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戛纳电影节创办之前,这座法国南部的小渔村只是有钱人的度假天堂——
上午在阿尔卑斯山脉滑雪,下午就能换上泳装在阳光沙滩上看潮起潮落。
每当初秋9月大家重回办公室的时候,那些在海边晒出来的古铜色皮肤是一年当中最可炫耀的事:
“看,我可去了阳光海岸度假。”那时候的戛纳更像是美艳的法国少女——
美则美矣,骨子里冰冷、傲气的劲头却不是谁都能有福消受的。
1939年,有了这场举世闻名的电影节之后,“冰美人”戛纳才逐渐为世人所熟知。当红毯上的灯光、
电影宫里的灯光一起打亮的时候,这座小城的每条街巷也都因此而沸腾。
从此,戛纳不再冰冷,变得越来越火热和艳光四射。
法国人心中的电影天使奥黛丽·塔图用一个美丽的背影征服了关注第66届戛纳电影节的嘉宾。
从铁面王子到戴安娜王妃:傲娇的王室气质
沿着戛纳海滨著名的十字大道往“老港”方向走,就能走到老城所在的山脚下。名义上的“山”,其实无非只是当年小渔村最早的雏形,拾级而上,几分钟后转身,就能俯视迂回的港湾中停靠的有着白色桅杆的船。法国有保护古城的传统,据说每个地方都有一块最早的老城遗址,是任谁也不能破坏的,政府会定期修护。被保护的戛纳老城并不是封锁起来的传奇,至今还仍然有人居住,生动的生活气息从一家一户阳台上的盆栽花朵和窗纱中流泻出来。即便是每年最热闹的电影节期间,老城也是一副处变不惊的模样,没有太过热闹,也不会超常冷清。
1.2.3.5.细数戛纳的历史,是一段在阳光、沙滩、棕榈树构成的风景中日渐生动的岁月。
4.戛纳电影节吸引过无数政要和王室成员,戴安娜王妃就曾经莅临1987年的电影节。
拥有这样不为“宠辱”所动的气质,注定了小城见过世面的前世今生。传说中路易十四的孪生弟弟“铁面王子”菲利普就被囚禁在此;1815年,拿破仑从流放的厄尔巴岛逃回法国的时候就在这里登陆;到了1834年,英国财政大臣亨利·布鲁厄姆勋爵带着女儿从戛纳路过,立即就被这里怡人的景色和气候绊住了脚,决定在此大兴土木,同时邀请王公贵族和文化名流前来做客。一时间,梅里美、莫泊桑、夏多布里昂、司汤达、雷诺阿都成为了勋爵的座上客,戛纳成为他们创作中的表现对象,而戛纳也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开始在全欧洲变得家喻户晓,各国王族接踵而至,房地产、酒店和休闲娱乐行业就此兴盛发达。随着戛纳电影节逐渐风靡世界,各国明星甚至政要也纷至沓来,这座城市变得炙手可热。
法国人总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傲娇,放在戛纳也不例外。虽然是旅游城市,可还是有大把的出租车司机并不会说英文,偶尔交谈几句,无非是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却始终坚持法语中对“中国”一词的发音而拒绝使用“China”。咖啡馆或者餐厅中,如果你已经享用完毕还依依不舍,侍者就会过来毫不客气地下逐客令。
天!这哪是旅游城市,这分明是太优越的主人心态。
1.荷兰籍的影视、歌坛双栖女星Sylvia Kristel于1997年的戛纳电影节期间,在知名的Carlton酒店对过的海滩上,面对着众多的粉丝和摄影师,自如地摆着各种姿势。
2.1954年,法国女演员Simone Sylva在一群记者面前脱下比基尼胸罩,试图拥抱美国影星Robert Mitchum。这一事件当即被广泛炒作报道,使得戛纳电影节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也使得这一海滩旁的电影节被诟病为“肉铺”电影节。
3.1969年,创作团队为他们的作品《逍遥骑士》在戛纳做宣传。
4.在63届戛纳电影节上,电影《撒旦僵尸女》在戛纳的海滩上搞了一个充满血腥的广告宣传活动,半裸的女演员,流着血出现在媒体面前。
5.卓别林在197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
火车拉来的“流产”电影节
路易·卢米埃尔,出生于法国贝桑松的化学家和大企业主,最为著名的身份却是“电影之父”。这位发明了活动电影机的65岁老人带着他著名的硕大肚子和戴着时髦宽檐帽的妻子,曾在1939年7月从巴黎坐着火车来到了戛纳。
甫一下车,卢米埃尔就被前来迎接的庞大阵势吓了一跳——戛纳市长和众多媒体早已等候在车站。可是在不远处的城中,人们正因为担心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而惶惶不可终日,考虑变卖祖业,奔向北美,根本无暇顾及似乎只与歌舞升平有关的电影节。
在此之前,戛纳并没有举办电影节的传统,那时候法国人总是把得意之作送到不远处的威尼斯参加评选,拥有电影辉煌历史的法国人也经常作为评审委员而受到邀请。1938年,照常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法国评审员们心情却异常沮丧,当年的两个大奖,一个给了墨索里尼儿子制片的意大利纳粹电影Luciano Serra pilota,另一个给了希特勒掌权的柏林奥运会纪录片《奥林匹亚》。
