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慈恩园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lp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长安慈恩园规划改造设计,在生态墓园景观开发建设中,紧扣“传统祭祖亲情文化”主题,力求从深层生态墓园开发与传统文化符号挖掘两方面有机融合,探索文化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慈恩园;祭祖文化;生态墓园;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 S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5-01435-03
  墓地是人生的终点,是逝者长眠的驿站[1]。墓地只有融合在生态环境之中,才可称为墓园[2]。它既是人们缅怀先人和追忆历史的场所,也是人们冥想沉思和亲近自然之地,更是亲情文化展现、传承的主要场所。家属与游人来到这里,在亲人与偶像墓前漫谈留影或送上一束鲜花祭献[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墓园的建设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以长安慈恩园为例,在墓园的性质定位、规划改造以及文化景观融合设计上进行深入研究,使之真正成为“人生的后花园”[4]。
  1 前提:善待生死、理性思考
  1.1 生死观念的思考 华夏文化是以求生为核心的文化,人们惧怕死亡却一直被死亡镇压与征服,以至于坟场只是一种让人短暂停留祭拜的空间。悼念死者、埋葬死者的地方并不令人恐惧,恐惧的是人所想象出来的亡灵鬼魂作祟之心,让人从小就无法逃脱对于这些场所的负面情感[5]。墓园不仅仅是为往者建造的,更多是为活着的人和墓地来访者提供的。墓园应该有安静的风景,可供生者在此回想逝者一生走过的路,是思考自我存在意义的场所[6]。
  1.2 追思心理的分析 对于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牺牲的个人或者集体,人们会缅怀他们,这就是来到墓园的人们对“追思”景观的心理需要。分析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后,进行相应的景观塑造,可以将死者生前的事迹或者一生的经历用壁画或者雕塑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用抽象的景观符号来表现。例如聂耳墓将整个纪念广场的平面设计成琴状,用他最著名的音乐诠释了他的精神[7]。
  1.3 宗教信仰的要求 墓园应考虑不同宗教信仰者的需求,力求设计出自然化、艺术化的园林环境[8]。儒家的“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其丧葬思想注重“孝”和“礼”;崇尚无为的道家持生死一体化的态度,主张薄葬,强调“归本返真、复归自然”的思想;讲究因果报应的佛教认为灵魂不灭、死是生的延续,提倡火葬,改变了中国人固有的丧葬观念和殡葬方式,与儒家土葬的形式有所冲突。对于传统墓园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而要批判地继承[9]。
  1.4 入土为安的信念 中国人历来认为人应与自然息息相通,死后须入土为安,汉族尤其重视土葬。这一方面与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二是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感;三是只有土葬才能长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地位,活人对逝者遗体的尊重也是把人与人活着时的社会关系延续到去世后[5]。
  2 基础:节日祭祖、亲情文化
  2.1 清明扫墓踏青游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节期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常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也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10]。
  2.2 重阳敬老贵风雅 重阳节是由上古的“秋祓”活动,即秋天的祭祀活动演化而来的,其目的在于消灾避祸[11]。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重阳敬老也就无可厚非,但重阳节决不能仅仅就是敬老节。传统的插茱萸、戴菊花、配萸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访古、郊游宴饮、诗词唱和等仪式、活动和物体都凝结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质、群体精神,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一脉相承,容易被接纳仿效[12]。
