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创作的材质转换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angis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访时间:2013年11月
  受访地点:上岛咖啡
  受访人:王俊标
  采访人:李 恺
  SHMJ:你一直以来坚持“工笔画”创作,“工笔”与“岩彩”有着历史的渊源,对于这样的讲法您是否赞同?
  王俊标:正如你所说的,“工笔”是我非常喜爱的绘画形式,不管临摹也好,创作也好,我的作品里“工笔语言”是比较明确的。我曾经临摹过很多传统的东西,现代的东西,而最早知道“岩彩”是通过书籍,但是真正实践它的机会却很少,而且方法也不得当。近几年的美术展览中“岩彩”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相对比较强,获奖率越来越高,说明这种材料和画种越来越被画界所重视。
  在具体接触“岩彩”的过程里一开始我的感受很新奇,“岩彩”技法有一套细腻的程序,这些东西一旦稍微被忽略也许就不能达到预设的效果,所以从一开始进入的时候也是从临摹壁画开始的。先熟悉材料的特性与用法,之后才进入创作的阶段,结合自身的东西加以发扬。每个人有不同的风格,得保留自己原有的东西,再把新材料融入进去发挥你的优势。接触“岩彩”以后我作品的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作品的材质美被突出了。原来使用的国画颜料仅仅就几种,显得很平庸。
  SHMJ:现阶段的绘画还是以“花鸟”为主题吗?
  王俊标:依然以“花鸟”为主题,最近刚刚画了一组荷花,作品的主观色彩比较重,我把荷塘处理成了红色,利用对比色的关系营造气氛,并且突出了“岩彩”材质的特性,大家的反馈还是不错。我搞了这么长时间的“工笔花鸟”创作,我认为,这个独特的题材之所以传承至今是有它的理由的。“花鸟”所表现的内容毕竟和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尤其生活在当下,人的压力非常的大,欣赏“花鸟作品”能让人感觉心情安静。
  SHMJ:“日本画”广泛使用矿物质颜料来绘制作品,它与“工笔画”有着很深的渊源,乃至某些技法彼此相似。
  王俊标:“日本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据我了解,目前日本的老、中、青三代画家作品也不一样。老一代画家的作品比较接近传统“唐绘”,也就是后来的“大和绘”;年轻的一代画家作品比较倾向于自由。留学日本的访问学者把“岩彩”引回中国以后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新,希望走出一条自己的“岩彩”之路。
  SHMJ:古代的画家广泛使用矿物质色进行绘画,而后矿物质色仅仅被边缘化了,其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王俊标:我想社会、政治对此起到了很大的干预,两宋时期的“重彩”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元代以后传统文人画兴起,“水墨”居多,再到明、清一条线索下来“水墨至上”呼声导致忽略了色彩的发展。为什么国际上一批喜欢东方文化的学者和画家专门研究中国的壁画,正说明一些优秀的东西被我们给忽略了,等待后人的回填。
  SHMJ:目前,国内学术界从概念上是怎样界定“岩彩”绘画的呢?
  王俊标:中国访问学者从日本回国以后首先希望将它归入“工笔重彩”范畴,因为“工笔重彩”属于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许多古代壁画的创作也是“工笔重彩”。然而,进一步把“工笔重彩”介绍到国际上去,很多国家并不理解什么是“重彩”,即使翻译过去也会产生误读。画家们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决定从材质的本身给予它命名,以达到与油画、水墨、版画等画种并列的位置。
  SHMJ:诸如油画、水墨、版画等等画种历经发展自然形成明确可被辨认的视觉特征,是否“岩彩”绘画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画种,可被直观辨认的绘画样貌呢?
  王俊标:我想这需要一个过程,“岩彩”最初是由中国先人所使用,后传到日本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国元代的绘画强调“水墨至上”忽略了色彩的因素,所以色彩在绘画中仅仅衰落下来。当代“岩彩画”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它的发展时间相对比较短,曾经在“第二届中国画大展”中,一名年轻的画家严好好利用“岩彩”完成了一幅作品《生旦净丑》获得了金奖。通过近几年各种展览也可以看出,画家利用“岩彩”进行创作的现象愈来愈多,而且获奖作品也愈来愈多,这说明“岩彩”正逐渐被认可。画家们把自己以往的绘画经验融入到“岩彩”绘画的创作中去,比方说我是画“工笔”的就可以把“线”的造型意识引申到“岩彩”创作中去,形成自己的绘画样貌。
  SHMJ:从“工笔”所使用的传统颜料跳跃到矿物质颜料,技法和习惯都有了变化,期间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自我调整的?