艺术家一向很难与政治家有共同气场,得奖的两部电影品质暂且不论,单是被政治干预这一项,就很难被法国评审容忍。于是,他们在回国后决定甩开威尼斯电影节,打起批判与反对的大旗,倡导电影的独立性和艺术性。
理想主义固然可贵,而时局不稳、资金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下,法国文化部决定用人气补财力,这才想到搬出“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希望能用他的声望带给法国电影一丝明晰的色彩。
1939年9月1日,法国戛纳电影节如期开幕。在同一天,德国的坦克军团也开过了波兰边界线,几天后,法国、英国宣布对德开战,只来得及首映了一部影片的戛纳电影节只好夭折。同时被炮灰埋起来的,还有卢米埃尔和法国人的电影梦。
直到1946年9月20日,官方正式的第一次戛纳电影节才拉开帷幕,搁置多年的电影节梦好像剂量不大的强心针,却足够刺激二战后人们非常容易激动的心灵。在那一届电影节中,一共颁发了20个大奖,创造了戛纳电影节史上颁奖最多的纪录。也有人说,正是因为戛纳电影节和战争的独特渊源,凡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在这里都特别容易受到青睐。 而卢米埃尔,从1939年之后就再也没能踏上戛纳的电影人在1948年告别人世,无缘事实上由他而始的戛纳电影节。
1.1956年戛纳电影节派对上,碧姬·巴铎 (Brigitte Bardot)凭着这个出位的展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艺人,变成了法国最性感的Icon人物。
2.1955年的戛纳电影节,美国著名电影明星,奥斯卡影后格蕾丝·凯利(Grace Kelly)在进行外景拍摄。
3.伊丽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在195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红毯上的她绽放出的是常人无法比拟的优雅感。
4.意大利女演员索菲亚·罗兰(Sophia Loren)在1955年戛纳电影节上选择了一件桃心领口的白色长裙,这大概是红毯女星大秀“事业线”的开始。
5.拒绝戛纳电影节组委会颁发的“棕榈的棕榈”大奖的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6.电影宫前面名声斐然的红毯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
Sun Sea Sex
3S的戛纳电影节
有一次颁出20项大奖的壮举,就有一枝独秀的尴尬。早期的戛纳电影节并没有被寄予太大的期望,人们每年都是把它作为一个电影公司宣传自己的好机会,参加评选的影片良莠不齐,风格迥异。
1953年,做事极度认真的艺术家让·考克多被选为戛纳评委会主席。于是,在那一年的戛纳电影宫里,总是有一个无所忌讳地吸着香烟却又表情凝重的男人身影,有时还会与别人争吵。考克多坚持看完了送审的35部影片,每部看完之后都留下详细的记录。最终,他顶着重重压力,代表评委会在闭幕式上只把一个奖项发给了亨利·乔治·克鲁佐的《恐惧的代价》。在颁奖时,他对着麦克风说:“我希望戛纳电影节能获得真正的意义,是一次心灵与精神的约会!”
“太愚蠢了,我拒绝写下去。没有什么比一个电影节离我更遥远了。在这,我经常被评委会攻击,可以想象,作为决定者非常痛苦。因为我无法忍受给别的电影发通行证,还有电影的数目。是选择的义务令我采取了这种态度。诚然,一个评委会主席不代表发出比其他同事更高的音量,如果他们倾向于我是正常的,我也会向他们倾斜。总之,对于一个电影节,那些巨大争吵的疲倦必然要带来焦灼的气氛和差劲的幽默。我为此感到痛惜。我觉得电影节不应该是推销奖项和制造约会与交易的地方。”
——摘自让·考克多1953年4月27日日记
考克多的坚持敲响了法国电影人的警钟,也最终赢得了尊重,1954年,他再一次被选定为评委会主席,人们希望在他的带动下能够营造戛纳电影节尊重电影创作质量的良好氛围。
但讽刺的是,同样在这一年,让戛纳电影节名扬海外的,是法国女演员Simone Sylva在一群记者面前脱下比基尼胸罩,试图拥抱美国影星Robert Mitchum。这一事件当即被广泛炒作报道,给电影节增添了严肃之外的另一种气质,以至于持负面态度的影评人开始讽刺说,在地中海度假胜地办电影节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肉铺”。