  2.3 十月初一送寒衣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人们为逝去的先人送去在冥间御寒的衣服、鞋帽等物品,使他们在冥间不至于受寒挨冻,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之情。送寒衣风俗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无疑是最伤感、最富人情味的节日。它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对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是极为有益的,寄托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精神[13]。
  2.4 春节团圆祭祖先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勞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后来逐渐形成了风俗[14]。春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起,至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包括迎春扫尘、除夕守岁、祭祀神祖、走访拜年、百艺杂陈、娱乐狂欢等[14]。其中祭祖是一年里最大规模的活动,其目的是感谢祖先功德,并祈求祖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幸福,也有团结家族力量,加强家庭关系的作用[15]。
  3 依据:文化至上、生态优先
  3.1 以人为本——庄重肃穆 墓园就是为市民提供安葬逝者的场地与空间。庄重与肃穆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慰藉。以人为本原则体现了对逝者人格的尊重,也体现了对生命的礼赞与珍视[1]。具体体现为:墓葬单元大小相仿,体现了逝者的平等;在空间规划上没有等级,按照一致原则,自然有机划分;允许在不影响总体规划的视觉效果的情况下,实现单体墓穴的个性化设计,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性[9]。
  3.2 文化至上——艺术熏陶
  现代墓园应该做到人们在这里感觉不到沉重和压抑,而是得到艺术与文化的陶冶,享受人生哲理的启迪,看到的是人文历史的凝聚与延续[16]。将人文纪念功能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文明场所,又是市民游览休闲、欣赏文化艺术、接受教育的场所,并且实现了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17]。各式墓志铭似乎可以让人看到墓主人生前的样子,或睿智,或达观,或俏皮,或忧郁,成为先人精神财富的展示地,特别是名人墓,更能给人以生命的感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9]。   3.3 生态优先——树葬为主 传统的殡葬文化以人对环境的顺应为前提,讲究和平共处[18]。墓园尽量保持用地的原生态,按风水学中“曲则顺”的原理,形成微地形,增强景观层次[17]。随着社会的发展,墓葬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例如树葬、草坪葬、花葬以及森林墓园等。树葬即以人们认养绿地的方式种植一些个人喜欢的树木,将亲人骨灰撒于树下[7]。森林墓园是以绿化造林为主,使其成为一处祥和的绿色世界,成为遍布绿树和花草的独特的园林景观,也可为爱好旅游的群众提供一个好去处[19]。
  3.4 阴事阳做——公园景观 进入墓园,首先看到的不是排排坐的墓碑,而是树木、草坪、鲜花、河流和与之相协调的景观建筑、园林小品等,耳边传来的是悠扬的音乐,天上的飞鸽、水中的游鱼,给人们带来舒适惬意的感受。通过墓碑的合理摆放、园道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造一座公园式墓园,让逝者安静地置身于这样一个花园中,每逢祭扫之日,后人可踏着和风,迎着煦日来缅怀他们[19]。
  3.5 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墓园规划要首先考虑基址的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及景观等生态要素特征,强调墓园与场地的融合,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地形等因素,加以人工规划,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9]。墓园遵循建设一块、销售一块的营销模式,先开发土方工程量较小、位置较普通的区域,逐步形成区域性的大规模,再开发拥有规模优势的较好区域[16]。这样既避免了浪费土地资源,同时也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
  4 实例:西安市长安区慈恩园
  慈恩园位于长安县五台山北麓的留村,东西宽195~240 m,南北长405 m,由大小、形状较为规整的台阶、梯田组成,总体南高北低,中间又有河道穿过。选址可谓得天独厚,经过多年建设经营初具规模。
  4.1 性质定位 改变原有设计方案的以大体量的祭祀建筑为主,强调大唐气势的思维模式,着眼于以人为本,融合绿色、文化、生态,将传统的殡葬文化和现代理念相结合,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前提,以个性葬式为主体,以文化内涵为主题”的特色墓园(图1)。在注重墓区多样化的基础上,突出“现代、精细、小巧、个性”的特点,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使之既是墓葬风水宝地,更是游览休闲胜地。
