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讨论”惹的“祸”?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s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新分配的黄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汇报课。他执教的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的上册的一篇童话《云房子》。黄老师首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活跃了气氛,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老师出示自读提示听课文录音,认读生字词语,扫清了拦路虎,在生字教学中黄老师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找小老师来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识字的兴趣很高。课上到这里,我们听课的老师纷纷都对这节课报以很高的评价,可以说是很成功的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第三个环节是检查孩子读课文情况,他出示了如下自学要求:
   1.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两遍。要求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并用横线画出来。
   (1)云房子是谁造的呢?
   (2)云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在收到这项学习要求后,前后位的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前面的学生一转脸,就开始了小组讨论。看来合作学习小组已经提前组建好了。仔细观察,才发现少数孩子的确在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练读课文,多数孩子根本没有读,而是前后位的孩子说笑起来,仔细一看,甚至有的小组还打打闹闹,那场面甚是热闹。本来个别小组里认真读书的孩子竟也在那些不读书孩子的影响下,开始了所谓的“讨论”。黄老师下到各小组里去指导,根本无人理睬,那场面无法控制。无奈之下黄老师终止了讨论,开始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下一个环节是检查孩子课文朗读情况,寻找“朗读小能手”。可能是刚才的讨论的热情还没有散去,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始终不在状态,老师提出的要求根本听不进去。下面听课的老师纷纷替黄老师捏了一把汗,最终,这节课黄老师没有来得及指导孩子写字,下课铃声就打响了。有的老师说:“他不该让学生讨论!”也有的说:“二年级孩子,年龄小不适合采用小组讨论。”
   在讨论这一环节之前,这节课是成功,讨论之后,场面无可控制,这难道真是“讨论“惹的祸?那么这节课的小组讨论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
   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二步,他是在学生自主先学之后,是小组成员开展的第二次学习活动,小组成员各自将自主学习的成果有序地表述出来什么,并在聆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展开辨别、争论、筛选、补充概括等思维活动,从而形成新的学习成果。讨论交流的原则是人人参与,有序轮转,尤其要优先安排中下等学生参加交流,避免个别优生垄断小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机会。
   反观此次小组讨论,毋庸置疑存在如下问题:
   一、小组分工不明确
   建立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其次是小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本班学习小组每组四人,分工不够明确,缺少了分工的小组,只能是表面上的热闹而已,讨论实则有形无实。虽然只是二年级的小孩子,但是更要让学生有合作的意识,明白自己就是小组中的一员,同时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合作中承担着不同的使命,这样才是小组合作的前提。
   二、讨论的主题不恰当
   确定恰当的讨论主题,是讨论成功的关键。这节课老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呢?回顾课堂,老师的问题出示以后,有的孩子马上随口答出“云房子是小鸟造的”,可见这个问题是没有难度的,在孩子初读课文后,立刻就能知道答案。所以第一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面对一个没有难度的问题,还把孩子组织到一起来讨论,显然是给孩子创造了说笑打闹 的自由空间。第二个问题“云房子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相对于第一个问题有难度。同时这个问题也是第二课时引领学生读书的好问题,学生如果能够解决这一个问题,那么就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第一个问题的干扰,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学生没有讨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让学生来讨论,学生已知的问题不用讨论,讨论也不能获得正确认知的主题,也没有讨论的价值,学生个人不足以完成,需要分工合作的提高解题效率的时候,才是讨论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讨论主题应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讨论的空间,甚至能够激起学生激烈的争论,思维的碰撞,方能体现讨论的价值。
   三、学生不会讨论
   讨论不是谈天说地,东拉西扯,打打闹闹。讨论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敢于在小组中表述自己的观点,先想好后表达,不打无准备之仗,不说与主题无关的话。其次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准确。小组成员要有时间观念,提高效率,不能拖泥带水。再次要学会倾听,从同伴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对,同时不同的发言要学会质疑,不懂时学会请教,既要能够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又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学习困难学生不取笑,有耐心。
   四、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
   小组讨论时,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指导者,辅助者,教师应该深入各小组去了解讨论交流的动态,及时辅导好学生扮演好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调整课堂教学的方案。只有解决了上述这些问题,才能让我们的“学讲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其实“讨论”本身本没有错,那么在不适宜的时间做了不适宜的事情,岂不惹祸上身吗?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丝织生产中的常见病疵:罗纹、宽急纡、经柳等问题,针对现实生产中的传统工艺——防潮保燥工作中,存在着温湿度不平衡现象,提出经济上合算、质量效果明显的解决方法。
2002年10月8日,辽宁人民出版社与阳光文化媒体集团在北京天伦王朝饭店召开"阳光文化电视图书"出版新闻发布会.这标志着电视人和出版人合手打造"电视图书"的概念已转化为具体的成果,说明进入信息时代的中国出版,在面对文化载体更加多元的现实,开始思考并着手实践对文化资源实行跨媒体的转换,并从中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
<正> 新世纪之初,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都在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情况和新问题。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3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3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在中国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沈祖棻先生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说,七言绝句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因为它以最经济的手段来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
创造市场,是生产的需要,也是消费者的需要,更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一个企业老是靠着几个传统产品过日子,这样的企业生产销售势必难以为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已成
余文烈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是该学科领域研究的一项力作.它全面系统、富有新意地研究阐发了当代世界颇具影响的社会主义流派,是
本文通过试样室小样配色与大样生产的不同点,指出了造成色差的主要因素,对小样配色与大样生产中所存在的重现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讨论,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本文介绍了绢丝的料在棉纺设备上生产的工艺和技术参数,以及纺制注意事项。
学前期是儿童好奇、探索、准备学习的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幼儿需要借助外界环境给予的种种机会来表现他们天生的好奇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对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索情况做了观察研究,以期通过我们的教育研究,找出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适合幼儿探索能力的教育方法,为幼儿科学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些依据。  教育研究片断一:在《神奇的纸杯》这一科学探索活动中,为了使孩子发现蜡有防漏的功能,我们给孩子准备了