随着“娱乐至死”的年代很快到来,是否是“肉铺”电影节的评论早已不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戛纳电影节的3S(Sun、Sea、 Sex)气质却被保留了下来,而且被人们津津乐道。另一方面,经历过新浪潮,克服过冷战时期的政治压力,彷徨于情色影片不知取舍,也鼓励电影始终保持自由和独立的勇气总是能让人们对它刮目相看。今天的戛纳一年四季节庆不断,满街的敞篷跑车和长腿美女,所有的这一切都丝毫不妨碍人们心中对电影节的权威感受,全球的电影人每年都会按时聚集在此,以踏上戛纳红毯为荣。
被拒绝的“棕榈的棕榈”
1997年,戛纳50年庆典。在5月18日的闭幕式上,组委会特别为瑞典人英格玛·伯格曼准备了一个50年大奖“棕榈的棕榈”。可伯格曼没有参加颁奖晚会,而是委托女儿带来了一封表示歉意的信:“我已经太老了,已不再拍电影,谢谢戛纳的这个奖,但他不属于我这样的老人。”大屏幕上放出一段短短的伯格曼在海边的录像,他面对大海,背对摄像机,仿佛陷入了许久的沉思。拍完《芬尼与亚历山大》之后,伯格曼宣布告别电影,并一直生活在从1976年起就居住的独孤的费罗岛上。他说他不再拍电影的理由是“我的电影不再能感动自己”。因为荣誉而成为举世公认的大师,又因为大师头衔而失去了温暖真实的生活,没有人再敢对伯格曼谈论电影,他说:“已经没有人可以跟我讨论剧本了,甚至在电影完成时也是这样,只有沉默。”这就是伯格曼送给戛纳、也是送给全世界的一个温柔劝告:我们热爱荣誉,更尊重带来荣誉的电影。
用电影迎接崭新世纪
2000年5月10日,法国人在戛纳电影宫前铺起了格外长的红地毯。这一年有24部影片参赛,有超过往年的贵宾将走在红地毯上,仿佛戛纳举行的不是电影节,而是电影界跨越世纪的盛典。那一届戛纳电影节历史性地迎来了12个国家的23部参赛片,而且几乎每个导演都是世界电影界出类拔萃的人物,比如美国科恩兄弟的《老兄你在哪?》,丹麦拉斯·冯·特里尔的《黑暗中的舞者》,迈克尔·哈内克的法语片《未知密码》,可是名单公布之后,最受瞩目的国家却是中国,华语电影全面挺进戛纳,竞赛单元中的3部电影像是对华语电影10年的一次历史小结:内地姜文的《鬼子来了》,香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台湾有杨德昌的《一一》,同时,李安的《卧虎藏龙》进入了展映单元。
电影节期间,戛纳的阳台都成为了明星云集的展示台。她们在阳台上搔首弄姿,看似俯瞰下面的众生,实则成为了独特的阳台风景。
1.在电影节开幕前夕,众多红毯对面的梯子都已经准备好和它们的摄影师主人一起见证激动人心的时刻。
2.电影节期间,各个创作团队想尽办法为自己的作品造势宣传,为了吸引眼球哪怕是装神弄鬼也在所不惜。
3.电影宫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宏大,但是在电影节期间,这里变成人口密度极高的地带。 占个梯子拍戛纳吧
虽然法国电影早已经过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所谓“黄金年代”,但只有你到过电影节期间的戛纳,才会明白什么是炙烤电影的热情。
电影节开始前两周的时间,海报已经出现在戛纳的大街小巷,除了通往电影宫的十字大街灯箱之外,很多店铺的玻璃门上也都贴了电影节的海报。这些店铺有的是电影节赞助商,有的则纯属友情声援——戛纳市民并不介意两周的电影节打扰了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眼中,节庆活动不仅是让戛纳的旅游业不降温的保证,更是一种为他们送来新鲜元素的介质。他们端坐在自家阳台,也许就能看到斯皮尔伯格从楼下经过,抑或是偶尔去一次街边的酒吧,就能邂逅莱奥纳多。
等到电影节开始前两天的时候,几乎每个有明星入住的酒店前都会打出倒计时的牌子。那些血红电子大数字每跳一下,做广告牌的工人或者抢红毯好位置的摄影师都会不由得加快进度。开幕红毯上的灯光点亮之前,奢侈品牌店的橱窗要装饰一新,名车的立体户外广告成为街边庞大的景观,红毯对面立起了高高低低的梯子——那些不能进入红毯指定摄影区的摄影师自己扛着梯子,要么锁在大树上,要么自己人轮番坐镇守住地盘,为的是开幕之时,自己也能抢到一张妮可·基德曼的背影或者章子怡的笑容。
在号称一年有300天晴天的戛纳,2013年的电影节却赶上了雨天。大雨并不会减弱人们关注电影节的热情,在红毯开幕之前,成千上万的人打着伞,披着雨衣,甚至无任何防雨装备地向着电影宫聚集。有经验的人会告诉同行的人,你这个装扮不够“正装”,不能通过电影节保安严格的检查;很是为自己国家电影自豪的法国人则一边走一边告诉路人,此次前来就是为了奥黛丽·塔图,如果你因为法语发音问题而一时没反应过来,他们会特别吃惊地说:“天啊,你居然不知道那个天使?!”神情好像你就是一个火星人。
1.2.3.4.部分获奖电影海报,从左向右依次为《过往》、《阿黛尔的生活》、《醉乡民谣》、《天注定》。
5.第66届戛纳电影节评选委员会集体亮相闭幕式。
被法国人誉为“天使”的奥黛丽·塔图在本届电影节开幕红毯上担任主持人。在欢迎评委会主席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入场的时候,她用了这样一段深情的开场白——