  王俊标:这是最初让我纠结的问题,原来我的绘画方式延续了这么多年,所以一开始不太适应。换了种材料还总想用以前的方法去画,毕竟不好搭界,渐渐地很多疑问通过后来的实践得以解决。原来我使用的墨,而在“岩彩”绘画中很少使用到,替代墨的有好几种黑色,稳定性也高,如果使用墨的话就很难协调与其他矿物质色的关系。记得,刚接触“岩彩”的时候思考方式还不能一下转换过来,总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例如,矿物质色彩的干湿变化特别大,这点与传统国画颜料很不一样,类似这样的矛盾画家们还要解决许多许多,在这些方面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岩彩”的一些技法和“工笔”也有相通之处,例如“岩彩”中也有许多洗的方法,可以营造出怀旧的视觉感受,类似壁画的某些特征。其实,二者之间并非完全绝缘,好多手法可以沿用,工笔画中的分染技法在“岩彩”创作中同样也可以使用,虽然色彩染上去没有国画色彩那么稀,但是还是可以经营出细节来的。“岩彩画”区别于“工笔画”的一大特点就是层层叠加的方式,传统“工笔画”就这么几种颜色,假如来回的染就会显得很腻,甚至很灰,很脏。矿物质色当中区分粗、细颗粒,可以先调胶调水上一层薄薄的细颗粒,假如色彩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紧接着还能在画面上深入调整,譬如用两种颜色的重叠可以得到第三种颜色……颗粒之间互相重叠变得越来越厚重,由“细”到“粗”形成质感。这是传统“工笔画”所达不到的表现力。我们能借助放大镜去观察“岩彩”作品的局部,显得非常震惊!物质感极强,也特别美!我们常讲“岩彩没有画坏的作品”,对于作品的处理画家可以通过刮,盖等方式慢慢调整,其他的画种大多不具备这样的优势,画底所使用的麻纸拉力强度大,怎么折腾都没关系。根据我的体会,“岩彩”同样也能达到很精细的表现程度,甚至比我原来的“工笔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绘画就是主观的东西,材料与作品的主题、意境相比还是次要的,我仅仅是利用材料表达出来自身所要表达的内容,不同的画种都有名作的出现,如果仅仅看重材料本身就会被它所牵制,所限制,说不定还会失去自身的绘画面貌。无论使用“岩彩”还是其他材料都得把中国传统的精神发扬下去,这也是今后我自身坚持的方向吧。
  SHMJ:作为创作者你对于主题与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看待的?
  王俊标:首先许多的美术展览都是有主题的,包括“全国美展”还有好多的“工笔画展”也是有主题的,譬如“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展·暨新农村建设成就展”就标明了明确的主题性。画家能够选择自己进入的角度,内容还是为主题服务的,技法也应该为内容、主题服务。花鸟画所传达出来的东西比较含蓄,不像人物画直接和肯定。往往材料能够帮助创作者拓宽思维,传统材料所无力达到的主题、内容,利用新材料也许就能达到,新的材料能够引发自己对于新领域的试验。
  SHMJ:你对于“美”的理解是什么?
