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的理性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与批评家先天就是一对谁也离不开谁的冤家、对手,二者既相互指摘又互相寄托,双方既彼此攻讦又协同合作,形成了一种共生共荣的依附关系。如果没有诗人呕心沥血写就的诗歌和作家殚精竭虑创作的散文、小说,批评家就缺少了言说对象和评介客体,文艺批评之基就难以确立,文学理论之树更是无法长青。而离开了批评家的关注和垂爱,作家们得不到理论的声援,不由得若有所失、倍感孤独,表现出一副自怨自艾的落魄模样。
  一般的平庸的作品无须批评家发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家与批评家应该是一种共谋关系,需要二者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恰如著名电影导演李安说:“深层次的交流不能明讲,需要创作者和评论者达成一种精神默契。”为文学作品撰写评论文章,既需要批评家具备对作家和读者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又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专业素养,应在深入研读原作文本的基础上,以深邃的美学洞察力和精确的语言表达力,去梳理、探寻、提炼和概括作品的思想题旨和艺术技巧,并通过不同媒介向读者加以传递,这就是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家需要批评家的积极回应,甚至早在作品酝酿之时和创作伊始,很多作家就翘首以待,而作品一经发表、出版就更加急不可耐。清高傲慢的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芙,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女人,一个入流的女人”,在与同时期其他英国作家争论中自诩“像现在这样的英国小说,就其创造性和严肃性而言,我可以与大多数现代派作品相媲美”,这样一位如此高傲的作家,其在写作过程中显得非常自信与自负。她在《瞬间及其他随笔》一书中写道:“与其他作品相比,我更喜欢《夜与日》的后半部分。事实上,这部作品的每一部分都写得很顺利,不像写《远航》时那么折磨人。而且,如果写作时的舒畅和顺利能预示什么的话,那么我该指望会有人喜欢这本书。”在彼时英国文学界对伍尔芙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境况中,伍尔芙在某一时期能做到从容淡定、荣辱不惊,这也着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与品格。最近阅读了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伍尔芙日记选》,书中透露了这位被誉为二十世纪英国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女作家,面对文学评论界的褒贬毁誉所做出的反应:“现在正处于出版旺季。默里、艾略特和我从今天早晨开始,就要在众口铄金之下,随别人评判了。也许正因为此,我很显然有些情绪低落。锡德尼·瓦德娄曾说过,就写作而言,最糟糕的是作者过分看重外界的赞誉。可以肯定,这个短篇是得不到什么赞誉的,而我还会对此有些在乎。一大早的,没人来说什么好听的,很难动笔。好在沮丧只持续了三十分钟,一旦真的开始写作就心无旁骛了。”虽然伍尔芙坚称自己并不在乎评论界的说三道四,但来自一些权威批评家的声音还是让她心神不宁、寝食难安,使她在话语表达上有所顾忌和收敛,并打算做些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被称作英国文坛前卫开拓者的伍尔芙,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批评家。她在接受同时代作家批评家严苛的批评同时,也在以挑剔的目光和打量的姿态审视着其他作家;她祈求和渴望批评家的赞许和推崇,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和诠释其他作家的作品。伍尔芙在为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家作品撰写评论文章的时候,非常在意和极为顾及作者的感受,善于在角色转换中进行换位思考。她在撰写关于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作品的评论文章时,曾立下“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且用我的方法来写”的誓言,并在文章中直率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1920年6月23日,伍尔芙在日记中写道:“此时,我内心正激烈地斗争着,究竟要不要如实地说,康拉德那本新书并不好。其实我已经说出口了,挑那本书的毛病有些棘手,大家几乎毫无例外地敬重他,因此我忍不住猜想,也许他从未碰到过识货的主……不管怎样,什么也不能动摇我对这本书的看法,什么都不能。”这是伍尔芙作为批评家真实而可贵的品行,也是她备受后人尊重的重要因素。而当她以小说家身份现身文坛时,几乎与众多其他作家毫无二致,伍尔芙内心深处那种成名成家的强烈欲望,以及希望批评家尽快认可自己作品的自私念头迅速统治了中枢神经,这种评论他人作品时非常审慎、非常理性而对批评家臧否褒贬自己作品又特别看重的做派,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和难以理解,只能说明人是复杂诡异的,人性是难以捉摸和无法确认的。
  剖解伍尔芙这一极富代表性的个案,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就角色的本质属性而言,作家和批评家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会永久地持续下去,一部中外文学史就是一部作家和批评家永不妥协的历史,这是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状态,也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重要标志。当然,作家和批评家是文學命运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既要互相张望又要互相尊重,既不能搞成你好我好的互相吹捧关系,也无必要演变为剑拔弩张、睚眦必报的敌对状态。