“我与电影的第一次接触,是一个外星人,手指头是红色的外星人。那一年,我五岁半。”
斯皮尔伯格曾经于1982年拍摄了影片《E.T.外星人》,塔图的话说出了自己与导演之间的情感渊源,也代表了电影迷心中的太多割舍不下的情绪——一部经典的电影是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而导演则永远是刻在作品上的名字,留在电影中的精魂。
电影节期间,戛纳的阳台都成为了明星云集的展示台。她们在阳台上搔首弄姿,看似俯瞰下面的众生,实则成为了独特的阳台风景。
从斯皮尔伯格到李安
由于斯皮尔伯格执掌评委会主席的大权,很多人称第66届戛纳电影节是“好莱坞逆袭”。入围主竞赛单元的20部影片中有5部来自于好莱坞,科恩兄弟、斯蒂文·索德伯格、吉姆·贾木许三位一直备受关注的鬼才导演把沉寂多年后的复出之作带到了戛纳。于是,无孔不入的好莱坞气质是很难抵御的风潮,法国《费加罗》报评论说,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选影片像是为斯皮尔伯格“量身订制的”。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同样也负责电影节选片工作的蒂埃里·弗雷莫也说:“我选片的时候,斯皮尔伯格确实‘如影随形’,眼睛仿佛在我肩膀上,仿佛告诉我这个应该选,那个不应该选。”
好莱坞的逆袭虽然可能会对选片造成影响,但也让今年的戛纳明星阵容格外耀眼。用《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开幕电影,就注定了莱奥纳多的登场赢得一路尖叫。同时这部翻拍电影在擅长华丽置景的澳大利亚导演巴兹·鲁赫曼的指导下颠覆了原作的感觉,变得“极富有好莱坞电影的场景感”。
如果说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是以好莱坞的缤纷气势开场,那么最后的收官颁奖,则体现了人性的永恒主题的最终胜利。
获得金棕榈大奖的《阿黛尔的生活》,时长三个小时,电影不同于常见的同性恋题材,没有那么多的纠结和困惑,而是寄托了美好却注定感伤的初恋情怀。尽管获奖消息一出,爱说三道四的影评人赋予了这个奖项很多意义之外的意义,比如说这是戛纳66年来首部被授予最高荣誉的女同影片等。但是正如这么平常的中文译名一样,对于观众来说,它没有那么多的意义,它有的只是对于初恋的共同感受,投映在每个人的年少时光。
至于关照梦想的《醉乡民谣》,留意现实苦闷的《天注定》,还有拷问亲情的《如父如子》,这几部就电影本身获得大奖的作品都和《阿黛尔的生活》一样,细腻,千回百转,直指内心,不太有好莱坞的影子。
评选结果揭晓后,作为评委之一的李安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说,《阿黛尔的生活》是他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天注定》在评选时也确实稍微做了一点解释以帮助其他评委理解剧情。
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弗雷莫曾说,戛纳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来的是它接受到的物体的影像。看起来,纵然好莱坞来势汹汹,最后却依然要服从评审团集体的“审判”。
没有什么能比热情的吻更能抒发内心的激动。不同于开幕时候的气氛,本届戛纳电影节闭幕的这一天,当众多奖项花落谁家已成定局之后,很多明星都不禁热吻身边的亲人。戛纳之吻,也成为风景。
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上的华人身影
在华语电影打了好几年酱油之后,今年以贾樟柯的《天注定》强势杀回主竞赛单元作为“第一炮”。随后,陈坤、刘嘉玲主演的香港电影《过界》也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而杜琪峰新片《盲探》入围了“午夜展映”单元。
李安是今年主竞赛单元评委,章子怡以“一种关注”单元评委的身份重返戛纳,“影评人双周”单元邀请了中国影评人Magasa,这也是该单元首次邀请华语影评人。
开幕式上,主持人塔图所穿的优雅白色长裙出自华裔法国设计师殷亦晴之手。让一位1985年出生在北京的年轻设计师担此重任,这在戛纳电影节历史上实属少见。塔图此前也曾称赞这位年轻女孩“是一位极富天分的设计师”。
第66届戛纳电影节获奖全名单
金棕榈奖:《阿黛尔的生活》(法国)
评审团大奖:《醉乡民谣》(美国)
评审团奖:《如父如子》(日本)
最佳导演:阿马特·埃斯卡兰特(《赫利》,墨西哥)
最佳男演员:布鲁斯·邓恩(《内布拉斯加》,美国)
最佳女演员:贝热尼丝·贝若(《过往》,法国)
最佳编剧:贾樟柯(《天注定》,中国)
金摄影机奖:《爸妈不在家》(导演陈哲艺,新加坡)
