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武镇地处云南省石屏县北部山区,主要居住着彝、汉、哈尼等民族,这里以欢快的民族民间歌舞和精美的民族手工刺绣、服饰和剪纸艺术而著称。每年逢农历正月十六后的第一个街天,小镇的人们都要自发地举行迎春会活动,活动中最精彩的当数踩高跷了。表演者穿上古装,扮成历史戏中的人物角色,双足绑在由木棍制成的“跷腿”上,边行走边表演。通常所见的高跷,高不过三四尺。而石屏龙武高跷,最高有一丈多,堪称石屏民族风情之一绝。
迎春会上踩高跷
多年来,龙武镇一直延续着正月十六过后的第一个街天举办迎春高跷会的传统。“迎春会”是龙武一带村寨特有的节庆活动,盛行于龙武旧沙村、龙平村、大寨等。龙武彝族,自称聂苏(汉族称花腰)也同汉族同胞一样过春节,称之过“彝年”,并作为该彝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吃大块肉,喝转转酒,互相拜年。龙武在正月十六后举行盛大的迎春高跷会,聂苏歌舞活动,欢天喜地,载歌载舞过春节,彝汉同乐。“迎春会”要进行“舞龙”“耍狮”“歌舞”等表演,但最热闹、最隆重、最精彩,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当数“踩高跷”了。
龙武高跷以“历史久、高度高、难度大”而闻名。这里的“高跷”独具特色,高跷高的可达一丈二尺,最矮也可达七尺。据当地老人介绍,龙武的高跷有将近700年的历史,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民俗艺术。男青年身着古装、脸涂油彩,或扮“桃园三结义”,或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扮“包青天”,双脚缚于八九尺长的木棍上,大摇大摆,跨步沿街表演,休息时就坐在路边两层小楼的阳台上,令人惊叹不已。据考证,高跷,属汉族民间杂技,以双脚缚于长木棍上,且走且舞,此戏起源颇早。《列子·说符》篇口说:“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君”。宋《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称“长股之国……一曰长脚”。汉魏六朝百戏中称“跷技”,宋代叫“踏脚”,清朝以来称为“高跷”。在“迎春会”上,据说“踩高跷能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踩跷”不仅成为“迎春会”不可缺少重要节目和重头戏,而且成了“迎春会”亮点和特色。
古茶马古道边的中原遗风
地处哀牢山腹地的龙武,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并聚集着汉族、哈尼族的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这里是通往石屏和玉溪、昆明的一个大道,马帮都从这里经过。龙武一带的古道被称为黄栗树坡古道,这条路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不仅仅是几代人之前的遗留。公元1487年,来自意大利的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忽必烈大汗之命到云南和缅甸一带,返回时就走过这条路,而且记载了当时这条路两旁的生活和经济商贸往来状况。从茶乡普洱往北,茶马古道进入了哀牢山腹地,古道上的支线,穿越哀牢山和元江大峡谷之后,分别直通越南和云南省城昆明,这条支线的很多路段,已经被今天的昆曼高速公路所覆盖。很多年了,龙武静静地守候在茶马古道旁边。
明朝年间的大规模移民,就给这个小镇遗留了许多来自中原的遗风。
踩高跷几百年来都只是由龙武镇的汉族群体单独举办,后来,周边很多民族村寨也开始参与,一起迎接春耕和春雨的到来。于是这一天也就成了各民族祈祷好年成和平安吉祥的盛会,成了茶马古道重镇龙武的大节日。对于彝族来讲,这个时候也正是祭龙的日子。云南各地气候变化很大、很快,春季,历史上经常出现旱灾和涝灾。祭龙则可以使主管雨水的自然神灵能够更用心的照顾世间百姓,从而获得一个好年景。因此踩着高跷就是图一个牲口顺利,五谷丰收,人口平安。
龙武的高跷迎春会和它的祖根—中原一带的踩高跷已经有了很大差别。作为民间的原始祭祀性活动,踩高跷最早是为了娱神,神高兴了,春耕和年成才可能有一个好开头。现在,中原的高跷基本上成了春节期间的文艺节目,失去了原始的宗教性意义,但龙武的高跷却仍然保持着他的原始性和神圣感。
离踩高跷的日子越来越近,踩高跷的神圣和神秘感就越来越浓。
大年初二,旧沙村里的人就为高跷迎春会忙活开了,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逐年轮流做庄的头家要准备高跷迎春会的人员鞍马。龙武“踩跷”十分讲究,按照迎春会前7天就不能夫妻同房的传统禁忌,参加高跷迎春会的已婚男人则暂时离开自己的家,被集中在村里的公房里养精蓄锐,准备行头。踩高跷的人要先去洗澡,去庙里磕头,才能出场。甚至还有些小伙子还要讲封建迷信,说刚结婚的小伙子,踩高跷那几天不能进房要自己睡。赶街当天参加“踩高跷”表演者集中到观音庙烧香祷告,然后化妆时按当年扮演“戏目”画脸谱,“戏目”分生旦、净丑、净末,若演“三国”,就妆扮成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若演“杨家将”,就妆扮成六郎、七郎、佘老太君……这些脸谱,大多是民间崇拜的英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说,踩高跷这一仪式,实际上还是向后代和人们传播儒家文化伦理的一次教育活动。
