正如武术训练中“O”形腿的出现一样,成为武术运动员的符号。
相反地,武术身体归根到底其实是为了医治社会化身体象征。在国家政策与经济目标内,身体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同别国竞技的资本;既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也能提高民族身体素质。〔9〕作为国家间象征性对抗的体育竞技,一直是国家强化国民身体的重要场域。就武术比赛而言,“友谊第一”、“点到为止”等一再得到强调,其实质就是为了掩盖“战争本性”或者武术的攻击性。
3.2养生性身体意象
武术的身体意象除了寄托身体医治的希望,还存在于对延长身体寿命的期望上。近代以来武术养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武术中的养生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对武术原始养生含义的解读,即武术的养生是武术练功的一种促进手段,其次是对武术现代养生含义的解读,即武术现代养生是对延长生命的追求。
通过对中国古代养生文本的解读,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养生文本表达着‘健康象征,身体实践’的共同的隐喻,构建了一个养生的‘乌托邦’”。〔10〕即使是现时,虽然人们对于武术的养生存在一种对“死亡”的惧怕,这种向后的思维具有传统性,但是人们更愿具有一种向前思维,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国家与民族的象征意象
武术不管是冷兵器时期的军事化,还是现代时期对于民族感情的召唤,其都是武术的象征意象在个体或群体心中的一种“乌托邦”式的梦想。武术象征着中华民族对于国家、民族的希望,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武术没能让中国走向富强,而逐渐成为一种国家“强国强种”的象征。
4.1 武术的军事化——强国强种意象
武术在历史上是国家尚武精神的体现。唐朝时期为了巩固新政权,武则天创立武举制,这直接造就了武术在国家军旅中的暴力与杀戮,到民国初年,由于内忧外患,统治者意识到“强国强种”,把武术当成“国术”,出现了“武术救国论”,此时也是中国武术鼎盛时期。这也是国家对武术暴力的征用,使之成为整合族群内外部关系的力量。〔11〕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民众的反思,一些精英开始借鉴日本武士道精神以及西方列强的军事体育思想,掀起了一股尚武从军思潮。〔12〕如严复认为“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之为基”,因此一再宣扬“保种自强”。〔13〕梁启超在《论尚武》中指出“诚欲养尚武之精神”,“有健康强国之体魄”〔14〕。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国民体质与国家关系上认为“文弱者多,国用不振,吾国是也,坐此而不能与外竞。夫兵者,国之卫也,非强悍有力者不胜其任。”〔15〕倡导国人要有尚武精神,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但是近代这种尚武的热潮只是中国“近代新兴知识分子以武救国理想的实践”。〔16〕
4.2武术的传统化——民族精神意象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经典,作为传统,武术具有历史的记忆性,这种记忆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分子割舍不掉的情感。王明珂认为“在历史记忆结构中,以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为主要因素,在时间长河中不断地延续与变迁。”〔17〕因此,武术便作为了民族情感在时间中不断延续与变迁,并不断地建构着人们的历史记忆。但在这一过程中,武术也被不经意的传统化了,成为过去的声音,在召唤着民族的情感。
如一位瑞士华侨在苏黎世看到少林功夫表演时,这样写道:“我也使劲地拍手,手都拍红了,眼睛也湿润了。”并发出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的心声〔18〕。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武术这个民族情感象征是如何生产着一位华侨的情感综合,通过可感知的武术表演,想象着自己的身世,想象着自己祖国的民族感情。唤起民族情感的记忆,是武术传统化的一个过程,抑或说是人们对武术民族感情意象的发现。正如郭玉成认为的,“发现传统是在真实价值层面对传统武术的解读,是在拂去历史尘埃后对传统武术的重新发现,是在文化身份层次对传统武术的重新恢复”,〔19〕但是不管我们今天如何对武术的价值进行解读,总是离不开我们对历史中武术象征意象的发挥。 5结语
武术的象征意象是人们情感的异化表征,是人们将武术与自身感情“视角转换的能力”。也是一种武术的身体健康象征,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国家与民族层面,武术寄托着中华民族对于国家、民族的希望,逐渐成为一种强国强种的军事化国家象征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传统化民族象征。
参考文献
〔1〕檀明山.象征学全书〔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8-10.
〔2〕百度百科.意象〔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11/5066124.htm,2015-10-13.
〔3〕邱伟,吉灿忠.武术“意象”的美学阐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09):44-47.
〔4〕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8:63.
〔5〕戴国斌,陈晓鹰.门户:武术想象的空间〔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3):79-81.
〔6〕王仕虎,刘连发.暴力的遮蔽和征用:中国武术尚力重心摇摆的权力架构〔J〕.体育与科学,2014,35(3):74-77.
〔7〕徐皓峰整理,李仲轩口述.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28-31.
〔8〕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84.
〔9〕汪民安.身体的双重技术:权力和景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4):177-184.
〔10〕李文鸿,吕思泓.从修一身到治天下:宋元明养生话语的儒学转向〔J〕.东岳论丛,2013,34(3):77-80.
〔11〕王仕虎,刘连发.暴力的遮蔽和征用:中国武术尚力重心摇摆的权力架构〔J〕.体育与科学,2014,35(3):74-77.
〔12〕马德浩,季浏.激进与断裂:近代中国尚武思潮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4):17-22.
〔13〕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18-28.
〔14〕梁启超.新民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15-116.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65.
〔16〕姜萌.试析1903-1911年间中国的尚武思想〔J〕.东岳论丛,2004,25(2):121-125.
〔17〕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47.
〔18〕Goldfish,红袖添香.少林功夫表演〔J〕.精武,2006,(5):4.
〔19〕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25-28.
(责任编辑: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