最佳短片:《安全》(导演文秉坤,韩国)
上午在阿尔卑斯山脉滑雪,下午就能换上泳装在阳光沙滩上看潮起潮落。
每当初秋9月大家重回办公室的时候,那些在海边晒出来的古铜色皮肤是一年当中最可炫耀的事:
“看,我可去了阳光海岸度假。”那时候的戛纳更像是美艳的法国少女——
美则美矣,骨子里冰冷、傲气的劲头却不是谁都能有福消受的。
1939年,有了这场举世闻名的电影节之后,“冰美人”戛纳才逐渐为世人所熟知。当红毯上的灯光、
电影宫里的灯光一起打亮的时候,这座小城的每条街巷也都因此而沸腾。
从此,戛纳不再冰冷,变得越来越火热和艳光四射。
法国人心中的电影天使奥黛丽·塔图用一个美丽的背影征服了关注第66届戛纳电影节的嘉宾。
从铁面王子到戴安娜王妃:傲娇的王室气质
沿着戛纳海滨著名的十字大道往“老港”方向走,就能走到老城所在的山脚下。名义上的“山”,其实无非只是当年小渔村最早的雏形,拾级而上,几分钟后转身,就能俯视迂回的港湾中停靠的有着白色桅杆的船。法国有保护古城的传统,据说每个地方都有一块最早的老城遗址,是任谁也不能破坏的,政府会定期修护。被保护的戛纳老城并不是封锁起来的传奇,至今还仍然有人居住,生动的生活气息从一家一户阳台上的盆栽花朵和窗纱中流泻出来。即便是每年最热闹的电影节期间,老城也是一副处变不惊的模样,没有太过热闹,也不会超常冷清。
1.2.3.5.细数戛纳的历史,是一段在阳光、沙滩、棕榈树构成的风景中日渐生动的岁月。
4.戛纳电影节吸引过无数政要和王室成员,戴安娜王妃就曾经莅临1987年的电影节。
拥有这样不为“宠辱”所动的气质,注定了小城见过世面的前世今生。传说中路易十四的孪生弟弟“铁面王子”菲利普就被囚禁在此;1815年,拿破仑从流放的厄尔巴岛逃回法国的时候就在这里登陆;到了1834年,英国财政大臣亨利·布鲁厄姆勋爵带着女儿从戛纳路过,立即就被这里怡人的景色和气候绊住了脚,决定在此大兴土木,同时邀请王公贵族和文化名流前来做客。一时间,梅里美、莫泊桑、夏多布里昂、司汤达、雷诺阿都成为了勋爵的座上客,戛纳成为他们创作中的表现对象,而戛纳也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开始在全欧洲变得家喻户晓,各国王族接踵而至,房地产、酒店和休闲娱乐行业就此兴盛发达。随着戛纳电影节逐渐风靡世界,各国明星甚至政要也纷至沓来,这座城市变得炙手可热。
法国人总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傲娇,放在戛纳也不例外。虽然是旅游城市,可还是有大把的出租车司机并不会说英文,偶尔交谈几句,无非是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却始终坚持法语中对“中国”一词的发音而拒绝使用“China”。咖啡馆或者餐厅中,如果你已经享用完毕还依依不舍,侍者就会过来毫不客气地下逐客令。
天!这哪是旅游城市,这分明是太优越的主人心态。
1.荷兰籍的影视、歌坛双栖女星Sylvia Kristel于1997年的戛纳电影节期间,在知名的Carlton酒店对过的海滩上,面对着众多的粉丝和摄影师,自如地摆着各种姿势。
2.1954年,法国女演员Simone Sylva在一群记者面前脱下比基尼胸罩,试图拥抱美国影星Robert Mitchum。这一事件当即被广泛炒作报道,使得戛纳电影节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也使得这一海滩旁的电影节被诟病为“肉铺”电影节。
3.1969年,创作团队为他们的作品《逍遥骑士》在戛纳做宣传。
4.在63届戛纳电影节上,电影《撒旦僵尸女》在戛纳的海滩上搞了一个充满血腥的广告宣传活动,半裸的女演员,流着血出现在媒体面前。
5.卓别林在197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
火车拉来的“流产”电影节
路易·卢米埃尔,出生于法国贝桑松的化学家和大企业主,最为著名的身份却是“电影之父”。这位发明了活动电影机的65岁老人带着他著名的硕大肚子和戴着时髦宽檐帽的妻子,曾在1939年7月从巴黎坐着火车来到了戛纳。
甫一下车,卢米埃尔就被前来迎接的庞大阵势吓了一跳——戛纳市长和众多媒体早已等候在车站。可是在不远处的城中,人们正因为担心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而惶惶不可终日,考虑变卖祖业,奔向北美,根本无暇顾及似乎只与歌舞升平有关的电影节。
在此之前,戛纳并没有举办电影节的传统,那时候法国人总是把得意之作送到不远处的威尼斯参加评选,拥有电影辉煌历史的法国人也经常作为评审委员而受到邀请。1938年,照常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法国评审员们心情却异常沮丧,当年的两个大奖,一个给了墨索里尼儿子制片的意大利纳粹电影Luciano Serra pilota,另一个给了希特勒掌权的柏林奥运会纪录片《奥林匹亚》。