  王俊标:画了许多年的国画,就作品而言,我希望作品当中能保留传统的“文气”。现在许多的绘画作品看不出明显的主题,可是大家仍然很喜欢,也许是它的形式感带来“美”的体验。我想,“美”的标准是在不断拓展构建的,随着时代发展新的东西不断补充进去,也就随之出现更多的“美”的标准。
其他文献
在“5·12”地震中,她是灾民;在地震后,她义务做了一名志愿者,胡锦涛总书记曾握着她的手,勉励她要学会坚强。  她,就是北京城市学院大二学生熊述娟。坐在记者面前的她没有一般女孩的纤细和柔弱,言谈举止中透露出这个年龄段少有的干练和刚强。这个坚强的女孩告诉记者,在灾难面前,她不仅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而且她还用自己的笔记录了那段恐惧而又充满温暖和希望的日日夜夜。    亲历“5·12”地
期刊
经过紧张的采购,5月15日早晨8点,由甘肃省部分青联委员组成的志愿队一行人、17台车,装满了献给灾区的物资和爱心,踏上了去灾区的路。因为此行存在很大的危险,大家都填写了保单,并在自己的志愿者工作牌上写下电话、血型及紧急联系方式。  我们由兰州出发,途经冶力关、临潭县、岷县、腊子口、首先到达甘南灾区舟曲县,将救灾物资送到舟曲受灾最严重的一个小村庄——江盘乡姚家楞村。  去这个小村庄的路是我人生中经历
期刊
地震发生的刹那,川籍童书作家杨红缨远在韩国。尽管在国外就已通过种种渠道得知家乡的惨剧,而且得知地震消息之后第一时间里,她就通过成都的媒体朋友代为捐款20万元,但是当她真正站到这片土地上的时候,心里还是难以形容的震颤,随后便是一片一片撕裂开来的痛,透彻心扉。      我看到了感恩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杨红缨熟悉的土地。作为地道的成都人,作为孩子们喜欢的童书作家,杨红缨曾经多次来到这里,
期刊
时间:2014年7月12日  地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嘉宾:段建伟、段正渠、邰武旗  炎热的夏季并没有消减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围绕着段建伟的作品,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了这样一场轻松又不失深度的三人对话。在经过了这场名为“面目”的展览巡礼之后,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了段建伟的艺术历程和创作背后的故事。  邰武旗:你个城里人一开始就画乡下,啥由头?正渠就是个村娃,好说。  段建伟:我学画的时候,农民这种题材
期刊
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已进入了宽阔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画宽阔发展的时期。山水画也不例外,经过上世纪80年代艺术观念的解放和艺术空气宽容的历程,至90年代,中国艺术家的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开始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引起了风格、语言、形态的个性化取向,出现了真正多元化的面貌。这种状况在新世纪的中国山水画领域结出了丰富多彩的成果,出现了空前繁盛的局面。不仅在80、90年代初步进行的各种探索日渐成熟
期刊
部队美术是中国美术史的一部分,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而带来的一个新的现象。从北伐时期开始,部队美术就已逐渐超出了军队内部的鼓动的意义,而与革命和先进的思想发生了联系。特别是我们在以梁鼎铭为代表的一些北伐历史画家的创作中可以明确地看到这种现象,并通过延安美术的进一步升华一直延伸到新中国。但新中国的部队美术是在普及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因此部队美术一般称之为“士兵美术”,即它是以突出部队美术作为“工
期刊
“古画画意不画形”,所谓的“意”也即象外之意。追求“形意之辩”,是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意趣。历代山水画家无不通过一种“立象尽意”,同时又“得意忘象”的二律背反方式,获得那被庄子称作“象惘”的大道虚空本体。在刘明的山水画中,我也清晰地看到了同样的“得意”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位当代的青年山水画家,刘明在继承古圣先贤山水画之“古意”的同时,以自身之笔墨表现所处时代的精神,最终达到二者兼顾
期刊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我有幸拜访了画家石照东先生。他为人随和、诚恳、庄重、健谈,在他画室的墙上,还悬挂着许多笔墨未干的大幅作品,他既是一位军人,又是一位职业的艺术工作者,我们从他的目光中和作品里,不难看出他朴实而刚正的个性。  石照东先生1958年出生于浙江“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浦江,从小就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他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1983年又考入上海戏曲学院舞台美术专科继续深造。
期刊
张明川是海军画家,是在中国山水画界很有影响力的画家,是擅于将山水画创作放进军事主题的画家。  与张明川相识近三十年成了老朋友,在我这个山水画外行眼里看张明川,会有多处不准,但是,对于他在艺术追求上的一些大关系我还是可以把握一二的。明川内秀,大块头的体魄生长着“灵心妙手”,是一位不惜力极其稳健勤奋的艺术创作的“爬坡者”。在他几十年的“爬坡”运动中,越来越凸显着他的力厚功深、才情横溢。  在明川“爬坡
期刊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它是那种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世界实相和人生真谛的艺术化境,也就是说意境产生自意象而又超越于意象,旨在追求“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韵致,最终是心灵的反映。  作为一位青年山水画家,刘明有着对“意境”的仔细体味和把握,善于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构造他梦幻般的山水世界,他极为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将宇宙、山川、太空等作为作品的表现题材,追求古朴清新、雅意天成的笔墨形式,并带有明显地经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