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武迎春 当然可以高姿态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_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武镇地处云南省石屏县北部山区,主要居住着彝、汉、哈尼等民族,这里以欢快的民族民间歌舞和精美的民族手工刺绣、服饰和剪纸艺术而著称。每年逢农历正月十六后的第一个街天,小镇的人们都要自发地举行迎春会活动,活动中最精彩的当数踩高跷了。表演者穿上古装,扮成历史戏中的人物角色,双足绑在由木棍制成的“跷腿”上,边行走边表演。通常所见的高跷,高不过三四尺。而石屏龙武高跷,最高有一丈多,堪称石屏民族风情之一绝。
  
  迎春会上踩高跷
  多年来,龙武镇一直延续着正月十六过后的第一个街天举办迎春高跷会的传统。“迎春会”是龙武一带村寨特有的节庆活动,盛行于龙武旧沙村、龙平村、大寨等。龙武彝族,自称聂苏(汉族称花腰)也同汉族同胞一样过春节,称之过“彝年”,并作为该彝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吃大块肉,喝转转酒,互相拜年。龙武在正月十六后举行盛大的迎春高跷会,聂苏歌舞活动,欢天喜地,载歌载舞过春节,彝汉同乐。“迎春会”要进行“舞龙”“耍狮”“歌舞”等表演,但最热闹、最隆重、最精彩,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当数“踩高跷”了。
  龙武高跷以“历史久、高度高、难度大”而闻名。这里的“高跷”独具特色,高跷高的可达一丈二尺,最矮也可达七尺。据当地老人介绍,龙武的高跷有将近700年的历史,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民俗艺术。男青年身着古装、脸涂油彩,或扮“桃园三结义”,或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扮“包青天”,双脚缚于八九尺长的木棍上,大摇大摆,跨步沿街表演,休息时就坐在路边两层小楼的阳台上,令人惊叹不已。据考证,高跷,属汉族民间杂技,以双脚缚于长木棍上,且走且舞,此戏起源颇早。《列子·说符》篇口说:“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君”。宋《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称“长股之国……一曰长脚”。汉魏六朝百戏中称“跷技”,宋代叫“踏脚”,清朝以来称为“高跷”。在“迎春会”上,据说“踩高跷能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踩跷”不仅成为“迎春会”不可缺少重要节目和重头戏,而且成了“迎春会”亮点和特色。
  
  古茶马古道边的中原遗风
  地处哀牢山腹地的龙武,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并聚集着汉族、哈尼族的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这里是通往石屏和玉溪、昆明的一个大道,马帮都从这里经过。龙武一带的古道被称为黄栗树坡古道,这条路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不仅仅是几代人之前的遗留。公元1487年,来自意大利的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忽必烈大汗之命到云南和缅甸一带,返回时就走过这条路,而且记载了当时这条路两旁的生活和经济商贸往来状况。从茶乡普洱往北,茶马古道进入了哀牢山腹地,古道上的支线,穿越哀牢山和元江大峡谷之后,分别直通越南和云南省城昆明,这条支线的很多路段,已经被今天的昆曼高速公路所覆盖。很多年了,龙武静静地守候在茶马古道旁边。
  明朝年间的大规模移民,就给这个小镇遗留了许多来自中原的遗风。
  踩高跷几百年来都只是由龙武镇的汉族群体单独举办,后来,周边很多民族村寨也开始参与,一起迎接春耕和春雨的到来。于是这一天也就成了各民族祈祷好年成和平安吉祥的盛会,成了茶马古道重镇龙武的大节日。对于彝族来讲,这个时候也正是祭龙的日子。云南各地气候变化很大、很快,春季,历史上经常出现旱灾和涝灾。祭龙则可以使主管雨水的自然神灵能够更用心的照顾世间百姓,从而获得一个好年景。因此踩着高跷就是图一个牲口顺利,五谷丰收,人口平安。
  龙武的高跷迎春会和它的祖根—中原一带的踩高跷已经有了很大差别。作为民间的原始祭祀性活动,踩高跷最早是为了娱神,神高兴了,春耕和年成才可能有一个好开头。现在,中原的高跷基本上成了春节期间的文艺节目,失去了原始的宗教性意义,但龙武的高跷却仍然保持着他的原始性和神圣感。