作为一项较为艰辛、复杂理性活动,不仅需要大量地阅读作家作品,而且需要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紧密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在生发出独特感受后,批评家才能撰写评论文章,正如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桑塔格所说,文学评论不仅仅是论述作家作品所提供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文本的再发现、再解读,是面对文本呈现出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就是说,要从作品中发掘出作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所以,作家和批评家对作品的理解是很难一致的,二者存在着认知分歧也是正常的,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作家面对批评家的心态平和、神情淡定,对批评家提出的意见建议报以雅量,持以宽容;假如批评家对作家作品不伪饰虚言,不矫揉造作,不恶语伤人,以扎实学养和理性态度客观地剖解作家,慎重地评价作品,那么作家和批评家之间的抵触和龃龉也许会少些。
其他文献
黄山市书画院院长叶森槐是活跃在中国画坛上的实力派画家,绘画、书法、金石皆擅,尤工国画,其山水画入选第七、八届全国美展和首届全国山水画展等,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和海内外多家艺术团体及名人纪念馆收藏。   然而,近年叶森槐又精研花鸟画,并以其专题花鸟画展,为画坛瞩目。   中国花鸟画自五代徐熙、黄筌各领风骚,元、明、清各代名家辈出,可以说已高度成熟。叶森槐对前人花鸟画的
期刊
写生是画家取得艺术成就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是画家积累素材、创作经验和技法技巧的过程。我们古人所谓“师造化”大体上包含了写生,同时又有贴近自然、体味自然,从而达到物我相通的境界。这是学习生活。  既然“师造化”是走进大自然中去体会、感知和动手写生,这写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现代人所谓“写生”往往是带了相机去拍照,拍一些他们所需要的景物来照着画,从而舍弃了过去手中的写生本。  有的人说我现在还在写生,放
期刊
品评一种成熟的绘画风格,无论从文化、社会、美学等各个角度来进行考察,都是具有意义的。而面对姚新峰这样一个谦和耿直,恬淡处世,只执迷于艺术的人,似乎更需要从绘画创作自身的规律来加以考察和研究,或许更有价值。  姚新峰的画风,无论是工笔还是水墨,总给人一种获得静化后的轻松感。这一方面是他的画没有任何张扬,在选择题材上自有赏心怡娱的特点,另一方面更在于他创造出的是一种自在的艺术力量,一种由画家自由驾驭技
期刊
我写这篇短文纪念一位画家的八十诞辰,实际上是在深深追思一位叫人难以忘却的师长,他只在世七十八年。  八十年前的一九二四年,亚明先生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一个贫弱家庭。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腥风血雨中,奉献了青春年少;一九五O年代起,他把五十年不渝的一腔赤诚全都洒向了他挚爱的中国美术事业。  亚明先生二OO二年初,带许多遗憾离世而去后,黄永玉先生曾动情的说,亚明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件大事,他从一
期刊
期刊
从古镇锦溪走出的陆家衡身上始终带着朴实、纯厚的气息,文质彬彬,平易近人,尽管他已是全国知名的书法家。  陆家衡幼承家学,其父陆曙轮精金石书画,善弈,有隐士风。八十年代始,陆家衡从其父友、海上著名碑帖考据学家翁门岂运先生游,悟得书法笔法。后又问道于吴门宋季丁先生,致力于汉魏碑版的研习,于隶书用功尤勤,其隶书从汉《礼器碑》、《石门颂》、《武梁祠刻石》、《封龙山颂》等中化出,又从秦汉简牍中吸取营养,更借
期刊
一、概 述     王文治,生于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卒于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字禹卿,号梦楼,晚年信佛,法名达无,字无余,江苏丹徒(现镇江)人。王文治从小聪慧好学,12岁能诗、工书。少年任侠,狂放不羁。24岁取中拔贡,到北京应廷试,和姚鼐、朱孝纯、彭澧等人结为好友。30岁中一甲三名进士,授职编修,擢升侍读。乾隆二十九年(1765)35岁的王文治外放云南临安知府。三年后罢官归里
期刊
中外艺术史上不乏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生前风流纵诞、广延声誉,但死后声名俱泯、销声匿迹;也不乏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生前或由于其艺术的超前,或由于其性情的耿直孤高,而被排斥在艺术的圣殿之外,但死后却声光所溢、千载犹馨。元代画家吴镇就是后一类艺术家的典型。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魏塘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庚辰七月十六日,殁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甲
期刊
一  鲁迅长胡适十岁,成名较之胡适稍迟。1917年1月,陈独秀来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来北大。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视为新文化运动标志性事件。此时,鲁迅正在教育部供职,做的是佥事的闲职,他精神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躲在补树书屋内,整日抄写古碑碑文,以纾解郁悒苦闷
期刊
2015年是著名的翻译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九十五周年,先生的故乡义乌市政府准备在这一年举办一个纪念活动,中共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以及由该室主办的《义乌史志》编辑部也想在这个基础上出一本专刊。2015年1月9日,我接到该室的工作人员、《义乌史志》的编辑贾胜男老师的一个电话以及1月12日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她在电话及邮件中说,现存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全国仅11册,其中你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