踩高跷之前最重要的仪式是祭拜。画好脸谱,各表演者按照自己所要表演对象,穿戴好行头,之后到观音像前跪拜磕头。“叩拜观音菩萨!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乞求清洁平安,礼毕!”师傅在主持着叩拜仪式。在这一点上,龙武的高跷迎春会还保留着高跷社火这一民间崇拜的最根本的特色。他们祭拜观音菩萨,希望她能够保佑村寨安宁,庇佑今年的春耕顺利,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让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待跪拜结束,各表演者到集合点,在扶助者相助下,将高跷用红布条绑稳在小腿和足上。待一切准备就绪,“迎春会”就开始了,一时间,整条龙武街上锣鼓声、鞭炮声响彻上空,到处洋溢着节日喜庆气氛。街道两旁和屋顶上,到处挤满人群,参杂在“舞龙”“耍狮”和“跳舞”方队中,踩高跷队沿街表演前行,围观的人群看着穿着古装戏服的踩跷人和那张五颜六色的花脸,不时指指点点。
龙武的高跷足有3米多,站在高跷上,就如同站在平房的屋顶上一样。这样的高跷表演,在中原一带,多半是由专业演出队来进行的,然而现在表演高跷的,大多是当地的农家子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登上高跷是需要勇气的,登上高跷之后还要进行各种表演,那就是勇敢加技巧了。小伙子们也多半为能参加高跷表演而倍感自豪,在当地女人们的心里,高跷踩得最高的男人是真正的英雄。踩高跷的人在扶助者相助下,一点也没有畏惧、胆怯之感,表演自然到位,技艺娴熟,有胆大之人索性放开扶助竹竿,不扶任何东西行走前进。
喜庆的舞龙舞起来、欢快的团乐跳起来。尽管寒冷的天气给街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却抵挡不住彝乡人民的热情。街会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充满彝乡特色的表演——双龙闹春、金鼠献瑞、采花灯、高跷表演、花腰跳乐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俗表演纷纷亮相,赢得观看者的一阵阵喝彩。龙武的人们用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迎接新春的到来。
迎春会上踩高跷
多年来,龙武镇一直延续着正月十六过后的第一个街天举办迎春高跷会的传统。“迎春会”是龙武一带村寨特有的节庆活动,盛行于龙武旧沙村、龙平村、大寨等。龙武彝族,自称聂苏(汉族称花腰)也同汉族同胞一样过春节,称之过“彝年”,并作为该彝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吃大块肉,喝转转酒,互相拜年。龙武在正月十六后举行盛大的迎春高跷会,聂苏歌舞活动,欢天喜地,载歌载舞过春节,彝汉同乐。“迎春会”要进行“舞龙”“耍狮”“歌舞”等表演,但最热闹、最隆重、最精彩,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当数“踩高跷”了。
龙武高跷以“历史久、高度高、难度大”而闻名。这里的“高跷”独具特色,高跷高的可达一丈二尺,最矮也可达七尺。据当地老人介绍,龙武的高跷有将近700年的历史,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民俗艺术。男青年身着古装、脸涂油彩,或扮“桃园三结义”,或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扮“包青天”,双脚缚于八九尺长的木棍上,大摇大摆,跨步沿街表演,休息时就坐在路边两层小楼的阳台上,令人惊叹不已。据考证,高跷,属汉族民间杂技,以双脚缚于长木棍上,且走且舞,此戏起源颇早。《列子·说符》篇口说:“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君”。宋《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称“长股之国……一曰长脚”。汉魏六朝百戏中称“跷技”,宋代叫“踏脚”,清朝以来称为“高跷”。在“迎春会”上,据说“踩高跷能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踩跷”不仅成为“迎春会”不可缺少重要节目和重头戏,而且成了“迎春会”亮点和特色。
古茶马古道边的中原遗风