  离踩高跷的日子越来越近,踩高跷的神圣和神秘感就越来越浓。
  大年初二,旧沙村里的人就为高跷迎春会忙活开了,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逐年轮流做庄的头家要准备高跷迎春会的人员鞍马。龙武“踩跷”十分讲究,按照迎春会前7天就不能夫妻同房的传统禁忌,参加高跷迎春会的已婚男人则暂时离开自己的家,被集中在村里的公房里养精蓄锐,准备行头。踩高跷的人要先去洗澡,去庙里磕头,才能出场。甚至还有些小伙子还要讲封建迷信,说刚结婚的小伙子,踩高跷那几天不能进房要自己睡。赶街当天参加“踩高跷”表演者集中到观音庙烧香祷告,然后化妆时按当年扮演“戏目”画脸谱,“戏目”分生旦、净丑、净末,若演“三国”,就妆扮成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若演“杨家将”,就妆扮成六郎、七郎、佘老太君……这些脸谱,大多是民间崇拜的英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说,踩高跷这一仪式,实际上还是向后代和人们传播儒家文化伦理的一次教育活动。
  踩高跷之前最重要的仪式是祭拜。画好脸谱,各表演者按照自己所要表演对象,穿戴好行头,之后到观音像前跪拜磕头。“叩拜观音菩萨!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乞求清洁平安,礼毕!”师傅在主持着叩拜仪式。在这一点上,龙武的高跷迎春会还保留着高跷社火这一民间崇拜的最根本的特色。他们祭拜观音菩萨,希望她能够保佑村寨安宁,庇佑今年的春耕顺利,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让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待跪拜结束,各表演者到集合点,在扶助者相助下,将高跷用红布条绑稳在小腿和足上。待一切准备就绪,“迎春会”就开始了,一时间,整条龙武街上锣鼓声、鞭炮声响彻上空,到处洋溢着节日喜庆气氛。街道两旁和屋顶上,到处挤满人群,参杂在“舞龙”“耍狮”和“跳舞”方队中,踩高跷队沿街表演前行,围观的人群看着穿着古装戏服的踩跷人和那张五颜六色的花脸,不时指指点点。
  龙武的高跷足有3米多,站在高跷上,就如同站在平房的屋顶上一样。这样的高跷表演,在中原一带,多半是由专业演出队来进行的,然而现在表演高跷的,大多是当地的农家子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登上高跷是需要勇气的,登上高跷之后还要进行各种表演,那就是勇敢加技巧了。小伙子们也多半为能参加高跷表演而倍感自豪,在当地女人们的心里,高跷踩得最高的男人是真正的英雄。踩高跷的人在扶助者相助下,一点也没有畏惧、胆怯之感,表演自然到位,技艺娴熟,有胆大之人索性放开扶助竹竿,不扶任何东西行走前进。
  喜庆的舞龙舞起来、欢快的团乐跳起来。尽管寒冷的天气给街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却抵挡不住彝乡人民的热情。街会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充满彝乡特色的表演——双龙闹春、金鼠献瑞、采花灯、高跷表演、花腰跳乐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俗表演纷纷亮相,赢得观看者的一阵阵喝彩。龙武的人们用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迎接新春的到来。
其他文献
漫步沿河观光路体验原生态的自然美景,到石河生态区垂钓赏旖旎风光,在龙亭小憩品茶中感受石河独特文化……蓝天、碧水、绿岸、美景的石河生态景观长廊正扑面向我们走来。  石河,古称渝水,发乎燕山,归于渤海。千百年来无私浇灌着两岸的广袤土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关城儿女。可以说,它是山海关的母亲河,是古城魂之所系、脉之所牵、情之所依。  回报母亲河、开发母亲河是山海关发展之所急,人民之所盼。在“一区四化”总体战
期刊
经两岸长时间协商,首批台湾自由行试点针对上海、北京、厦门三地正式户籍居民。但到金门、马祖及澎湖等离岛地区旅游,不限省籍,所有内地游客都可前往。申请条件:  2 0岁以上成年人,需提供不动产、存款或信用卡额度等财力证明,可携带直系血亲、配偶同行;18岁以上在学学生,凭学生证申请,不需出具财力证明。  注:财力证明可是房产证明,20万元新台币(约4.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存款证明,55万元新台币(约12
期刊
