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

来源 :艺术生活快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如梭,半载光阴转瞬即逝,自从投师石齐先生门下后,颇有感触,深刻领悟到“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之含义。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是指学习之事,师者之法必为上品,我们学习之人方能有所获,智者得上乘之法,平庸者亦得十之五六,若取法平常,那只能成下品了。作画亦如此,学书亦如此。做学问皆如此。
  跟随石齐先生学画以来,我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认知到中国画家一定要学好笔墨,应把笔墨放在第一位,如无笔墨就失去中国画意义,石齐先生就是笔墨造诣很深的大家。画家一定要笔墨成熟、精到,否则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还应有一定的创作精神,传统好的笔墨学到之后,应积极变法,大众的笔墨用的太多,你就没有法了。
  我是学花鸟画的,以前在取法认识上模糊,有很多画册,每次翻阅时不能分辨优劣,石齐对现代国画大师做了评说,山水学傅抱石之意境深远,李可染先生的笔墨是深层次的,其画非常有思想,画风沉着厚重,陆俨少画风潇洒,具有十足的国画味道,画面非常生动。花鸟画大师李苦禅风格大气,潘天寿精致,不急不躁,虚谷画风跳跃,心和画比较接近。吴昌硕画风沉稳,金石味很浓。八大山人则达到了笔精墨妙之境界。画册不可太多,太滥,有几本大师的足矣。学画一定不可泛泛而学,否则画一千年亦如此。而且画的越油,反而就不好办了。画画应先动脑筋,多看一点书。
  关于作品评判标准,石齐先生也有精辟见解,首先作品内容是健康的,一幅成功之作品就是给读者一种和谐之美,粗旷是一种美,工细是一种美,明快是美,朦胧是美,黑是美,白亦是美,只要你把这些因素协调在一起,作品就是美的。美就在生活中,画家应对生活有所感悟,画家的情感在作品中注入多少,就流露多少。题材可以是身边的小景物,关键是画家去发现美,创作美。风格可以多种多样,具象的,印象的,抽象的都可以。但必须是和谐的,来源于生活的美是有生命力的美。虽然大家所画题材,手法面貌各不相同,可石齐先生点评总能切中要害,将大家作品之不足一一点出,一一示范改正。这样迅速提高大家的绘画水平,理论技能均有了进步。最难得的是先生经常给大家示范作画,每观甚为感叹,先生作画气势磅礴,力可扛鼎,用笔用墨痛快淋漓。
  这是我随石齐先生学画以来的体会,不是几行字就能够表达清楚的,我深知学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他文献
2013年7月18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主办,北京重文堂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千里快哉——任重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  任重,1976年生,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因“精研古法”而为画界所重。在绘画技法上有着颇深的造诣,题材涉猎诸多传统国画科目,故有“今之大千”的美誉;与此同时,因幼习国学,涵养诗文,形成了他在艺术上既能“化古法”,又可“诗书画印”的广博修养,从而被艺界寄以“新生代之翘
期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于2012年11月27日推出了持续时间长达5个月的馆藏北平艺专精品展(油画部分),该展览由美术馆自主策划,是对于馆藏北平艺专作品的首次专题展陈,定于2013年4月25日结束。 1918年4月,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积极倡导下创立,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开办的美术学府。此后在中国20世纪早期社会大变革的特殊历史进程中,国立北京美术学校
期刊
编者按:  不同于传统陶艺的中规中矩,当代陶艺和其他当代艺术门类一样,有着独立、流畅、自由的表述方式,从一件当代陶瓷作品上,既可以看到其本身固有的独特语言与绘画、材料、工艺结合在一起,演绎出的中国传统情结,又能看到极具现代感的艺术语言,感受到一种新的当代“东方精神”。青年艺术家黄有彬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清新淡雅的青釉,造型简单、构思巧妙;瓷塑作品“石上曲”生机盎然又带有一丝禅味,俏皮灵动的小鸟立于太
期刊
“个体的形迹——孙佰钧、何灿波、吴少英水墨作品三人展”将于8月24日在北京红门画廊举办。  “实验水墨”在中国大陆已有近三十年的创作实践,而“实验水墨”得以相对充分的发展则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便是这一时期以来“实验水墨”创作的代表性艺术家。作为中国最早创立的当代艺术画廊,红门画廊长期关注现代水墨的发展,继去年“清境:新水墨联展”之后,红门画廊再次策划三人水墨作品联展,以期展现水墨在当下旺盛的生
期刊
编者按:  1984年,谭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他的毕业创作《矿工系列》在继承学院派语言的同时,也试图挣脱“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化的束缚,谭平作品中的矿工不再是题材式的表达,转而成为生命和力量的象征,具有超越外在形象和题材限定的象征性。毕业后,谭平留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讲师,这一时期他的艺术更加注重对表现性与抽象化因素的运用,这在谭平同期的油画与版画创作中可见一斑。  1989年,谭平获得德国
期刊
2013年7月13日,艾米李画廊隆重推出了于凡共5组作品的雕塑新作展—《浮墙走音》,作为和艾米李画廊合作的第一个个展,此次展览中两组浮雕作品《黑猫》、《坐着的女孩》为首次展出的新作,同时也是于凡雕塑语言的新探索。展览由著名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刘礼宾担任策展人。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在于:雕塑家是基于“形体”进行思考和创作,观众基于“形体”对作品进行感知。实
期刊
我和大宁的交往还是比较多的,我们认识大概在八十年代吧,当时他带作品给我看,画面很多都是学海派的东西,像王个簃、吴昌硕。他作品非常有灵气,这就很讨人喜欢了。从那时至今,他的作品起了很大的变化,从海派艺术转到专攻画鸭的道路,这是很专业的一个体裁。当然他也不是其它的就不画了,但相对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表现鸭子。  画鸭这个题材,前辈也有不少画家选择,像清代的李鱓、边寿民,还有石鲁先生,他们都表现过鸭子芦雁一
期刊
访谈:(艺术生活快报简称:艺 张建华先生简称:张)  艺:在学画过程中,什么原因促使您选择了山水画科?  张:刚学画的时候,学的是花鸟画,到了大学之后,遇到我的先生董萍实,临摹课上我临了一幅画,他看后觉得很惊讶,跟我说了一句话:“建华,争取以后你画山水,画我给你提供,你是山水的好苗。”从那时候开始画山水,以至于大学毕业留校之后继续教这方面,一直没间断,这得益于恩师的传授。  艺:作为一个山水画家,
期刊
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你的处境和你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艺术创作的源泉。  ——徐冰  编者按:  1955年二月,徐冰降生在重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由于出生当日下雪,这在当地属罕见, 故此家人为他取名为“冰”。出生后,徐冰随父母移居北京。由于父母均在北京大学工作,故此徐冰在北大校园中度过了他大部分的童年与少年时光,北大深厚的人文环境对徐冰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还在幼儿园时
期刊
郭明馥童年学习书法,少年时代入工艺美校学习实用美术,青年时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画系,研习工笔艺术,所以在他的画中既有传统的笔墨语言,又兼有西洋艺术中结实的素描功底,以及良好的色彩修养,所以韩幹的马,蒙德里安的色彩构成,高古的线描与豪放的泼墨、彩墨,清秀的都市少女与奔腾的骏马都跃然于他的笔下。对于万物的兴趣,对于各种微妙感受的追求,使这位艺术家如同一位天真的孩子,孜孜不倦地在纸上做着各种尝试,然而在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