艺术家一向很难与政治家有共同气场,得奖的两部电影品质暂且不论,单是被政治干预这一项,就很难被法国评审容忍。于是,他们在回国后决定甩开威尼斯电影节,打起批判与反对的大旗,倡导电影的独立性和艺术性。
理想主义固然可贵,而时局不稳、资金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下,法国文化部决定用人气补财力,这才想到搬出“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希望能用他的声望带给法国电影一丝明晰的色彩。
1939年9月1日,法国戛纳电影节如期开幕。在同一天,德国的坦克军团也开过了波兰边界线,几天后,法国、英国宣布对德开战,只来得及首映了一部影片的戛纳电影节只好夭折。同时被炮灰埋起来的,还有卢米埃尔和法国人的电影梦。
直到1946年9月20日,官方正式的第一次戛纳电影节才拉开帷幕,搁置多年的电影节梦好像剂量不大的强心针,却足够刺激二战后人们非常容易激动的心灵。在那一届电影节中,一共颁发了20个大奖,创造了戛纳电影节史上颁奖最多的纪录。也有人说,正是因为戛纳电影节和战争的独特渊源,凡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在这里都特别容易受到青睐。 而卢米埃尔,从1939年之后就再也没能踏上戛纳的电影人在1948年告别人世,无缘事实上由他而始的戛纳电影节。
1.1956年戛纳电影节派对上,碧姬·巴铎 (Brigitte Bardot)凭着这个出位的展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艺人,变成了法国最性感的Icon人物。
2.1955年的戛纳电影节,美国著名电影明星,奥斯卡影后格蕾丝·凯利(Grace Kelly)在进行外景拍摄。
3.伊丽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在195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红毯上的她绽放出的是常人无法比拟的优雅感。
4.意大利女演员索菲亚·罗兰(Sophia Loren)在1955年戛纳电影节上选择了一件桃心领口的白色长裙,这大概是红毯女星大秀“事业线”的开始。
5.拒绝戛纳电影节组委会颁发的“棕榈的棕榈”大奖的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6.电影宫前面名声斐然的红毯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
Sun Sea Sex
3S的戛纳电影节
有一次颁出20项大奖的壮举,就有一枝独秀的尴尬。早期的戛纳电影节并没有被寄予太大的期望,人们每年都是把它作为一个电影公司宣传自己的好机会,参加评选的影片良莠不齐,风格迥异。
1953年,做事极度认真的艺术家让·考克多被选为戛纳评委会主席。于是,在那一年的戛纳电影宫里,总是有一个无所忌讳地吸着香烟却又表情凝重的男人身影,有时还会与别人争吵。考克多坚持看完了送审的35部影片,每部看完之后都留下详细的记录。最终,他顶着重重压力,代表评委会在闭幕式上只把一个奖项发给了亨利·乔治·克鲁佐的《恐惧的代价》。在颁奖时,他对着麦克风说:“我希望戛纳电影节能获得真正的意义,是一次心灵与精神的约会!”
“太愚蠢了,我拒绝写下去。没有什么比一个电影节离我更遥远了。在这,我经常被评委会攻击,可以想象,作为决定者非常痛苦。因为我无法忍受给别的电影发通行证,还有电影的数目。是选择的义务令我采取了这种态度。诚然,一个评委会主席不代表发出比其他同事更高的音量,如果他们倾向于我是正常的,我也会向他们倾斜。总之,对于一个电影节,那些巨大争吵的疲倦必然要带来焦灼的气氛和差劲的幽默。我为此感到痛惜。我觉得电影节不应该是推销奖项和制造约会与交易的地方。”
——摘自让·考克多1953年4月27日日记
考克多的坚持敲响了法国电影人的警钟,也最终赢得了尊重,1954年,他再一次被选定为评委会主席,人们希望在他的带动下能够营造戛纳电影节尊重电影创作质量的良好氛围。
但讽刺的是,同样在这一年,让戛纳电影节名扬海外的,是法国女演员Simone Sylva在一群记者面前脱下比基尼胸罩,试图拥抱美国影星Robert Mitchum。这一事件当即被广泛炒作报道,给电影节增添了严肃之外的另一种气质,以至于持负面态度的影评人开始讽刺说,在地中海度假胜地办电影节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肉铺”。
随着“娱乐至死”的年代很快到来,是否是“肉铺”电影节的评论早已不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戛纳电影节的3S(Sun、Sea、 Sex)气质却被保留了下来,而且被人们津津乐道。另一方面,经历过新浪潮,克服过冷战时期的政治压力,彷徨于情色影片不知取舍,也鼓励电影始终保持自由和独立的勇气总是能让人们对它刮目相看。今天的戛纳一年四季节庆不断,满街的敞篷跑车和长腿美女,所有的这一切都丝毫不妨碍人们心中对电影节的权威感受,全球的电影人每年都会按时聚集在此,以踏上戛纳红毯为荣。