  4.2 总体构思 墓园规划改造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反映时代创新特征,力求在三维空间中塑造文化景观。首先要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要求,处理好乔、灌、草之间的层次、比例关系,使植物在生长环境上形成一种和谐的物质能量交换,促进植物群落的健康良性发展。其次,运用景观学理论,根据功能的需要,赋予不同空间以功能意义和感情色彩,营造出具有墓园特色的空间。第三,在重视绿色生态环境的同时,准确把握中国传统的殡葬文化,在伦理和自然上下功夫,反映孝道、厚养薄葬等主题,使之成为生者和往者的精神文化寄托,符合当代殡葬改革的最新精神。
  4.3 功能分区 根据慈恩园目前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需要,结合地形地貌特点,设置以下5个功能区:①迎宾引导区。从环山公路到慈恩园的先导,在牌坊至牌楼(大门)之间的主干道两侧对称设置十二生肖景观(图2)。②办公接待区。办公大楼包含餐饮、住宿、仓库等服务项目及其配套设施。③特色墓园区。随形就势划分,布局灵活多样,绿化为主、小品点缀,给人以回归自然、个性鲜明之感。④祭奠区。位于东部中间围墙拐角处,主要供家属祭奠烧纸之用。⑤苗木繁育区。主要用于珍贵应时花木的繁育生产。
  4.4 墓区划分 根据“人以群分”的自然规律和家属游憩的心理需求,在原有壁葬楼区(登高观南五台山)、龙葬区(祭祀烧纸)的基础上,又区分为以下墓区:①传统葬区位于园东南角,利用常绿树墙和花卉葬区,沿袭传统的“墓、灵、碑”三位一体的丧葬形式。②豪华树葬区在原有以园柏为主的树葬区的基础上,在园东、西、南三面外围形成半环分布,又可分松鹤园、清风园、怀古园(图3)。③艺术葬区(清秀园)是整个园的重点墓区,以草坪为基调,以如意踏青亭为构图中心,以各式各样的墓碑景观雕塑小品为主题(图4),以春季树木花草作为点缀,满足清明踏青赏景的需要。④花卉葬区(秋意园)位于陵园的东南部,以常绿草坪为基调,以重阳阁为构图重心,以绿色雕像为主体,以色彩素雅的秋菊为配景,满足重阳登高赏菊的需要。⑤草坪葬区(天使园)位于园南部、河道东西外侧,依地势和支路分为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3块绿地,以十二星座群为主题意境,以松竹为点缀,满足春节集体祭献需求。
  5 结语:景观融合、寓情于景
  墓园是搭建生死对话的桥梁,是人们表达、倾诉和纪念的场所。一个蕴涵深厚文化底蕴的墓园,也是一座色彩斑斓的历史园林,感受的是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享受的是文化
  的熏陶和人生的感悟[4]。面对现代文明的亲情疏离,墓地似乎更能体现其在自然、社会甚至信仰间的桥梁作用。认清墓地的价值与功能,将有助于指导传统墓地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及现代墓地景观建设[5]。在提倡“绿色殡葬,节约土地”的社会背景下,现代墓园的建设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殡葬文化,墓园的精神功能和情感表达应成为设计的工作重心。生态墓园对节约土地,荒山的生态修复,开辟新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长安慈恩园在现代生态陵园规划改造时,注重祭祖节日亲情文化的渗透融合,并在墓区划分与景点设置时进行了初步尝试,由于项目还处于逐步完善实施阶段,具体的生态效应和社会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18]。
  参考文献
  [1] 杨滨章.逝者的净土 生者的净园——丹麦墓园设计艺术特征探析[J].中国园林,2009(3):7,11.
  [2] 张正明.不可忽视墓园文化[J].华中建筑,1993(4):55.
  [3] 朱建宁.露天丧葬艺术博物馆——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园[J].中国园林,2009(3):1,4.
  [4] 王俊杰.城市墓园的景观设计[J].园林,2013(8):76-79,
  [5] 斯震.我國的传统墓葬文化与现代墓园建设[J].中国园林,2009(3):23-25.
  [6] 苏晓静.跨越生与死的边缘——慕尼黑瑞姆地区新墓园景观规划设计解析[J].现代园林,2006(11):7.
  [7] 张敏.陵园设计中景观元素的发掘与释放——以厦门文圃陵园为例[J].中国园林,2009(8):67-68.
  [8] 樊俊喜,刘新燕,娄钢,等.生态陵园规划设计浅析[J].陕西林业科技,2005(2):28.
  [9] 洪艳铌.论现代墓园的生态化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3(19):95-96.
  [10] 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J].民间文化论坛,2004(5):16-19.
  [11] 张荣东.论菊花的重阳节文化内涵[J].阅江学刊,2012(1):133.
  [12] 黄岚.从菊与茱萸谈重阳节习俗的文化内涵[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3):89-90.
  [13] 刘全波.送“寒衣”风俗[J].寻根,2009(6):39-41.
  [14] 覃祥菊.春节习俗的城市变迁及其文化内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34.