当盈月满载着团圆的喜悦占据了人们的心 中秋已近在咫尺。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秋节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因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 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中秋在唐初时已成为正式节日,在宋朝开始盛行,明清时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习俗颇多,大致有赏月
期刊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又没有一个远方的家乡可以期待,虽然免却了春运的奔波之苦,但总感觉这“年”过得是越来越索然乏味。年味儿,这个可意会、难言传的东西,到底在哪儿呢?  平遥中国年给大家送上了一份丰盛的年俗大餐,红灯、社火、剪纸、大戏这些带着浓烈北方春节气息的元素,在平遥古城的民居客栈间、深深大院里随处可见,全家老少去领略一下这种传统的原汁原味的年味,不失为过年的一种好方式。  平遥县位于中国北方黄河中
期刊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古都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在南京过春节,能深刻感受到古都金陵民俗文化的厚重,你会被她那浓浓的节日氛围所吸引与感染,叫人难以忘怀。    贴春联、放鞭炮    每至春节,南京千门万户都要更换春联。因以前常以朱砂染笺,古称“万年红”,其制始于明初。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记》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在除夕前忽然传旨,无论官民人家,必须家家贴春联一幅。朱元璋为此微服出
期刊
出了山海关,就进入东北三省地界。东北的年,过得最是喜庆。  “年”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最大的一个节日,越来越匆忙的生活节奏,让我们把很多传统的习俗简化再简化,年的味道也像一杯久泡的茶越来越淡,许多难忘的年味也就只能飘在我们的记忆中。而放眼银色的东北大地,苍茫而热闹的冬天,雪给一切景致镀上雪白蓬松的轮廓,映着福字的红色灯笼散放着暖洋洋的年味。  热腾腾的大年,就这样融化了东北的冷。    东北年俗  年
期刊
古镇的似水流年  黔东名胜梵净山,当地人称“饭甑山”,这大概因为除其主峰“金顶”酷似饭甑外,还与武陵山水养育一方生灵有关。世居武陵山区的苗、汉、土家等各族人民围绕“饭甑山”,披荆斩棘,繁衍生息,创造文明。在梵净山麓星罗棋布的众多民族村寨中,有个苗寨叫“寨英”。这个小寨原来长期掩映在竹木葱茏中,四周山高林密,阳光时隐时现,故称“再阴”“遮阴”及“寨阴”。后来,又被改称为“寨英”。随着时间的推移,“寨
期刊
南山河作品欣赏    投笔艺林三十余年,悉心悟道,研习自然,专工山水,兼工花鸟。笔墨传承新安画派,融工艺构成学之理论,在造化中取法势,综合百家,融会贯通,深究中国美术之源流,悟道家之理论,师法自然之精华,创立野中锋皴法,梳子皴法,以中锋写骨入手,立新神韵,彰显自然灵魂之真善美。另辟蹊径,悟出新风格水墨和抽象构成学山水,游戏于艺术天地间。开创野逸派风格山水画,给中国传统、现代山水画大餐上增添一道野味
期刊
随着中国文化全球热,世界各地跃动着中国“春”意,中国年已成为各国越来越不能忽视的节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热衷过春节,他们愿意沾沾中国文化的喜气儿。近年来,欧美国家不少城市,纷纷将中国农历春节纳入公共假日。    德国人:互送贺卡  近几年来,每逢春节到来之际,德国街头都会出现浓浓的节日气氛。德国首都柏林,春节前夕商场里总会醒目地摆出五颜六色的中德文贺年卡,每张贺卡里都有一条孔子语句,还印有龙、凤
期刊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当中国传统文化以它无可抵御的魅力潜入世界人们的心里,年俗就像祖国母亲身上珍贵的玉佩,成为中国文化一个闪亮的标志。它的品质形成于亘古,在历史穿行中闪烁着别样光彩。  作为中国人,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信和骄傲,这不仅来源于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还来源于深厚的历史积蓄和强大的文化沉淀,由此产生的骄傲是独到而不可复制的。我们热爱祖国文化中带着笑声的年俗文化,因此即便是精神游历,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