地处哀牢山腹地的龙武,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并聚集着汉族、哈尼族的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这里是通往石屏和玉溪、昆明的一个大道,马帮都从这里经过。龙武一带的古道被称为黄栗树坡古道,这条路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不仅仅是几代人之前的遗留。公元1487年,来自意大利的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忽必烈大汗之命到云南和缅甸一带,返回时就走过这条路,而且记载了当时这条路两旁的生活和经济商贸往来状况。从茶乡普洱往北,茶马古道进入了哀牢山腹地,古道上的支线,穿越哀牢山和元江大峡谷之后,分别直通越南和云南省城昆明,这条支线的很多路段,已经被今天的昆曼高速公路所覆盖。很多年了,龙武静静地守候在茶马古道旁边。
明朝年间的大规模移民,就给这个小镇遗留了许多来自中原的遗风。
踩高跷几百年来都只是由龙武镇的汉族群体单独举办,后来,周边很多民族村寨也开始参与,一起迎接春耕和春雨的到来。于是这一天也就成了各民族祈祷好年成和平安吉祥的盛会,成了茶马古道重镇龙武的大节日。对于彝族来讲,这个时候也正是祭龙的日子。云南各地气候变化很大、很快,春季,历史上经常出现旱灾和涝灾。祭龙则可以使主管雨水的自然神灵能够更用心的照顾世间百姓,从而获得一个好年景。因此踩着高跷就是图一个牲口顺利,五谷丰收,人口平安。
龙武的高跷迎春会和它的祖根—中原一带的踩高跷已经有了很大差别。作为民间的原始祭祀性活动,踩高跷最早是为了娱神,神高兴了,春耕和年成才可能有一个好开头。现在,中原的高跷基本上成了春节期间的文艺节目,失去了原始的宗教性意义,但龙武的高跷却仍然保持着他的原始性和神圣感。
离踩高跷的日子越来越近,踩高跷的神圣和神秘感就越来越浓。
大年初二,旧沙村里的人就为高跷迎春会忙活开了,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逐年轮流做庄的头家要准备高跷迎春会的人员鞍马。龙武“踩跷”十分讲究,按照迎春会前7天就不能夫妻同房的传统禁忌,参加高跷迎春会的已婚男人则暂时离开自己的家,被集中在村里的公房里养精蓄锐,准备行头。踩高跷的人要先去洗澡,去庙里磕头,才能出场。甚至还有些小伙子还要讲封建迷信,说刚结婚的小伙子,踩高跷那几天不能进房要自己睡。赶街当天参加“踩高跷”表演者集中到观音庙烧香祷告,然后化妆时按当年扮演“戏目”画脸谱,“戏目”分生旦、净丑、净末,若演“三国”,就妆扮成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若演“杨家将”,就妆扮成六郎、七郎、佘老太君……这些脸谱,大多是民间崇拜的英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说,踩高跷这一仪式,实际上还是向后代和人们传播儒家文化伦理的一次教育活动。
踩高跷之前最重要的仪式是祭拜。画好脸谱,各表演者按照自己所要表演对象,穿戴好行头,之后到观音像前跪拜磕头。“叩拜观音菩萨!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乞求清洁平安,礼毕!”师傅在主持着叩拜仪式。在这一点上,龙武的高跷迎春会还保留着高跷社火这一民间崇拜的最根本的特色。他们祭拜观音菩萨,希望她能够保佑村寨安宁,庇佑今年的春耕顺利,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让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待跪拜结束,各表演者到集合点,在扶助者相助下,将高跷用红布条绑稳在小腿和足上。待一切准备就绪,“迎春会”就开始了,一时间,整条龙武街上锣鼓声、鞭炮声响彻上空,到处洋溢着节日喜庆气氛。街道两旁和屋顶上,到处挤满人群,参杂在“舞龙”“耍狮”和“跳舞”方队中,踩高跷队沿街表演前行,围观的人群看着穿着古装戏服的踩跷人和那张五颜六色的花脸,不时指指点点。
龙武的高跷足有3米多,站在高跷上,就如同站在平房的屋顶上一样。这样的高跷表演,在中原一带,多半是由专业演出队来进行的,然而现在表演高跷的,大多是当地的农家子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登上高跷是需要勇气的,登上高跷之后还要进行各种表演,那就是勇敢加技巧了。小伙子们也多半为能参加高跷表演而倍感自豪,在当地女人们的心里,高跷踩得最高的男人是真正的英雄。踩高跷的人在扶助者相助下,一点也没有畏惧、胆怯之感,表演自然到位,技艺娴熟,有胆大之人索性放开扶助竹竿,不扶任何东西行走前进。
喜庆的舞龙舞起来、欢快的团乐跳起来。尽管寒冷的天气给街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却抵挡不住彝乡人民的热情。街会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充满彝乡特色的表演——双龙闹春、金鼠献瑞、采花灯、高跷表演、花腰跳乐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俗表演纷纷亮相,赢得观看者的一阵阵喝彩。龙武的人们用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迎接新春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