被拒绝的“棕榈的棕榈”
1997年,戛纳50年庆典。在5月18日的闭幕式上,组委会特别为瑞典人英格玛·伯格曼准备了一个50年大奖“棕榈的棕榈”。可伯格曼没有参加颁奖晚会,而是委托女儿带来了一封表示歉意的信:“我已经太老了,已不再拍电影,谢谢戛纳的这个奖,但他不属于我这样的老人。”大屏幕上放出一段短短的伯格曼在海边的录像,他面对大海,背对摄像机,仿佛陷入了许久的沉思。拍完《芬尼与亚历山大》之后,伯格曼宣布告别电影,并一直生活在从1976年起就居住的独孤的费罗岛上。他说他不再拍电影的理由是“我的电影不再能感动自己”。因为荣誉而成为举世公认的大师,又因为大师头衔而失去了温暖真实的生活,没有人再敢对伯格曼谈论电影,他说:“已经没有人可以跟我讨论剧本了,甚至在电影完成时也是这样,只有沉默。”这就是伯格曼送给戛纳、也是送给全世界的一个温柔劝告:我们热爱荣誉,更尊重带来荣誉的电影。
用电影迎接崭新世纪
2000年5月10日,法国人在戛纳电影宫前铺起了格外长的红地毯。这一年有24部影片参赛,有超过往年的贵宾将走在红地毯上,仿佛戛纳举行的不是电影节,而是电影界跨越世纪的盛典。那一届戛纳电影节历史性地迎来了12个国家的23部参赛片,而且几乎每个导演都是世界电影界出类拔萃的人物,比如美国科恩兄弟的《老兄你在哪?》,丹麦拉斯·冯·特里尔的《黑暗中的舞者》,迈克尔·哈内克的法语片《未知密码》,可是名单公布之后,最受瞩目的国家却是中国,华语电影全面挺进戛纳,竞赛单元中的3部电影像是对华语电影10年的一次历史小结:内地姜文的《鬼子来了》,香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台湾有杨德昌的《一一》,同时,李安的《卧虎藏龙》进入了展映单元。
电影节期间,戛纳的阳台都成为了明星云集的展示台。她们在阳台上搔首弄姿,看似俯瞰下面的众生,实则成为了独特的阳台风景。
1.在电影节开幕前夕,众多红毯对面的梯子都已经准备好和它们的摄影师主人一起见证激动人心的时刻。
2.电影节期间,各个创作团队想尽办法为自己的作品造势宣传,为了吸引眼球哪怕是装神弄鬼也在所不惜。
3.电影宫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宏大,但是在电影节期间,这里变成人口密度极高的地带。 占个梯子拍戛纳吧
虽然法国电影早已经过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所谓“黄金年代”,但只有你到过电影节期间的戛纳,才会明白什么是炙烤电影的热情。
电影节开始前两周的时间,海报已经出现在戛纳的大街小巷,除了通往电影宫的十字大街灯箱之外,很多店铺的玻璃门上也都贴了电影节的海报。这些店铺有的是电影节赞助商,有的则纯属友情声援——戛纳市民并不介意两周的电影节打扰了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眼中,节庆活动不仅是让戛纳的旅游业不降温的保证,更是一种为他们送来新鲜元素的介质。他们端坐在自家阳台,也许就能看到斯皮尔伯格从楼下经过,抑或是偶尔去一次街边的酒吧,就能邂逅莱奥纳多。
等到电影节开始前两天的时候,几乎每个有明星入住的酒店前都会打出倒计时的牌子。那些血红电子大数字每跳一下,做广告牌的工人或者抢红毯好位置的摄影师都会不由得加快进度。开幕红毯上的灯光点亮之前,奢侈品牌店的橱窗要装饰一新,名车的立体户外广告成为街边庞大的景观,红毯对面立起了高高低低的梯子——那些不能进入红毯指定摄影区的摄影师自己扛着梯子,要么锁在大树上,要么自己人轮番坐镇守住地盘,为的是开幕之时,自己也能抢到一张妮可·基德曼的背影或者章子怡的笑容。
在号称一年有300天晴天的戛纳,2013年的电影节却赶上了雨天。大雨并不会减弱人们关注电影节的热情,在红毯开幕之前,成千上万的人打着伞,披着雨衣,甚至无任何防雨装备地向着电影宫聚集。有经验的人会告诉同行的人,你这个装扮不够“正装”,不能通过电影节保安严格的检查;很是为自己国家电影自豪的法国人则一边走一边告诉路人,此次前来就是为了奥黛丽·塔图,如果你因为法语发音问题而一时没反应过来,他们会特别吃惊地说:“天啊,你居然不知道那个天使?!”神情好像你就是一个火星人。
1.2.3.4.部分获奖电影海报,从左向右依次为《过往》、《阿黛尔的生活》、《醉乡民谣》、《天注定》。
5.第66届戛纳电影节评选委员会集体亮相闭幕式。
被法国人誉为“天使”的奥黛丽·塔图在本届电影节开幕红毯上担任主持人。在欢迎评委会主席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入场的时候,她用了这样一段深情的开场白——
“我与电影的第一次接触,是一个外星人,手指头是红色的外星人。那一年,我五岁半。”