  [15] 陈连山.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J].民间文化论坛,2004(5):13-14.
  [16] 薛麒麟,卢伟.渭南市南山生态陵园规划设计[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38.
  [17] 崇婧.以海安福海陵园为例谈现代陵园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2(29):11.
  [18] 陈新洋,陈新建,葛蔓.城市生态陵园规划设计探析——以龙凤山艺术陵园概念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S1):85-87.
  [19] 欧阳荣基.建设森林墓园的构想[J].探求,2001(2):20.
  [20] 张晟,邓禧.中国殡葬文化及现代墓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华中建筑,2007(6):100.
其他文献
摘要 以洱源县6个乡镇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6个乡镇农户参与减施化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与政府组织教育培训是农户决定是否参与减施化肥的关键因素;农户对化肥利用率与品牌的认知对农户是否参与减施化肥产生较大影响;具有风险偏好、性别为男性、文化程度较高、有特殊经历的农户,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生的废弃物较多、农业收入较高、属于科技创新示范户的家庭更倾向
期刊
摘要 [目的]利用草鱼良好的加工特性与茶叶的特殊功能制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即食产品。[方法]以草鱼为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加入茶元素,通过浸渍调味、油炸熟化干燥、复合增香等工艺制成茶香即食草鱼制品。同时,对茶香即食草鱼的营养成分、微生物安全性和质构特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试验表明,制得的茶香即食草鱼鱼块大小均匀、颜色一致、软硬适度,有该产品特有的香味,微生物含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营养成分含量丰富,质构特
期刊
摘要 针对初中生物学情感教育的薄弱环节——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以情感教育体验为指导,整合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3种学习方式,提出注重情感教育体验的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模式。  关键词 情感教育体验;中学生;核心概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5-01575-02  1 情感教育体验  情感是情的感受方面,是人对客观与现实态度的体验
期刊
摘要 结合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使命,以及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从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实习体系方面因素,初步探索生物工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 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5-01570-03  创新已成为21世纪的代名词,这个创新的时代当然也是属于生物的时代,其发展创新已成为时代的
期刊
摘要[目的] 为了使水流流场更加均匀,泥沙在沉沙池中的沉淀效率更高。[方法]改进沉沙池工作段的水流流场,即在沉沙池首部加设调流板。[结果]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检验了调流板调节水流流场的调节效果。[结论]调流板不仅能提高泥沙的沉淀效率,而且能缩短沉沙池过渡段的距离。  关键词沉沙池;调流板;水流流场  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6-01617-02  Abs
期刊
摘要 用样线法、调查法、幼苗萌发法研究松嫩平原盐碱草地种子库在小尺度空间范围的水平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土壤种子库的密度为(1 179.27±917.78)粒/m2,其中有757株植物幼苗,单子叶42.93%,双子叶57.07%,隶属15个科,23个属,37个种。②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Margalet丰富度指数R、Pielou均匀度指数的范围分别为:1
期刊
摘要 生态教学指运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教学问题,注重以一种生态的角度和方法来思考、解释复杂的教学问题,并且用生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基于生态教学理念,在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进行了具有探索性的改革。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本位,搭建了生态教学整体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知识、技能、过程、情感”的统一,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关键词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生态
期刊
摘要 我国金融与经济的不相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该研究以湖北省为例,从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的角度对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现代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对如何构建新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在加大金融支农投入的同时,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才是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关键。  关键词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支农;农业贷
期刊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烟草与芳香植物间作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烤烟与迷迭、薄荷的盆栽间作,并对其中的pH、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养分状况进行了测定。[结果]烤烟间作芳香植物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在烤烟成熟中后期,间作体系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结论]烤烟间作芳香植物可以增加土壤中磷和钾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烟叶品质。  关键词烤烟;迷迭;薄荷;芳香植物;间作;土壤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小兴安岭地区原始红松混交林(红松针叶混交林和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量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直接收获森林凋落物和烘干称重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红松针叶林和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总量分别为19.432 4~27.248 8 t/hm2,21.245 0~24.279 1 t/hm2。红松针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总量及各层量均在9月最高,7月最低,腐殖质层显著高于未分解层和半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