斯皮尔伯格曾经于1982年拍摄了影片《E.T.外星人》,塔图的话说出了自己与导演之间的情感渊源,也代表了电影迷心中的太多割舍不下的情绪——一部经典的电影是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而导演则永远是刻在作品上的名字,留在电影中的精魂。
电影节期间,戛纳的阳台都成为了明星云集的展示台。她们在阳台上搔首弄姿,看似俯瞰下面的众生,实则成为了独特的阳台风景。
从斯皮尔伯格到李安
由于斯皮尔伯格执掌评委会主席的大权,很多人称第66届戛纳电影节是“好莱坞逆袭”。入围主竞赛单元的20部影片中有5部来自于好莱坞,科恩兄弟、斯蒂文·索德伯格、吉姆·贾木许三位一直备受关注的鬼才导演把沉寂多年后的复出之作带到了戛纳。于是,无孔不入的好莱坞气质是很难抵御的风潮,法国《费加罗》报评论说,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选影片像是为斯皮尔伯格“量身订制的”。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同样也负责电影节选片工作的蒂埃里·弗雷莫也说:“我选片的时候,斯皮尔伯格确实‘如影随形’,眼睛仿佛在我肩膀上,仿佛告诉我这个应该选,那个不应该选。”
好莱坞的逆袭虽然可能会对选片造成影响,但也让今年的戛纳明星阵容格外耀眼。用《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开幕电影,就注定了莱奥纳多的登场赢得一路尖叫。同时这部翻拍电影在擅长华丽置景的澳大利亚导演巴兹·鲁赫曼的指导下颠覆了原作的感觉,变得“极富有好莱坞电影的场景感”。
如果说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是以好莱坞的缤纷气势开场,那么最后的收官颁奖,则体现了人性的永恒主题的最终胜利。
获得金棕榈大奖的《阿黛尔的生活》,时长三个小时,电影不同于常见的同性恋题材,没有那么多的纠结和困惑,而是寄托了美好却注定感伤的初恋情怀。尽管获奖消息一出,爱说三道四的影评人赋予了这个奖项很多意义之外的意义,比如说这是戛纳66年来首部被授予最高荣誉的女同影片等。但是正如这么平常的中文译名一样,对于观众来说,它没有那么多的意义,它有的只是对于初恋的共同感受,投映在每个人的年少时光。
至于关照梦想的《醉乡民谣》,留意现实苦闷的《天注定》,还有拷问亲情的《如父如子》,这几部就电影本身获得大奖的作品都和《阿黛尔的生活》一样,细腻,千回百转,直指内心,不太有好莱坞的影子。
评选结果揭晓后,作为评委之一的李安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说,《阿黛尔的生活》是他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天注定》在评选时也确实稍微做了一点解释以帮助其他评委理解剧情。
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弗雷莫曾说,戛纳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来的是它接受到的物体的影像。看起来,纵然好莱坞来势汹汹,最后却依然要服从评审团集体的“审判”。
没有什么能比热情的吻更能抒发内心的激动。不同于开幕时候的气氛,本届戛纳电影节闭幕的这一天,当众多奖项花落谁家已成定局之后,很多明星都不禁热吻身边的亲人。戛纳之吻,也成为风景。
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上的华人身影
在华语电影打了好几年酱油之后,今年以贾樟柯的《天注定》强势杀回主竞赛单元作为“第一炮”。随后,陈坤、刘嘉玲主演的香港电影《过界》也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而杜琪峰新片《盲探》入围了“午夜展映”单元。
李安是今年主竞赛单元评委,章子怡以“一种关注”单元评委的身份重返戛纳,“影评人双周”单元邀请了中国影评人Magasa,这也是该单元首次邀请华语影评人。
开幕式上,主持人塔图所穿的优雅白色长裙出自华裔法国设计师殷亦晴之手。让一位1985年出生在北京的年轻设计师担此重任,这在戛纳电影节历史上实属少见。塔图此前也曾称赞这位年轻女孩“是一位极富天分的设计师”。
第66届戛纳电影节获奖全名单
金棕榈奖:《阿黛尔的生活》(法国)
评审团大奖:《醉乡民谣》(美国)
评审团奖:《如父如子》(日本)
最佳导演:阿马特·埃斯卡兰特(《赫利》,墨西哥)
最佳男演员:布鲁斯·邓恩(《内布拉斯加》,美国)
最佳女演员:贝热尼丝·贝若(《过往》,法国)
最佳编剧:贾樟柯(《天注定》,中国)
金摄影机奖:《爸妈不在家》(导演陈哲艺,新加坡)
最佳短片:《安全》(导演文秉坤,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